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最難寫的詞牌《憶秦娥》,李白之後鮮有佳作,直到毛主席橫空出世

《憶秦娥》傳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原創的詞牌名,因為同名的詞作《憶秦娥·簫聲咽》而聞名於世。宋代李清照、賀鑄、朱淑貞等填詞大傢,都曾經用《憶秦娥》進行填詞創作,不過傳播最廣的、

《憶秦娥》傳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原創的詞牌名,因為同名的詞作《憶秦娥·簫聲咽》而聞名於世。

宋代李清照、賀鑄、朱淑貞等填詞大傢,都曾經用《憶秦娥》進行填詞創作,不過傳播最廣的、最受歡迎的填詞,卻出自一千多年以後,新中國領袖毛主席之手。

有人說,這是因為該詞牌的格律非常復雜,雙調四十六字,還分成瞭“仄韻”與“平韻”這兩種變形,所以後世之人一般都不敢挑戰。

但是事實上,詞牌中不但有很多四十六字的詞牌,甚至還有很多百字以上的詞牌,比如《念奴嬌》。另外《摸魚兒》雙調,一百六十字;《夢遊仙》雙調,二百二十字等等。

詞牌裡面四十六字左右的雙調的詞多不勝數,可平仄通押的詞,相對少一點,但也絕非數不出來。例如《更漏子》就是雙調,四十六字,平仄通押。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憶秦娥》這個詞牌“鮮有佳作”的現象呢?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它出的時間太早,到瞭宋朝,原曲已經失傳。

宋詞興起之時,當時市面上已有不少流行曲子,於是大傢紛紛去為“新曲”填詞瞭。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李白原作的水平較高,後人難以望其項背。

同時,可供填寫的詞牌又多不勝於數,於是後人就將它冷落瞭。直到毛主席在1935年用這個詞牌創作出瞭《憶秦娥·婁山關》,《憶秦娥》這詞牌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關註。

那麼,毛主席這首詞到底好在哪裡?它和這一千二百年間問世的同名曲子詞,到底又有何不同呢?想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依然得從毛主席的原作說起。

一、《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白話翻譯:

西風猛烈地吹著,一群大雁飛掠廣闊的天空,發出淒厲的鳴叫聲。在這個霜降的早晨裡,天空上還懸掛著一彎殘月。

霜寒月冷的清晨,馬蹄踩踏在山石上,發出碎亂雜沓的聲音,軍號聲也顯得低沉而悲壯。

不要說婁山關雄偉的山道,像鐵打的一樣堅固。如今我們就要大踏步從頭將它翻越。

從頭將它翻越,此時蒼翠的山巒連綿起伏,像一片大海。西邊的落日泛出殷紅的血色。

在解讀這首詞前,我們還是先簡單聊一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這首詞創作於1935年,當時紅軍從貴州遵義翻越婁山關,準備經瀘州、宜賓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合。

但是紅軍在翻越婁山關以後,發現蔣介石早已經在長江邊上佈置瞭防線,於是紅軍決定轉頭東進,重回遵義。

在這個過程中,紅軍就必須二次翻過婁山關。毛澤席這首詞就是在1935年2月,重返婁山關時寫下的。

詞中的“西風”、一般是指深秋季節的寒風,在詞中隱喻國民黨勢力的相對強大,給紅軍的前進制造出比較大的困擾。

“大雁”在古代詩詞中是有一個“思歸”、“返鄉”的意象,用到這裡就是在暗示紅軍即將重返婁山關。因為渡江受阻,所以紅軍必須重回遵義,但是重返之路並非是坦途。

1935年1月經婁山關北上時是一路打過來的,現在重返遵義,還得真刀真槍地打回去。婁山關山高路危、易守難攻,而紅軍經過長時間的急行軍,人困馬乏。

想要再次度過婁山關,談何容易呢?這個時候,紅軍的士氣明顯不如來時那麼高漲瞭。所以清晨行軍中,大傢都沒有講話。

因為太安靜,耳邊就可以聽到馬蹄踩在石板路上發出的響聲。就連一向最能讓人振奮的軍號聲,聽到耳朵裡,也變得低沉瞭,像是嗚咽。這裡寫軍號響聲,用到瞭“移情”的手法。

毛主席喜歡李賀的詩歌,李賀有一首《雁門太守行》,裡面寫一群戰士在暗夜卷起紅旗,泅渡河水的場面,李賀把它概括為:“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由於天氣寒冷,風霜太重,所以鼓聲聽著都不太響瞭。這裡的“霜重”是虛實相間的寫法。“霜重”可能真是因為天氣嚴寒,正在降霜。更有可能是指當時作戰形勢嚴峻,讓戰士心情凝重。

