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造語從這裡開始

/序篇/人造語言分為三種,輔助語、藝術語和實驗語。也可以分為四種,國際輔助語、區域通用語、工程語和藝術語。其中國際輔助語和區域通用語都是用來溝通不同母語使用者的語言。國際輔

/序篇/人造語言分為三種,輔助語、藝術語和實驗語。也可以分為四種,國際輔助語、區域通用語、工程語和藝術語。其中國際輔助語和區域通用語都是用來溝通不同母語使用者的語言。國際輔助語應該首先簡單易學,而區域通用語需要與目標區域的語言特征相似,如日耳曼人民語就是用來溝通日耳曼語族語言使用者的,不過由於相同語族乃至語支的語言本身就很相似甚至有直接能互通的情況,所以區域通用語的用途說白瞭也沒有多少。國際輔助語從Volapük(沃拉普克語)開始,最熟知的是Esperanto(世界語),以及其改良版本Ido(伊多語)。後來這幾種輔助語不能協調,於是重新造出瞭Interlingua和Novial等方案;再往後又有瞭Lingua Franca Nova(新共同語言,一般縮寫為LFN)等新生的輔助語,但至今國際語無成功者。 實驗語往往是為瞭達到某種需求或驗證某一理論而創造的,如toki pona(道本語)是為瞭符合中國道教的哲學以及極簡的風格,隻能應付簡單的日常對話;Ithkuil是為瞭使表達最精確、最簡潔,但學習難度極其困難,其創造者也不能流利的講該語言;Lojban(邏輯語)是為瞭徹底消除表達中的歧義,還可以被計算機直接分析;而Láadan開始的創造目的是驗證薩丕爾假說是否對女性成立,並用來專門表達女性的思維。曾有一個實驗語方案叫Solresol,該語言僅由七個字母書寫,想要構造反義詞,直接將這個單詞的每個字母倒過來就行瞭,從現在來看也可以屬於輔助語的類別。藝術語則是將一個語言當作藝術作品對待,有的藝術語還會有架空世界作為背景,Quenya(昆雅語)的背景就是完全架空的中土世界,以外還有Klingon(克林貢語),這個更牛x,直接是虛構的外星人的語言。藝術語的設計沒有定法,自己覺得怎麼舒服怎麼來,隻要有x格,就算不與其他人交流,自己拿來裝x也可以。/語音文字篇/創造一種語言,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這種語言的音系。音系有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一般包括輔音、元音和聲調三個要素,當然有很多語言沒有聲調,僅在語氣的不同上改變語調,叫做音調(intonation)而不是聲調(tone),隻有能夠辨義的調值變化才算聲調。對印歐人來說,聲調是很困難的,因為如英語中隻有語氣的高低,而不能夠區別不同的單詞。確定音系時有必要參照IPA(國際音標),而不是僅憑自己對漢語普通話、英語和自己傢鄉方言語音的理解盲目制定。例如IPA有“元音舌位圖”,在舌位圖中有元音的前後、高低以及展圓。前後是指舌頭在口腔中放在前面還是後面,有前(Front)、央(Centre)、後(Back)三個檔位,使勁把舌頭往後靠得到的就是後元音。高低是指口腔的開閉,大致有高(Close)、半高(Mid-close)、半低(Mid-open)和低(Open)四個檔位,還有近高(Near-close)、近低(Near-open)、中(Mid)等附加檔位。展圓是指是否圓唇,也就是漢語拼音i和ü的區別,拼音中i的圓唇音就是ü,每個展唇音都有對應的圓唇音,反之亦然。央不圓唇中元音稱為中央元音(Schwa),是最容易發出的元音。

圖1:元音舌位圖

那麼如何選定元音和輔音呢?語音會表現語言在聽感上的風格,克林貢語和阿拉伯語有較多的小舌音、喉音,德語擦音也頻繁出現;法語圓唇元音、鼻化元音較多,r的讀法很特殊;日語、西班牙語音節結構簡單,語速快;俄語、意大利語有大舌音(顫音),對於母語沒有這個音的人來說難度非常大。因此音系需要結合你設定語言的具體要求和喜好,還要確實能把這些音給發出來。

IPA同樣也有輔音表,但正表裡往往涵蓋不瞭一些語言裡常見的音,像普通話的jqx這一組,正表就沒有。/ts/屬於塞擦音,/w/屬於多個部位協同發音,還有非肺部氣流音(Click)也不在正表中。Click是沒有肺部氣流經過的,包括內爆音、搭嘴音、擠喉音,這些都是比較陌生的音素。輔音表中,橫向上是發音部位,縱向上是發音方法,這樣就形成瞭一個表格。同一個格子中成對的兩個輔音,左邊是清音,右邊是濁音,濁音聲帶振動,清音聲帶不振動,塞音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鼻音、近音等都是濁音。輔音空出來的格子是目前沒有發現該音,塗黑的格子是該音理論上不可能發出。

