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什葉派和遜尼派爭瞭千年, 到底在爭什麼?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內部的兩個最大的派別, 前者在世界范圍內占比90%,後者占比10%左右,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紛爭幾乎從默罕默德去世以後就開始瞭, 在七世紀後期達到瞭白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內部的兩個最大的派別, 前者在世界范圍內占比90%,後者占比10%左右,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紛爭幾乎從默罕默德去世以後就開始瞭, 在七世紀後期達到瞭白熱化, 甚至在今天也一直在幹擾著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那麼,為何兩派會持續紛爭一千多年,並至今無解呢?

今天,曉張就來和大傢一起談談這兩大教派的前世今生。

先知默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受到真主啟示,創立瞭伊斯蘭教, 並在613年開始傳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公元632年, 在宗教的加持下, 基本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半島統一, 建立瞭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

此時的默罕默德, 即是伊斯蘭教的最高領袖,也是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哈裡發。632年,默罕默德去世, 由於死後無子, 生前也沒有立下遺囑由誰來繼任哈裡發。信徒們在誰來繼承穆罕穆德的地位上發生瞭爭執。 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爭端,是後來什葉派和遜尼派分裂的根源。

這種爭執也造成瞭剛剛被宗教征服的阿拉伯各部落的思想混亂, 一些部落趁機脫離伊斯蘭教,甚至一些人也宣稱自己是先知, 可以像默罕默德一樣接受“天啟”,剛剛建立的阿拉伯帝國有分崩離析的風險。

一方的觀點認為,應當按照血緣關系,由跟默罕默德有血緣關系的人成為繼任者。類似於我們國傢古代的世襲制。按照這個方式,集默罕默德的弟子、女婿、堂弟於一身的阿裡理所應當成為繼承人。擁護阿裡的穆斯林們還有一條重要的依據, 那就是在632年, 默罕默德曾經拉著阿裡的手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是誰的保護者, 阿裡就是誰的保護者。”這句話被阿裡一派認為是默罕默德有意傳位給阿裡。

阿裡畫像

順道提一嘴,默罕默德自幼父母雙亡,打小是被他的伯父撫養長大, 和堂弟阿裡一同生活在一起。

而另外一方則認為, 繼承人應當由教內德高望重者組成的塞基法會議(相當於議事會)選舉產生。這其實也是當時剛從氏族社會走出來的阿拉伯各部落一種傳統推舉首領的方式。按照這種方式, 默罕默德的幾個弟子都有資格參選。

支持阿裡的一派後來就發展成為什葉派,而認為四人都是穆罕穆德繼承者的一派則成為遜尼派。

最終在默罕默德的幾個弟子組成的內部會議上, 老穆最忠實的信徒奧馬爾放棄瞭參選, 並轉而支持另一位候選人艾佈·伯克爾(他同時也是默罕默德的嶽父)。這樣後者就獲得瞭壓倒性的優勢,成為新一任哈裡發。

也是因為這個支持, 艾佈在兩年後去世的時候,提名奧馬爾當選哈裡發。奧馬爾在任的十年, 阿拉伯人走出半島, 在傳播宗教的熱情下開始瞭四處征戰,掀起瞭阿拉伯帝國第一波征服世界的狂潮。

奧馬爾之後是奧斯曼,奧斯曼之後才是阿裡。這四位都是早年追隨穆罕穆德傳教的忠實弟子,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和地位確定做出瞭非常重要的貢獻。因此他們四人在位期間, 被稱為“正統哈裡發時期”,也叫四大哈裡發時期。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阿拉伯世界的朋友取名都特喜歡用默罕默德、奧馬爾、奧斯曼、阿裡之類的, 重名率特別高。

四大哈裡發以及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歧,圖轉自地球知識局

阿裡派們雖然對前邊三位的當選頗為不滿, 但彼時的氣氛還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所以當是的伊斯蘭世界還處在相對比較團結的階段。

