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獨傢剖析、解讀《致青春2》,這不是爛片。順便談一談我對愛情,以及對偏見跟風的國民性問題和其他的看法

▲寫在前面的話從這件事裡,我再一次確信瞭這個道理:在你沒去、甚至根本沒想去瞭解一件事物時,不要給它定性、下結論。也許,你就是一個皇帝的新裝的翻版。我圍繞著對《致青春2:原來

▲寫在前面的話

從這件事裡,我再一次確信瞭這個道理:在你沒去、甚至根本沒想去瞭解一件事物時,不要給它定性、下結論。也許,你就是一個皇帝的新裝的翻版。

我圍繞著對《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裡》的解構、剖析,提煉出與之相關的我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見解、想法。

這篇日志應該是我迄今為止所寫過的最長的日志,篇幅較長。為瞭避免主次交錯、結構混亂,我先說說結論(提綱)。

▲結論(提綱)

①我認為《致青春2》不是爛片,相反,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理由:不與現實脫節;傳達的價值觀積極正確正能量;給予人富有希望的故事結局、傳達正能量、有愛情勵志片的感覺;影片的敘事不錯、可圈可點;影片的其他技術性方面做得也不錯。

②堅決鄙視、抨擊如今網上的跟風潮流(絕不僅指對於此片惡評的跟風,也不僅指對於電影惡評潮流的跟風。這種跟風從當年在QQ空間大行其道的黑周傑倫汶川地震捐款時就開始瞭)。因為網絡中的人其實是現實中的人的另一方面的呈現,所以,與其說這是網上的跟風、偏見,不如說這是如今我們現實當中國民性的問題,想起瞭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現如今中國社會的悲哀,是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魯迅當年的作品到現在竟然完全不過時——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③寫著寫著想到的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對百姓大眾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態度的問題上的看法。比如對於富二代的一些看法、觀點。比如談談牛郎織女、賈母(曹雪芹)所批判的才子佳人小說這些現象與人性關系的小看法。對於愛情的一些想說的東西。等等……

▲正文

我願意的大聲地說:“我不認為這個片子是大爛片,甚至,不是爛片。”排山倒海的差評和以前的既有印象,讓它遠遠地遊離在瞭我的備看影單之外。但懷著隨便看個電影,放松一下的心情與期待。我點開瞭這部本以為可能辣得熱淚盈眶的青春片。嗯。青春片——一種於《那些年》之後,在中國異常大火的片種,導演愛拍→因為省錢省事兒,賺得多。群眾愛看——鮮肉美女多、劇情簡單不燒腦,畢竟執著的電影控是少數群體。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過得不容易,過得緊張、壓力重重,哪兒有那麼的精力與熱情去對電影思考、咀嚼?多數老百姓就是因為生活富裕瞭,物質文明被滿足後,整點精神文明的溫飽。去電影院看個樂子,消遣一下,或者陪孩子傢人,或者是小情侶隨便去看個電影(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點不在電影)。

言歸正傳,為什麼我們總說那些大多數的青春片是爛片?我認為根源在於與現實的脫節。具體表現為狗血的劇情、拜金的價值觀、浮誇的表演等等……

但在《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以下簡稱《致》或“本片”)裡,我不覺得故事與現實脫節。高富帥富二代愛上清純貧寒門第妹子,講真,是很爛俗的故事框架,但並不能因為這,就去否定它,因為我們得承認這樣的情節是我們內心都喜聞樂見的,很多人可能不承認,但我猜他們是在騙自己的,這是人性的表現,我們大多是俗人,而不是孔老夫子那樣的聖人,況且,即使是孔老夫子,也是“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想他那樣飽讀詩書、洞徹世間萬千道理的人,也是到瞭晚年時才真正的達到所謂的“內聖而外往”的聖人境界。扯得點遠瞭,總之,我們的大多數在內心深處其實是不抵觸這類框架的,這種故事框架自打清代的曹雪芹那時候就是熱門故事框架→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裡就借賈母之口就諷刺過所謂的“才子佳人”小說。而話說回來,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抵觸起這種故事框架瞭呢,因為它們的後續情節發展。後續情節一路狗血橫飛,看得那叫一個熱鬧,然後呢,對不起,和我們老百姓嘛關系也沒有!因為他們的後續情節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脫節。相反,牛郎織女、董永和七仙女、寶蓮燈的背景故事也是這種故事框架——一個在天上貴為三界主宰的玉皇大帝的皇親國戚,一個是地上的凡人中的貧困線上下掙紮的凡人。。。敢問現如今有哪個所謂的青春片電影能跟這種逆天的設定相比?沒有。

