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公元747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六年,隆冬時節,大雪紛飛。河南睢陽城內,一座小酒館裡,兩個中年男子觥籌交錯,依依話別。年輕些的叫高適,43歲,山東渤海人,從20歲起就四處漂泊

公元747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六年,隆冬時節,大雪紛飛。

河南睢陽城內,一座小酒館裡,兩個中年男子觥籌交錯,依依話別。

年輕些的叫高適,43歲,山東渤海人,從20歲起就四處漂泊,一直沒有正式工作,現在旅居睢陽,生活雖窮困潦倒,但文藝青年本色不改,每日醉心於詩歌創作,頗有文才。

年長些的叫董庭蘭,52歲,跟高適一樣,也是年輕時候不好好學習,一直沒能考取功名,一輩子就喜歡音樂,尤其擅長古琴,其原創音樂作品多次榮登大唐華語流行音樂榜,年輕時就組樂隊四處走穴演出,並以此為生,在業內很有名氣,因為在傢排行老大,朋友們都稱呼他董大。

董大原本在長安吏部尚書府上做門客,隔三差五為領導搞個演出啥的,倒也清閑,可不久前,吏部尚書犯瞭錯誤被貶出京,董大也因此失業,眼看在長安混不下去瞭,便背著一把古琴,繼續浪跡天涯,途徑睢陽,特地與老友高適會面。

作為東道主,高適在睢陽飯店擺下酒宴,兩個失意之人聚在一起,不免傷情感懷。特別是董大,幾杯酒下肚,便開始抱怨命運如何不公,自己如何懷才不遇,如今年過半百,仍一事無成,吧啦吧啦說個沒完。

高適實在聽不下去瞭,說:“老董你知足吧,好歹你現在也算是個名人,著名音樂傢,走在街上誰不認識你?混得比我強多瞭,生活中誰還沒點兒挫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打起精神來,看兄弟給你賦詩一首。”

叫服務員取來筆墨紙硯,當場作《別董大》詩一首: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讀罷,深受鼓舞,一時興起,抄起古琴說道:“兄弟臨別贈詩,為兄感激不盡,無以為報,且聽我彈奏一曲。”

“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董庭蘭一曲《大胡笳》,哀怨淒婉,蕩氣回腸,酒店服務員廚師差不多都被琴聲吸引過來瞭,把包間圍瞭個裡三層外三層。

一曲奏罷,餘音繞梁,寂靜瞭足有5秒,大傢才回過神來,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一個年輕服務員拿著紙和筆怯生生地湊瞭過去。這種場面董大見多瞭,知道是要簽名的,大大方方接過紙筆,拉著小姑娘的手親切地問:“叫什麼名字呀?多大瞭?給你寫個歲月靜好,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好不好呀?”

服務員拼命抽出手說:“不是,董老師,我們前臺要下班瞭,您二位看誰先把賬給結一下吧,一共256,收您250可以嗎?”

董老師說:“哦。”轉頭看高適,高適拿起筆,刷刷刷又寫瞭一首詩: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反正我是沒錢,這頓飯還是你請吧。

把董大給氣的,媽蛋,說是給我送行,最後還特麼要老子自己結賬。

1.

高適的爺爺曾經做過安東都護,是唐朝六大都護之一,相當於大軍區司令員,顯赫一時,可惜後來傢境敗落,到瞭高適這一代,傢中已是一貧如洗。《新唐書》中稱其“少落魄,不治生事。”《舊唐書》中說他“少傢貧,以求丐自給。”窮到靠乞討為生。

高適人窮志不短,雖然從小學習成績就不好,但對自己的文才頗為自負,《唐才子傳》中說他“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不好好學習,經常混跡於賭場,但詩寫得很好,聲名遠播。

傢裡人多次勸他,光詩寫得好沒用,你得按考試大綱復習,高適根本聽不進去。

20歲那年,高適赴長安應試,自視甚高,躊躇滿志: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自覺功名唾手可得,路上一直在糾結,到底是考清華還是考北大?沒想到,最後連個大專都沒考上。

沒臉回傢,高適便開始四處遊蕩,期間又參加過幾次考試,每次都是名落孫山,後來幹脆斷瞭科舉的念想,投筆從戎,到邊疆部隊幕府上去做瞭一段時間的幕僚,這個不屬於公務員編制,是不需要學歷的。

從那以後,高適對邊塞軍旅生活產生瞭濃厚的興趣,創作瞭大量描寫大漠邊疆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和戍邊將士殺敵建功的詩歌,創作風格也隨之陡變,筆力雄健,雄渾悲壯,粗獷豪放成為高適詩的主基調, 如《塞上》《薊門行五首》等。35歲那年,高適寫出瞭轟動文壇的邊塞詩名作《燕歌行》:

漢傢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傢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首詩不但讓高適獲得瞭更大的聲名,確立瞭自己在詩壇的地位,而且從此被打上瞭“邊塞詩人”的標簽,文壇將其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相提並論,合稱“邊塞四詩人”。

2.