需要多提一嘴第三位正統哈裡發奧斯曼。奧斯曼來自麥加古老的倭馬亞傢族(音譯,又稱伍麥葉傢族)。我們知道穆罕穆德最早是在麥加創立瞭伊斯蘭教, 而當時麥加的貴族,倭馬亞傢族的首領艾佈·蘇富揚是穆罕穆德最堅定的反對者, 正是因為他的迫害, 穆罕穆德才出走麥加, 來到麥地那傳教。這位倭馬亞傢族首領正是奧斯曼的堂兄。盡管如此, 奧斯曼當時依然舍棄瞭傢族的榮耀, 堅決的追隨默罕默德出走, 成為默罕默德的左膀右臂之一。

阿拉伯帝國發展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劃個重點, 奧斯曼執政時期,阿拉伯帝國滅掉瞭相鄰的波斯帝國(當時處於薩珊王朝統治時期),伊斯蘭教借此傳播到波斯地區,我們在電視劇《倚天屠龍記》裡熟知的波斯國教——拜火教就是在這之後逐漸消亡,失去統治地位的。

倭馬亞傢族在630年默罕默德反攻麥加的時候在艾佈·蘇富揚的帶領下主動請降,最終也皈依瞭伊斯蘭教。

之所以多提一嘴奧斯曼, 是因為緊隨“四大哈裡發”時代建立的倭馬亞王朝就是在他的安排下得以建立 的。人總是有私心的,奧斯曼在出任哈裡發的時候, 任人唯親, 執政期間大量任用倭馬亞傢族成員,其傢族成員紛紛奔赴剛被征服的土地出任總督。這也導致瞭阿拉伯帝國軍隊內部的分裂, 奧斯曼最終死於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叛軍之手。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奧斯曼就好比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掏空瞭剛剛建立的帝國,為倭馬亞傢族的上臺做好瞭鋪墊。

第四任哈裡發阿裡執政時期, 倭馬亞傢族已經呈現尾大不掉之勢。阿裡從出任哈裡發伊始就遭到瞭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的強烈反對,他拿出奧斯曼被殺時穿的血衣,指責阿裡就是殺掉奧斯曼的幕後兇手。雙方爭執不下。

661年, 阿裡在什葉派內部的沖突中被刺殺,穆阿維亞起兵南下,驅逐瞭阿裡的長子哈桑,奪得瞭哈裡發的職位,並將國都遷到自己的根據地大馬士革。開啟瞭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什葉派並沒有放棄他們的目標, 而是堅持擁護哈桑為第二任哈裡發。盡管哈桑本人後來向穆阿維亞屈服(歸順後病死, 什葉派認為是被毒死),什葉派後來隻好轉而擁護阿裡的次子侯賽因。

什葉派也因此成為倭馬亞王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在倭馬亞王朝統治的89年裡, 統治者不遺餘力的打擊迫害什葉派,造成瞭很多流血事件。680年,倭馬亞王朝攻占瞭什葉派的根據地卡爾巴拉(伊拉克境內),殺掉瞭被什葉派擁護的阿裡之子侯賽因,之後為瞭趕盡殺絕,斷瞭什葉派的念想, 對阿裡的後人以及什葉派展開瞭長年的追殺。

侯賽因之死成為什葉派和遜尼派正式分裂的開端, 卡爾巴拉也因此成為什葉派穆斯林心中的聖地。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什葉派的核心觀點, 類似於中國古代社會的世襲制, 他們認為隻有默罕默德傢族的人才有資格繼承默罕默德的地位,即伊斯蘭世界的宗教領袖和政權領袖。除此以外的其他人都無權出任哈裡發。因此他們堅定的認為其他的哈裡發以及倭馬亞王朝包括後來的繼任者阿拔斯王朝,都屬於篡位者。