然而,有人說他們是爛故事嗎?肯定有,但早就被千百年來津津樂道這些故事的人的聲音淹沒得完全銷聲匿跡瞭。

今天,有人會說諸如《致》這種片子其實不是爛片嗎?肯定有,但正在被浩浩蕩蕩的網民大軍的刀株筆伐的鍵盤聲中所淹沒。

而我,願意在這片甚囂塵上的跟風大軍中做一抹亮色,發出這不敢說振聾發聵,但絕對擲地有聲的言論,參與到不跟風的少數群體中。不為簡單的給諸如此片的片子正名,更重要的是,欲與這萬惡的跟風洪流如桑提亞哥一般的做一番竭力的頑強搏擊!

本片中,後續情節是否開啟瞭一路與現實脫節的模式呢?沒有。如上文剛剛提到的,女郎織女這種故事沒有因故事背景架構而被大眾唾棄,相反,千百年來,備受推崇,原因何在?因為它們的後續情節展開後,讓我們看到瞭我們想看的,並能聯系著我們的現實生活,進一步地,這些故事還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想到自己的過往,進而故事會把我們帶到更深的層次、更高的境界去看問題。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你以為故事說的是他們的故事?講的隻是他們的生活?no no no,偉大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作品、戲曲作品等等等等,他們講的,是每一個喜愛的它的讀者、觀眾們自己的故事。再說句矯情點的、唯心點的話:你以為你是被他們感動的?no no no,從某種意義上講,你是被自己感動的。聽起來有點詭異,但仔細品品這句話,你會不由得說上一句:嗯嗯,別說,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影片情節我不願浪費世間筆墨去復述,看過的人自然知道這些表面上的大概情節。我想先圍繞“本片不與現實脫節”來說幾點,①吳亦凡飾演的程錚,高富帥,成績又頂尖,品學兼優,優秀到爆。這樣的人,有嗎?我小時候就深受一種觀點荼毒——特別有錢的人傢的孩子都是紈絝子弟、好吃懶做、不思進取、自私自利、玩物喪志、啃老到死、學習倒數、甚至更黑化版的:心懷歹念、為非作歹、打架生非、和狐朋狗友在一起吃喝玩樂、校園暴力,終極黑化版的:吸毒賭博、奸凌女生、殺人放火……[em]e400824[/em]但現實呢,後來我發現瞭,有好多優秀到讓我嫉妒的富二代,太優秀瞭,不僅完全上文的那些形容詞不沾邊,甚至判若雲泥,優秀到恐怖、讓人窒息,直叫人慨嘆老天的不公。。。so,說得差不多瞭,這樣的人,有。

②愛一個人,像本片中吳亦凡那樣,不管不顧,對一個人愛得死心塌地,一直不放棄地去追,一捱就是6年,有嗎?我是相信愛情的。我是相信這種男主的所作所為的。別人怎麼想的我不知道,私以為,隻要真正地瘋狂地喜歡過一個人的人,都會相信的。正所謂“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③劉亦菲長達6年的半推半就,猶豫不決,更多的是拒絕的態度。。為何?我一開始看時覺得這種劇情就是為瞭矯情而矯情,為瞭劇情需要而來這種劇情,心想:本來就是爛片嘛,也別要求那麼多瞭,然而,當進行到劉亦菲熬夜辛苦的制作兔子燈籠時,與吳亦凡的對話,我才深深地如夢初醒般地納過悶兒來——傢境的懸殊差別,真的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的,不是說說而已,這個鴻溝真的可以成為劉亦菲拒絕的內心動機。話說這個我也是有親身體會的,傢境情況差別太大確實有問題,一方面,這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的兩人對具體事情的看法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往根兒上說,這是三觀的差異!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後天的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塑造,是決定性的因素,它主導著一個人三觀、習慣、性格的養成,孟母擇鄰的佳話背後的道理、意義也在於此。而站在非常富有和比較貧窮這遙遙相距的兩端的兩個人,即使在今後的各自的生命中有緣地相遇、甚至相知、相愛,但,等待他們的結局,也有可能是(有緣)無分的訣別。阻擋劉亦菲的,是類似於面對富有、優秀的不卑不亢,更是三觀迥異帶來的心靈上的冷冷的距離。