公元744年秋,高適偶然遇到瞭從洛陽過來旅遊的一對文壇好友,一個叫李白,一個叫杜甫。

坊間傳言,前不久,李白經玉真公主介紹,見到瞭唐玄宗,被破格任命為翰林供奉,幹瞭沒多久,因為跟楊貴妃關系曖昧,加上狂妄自大得罪瞭高力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也就是給一筆錢,然後趕出瞭京城。

遭受愛情事業雙重打擊的李白為瞭排解鬱悶,便拿著這筆錢四處旅遊,四月在洛陽,與自己的鐵粉杜甫相遇,當時杜甫高考落榜正鬱悶,突然見到偶像,興奮不已,便充當導遊,帶著李白賞牡丹遊龍門逛白馬寺,早上牛肉湯中午漿面條晚上水席燒烤,倆人光杜康酒就幹瞭兩箱,結下瞭深厚的友誼。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因為還有些事情要處理,與杜甫依依惜別,倆人相約,秋天再一起去梁宋,也就是開封商丘一帶旅遊,聽說開封秋菊很漂亮,不知道為啥,那段時間李白對菊花特別感興趣。

盼望著,盼望著,秋天的腳步近瞭,杜甫早早收拾好瞭行李,跟李白二次相逢,結伴去瞭開封,那是一段多麼難忘的日子啊,杜甫在詩中說:“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白天手拉手一起遊玩,晚上喝完酒蓋一條被子睡覺,對,合蓋一條被子。

後來,二人在睢陽與邊塞詩人高適不期而遇,高適雖然之前與李杜未曾謀面,但彼此久仰大名,特別是李白,在詩壇紅得發紫,既然來到我們睢陽,借錢也得盡地主之誼對不對,吃飽喝足後,高適借著酒勁兒,宣佈要加入李杜旅遊團,為二位在當地導遊。

杜甫一聽就急瞭:“不用不用,高大哥,您太客氣瞭,我們自己玩兒就行,都有導航丟不瞭,您也挺忙的,就別陪著我們瞭。”

高適說:“忙啥忙,你哥我現在閑得發慌,大傢難得見面,說啥也得在一起好好玩幾天。”

杜甫無奈,扭頭求助李白,李白說:“咳咳,盛情難卻,那就大傢一起吧。”

這之後的幾天裡,三人結伴,“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

那一年,高適40歲,李白43歲,杜甫32歲,三人雖均在詩壇享有盛名,但都沒有學歷,沒有功名,沒有任何職位。

當時,所有人都沒有想到,若幹年後,三人中最不起眼兒的高適大器晚成,後來居上,一躍成為朝廷大員,大唐朝唯一被封侯拜將的詩人。

3.

公元749年,已經45歲的高適終於迎來瞭人生中的第一次機遇,朝廷開設瞭“有道科”考試。

這個“有道科”是正常科舉考試之外,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種特殊考試,題目很簡單,用來選拔那些學習成績不咋地,但是,有特殊才能,特殊貢獻,或者道德楷模之類的人,高適因為以邊塞詩聞名於文壇,屬於睢陽的大才子,被睢陽太守舉薦應試。

這一次,高適終於考上瞭。很快,被授予河南新鄉封丘縣尉的官職,從九品,相當於縣公安局長兼稅務局長,負責當地治安和稅收。

基層工作出力不討好,對上要巴結領導,對下要欺壓百姓,“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高局長在封丘勉強工作瞭三年,便萌生退意。

已經快50歲的人瞭,才混瞭個正科級,這輩子基本上仕途無望瞭。思前想後,高適索性辭去瞭官職,跑到河西,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投奔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

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思路一變天地寬,地方上混不出來,咱就到部隊上試試,千萬別守著一棵樹上吊,為什麼不多試幾棵呢?

哥舒翰是大唐朝戍邊的一代名將,高適去瞭以後,被安排在幕府做掌書記,相當於領導的機要秘書,一般來說,這是一個相對容易進步的位置。

也就是從那以後,高適拉開瞭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的序幕。

公元755年末,“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已經官拜左拾遺,後來又任監察禦史的高適奉命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

潼關是長安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安祿山久攻不下,用各種計策引誘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就是不上當,閉門不出。

安祿山著急,這邊唐玄宗更著急,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擊潰叛軍。

高適勸哥舒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千萬別出去。”

哥舒翰長嘆一聲:“抗旨不遵,恐日後沒有好果子吃。”

被迫率軍出城應敵,結果大敗,被安祿山活捉後投降,潼關失守。

亂軍之中,高適飛馬逃回長安,往臉上抹瞭點血,向唐玄宗報告前線戰況說:“臣本應血戰到底,以身殉職,但考慮到皇上的安危,所以才冒死趕回,啥也別說瞭,兵臨城下,咱收拾收拾東西趕緊跑吧。”

高適一路護送唐玄宗倉皇逃竄,路上馬嵬兵變,被迫賜死楊貴妃一事暫且不表,逃到成都後,失守潼關的高適不但沒有受到責罰,反而因報信有功,被提拔為正五品諫議大夫。

不久,永王李璘謀反,高適又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奉旨討伐永王。

這個時候,高大將軍還不知道,永王隊伍裡有一位自己的舊相識,李白。

4.

