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讀懂,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背後邏輯

鄉村治理是國傢治理體系的基礎,在我們這樣一個8億多農村人口的國傢,鄉村治理不僅是鄉村的自我治理、自我發展問題,更是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鄉村治理是國傢治理體系的基礎,在我們這樣一個8億多農村人口的國傢,鄉村治理不僅是鄉村的自我治理、自我發展問題,更是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關系到國傢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問題。

一、鄉村治,百姓安。

“三農問題”的根本就是鄉村基層政權散瞭、亂瞭,核心是一群不瞭解鄉村的人來治理鄉村。毛澤東偉大之處就是以人民為榮,以農民為基,以農民為尊。

城市治理是以法制為主,德治與自治為輔;鄉村治理是以自治為主,法制與德治為輔。

“自治、法制、德治”的背後是推動與繼承農耕文明的小農經濟,保護長達3000多年的鄉村自治,穩定小農經濟中產生結構,保護土壤與生態,呵護鄉村道德與法制的自治關系,最終推動以村支兩委為核心的鄉村自治。

30多年前,中國沒有有機論證,沒有綠色論證標準,中國幾億人吃的全是有機與綠色的。今天什麼標準都有,有機標準與論證學者專傢群體龐大,論證嚴格,檢驗嚴格,結果今天中國人談食色變,為什麼?

傳統中國,法律一定需要道義,民主一定離不開自治(自律),農民的法律來自道義,農民的市場一直有鄉約民約,這種鄉規民約不是一年百年,而是幾千年,幾千年中國鄉村一直是自治與法律兼容。

城市法律為先,鄉村自治為先,違背瞭這個規律,鄉村永遠看不到希望。我們第一次以“自治”放在“法制”之前,這才是解決“三農問題”之根本,“自治”是方向,方向對瞭“三農”自然自愈。

鄉村自治,鄉村治理的基礎。

鄉村是我國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特點決定瞭鄉村治理必須以自治為基礎。鄉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與關鍵手段。

第一,這是由鄉村主體所決定的。

鄉村治理主體不僅由政府來完成,還應由社會組織、志願性團體特別是鄉村村民都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要切實解決好農民權益保護、農村空心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村民自治實踐不夠完善、鄉村治理主體的參與度不高、“城歸族”作用充分發揮等問題就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第二,鄉村自治要發揮鄉賢作用。

鄉賢是鄉村人群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交往等方面較為突出的一部分人,他們多以退休教師、退休幹部、經濟富裕人士、宗教界人士及族姓威望之人組成,是鄉村群體中精英人士的代表,在鄉村發展中起到領頭羊、帶頭人、中介與橋梁的作用。

第三,鄉村自治要與國傢鄉村制度高度耦合。

鄉村自治不是自由散漫,任意而為,無拘無束,而是要在遵守規則與秩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鄉村治理各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開創鄉村治理的新局面。

鄉村法治,鄉村治理的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

第一,鄉村法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石。

在社會治理大背景下,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改善鄉村法治環境,確保鄉村和諧穩定、長治久安、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鄉村法治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前提。

鄉村治理由於長期受傳統管理方式的桎梏和影響,具有治理目標繁雜、治理任務復雜、治理形勢迫切的特點,使得治理法治化的實現更為艱巨。況且,法治化與鄉村人情社會的現狀相沖突,極易出現新的治理難題。

第三,鄉村法治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鄉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鄉村治理法治化則是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標。

第四,鄉村法治化有利於解決鄉村治理存在的不足與弊端。

基層民主建設滯後等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法治渠道與手段。一方面,可以使農民利益受損或是受侵害之時不能通過協商渠道解決之時,可以訴諸於法律渠道,以維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對農民可能造成的侵犯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有利於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鄉村德治,鄉村治理的升華。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單純依靠法治,構建鄉村治理的整體性、穩定性、確定性,困難重重。今日之中國,鄉村治理決不能忽視德治。德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起到升華的作用。

鄉村治理不但要依賴於鄉村自治這個基礎,依賴於法治這個保障,還要將德治作為升華。不但要使德治成為政府工作的好幫手,村民利益的代言人,更要使之成為和諧鄉村的潤滑劑。

其一,註重個人品德、傢庭美德、鄉村公德的培養。德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有著一個長期的過程,並受到環境的影響。不但要加強對個體的教育與培養,更要註重不良道德行為的懲治。

其二,註重道德人物的塑造與宣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對道德人物不但要進行正面的宣傳與報道,在不損害其本人的前提下樹立道德標尺,還應給予必要的適當的物質獎勵。

其三,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以規促德,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人們提升道德修養與境界。

鄉村治理體系格局的形成必須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按照既定的治理目標進行,結合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鄉村的具體實際,調動鄉村資源,帶動鄉村地區群眾共同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鄉村而努力。

唯如此,才能真正使自治、法治、德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各有所長,各盡其能,既相輔相成,相互銜接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鄉村善治格局。

三、新農創鄉鄰小鎮內涵

新農創鄉鄰小鎮,是在現有特色小鎮的規劃或在共享農莊建設基礎上,整合原有產業內容,引進新的產業作為補充,通過新的規劃設計,建設多個以融洽的鄉鄰關系、新型的鄉村治理、創新的傳統文化為靈魂的鄉村生態樂園。

鄉村“三治”體現瞭一種鄰裡守望、民眾自決、社會自治的願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竣說,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是社會基層治理的一次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集成創新,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群眾,實現瞭政府服務、公民自治、道德共建的有機互動,也實現瞭法律與村規民約的互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