至於為什麼不能憑空設置音系呢?這是因為每個音位的真正音值跟你理解的並不一定相同,如普通話沒有濁塞音,隻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而歐洲語言多數是清濁對立,所以你說普通話時,外國人八成是聽不出拼音的b和p到底有什麼不同,“肚子飽”和“兔子跑”有什麼區別。

圖2:常規輔音表

圖3:特殊輔音表

元音一般要有/a//i//u//e//o/這五元音,這五元音具有代表性,/i//u/分別位於元音圖的兩個角上,/a/位於最低位置,而/e//o/分別在中間位置,如果你覺得五個元音不夠,還可以補充元音。首先從半高和半低開始,將/e//o/細分為[e][ε][o][ɔ]這四個音素,以及其對應的圓唇與不圓唇音[ø][œ][ɤ][ʌ];還有/i//u/所對應的/y//ɯ/也較容易發;另外還可以考慮/i//u/的鄰近音[ɪ][ʊ]、中央元音[ə]以及[ɨ][ɵ][ɐ]等不太常見的音,不過元音太多、過於密集會影響辨識度。

上述是單元音,還可以用單元音來構成復元音,西班牙語有三合元音,其他語言一般隻有雙元音。雙元音在理論上是由高元音和低元音拼合而成的,分為前響和後響。當然不一定非要有高元音才行,單純的/ae/也可以算作雙元音。前響是前面重讀的部分後接高元音,後響是以介音/i//u//y/連接的。在前響雙元音中,/i//u/是不緊的,會變為[ɪ][ʊ]這樣較松的元音,而後響雙元音通常將連接的介音算作半元音/j//w//ɥ/。

有的自然語言還會有元音和諧律,也就是某些元音不可以出現在同一詞中。通常來講元音會分陰、陽性,而中性元音可以出現在任何詞。但元音和諧律會顯著減少可用的元音數目,從而減少音素的相對數量。

自然語言在語音上有一些變音現象:聲調語言有連續變調,如普通話兩個第三聲的字連起來念,第一個字的調值就會變成35,而不是214瞭;法語有省音、連音、聯誦規則,同一節奏組的詞要聯誦;梵語有大量語流音變,在一句話中某幾個音處於某個特定位置要發生變化,等等。

/文字篇/

至於文字,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文字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理論上講,所有語音都可以用所有表音文字表記,表意文字(如漢字)在廣義上講也是一種音節文字,彝文原來也是一種表意文字,現在變成瞭表音文字。文字的大體形狀和觀感是跟其書寫的工具有關的,設計文字時應該考慮好想設計成寫在什麼物體上,觀感要像什麼樣。

一般來說,刻在石頭、金屬、泥板上的文字通常有較多的棱角,筆畫比較直一些,而寫在樹葉上的文字就會有很多圈,這個要根據所設定語言的具體情況決定。

設計文字由於表意文字工程量過於巨大,輕易就有幾千個符號,沒有幾個人設計得來,所以一般是設計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分為全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元音附標文字和輔音音素文字等幾種。

全音素文字就是每個字母僅僅表示一個音素,如英語camera,c表記/k/音,m表記/m/音,r表記/ɹ/音,第一個a發/a/音,e和後面的a都發/ə/音;諺文其實是表音文字,但其形狀像漢字的方塊字形,因此有人當作瞭表意文字。如한국的한 左上角的ㅎ發/h/,右上角的ㅏ發/a/,下邊ㄴ是收音/n/;국 上邊和下邊是一個字母,但上邊發不送氣的/k/,而下邊的是收音,表示無聲除阻,即不爆破出來的/k/,中間的ㅜ是元音/u/;有時也有多個字母合發一個音素的情況,如德語的tsch/tʃ/。

音節文字是一個字母就表示由輔音和元音組成的音節,如“あ”發音為/a/,“や”發音為/ja/,“か”發音為/ka/,也有多個字母共同表記一個音節的情況,如拗音きょうkyō就是三個假名合起來表記一個音節。

音節(Syllable)和音拍(Mora)不是完全等同的,撥音雖然在別的音節之後,但單獨算一個音拍。音節文字由於每個字母就是一個音節,故最適合記錄的是一輔一元音節結構的語言,但也可以記錄非一輔一元音節結構的,即有單獨閉音節的語言,如英語的door用假名寫成ドァ,system用假名來寫就是システム。