自從上次跟李白杜甫分手,一轉眼13年過去瞭,李白一直鬱鬱不得志,為瞭生計,後來也入瞭幕府,在永王李璘手下做幕僚,負責宣傳工作。

永王東巡,意圖謀反,李白缺乏政治敏感性,還拼命歌功頌德,搖旗吶喊,作《永王東巡歌》,一口氣寫瞭11首,後來成為他參加謀反的主要罪證。

高適一舉平息瞭永王叛亂,李白也隨之被押入大牢。

好多人替李白求情,一個詩人懂啥政治,不小心站錯瞭隊而已,再說,你們以前不是好朋友嘛,念在過去的交情上,寫份深刻檢查,批評教育一下算瞭。

李白也放下身段,在潯陽獄中寫瞭《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詩,托人轉交給高適: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啥也不說瞭,看在過去的交情上,拉哥哥一把吧。

高將軍看罷李白的詩,沉吟半晌,毅然決定,大義滅親,不予理睬,並將十幾年來與李白的來往信函找出,統統燒毀。

公元758年,李白以“附逆作亂”罪,被流放夜郎。

《高適年譜》中記載:“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

有人說高適不夠意思,朋友有難也不幫忙。高適表示很委屈,自己身為朝廷命官,豈能因私廢公,妨礙司法公正,這不是一般的事兒,這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是我不願相助,不信你們問問杜甫,我老高豈是薄情寡義之人?!

高適擔任彭州刺史期間,杜甫在成都窮困潦倒,茅屋被秋風所破,吃瞭上頓沒下頓,作為領導幹部,高適經常深入民間,訪貧問苦,逢年過節就帶著米面糧油去看望杜甫,對杜甫的生活十分關心,杜甫深受感動,作《酬高使君相贈》,詩雲:“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全靠大傢接濟幫忙。

高適親切地對杜甫說:“放心吧阿杜,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這些糧食你先吃著,以後我會經常來看你,將來蓋房子缺錢瞭找我。”

杜甫很高興,高適講交情,夠意思,當瞭大官也沒忘記老朋友,提筆作《奉簡高三十五使君》,以表達欣喜之情:

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天涯喜相見,披豁對吾真。

可能是領導工作太忙瞭吧,後來就沒瞭下文,杜甫草堂蓋到一半就沒錢瞭,眼看秋天已經到瞭,天氣越來越冷,傢裡也揭不開鍋瞭,杜甫隻好寫詩催促高適: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你答應我的錢呢,啥時候給?

5.

這之後,高適又歷任蜀州刺史和劍南節度使等職,公元764年,60歲的高適因健康原因從地方調回京城,任刑部侍郎,後轉為散騎常侍,加封渤海縣侯,食邑千戶。

公元765年,高適病逝,享年61歲,死後被追封為禮部尚書,謚號忠。

高適的一生,可以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部分,45歲以前,窮困潦倒,四處漂泊;45歲以後,建功立業,飛黃騰達。華麗逆襲,完美詮釋瞭什麼叫人生從中年開始。

所謂時勢造英雄,正是由於戰亂頻發,高適才有機會從一個小小的縣尉,短短十幾年就成為朝廷大員,並以年過半百之軀,平定永王謀反,征討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

唐代的詩人許多都是進士出身,多數是做過官的,元稹、張九齡、李紳等甚至做過宰相,賀知章、韓愈、王維、白居易等也都身居要職,但在生前就被授予爵位的詩人,除瞭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個李紳被授予趙國公之外,高適是唯一非進士出身,憑借戰功而被封侯的詩人。

論詩歌成就,高適或許很難躋身唐代十大詩人榜單,但若論仕途之成功,恐怕無人能出其右。《舊唐書》中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前兩天,王建國打電話說要請我喝酒。以我對建國的瞭解,這貨主動請客多半是有什麼事情。

果然,建國因為競聘村裡養豬場場長遇到瞭點挫折,情緒十分消沉:“古人說三十而立,我已經三十多瞭,至今一事無成,眼看著歲月一天天從指縫中溜走,卻又無可奈何,哥你說,我現在才開始創業是不是太晚瞭?我這輩子是不是就隻能在工地上搬磚瞭?”

我就把高適大器晚成後來居上的故事講給他聽,告訴他,創業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隻要你心中有夢想,有信念,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建國一邊吃,一邊聽我講完故事,深受鼓舞,將杯中酒一飲而盡:“聽哥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哥你先慢慢吃著,我這就回去把《養豬場工作計劃》再完善一下。”說完,匆匆離去。

高適的故事讓建國重新鼓起瞭生活的勇氣,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很欣慰。

臨走時,服務員叫住我說:“先生,麻煩您把帳結一下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