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被罵矯情和過激的密集恐懼癥,可能讓我們更好地活到瞭今天

高能預警:本文含有大量密集恐懼癥相關圖片,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你是否還記得被啄木鳥藏滿堅果的樹幹,或者寄生著沙蚤的滿目瘡痍的腳,這些圖片是否讓你心跳加速、頭皮發麻、胃部翻騰

高能預警:本文含有大量密集恐懼癥相關圖片,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

你是否還記得被啄木鳥藏滿堅果的樹幹,或者寄生著沙蚤的滿目瘡痍的腳,這些圖片是否讓你心跳加速、頭皮發麻、胃部翻騰呢?那麼你可能是成千上萬的密集恐懼癥者中的一員。

對於密恐我們並不陌生,不少人對成簇的不規則小孔都會感到極度惡心。能夠誘發密集恐懼癥的事物有很多,有時隻需要一些敘述性描述就能夠引發這些癥狀。

比如在很多人眼裡美味的蓮子,密恐人群看到飽滿的蓮蓬就已經胃部翻騰;新鮮沖泡的咖啡,他們對著泡沫已經汗流不止;深圳恢弘氣派,而且富有設計感的寶安國際機場簡直是密恐人群的噩夢。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你可能無法想象去年iPhone 11 Pro發行的時候,有不少用戶因為“浴霸式攝像頭”而評論說這引發瞭他們的密集恐懼癥。

所以從這一角度看,密恐人群真的失去瞭不少享受生活的機會。這不夏天到瞭,江南采蓮時“蓮葉何田田”的場景在他們眼中可能並沒有那麼詩情畫意。

像拖延癥、強迫癥一樣,密集恐懼癥似乎也成瞭當下的一種“時髦神經癥”,很多人熱衷於給自己貼一個這樣的標簽,事實上密恐人群的痛苦是許多非密恐人士感受不到的。

你一定聽說過壯漢因為老鼠或者蟑螂而驚聲尖叫的故事,但你也許從未想過一張密恐圖片就可以輕易“擊敗”一位1米9的大漢。

於是很多人對密集恐懼癥表示懷疑,他們認為這隻是一種成功的網絡迷因(Internet meme),即很多人的這種情緒來自於密恐在網絡上的爆紅——因為看到別人恐懼密集孔洞於是自己也產生恐懼心理。

隨著網絡上對密集恐懼癥的討論越來越普遍,人們更容易受到這些密集性圖片令人厭惡的暗示,這看上去就像密恐會傳染。

曾有人表示,原本不覺得自己有這種癥狀,但在閱讀其他人的評論並查看圖片時似乎覺得自己也產生瞭反感與惡心。

咖啡泡沫是更為常見的密集恐懼癥觸發因子

這其實不難理解,很多恐懼癥實際上都是由他人的反應引起的。比如人們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老鼠、蜘蛛以及蟑螂,但當我們還是個發育中的孩子時,可能會看到父母對此恐懼,從而“習得”這種恐懼癥。

許多害怕蟑螂的人並沒有過相關的糟糕經歷。從這一角度來說,人類對蟑螂的恐懼可以算是一種很好的社會迷因。那麼密集恐懼癥是如何在網絡中流行的呢?

早在2003年,網友將蓮蓬與人的胸部合成的“蓮蓬乳”圖片就曾轟動一時,不過當時還沒有“密集恐懼癥”這一說法。

我們現在認為“密集恐懼癥(trypophobia)”一詞起源於2005年的一個名為“孔洞恐懼癥(A Phobia of Holes)”的網絡論壇。一位名叫路易絲(Louise)的愛爾蘭用戶向牛津詞匯和語言服務機構求助,希望他們能幫忙創造這個在希臘語中意為“對洞的恐懼”的詞。

不過這個詞在2009年才開始流行,當時奧爾巴尼大學的學生馬塞·安德魯斯(Masai Andrews)為瞭引起大眾及學術界對密恐的重視創建瞭一個叫做http://Trypophobia.com的網站,並在Facebook上建立瞭一個密恐互助小組。

有趣的是同年維基百科的編輯們刪除瞭一個與密恐相關的頁面,他們稱“密集恐懼癥”可能是一場騙局,是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