元音附標文字是指一個輔音字母默認後面帶著一個元音(一般是/a/),添加元音附標的同時改變這個元音,有時後加字母和附標協同表記聲調。輔音音素文字的典型是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這種文字隻有輔音字母,而沒有專門的元音字母,一般長元音會通過字母表示出來,而短元音直接被忽略,當然會有標出元音的“元音點”,阿拉伯語在日常對話是不標元音的,因為閃含語中多數使用輔音和長元音來辨義。

如果這種語言的音節結構接近一輔一元,音素數量較少,用音節文字來記錄更方便。

如果你想讓你的語言的拼讀不完全一致,有一些例外以接近自然語言,可以再設置一些拼讀規則,裡面還可以有一點不規則的成分,也就是規則也解釋不清楚的成分(想想英語的拼寫)。當然還可以使用現成的文字,比如拉丁字母、西裡爾字母、希臘字母、諺文、假名、阿拉伯字母甚至腓尼基字母,都是沒問題的,最好要做出自洽的解釋,比如什麼時空穿越瞭,宇宙爆炸瞭,從飛船上偶然撿到的……隻要你滿意就好。

/詞匯篇/

一門語言的載體是語音文字,那麼其組成部分就是詞匯。這裡要說的是兩個問題:確定單詞和詞的變形。確定單詞看起來挺容易,不就是從某種自然語言裡取詞,或者自己用造詞機生造就可以瞭,有什麼問題嗎?然而,若是直接從自然語言無腦取詞,單詞的風格肯定也會很違和的,還會讓別人說:你這不就是xx語麼。所以說,確定單詞不能不經大腦,就算是依照現有語言中的單詞,也不能全部一模一樣不起一點變化,多少要做一些改動,當然,如果你是想用這門語言來糊弄人,讓別人以為是xx語,那上面的話當沒說。而有的人不想從別的語言裡拿現成的,就是願意自己用造詞機造,或者現開腦洞造,也不是沒有限制的。造詞機首先需要規定單詞的基本音節結構,而你要確認這種結構是不是你想要的,會不會有某種效果。而你要故意想讓單詞七長八短,那麼還是不適合造詞機。自己什麼時候來瞭腦洞什麼時候造,這種辦法實在是沒說的,關鍵是,萬一感覺一直不來怎麼辦?況且此時造的詞,彼時忘記瞭怎麼辦?

詞的變形說起來是很復雜的,對於名詞,有數和格的變化,對於形容詞,要配合名詞的性數格,還有級的范疇,至於動詞就更麻煩瞭,有人稱、數、時、狀態(aspect)、語態、言據的疊加變化,當然上述這些各種各樣的范疇,一般在一個語言裡不要求全都有,全都有那實在太麻煩瞭,通常是留一部分。比如你覺得性惡心,就不要陰陽性,所有名詞都一個樣;你要是覺得人稱變位麻煩,就不用要人稱變位(其實這個英語也有,現在式第三人稱單數詞尾-s就屬於人稱變位);再比如說你覺得德語的格變態,就幹脆不要格變化瞭,全用助詞表示,甚至跟漢語一樣,完全舍棄主賓格。動詞的變位有屈折式的,也有黏著式的。這裡並不一定是說,屈折語一定是屈折式,黏著語一定是黏著式,拉丁語的動詞變位就是屈折式,根本看不出有什麼規律來,所以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都有一百多種翻來覆去的變形。

數(Number):是說名詞是單數還是復數,有的語言還有雙數。

格(Case):是表示這個詞所處的成分的,主要有主、賓、屬、與、離、工具、位、呼等等,有的時候也把後面那一堆全部歸到與格去。

離格又叫奪格,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格;工具格是表示依靠、使用某物;位格是表示位於某處;呼格是在直接稱呼某物時用的。

級(Degree):表示形容詞或副詞描述的程度,有超過比較、平級、不足比較、最高級、最低級、漸進級(越來越……)、漸退級等。

體(Aspect):表達動作進行的狀態,有進行、完成、將行、未完等。

時(Tense):也叫絕對時態,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是在說話以前還是以後,跟aspect的區別是,aspect是相對的,說的是當時動作是否在進行。

語態(Voice):描述主語對謂語動詞的關系,有主動、被動、中動(反身)、互動、自動、他動等。

/句法結構篇/

世界上的語言根據語法的結構可以分為四種:分析語、黏著語、屈折語、多式綜合語(復綜語),第一種又稱為孤立語,後面三種統稱為綜合語。分析語的詞素與詞的比例接近1,即一個詞中一般隻包含單個詞素。