就這樣什葉派發展出瞭自己的伊瑪目制度。伊瑪目是對於帶領穆斯林做禱告的人員即專職的宗教人士的稱呼。什葉派認為隻有他們才能建立穆斯林和真主之間的橋梁,穆斯林隻有通過伊瑪目這種專業的宗教人士才可以與真主溝通。伊瑪目跟穆斯林的關系,就好比羅馬教皇和基督徒的關系一樣。因此什葉派內部建立瞭多等級的伊瑪目制度,高級別的伊瑪目對穆斯林具有非常高的號召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伊朗前最高宗教領袖霍梅尼,以及現任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在伊朗都屬於最高級別的伊瑪目,被什葉派視為真主在人間的代言人。

1979年,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 就是穆斯林們在最高宗教領袖伊瑪目霍梅尼的號召下發動的。甚至在外國元首訪問伊朗的時候, 現任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是獨自一人坐在主座上, 而總統和外國元首隻能一起坐在副座上。

哈梅內伊(中)和內賈德(右)

但遜尼派就對此非常的嗤之以鼻。隨著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相機滅亡,哈裡發也逐漸成為歷史。遜尼派的宗教人士在穆斯林心中就成為翻譯《古蘭經》和聖訓的人,所以遜尼派沒有什葉派那樣等級森嚴的宗教制度,除瞭去清真寺做禱告, 他們大多數時候都可以自己在傢通過《古蘭經》和聖訓跟真主交流,對於遜尼派穆斯林來說, 直接跟真主對話簡直太香瞭。

遜尼派的玩法就好比現在流行的區塊鏈, 去中心化,不帶中間商賺差價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遜尼派的宗教人士沒有地位, 畢竟有些拿不準的地方, 遜尼派穆斯林還是要請教專業人士, 但本質的區別是, 遜尼派宗教人士隻負責解答疑惑,而不是具有某種神的色彩。

由於遜尼派倭馬亞王朝是在剝奪阿裡及其後人的地位下建立, 所以這個王朝從建立起直到滅亡, 都在和什葉派較量。什葉派穆斯林的反抗造成瞭多任倭馬亞王朝哈裡發的被刺殺, 這就導致王朝的統治者普遍比較短命,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 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並不穩固,境內叛亂頻發。

公元750年, 利用什葉派在帝國發動的叛亂, 默罕默德叔父阿撥斯的玄孫艾佈·阿撥斯借助波斯人的力量,趁虛而入, 滅掉瞭倭馬亞王朝, 以阿拔斯命名, 建立阿撥斯王朝。

阿拉伯帝國是對“四大哈裡發時期”以及倭馬亞王朝、阿撥斯王朝的統稱,倭馬亞王朝由於旗幟白色, 在我國被稱為白衣大食, 而阿撥斯王朝旗幟是黑色, 所以被我國稱為黑衣大食。和唐朝在西域爆發“恒羅斯之戰”的就是後來的阿撥斯王朝。

之所以提阿撥斯王朝,是因為在這個王朝幾百年的統治時間內, 盡管統治者屬於遜尼派, 但由於采用瞭相對溫和的宗教政策, 遜尼派和什葉派在這期間基本沒有爆發太激烈的沖突,而是各自在自己的地盤發育傳播。

而由於倭馬亞王朝的迫害的原因, 什葉派穆斯林大量逃往王朝力量相對薄弱的波斯地區, 也就因此造成瞭今天伊朗境內主要以什葉派為主的局面。

世界范圍內的什葉派和遜尼派分佈

阿撥斯王朝被蒙古人滅掉以後, 阿拉伯帝國徹底熄火,這一地區先後被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國和帖木兒帝國和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外來力量的絕對統治面前,遜尼派和什葉派也就失去瞭爭奪帝國統治權的理由, 在宗教層面, 兩個教派不斷發育裂變, 內部分化出瞭多個小派別, 但整體離場基本不變。