在2011年《大眾科學》雜志聯系瞭十位心理學傢,其中沒人聽說過密恐相關的故事,可見此時的科學界並沒將密恐當作一回事。

而現在密集恐懼癥已經在流行文化中名聲大噪,甚至出現在瞭電視劇《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第七季中。一些人對節目中的畫面感到不安,並批評該節目“對密集恐懼癥患者不友好”。

《美國恐怖故事》第七季海報

網絡環境是否促發瞭密集恐懼癥還有待研究,但是與之相關的“慘痛經歷”無疑是導致密恐的重要因素。這就像一個人如果被狗咬瞭,之後便有可能產生對狗的恐懼。

一名密恐患者就表示自己的恐懼源自童年時代,當時她有一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匕首,柄上有許多密集的小孔。

而另一位患者描述瞭自己高中時,大腿外側曾被蜜蜂蜇瞭的慘痛經歷。過敏反應導致皮膚開始腫脹,以至於可以看到腿上的每個毛孔。從那以後,每當她看到一串串的孔洞時,就會感到緊張不安。

與密恐相關的第一個科學研究出現在2013年,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腦科學中心的心理學傢傑夫·科爾(Geoff Cole)博士和阿諾德·威爾金斯(Arnold Wilkins)教授發表瞭首篇密恐相關的研究報告。

你可能無法想象的是,這種可以導致你毛骨悚然的密集恐懼癥其實是一種進化性適應。

當時社會仍然將密集恐懼癥視為一個騙局,但是這項研究指出有16%的參與者被發現有密恐反應。科爾博士也親自為密恐“代言”,他表示自己也患有密集恐懼癥,並稱這是“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常見的恐懼癥”。

傑夫·科爾

研究人員首先從密集恐懼癥相關的網站上,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搜集瞭76張圖片,包括蓮蓬圖像和大量其他簇狀孔洞的圖像。然後又在非密恐相關的網站上找瞭76張有孔洞的圖片作為對照。

經過一系列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引起密集恐懼癥的圖片在中等范圍空間頻率(一個衡量圖片重復性空間特征的指標)上,具有更高的對比度。這與引起某些人偏頭痛的高對比度的條紋圖案有相似之處。

為什麼這種獨特的視覺特征會導致如此厭惡的反應?一位密集恐懼癥患者給他們提供瞭一個線索:他表示自己曾見過一隻藍環章魚,這讓他產生瞭類似密集恐懼癥的反應。

藍環章魚

於是科爾和威爾金斯研究瞭當時流傳的“十大最毒的動物”的圖片,包括藍環章魚、以色列金蠍、眼鏡王蛇以及其他毒蛇和蜘蛛,同時又找來無毒的蜘蛛、章魚及蛇等的圖片做對比。

結果顯示有毒動物圖片在中等范圍空間頻率也有相對較高的對比度。同時他們還發現其他危險動物的圖像也具有這種視覺特性。另外的實驗表明,即使是非密恐人群對這類圖片也很敏感,其中一些人甚至感到厭惡。

基於此埃塞克斯大學的學者們推測,密集性恐懼癥可能具有一定的進化基礎。成簇的孔洞之所以令人厭惡,是因為它們碰巧與危險動物有相同的視覺特征,而人類為瞭生存已經學會瞭避免具有這種特征的物體。

蜘蛛群

換句話說,如果圖片具有這種光譜特征,即使不是由密集孔洞組成的,也可能誘發類似的厭惡情緒。

“這些發現表明,可能是大腦的一個古老的進化部分告訴人們,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有毒的動物。”科爾說,“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密集恐懼的傾向,盡管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

而談及如何治療密集恐懼癥,科爾博士以自身經歷推薦瞭暴露療法。他表示自己經常看那些圖片,以至於對它們變得麻木瞭。

不過2017年4月中國科學傢的一項研究對科爾的發現提出瞭質疑。研究人員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以確定密恐是基於對危險動物的恐懼還是對視覺特征的反應。

結果表明,經歷密集恐懼癥的人對有毒生物的恐懼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生物的外表觸發的。如果由於進化的原因使得密恐圖像和有毒動物之間存在某種聯系,那麼這種聯系會在生命的後期出現。