當然,隨後女主被男主的真情、真誠、深愛所打動,而默許瞭他們的關系。然而,後來的借錢風波則反映瞭貧富差距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問題,仍然存在於他們之間,最後誘發瞭二人的分手。

④吳亦凡真誠的為劉亦菲著想,替她輔導功課,而且是盡心盡力的真誠的輔導,不僅特意給對方書上做筆記,然後還別出心裁的設計瞭在天臺水泥地上寫題、講解內容什麼的這種新穎別致的情節、場景,合理之於,浪漫,並且讓人感動……(對瞭,這倒是讓我眼前一亮,一般的情節套路是男主好玩不學習,女主學習頂呱呱,然後女的主動監督輔導男的,比如《那些年》《同桌的你》,本片終於來點新鮮點兒的瞭)。吳亦凡6年的不放棄,偶爾被刺激到瞭生點氣,但事後總是能不計前嫌的把嬉皮笑臉的樂觀態度流露出來,繼續追。而在兩人高考前、女主父親過世這段時間裡痛快的同意瞭女主的要求,克制住感情,不去打攪對方,二人好好的備考……我還能說什麼,這就是好男人的代名詞啊,找男朋友就得找這樣的,作為男人,就得這樣的!

⑤為本片增色的還有其他的故事線:男二號女二號、男四號和女三號,還有一個沈居安。這些故事線與吳亦凡劉亦菲這條主線有交集、更重要的是對比,雖然這不是什麼高端的敘事手法,到卻起到瞭很好的效果,同時也提高瞭故事的維度、豐富度、可看性。男二是典型的渣男瞭,這種人乃至這種人身上的影子在影視作品、現實生活中都不少。女二很主動,和男二的最後結局也算挺慘的。而女三追男主不成,最後居然貌似真的和當年就追她的男四好上瞭?。。(因為隻看瞭一遍,沒太註意這個主線之外的情節線),而本片中喬任梁飾演的沈居安就更有意思瞭,單獨說。

⑥從某種方面上來說,有時,你在別人的身上解讀出瞭什麼,不一定是ta就是你認為的那樣,反而是因為你自己是那樣的,你自己是什麼樣的,就會在一些判斷中,那樣的判斷別人。正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喬任梁,和女主劉亦菲傢境相仿的他與女主因同在大學的圖書館兼職而相識,並且看得出是互有好感,女主第一次遇到對方就主動的打瞭招呼。兩人也因此更多的接觸,喬任梁還請劉亦菲和他一起做瞭別的兼職,傢境相仿的兩人有著更多的認同感,距離感也更小,於是,彼此的好感也在升級,然後醉酒後的劉亦菲說出吳亦凡的名字,卻印證瞭其實劉亦菲的心裡,位置上還是吳亦凡,隻不過,連她自己都不這麼認為,或者說要求自己不去這麼認為。

言歸正傳,喬任梁,事後對劉亦菲略帶鄙夷、瞧不起,認為她是拜金,才在心裡去選擇吳亦凡。劉亦菲當時心冷無奈地回應道:你就是這樣看我的?