原本兩派的爭奪就此逐漸熄火,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事情,或許我們今天看到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之前的爭奪不會那麼激烈,畢竟大傢都是一個國傢的 ,政府又公開表態允許各自發展,大傢和氣生財,搞不好到現在中東地位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多宗教派別的國傢。

第一件事,就是到1501年,波斯出瞭個鐵血強人伊斯瑪儀,這位老兄經過多年征戰, 掃除瞭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在伊朗高原上的各個政權, 建立瞭繼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之後第三個波斯帝國,即薩法維王朝,又叫薩菲王朝。

伊斯瑪儀是一個狂熱的什葉派穆斯林,建國以後, 他將什葉派分支十二伊瑪目教派確立為薩法維王朝國教, 在境內強迫遜尼派穆斯林改信什葉派, 拆除遜尼派清真寺。邀請周邊地區的什葉派宗教人士到國內傳教,對於拒不服從的遜尼派直接肉體消滅。

這一波清洗操作, 讓什葉派最終成為今天伊朗國內絕對的大多數。

而隨著薩法維王朝向西部的擴張, 什葉派穆斯林的數量也在今天的伊拉克以及敘利亞、外高加索地區興起。

當然,傳教過程中,遜尼派和什葉派勢必要爆發新的沖突, 這段記憶讓兩派從此結下瞭仇恨的種子。

佛教徒忍不住上來雙手合十插一嘴:阿彌陀佛,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所以今天什葉派成為伊朗和外高加索地區的主體, 在伊拉克和敘利亞也有不少的信徒。

第二件事,就是今天阿拉伯世界老大哥,沙特立國, 遜尼派新分支瓦哈比派的出現。

我們先說瓦哈比派,因為沒有瓦哈比派搞不好就沒有沙特。

瓦哈比(又譯瓦哈卜)大約生於1703年,打小就刻苦攻讀伊斯蘭經書, 10歲就可以背誦《古蘭經》,長大以後成為一名出色的遜尼派專傢並四處遊學, 在遊歷的過程中,他就發現伊斯蘭教經過這一千多年的傳播,穆斯林們已經衍生出很多對教義不同的曲解。有人對著聖徒(穆罕穆德弟子)的墳墓朝拜, 還有人覺得某些樹木有靈氣, 對樹木朝拜,甚至還有人開始講伊斯蘭教的其他聖徒視為神祗,眾所周知, 伊斯蘭是單神教,隻能有一個神祗,總之是各種奇葩的理解層出不窮。

什葉派的伊瑪目們在旁邊冷笑:早跟你們說過穆斯林沒法直接跟真主溝通的。

到這時候,他就開始意識到, 伊斯蘭教已經不在純潔瞭,已經背離瞭穆罕默德的正統道路。35歲回到傢鄉以後, 他就開始著書立說,進行宗教改革。

核心思想就是恢復伊斯蘭教最初的傳統,嚴格執行穆罕默德時期的宗教習俗和禮儀。這就是伊斯蘭教復古運動, 它的另一個叫法大傢在新聞上都很熟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當然, 原教旨主義並不等同於瓦哈比派, 瓦哈比派隻是眾多推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教派中的一個。 但是它的規模和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是最大的。我們後邊會繼續講。

隨著瓦哈比的號召力越來越大, 遭到瞭當地酋長的警覺, 因此被趕瞭出去。此時,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裡, 一個叫沙特的傢族逐漸崛起, 並建立瞭自己的酋長國。其首領穆罕默德·沙特接納瞭瓦哈比。

此時的沙特有地方沒力量, 而瓦哈比有號召力但是沒有地方容身, 雙方一拍即合。瓦哈比負責在沙特酋長國內傳教,為穆罕默德·沙特提供宗教和人力支持, 沙特則在“純潔伊斯蘭教”的口號下四處發動聖戰。名副其實的迷你版“基地組織”。有瞭瓦哈比的加持沙特傢族跟打瞭雞血一樣。