毛主席寫軍號聲,用到瞭李賀寫戰鼓聲類似的手法。不過軍號的聲音尖銳,所以不能寫號聲不響瞭,隻能寫它的聲音由高亢嘹亮,轉變成小聲的低泣。“嗚咽”,就是低聲哭泣的意思。

“雄關”指的就是婁山關,“漫道”就是“不要說”、“別說”。詞的上半闋在極力渲染瞭一種悲劇氛圍之後,下半闋的開頭,在情緒上忽然來瞭一個轉折。

毛主席說,盡管戰爭的形勢嚴峻,作戰的條件惡劣,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士氣消沉。不要在我們面前說什麼婁山關是銅墻鐵壁,前一次我們不就打過來瞭嗎?

如今我們就要邁著大步子,再一次打回去!結果果如毛主席所料,紅軍重返婁山關,再度取得瞭勝利。

於是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又一次站在瞭勝利的山頂俯瞰蒼山,隻覺得山巒起伏如連綿不絕的波濤,西邊日落的景象像血一樣濃烈。

二、《憶秦娥》為何難出佳作?

毛主席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經他本人審定後在雜志上發表的詞作之一,說明這首詞是主席生前比較滿意的一首詞。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過,李白在大約一千二百多年以前首創瞭《憶秦娥》這個詞牌,當時他寫瞭一首《憶秦娥·簫聲咽》。

這首詞的內容,大概是寫一個女子思念出征的愛人。主角是一個叫秦娥的女子,再加上寫的是相思之情,主題也很常見,所以後來的詞人填詞時,也大多拿它來填婉約詞,愛情詞。

其中填得比較不俗的,有李清照的《憶秦娥·臨高閣》。這首詞寫李清照南渡後登高樓思念亡夫的情形。雖然詞中也有國傢淪亡,江山易主的感嘆,但是最終還是歸於兒女情長。

賀鑄寫的《憶秦娥·曉朦朧》,是其中另一個比較好的作品。但是他寫來寫去,始終不脫“人面桃花”似的“艷遇”情結。

李白原版《憶秦娥·簫聲咽》,看似寫得委婉哀怨,事實上卻不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詞。因他詞中有一句“西風殘照,漢傢陵闕”,帶出瞭歷史的滄桑感。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時說:“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意思就是說,千百年來寫登臨詩詞的人看瞭李白這八個字,就該閉嘴瞭。

自李白以後,用《憶秦娥》填詞者,的確沒有一個人寫出這種“登臨意”。直到《憶秦娥·婁山關》問世,末尾兩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寫得既形象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雖然不能壓倒李白詞中歷史的滄桑感,但是已經深得其詞三昧。所以說自李白以後一千二百多年,在《憶秦娥》這個詞牌的創作上,還是毛主席更高明。

結語

李白可能是唐代最早填詞的作者之一,他有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被人稱為“百代詞祖”,開填詞先河者。《憶秦娥·簫聲咽》的創作時間大概就是在這之後,或同一時期。

古人填詞都是有樂譜的,就相當於如今的人填歌詞,誰還記得中國第一首用白話填的現代歌詞是什麼嗎?李白的《憶秦娥》幸運地留下瞭歌詞,不過曲子可能還沒到宋代就失傳瞭。

宋代人自己有自己的“流行歌曲”,於是詞人們要填詞,肯定首選有曲譜的來填,於是《憶秦娥》就遭到瞭冷落,千百年來,以它填詞的人並不多。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古代有一些大傢都用它來填過詞,隻是他們的詞作都不如後來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

這是因為毛主席的詞作,繼承瞭李白詩歌中那種浪漫主義色彩,並且長於想象與比喻,視野開闊,雄渾大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