然而,後來的事情表明,拜金的不是劉亦菲,而恰恰就是那個喬任梁,那個當初以為自己清高,劉亦菲才拜金,並鄙夷之的喬任梁。當時看到這一情節,我真的是暗暗叫妙!除此之外,喬任梁的轉變亦或說是他自身真面目的流露,也是耐人尋味的。

⑦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情節:城隍廟(貌似是)中男主女主捐香火錢,在功德簿上寫下願景時,吳亦凡從2008年開始寫,到2013年的離開,一直都是“蘇韻錦”,而劉亦菲飾演的蘇韻錦呢,卻一直都是“平淡生活”,當初喬任梁問她的理想時,她說太高太好的理想不敢想,沒有自己沒有什麼理想,隻求“平淡生活”。“蘇韻錦”和“平淡生活”,這個情節也可以視為是對兩人一直以來的根本差別(也是戲劇沖突)的呼應。簡直是一種草灰蛇線般的絕妙之筆!不僅如此,影片的反轉也是因這個情節而起,影片情緒的高潮也爆發在蘇韻錦的淚落功德簿。這樣的情節設置非常合理——蘇韻錦看到瞭心底的吳亦凡,看到瞭他對這份愛情最執著的堅守和不渝。也可以認為這是兩人戲劇沖突矛盾的更深一步的解決。(如果非要想出這個更能解決貧富差距這個沖突的辦法,那大概就是要麼劉亦菲暴富,或者吳亦凡傢企業突然破產怎樣怎樣的,但如果是這般情節發展,狗血無比不說,這也根本不是問題的真正的解決方法,這是一種偷懶、作弊的編劇行為)

而影片的根本矛盾沖突得以進一步解決,才是真正的情節的發展。矛盾推動著劇情,劇情也在積極地解決著矛盾,這個電影在這個層面上,達到瞭水平,能夠把故事講明白。

▲結語

一部能把故事的起承轉合講得明明白白,從一開始深深地埋下戲劇沖突的伏筆,進而用沖突推動著劇情,用劇情解決著沖突,互為鋪墊、動力,堪稱故事走向的完美思路、手法。/

所講的故事一開始貌似與現實有些脫節,實則暗暗互有聯系,甚至非但不脫節反而處處相關,就像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樣——始於很多人詬病的故事框架,卻發展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結於升華的主題上。牛郎織女的故事被我們口口相傳、備受推崇、奉為經典。而本片呢?會差到哪裡去?/

它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很正。

歌頌的是對愛情的堅守忠誠、用情專一。

歌頌的是不拜金、不傍富、是去忠於我們內心的對愛情最原始的動機——愛情源頭的那份好感與感動、是去自食其力、有尊嚴地活著。

倡導的是我們在愛裡,要真的為對方幸福而努力,多付出,而不求回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愛的人能夠幸福,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回報瞭。

相反,(對於喬任梁這一角色)批判的是拜金傍富、趨於俗世,失其本心,或者說諷刺瞭這樣的現象:你所鄙夷的、強加給別人身上的標簽也許反而恰恰是你自己的,就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話說的那樣。人吶,有時候,好像一面鏡子,你能從中照到自己的模樣——一種你可能都不自知的模樣。

批判的還有用情不專一、將對方對自己一片真情用來無恥利用和卑鄙玩弄、含糊其辭的對於感情的做法。男二號周子翼就是那種花花公子哥式的富二代。

另外,影片還通過兩種對立面的鮮活對比、褒貶揚抑而表達著影片的三觀和價值導向。

男二號高中時對於劉亦菲的尖酸嘲諷、刻薄言行與吳亦凡對於劉亦菲的莊諧並重、表面開些玩笑內心卻十分小心不去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善解人意構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在隨後的故事裡俯拾皆是——男主對女主的不離不棄和男二對女二的玩弄感情、壓榨利用、泯滅良心;女主和喬任梁在拜金問題上的對比……

影片給予瞭人以希望——原來你還在這裡。真正的愛情如同百煉的鋼鐵、於謙的石灰吟中那粉骨碎身的石灰一樣,要多多磨難,才能收獲那寶貴的愛情。而影片中的原來你還在這裡,是一種價值觀的延伸體現,也是一種對現實生活中在情關裡頓挫躊躇的我們的一杯冬日裡暖暖的咖啡,握在手心裡,暖瞭手掌,更溫暖、滋潤瞭我們累累傷痕、困倦疲憊的內心……讓我們在人類永恒的愛情大路上,像我們足無數的先行者那樣,暫駐,品味,享受、徜徉,珍惜,前行!

——周神瑛易冷 親筆

未經許可 謝絕轉載引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