1765年, 穆罕默德·沙特去世,其子阿卜杜勒即位的時候, 由瓦哈比主持就職儀式,頗有點教皇給法蘭克王國王加冕的味道。1792年,瓦哈比去世, 阿卜杜勒繼承瞭瓦哈比派的教長位置, 從此開啟瞭由沙特傢族首領兼任瓦哈比派教長的傳統, 歷屆沙特酋長都不遺餘力的推行瓦哈比派就是從這裡開始, 沙特也從那時候起成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傢。

第一沙特王國

我們現在再拿遜尼派分支瓦哈比派和什葉派比, 就會發現矛盾的尖銳性。瓦哈比派不僅認為四大哈裡發合法全部合法,並且狂熱的認為後來所有的對於伊斯蘭教的改良都是非法的,應當視為叛逆者。而什葉派不僅將其他三位哈裡發視為篡位者, 甚至還自行改良發展出瞭伊瑪目學說。瓦哈比要是被扔到什葉派的聖地卡爾巴拉,恐怕要氣的當場去世。

不幸的是, 1802年, 擴張中的沙特酋長國剛好就來到瞭伊拉克的卡爾巴拉,這裡是阿裡次子侯賽因犧牲的地方, 千百年來都被什葉派視為心中聖地,而信奉瓦哈比教義的沙特則將這裡視為異端,於是卡爾巴拉被屠城, 侯賽因的墳墓也被摧毀。

什葉派恨得咬牙切齒。

沙特酋長國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沙特第一個政權在1818年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剿滅, 第二個政權在1891年被半島北部的夏馬爾部落顛覆,沙特傢族逃亡科威特。1901年,21歲的伊本·沙特率領40名駱駝兵從科威特出發,夜襲利雅得, 開啟瞭沙特傢族的第三次征服,1925年沙特傢族征服內志和外志,1932年,建立起龐大的沙特阿拉伯,今天的沙特阿拉伯王國就此定型。

現代沙特王國的版圖

遜尼派瓦哈比派則順理成章地被定為沙特國教。需要區別理解的是,沙特被稱為政教合一的國傢,但沙特國王並不是遜尼派的宗教領袖。通俗的講, 國王負責管理宗教教務, 但不負責傳教,這一點和伊朗是完全不一樣的。伊朗的哈梅內伊是最高宗教領袖,盡管出任世俗政權領袖(總統),但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說到伊朗, 就提到瞭改變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第三件事瞭, 這就是1979年發生在伊朗的伊斯蘭革命。

伊朗在薩法維王朝滅亡以後先後經歷瞭阿夫沙爾王朝、愷加王朝。在愷加王朝時期, 西方殖民勢力侵入, 王朝淪為俄國和英國的殖民地。1921年軍人出身的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 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並宣佈為波斯帝國的繼承人。

1935年改名伊朗,現在意義的伊朗就此定型。

1979年, 什葉派穆斯林在流亡宗教領袖霍梅尼的號召下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伊朗從君主立憲政體變成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以宗教領袖的身份出任最高領導人。大多數人都知道伊斯蘭革命以後,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就此惡化,實際上這場革命帶來的最可怕之處並不在這裡。

大佬恐怖的號召力

在討論伊朗國名的時候, 霍梅尼定調:國名裡不要“民主”,因為這是西方帶來的意識形態, 也不要“人民”,因為這是東方帶來的意識形態, 隻要伊斯蘭。因此伊朗的國名最終定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這番表態被解讀為, 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 隻要伊斯蘭。當然, 他口中的伊斯蘭, 自然是指什葉派的伊斯蘭。在霍梅內的領導下, 已經逐漸西化的伊朗重新回到伊斯蘭世界。或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出於對伊朗的保護, 他還宣稱要整個伊斯蘭世界輸出伊朗革命, 建立什葉派的伊斯蘭統治。