分析語的詞是獨立的,隻表達一種含義,如漢語“我去過學校”的“我、去、學校”的每個詞都沒有詞形變化,“去”不管是現在、過去還是我去、他去,都永遠不發生改變,而是靠語序和虛詞來表達語法含義。

黏著語的詞有形態變化,但一般隻表示一個語法含義,如芬蘭語名詞的格雖然有十幾個,但表示的含義是單一的。黏著語的詞綴理論上可以無限疊加,典型的黏著語有日語、芬蘭語、突厥諸語等。

圖4:黏著語可以無限添加詞綴

屈折語的特點是,一個詞綴可以表示多種語法含義,如西班牙語amo一詞,不僅僅是“愛”的意思,還包含瞭現在時、主動態、第一人稱、單數、直陳式等含義,而這些含義都集中在詞尾-o上,單純的o一個字母,你沒法把這個字母拆分成上述的某個含義,而如果隻改變一個含義變成“他愛”,這個詞尾就要全部改掉,跟原來完全不同。典型的屈折語有拉丁語、法語、俄語、德語等,英語雖然已經高度分析化,但還是一種屈折語。

多式綜合語看上去極其混亂,因為這種類型的語言沒有句子和詞的分別,一個句子就是一個詞,不管是說“我不知道他跟我說他要再去打老虎”,還是“我有嚴重的頭痛”,都是連在一起的一個很長的單詞,而這個單詞是不能分開來說的。名詞通常不能單獨出現,需要依附動詞表達。愛斯基摩語、切羅基語、楚科奇語等都是復綜語。

需要註意的是,上述的語法結構沒有明確的界限,即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分析語或者綜合語,作為分析語的現代漢語也有一定的黏著成分,而上古時期的漢語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屈折語。

另外還有很變態的作通格的語言,如果一種語言的“我吃蘋果”和“他死瞭”的“他”和“蘋果”算同一個格,而“我”算另一個格,則這種語言就屬於作通格語言。即及物動詞的主語屬於作格,而不及物動詞的主語和及物動詞的直接賓語屬於通格。若英語用作通格的模式說,就會變成Me traveled; Him traveled .I invited him to go with me; He invited me to go with him.

句法首先要決定的是語序,也就是主語(S)、謂語動詞(V)和賓語(O)的基本順序,是先說哪個。漢語、英語都是SVO(主-謂-賓)語序,“我去學校”的“我”是主語,“去”是謂語動詞,“學校”是賓語;“我給他書”的“書”是直接賓語,“他”是間接賓語,因為“我給”的是“書”而不是“他”,要是改成“我把他給書”的話,“他”就變成直接賓語瞭。

這隻是基本語序,疑問句通常會改變語序,如英語“He is a student.”是陳述句,語序是SVO,而疑問句“Is he a student?”就會把V提前,但有時會把另外的助動詞提前,原動詞位置不變,不過漢語的語序總是相同的。

漢語也並不是隻有這麼簡單,還存在一個“把、被字句變換”的問題。試想“我吃瞭飯”,“我把飯吃瞭”和“飯被我吃瞭”,施事和受事沒有變,但“把”和“被”引導的句子中,形式主語和形式賓語改變瞭,故還有“形式上”和“邏輯上”的不同。

自然語言的句法會有倒裝、省略等復雜的規則,不是幾條規則就能說清楚的,而不註意這些規則就會造出錯誤的句子。

/其他篇/

上述語法框架構建完後,語言還沒有真正完成,還需要你繼續豐富。

·擴充詞匯:參考Swadesh核心詞表(有200個詞左右),從衣食住行、風雨雷電、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等方方面面填補,一門語言要想真正遊刃有餘的使用,二百個詞肯定是不夠的(道本語類型的除外),雖然理論上講幾十個詞就可以表達一切,但原來用一句話說完的可能要十句話還說不明白。詞匯量增長到一定數量後,可以將現有的單詞編入詞典。

·完善語法:上面的語法決不是一種語言裡語法的全部,還有很多很多的語言現象需要解釋。可以嘗試翻譯一些測試文本,翻譯的過程中,就可以對目前沒有註意的語言現象規定語法。

·調整風格:語言初步設定好後,會有一些違和的地方,這時就需要不斷作細微的調整。克林貢語由於設定上使用者是外星人,故作者在設計時有意使其看上去很奇怪,設置瞭很多古怪的發音,有意破壞音系上的平衡;語序為自然語言中最罕見的賓-謂-主。還有文字的協調,尤其是使用現有文字的語言,正字法會影響行文的美觀性,而自創文字要測試其觀感是否為最佳,上面這些都要經過多次測試、調整。

常用的語法測試文本有:

北風和太陽的故事(北風和太陽爭論誰的威力大)

巴別塔的故事

《聖經·創世紀》

《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