福壽螺的卵

同年英國肯特大學的心理學傢湯姆·庫普弗(Tom Kupfer)提出瞭另一種理論,他表示密集恐懼癥患者對這類圖片表現出的厭惡情緒似乎是一種疾病回避反應。

當前沒有證據表明,在遠古時代有毒動物會對人類生存造成重大威脅,但傳染病和病原體肯定會,而密集恐懼癥可能是對體外寄生蟲和皮膚傳播病原體的厭惡。

過去大多數致命疾病及感染都會使人類皮膚上出現不規則的膿皰群,比如天花、麻疹以及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沙蚤病。

研究者從招募瞭300位自我診斷為密集恐懼癥的被試和300名非密恐人士,向兩組被試分別展示瞭16張照片,其中8張是與患病相關的密集圖案,比如皮疹或者蜱蟲叮咬的狗耳;另外8張是與疾病無關的密集性圖案,比如蓮蓬、磚孔。

與疾病無關的奶酪圖片

兩組被試都表示對疾病相關的照片感到厭惡,甚至會有皮膚瘙癢的感覺,不過隻有密恐組對非疾病相關的照片感到不適。

這也就是為什麼相對於單個蓮蓬或者七鰓鰻,經過PS合成到人身體部位後的“蓮蓬乳”、“空手指”的圖片會引起軒然大波。

另外表現出負面反應的人,相較於恐懼情緒,更多的是感到厭惡。研究者認為密集恐懼癥更可能是對病原的厭惡導致的,而不是對致命性動物的恐懼。

這在公認的恐懼癥中並不常見,而恐懼情緒在恐懼癥中更為普遍,對於密集恐懼癥是否是一種恐懼癥至今仍有爭議。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並沒有將密集恐懼癥認定為一種官方恐懼癥。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安東尼·普利亞菲科(Anthony Puliafico)表示瞭解個人厭惡帶有小孔的物體或圖像的潛在原因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隻是對小洞或圖案的圖片感到惡心,但這種厭惡並不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這就不是恐懼癥。”

換句話說,在DSM-5中,恐懼癥必須達到“嚴重幹擾人的正常生活”的程度。科學傢們仍然懷疑密集恐懼癥是否符合這一標準,這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瞭解密集性恐懼癥的原因。

不過即使密集恐懼癥對人類的生存可能有著積極意義,也沒有達到被列為恐懼癥的程度,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它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瞭社交焦慮和密集恐懼癥之間的聯系。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密集恐懼癥與重度抑鬱癥和廣泛性焦慮癥(GAD)之間可能存在聯系。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患有密集恐懼癥的人更有可能經歷重度抑鬱癥或廣泛性焦慮癥。

目前對於密集恐懼癥我們目前所知甚少,至少這已經從一個被調侃的話題成功轉變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未來必定會有更多研究。

我們也得承認進行相關的研究一定是需要勇氣的。就像作傢兼編輯凱瑟琳麥·考利夫(Kathleen McAuliffe)所說的,研究人員對密恐沒有像對其他領域那樣給予足夠的關註,也可能是因為看到這些圖片可能會激起研究人員的反感。

不過科爾博士為研究密恐起源以致脫敏,不知道你在看完文章以及相關圖片後,對非疾病類的密集圖片是否有瞭一定的免疫能力。

Jasper Hamill. Here’s why the new iPhone is triggering people who suffer from a fear of small holes. Metro. 2019.9.11.

Nicoletta Lanese. What Is Trypophobia? Live Science. 2019.7.2.

Jennifer Abbasi. Is Trypophobia a Real Phobia? Popular Science. 2011.7.25.

News Staff. Trypophobia? The Most Common Phobia You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Science 2.0. 2013.9.3.

Juan Carlos Martínez-Aguayo, […], and Eva Madrid. Trypophobia: What Do We Know So Far? A Case Report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18;9:15.

Trypophobia: Types, Symptoms, Caus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umer Health Digest. 2019.8.1.

如果這張照片惡心到你瞭,那可能你也有密集恐懼癥. 國傢地理中文網. 2020.6.1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