一眾遜尼派國傢嚇得瑟瑟發抖。畢竟大部分國傢都是遜尼派政權,要革命, 就是革遜尼派當權者的命。我們還知道中東地區除瞭沙特還能跟伊朗過幾招,大部分國傢都弱的一比。(伊拉克是靠一大群兄弟的支持才跟伊朗打個平手)

各個君主國誠惶誠恐, 紛紛找沙特報團取暖, 海灣地區的局勢從那時候起就沒怎麼好過。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戰爭”隨著信奉瓦哈比的沙特王國和信奉什葉派的伊朗建立,走向瞭公開的對抗。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第二年, 遜尼派的職業打手——伊拉克的領導人薩達姆在沙特的財務支持下出兵攻打伊朗, 兩伊戰爭爆發, 雙方斷斷續續打瞭八年,死傷超過上百萬人。

兩伊戰爭

但這場戰爭除瞭造成死亡,對伊朗沒有任何改變。反倒是伊拉克, 兵力從戰前的24萬發展到戰爭結束時候的120萬,由於欠下科威特巨額的債務,薩達姆為瞭賴賬, 1990年伊拉克出兵占領科威特, 導致瞭海灣戰爭的爆發,隨後被美國摁在地上胖揍一頓。

沙特這邊,由於兩個伊斯蘭聖地麥加和麥地那都在沙特手裡, 每年要接受各地的穆斯林來朝拜,1987年,伊朗的穆斯林來朝拜的時候和沙特軍警發生瞭激烈沖突, 導致400多人死亡,消息傳到國內,憤怒的伊朗人一把火燒掉瞭沙特的大使館,導致兩國斷交。霍梅尼甚至公開號召沙特人民動起來推翻沙特王室。

2003年, 伊拉克戰爭爆發, 遜尼派的薩達姆隨即倒臺。伊朗加緊瞭對伊拉克的滲透, 實際上伊拉克是什葉派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傢, 所以新成立的政府基本被什葉派控制。美國人推倒瞭薩達姆, 新政府卻是親什葉派的。

伊朗扳回一局。

和伊拉克派別相似的還有海灣小國巴林,巴林王室屬於遜尼派, 但巴林的什葉派穆斯林占比70%,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影響,巴林什葉派上街遊行, 要求巴林王室下臺, 後來還是在盟友沙特出兵鎮壓下才穩住統治。

遜尼派的也門政府就沒這麼好的運氣, 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運動中, 也門政府被什葉派的胡塞武裝推翻, 沙特馬上叫瞭一幫小弟組建聯軍去也門支援, 不曾想在伊朗的支持下, 戰爭打到現在也沒分出個你我。反倒是胡塞武裝越打越強。

越打越強的胡塞武裝

敘利亞則是反過來,盡管遜尼派占多數, 但什葉派的阿薩德傢族世襲瞭政權, 自從2011年敘利亞內亂以來, 盡管反對派有沙特和西方國傢支持, 但是在伊朗和俄羅斯的支持下, 什葉派的阿薩德已經逐漸站穩瞭腳跟。

總的來看,遜尼派雖然整體偏溫和, 但是和沙特王室捆綁的瓦哈比派卻擁有比什葉派更偏激的復古思想,也是最容易滋生極端思想的教派,本拉登本身就是瓦哈比教徒,基地組織的壯大背後也少不瞭沙特王室的資助,就連後來肆虐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恐怖組織ISIS,也是在沙特王室的加持下一路攻城略地。

ISIS控制區域(圖中紅色)

隻有到瞭傷害美國利益的時候, 沙特才不得不撇清關系並斷絕援助。

什葉派和遜尼派為何總是爭端不斷?其實我們換個角度看, 這種激烈的爭執, 主要集中在瓦哈比派的沙特王室和什葉派的伊朗之間。這兩個派別捆綁瞭中東兩個最強大的國傢 ,兩個國傢又綁定瞭一大幫各自的小弟, 在國傢利益的加持以及域外大國的幹涉下,地緣政治、資源、 民族、宗教,盤根錯節,這種沖突註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