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地圖詳解紅軍萬裡長征最後一程,會師陜北,三軍過後盡開顏

接上文:紅25軍長征下半段,轉戰關隴大地猶如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紅25軍完成長征後的第三天,即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也攻陷瞭天險臘子口,來到瞭甘南小鎮哈達鋪。短

接上文:紅25軍長征下半段,轉戰關隴大地猶如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紅25軍完成長征後的第三天,即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主力也攻陷瞭天險臘子口,來到瞭甘南小鎮哈達鋪。

短暫休整之後,1935年9月23日,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離開哈達埔,開始踏上萬裡長征的最後700裡征程。然而,橫亙在紅軍面前的,依然是數不盡的千山萬水和國民黨軍的層層圍堵。

但再大的艱難險阻也阻擋不瞭工農紅軍走向最後勝利的豪邁步伐。一年來,中央紅軍連續轉戰兩萬裡,渡過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翻越烏蒙山、夾金山、岷山等大山大川,沖破國民黨軍的層層圍堵,歷經數不盡的戰火淬煉,終於即將到達勝利的彼岸。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傢國情懷在鼓舞著他們去完成這一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壯舉。我在搜集長征資料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被震撼,被感染。

長征這最後700裡征程,也是毛主席詩興大發,感情激越的時刻。在這一段路途中,毛主席先後寫出三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抒發瞭一代共產黨人為瞭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不屈不撓奮鬥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長征路上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好瞭,接下來,三首詩、三段路,開始我們的最後征程:

一、

紅軍長征這最後一段路程,在古代屬於雍涼兩州的關隴之地,屬於邊塞地帶,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和薑維九進中原與曹魏軍激烈爭奪的地方。

我軍想要成功到達陜北,必須穿過隴右高原,渡過渭水,跨過西蘭公路,翻越六盤山脈,然後再穿越陜北茫茫黃土高原。如下圖

老蔣據此也建立起瞭幾條大的防線,如下圖:

大傢是不是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國軍佈防挺亂的?這就對瞭,老蔣佈置的就是這麼亂。所以我計劃把它整理一下,盡量用最簡潔的畫面指引把它介紹清楚,如下圖:

其實,也不復雜,老蔣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來構築圍堵防線的,大體上是三條:

第一條:沿渭水河佈置的,以東北軍於學忠部為主的渭水防線;

第二條:沿西蘭公路佈置的,以東北軍毛炳文部為主的西蘭公路防線;

第三條:沿涇河支流馬連河佈置的,以寧夏“馬傢軍”馬鴻賓部為主的馬連河防線;

當然,在中央紅軍的後面還有老蔣的嫡系,中央軍胡宗南部組成的追擊部隊。

老蔣之所以這麼佈置,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讓胡宗南在後面追著紅軍去和東北軍打內戰、拼消耗,等雙方兩敗俱傷時,胡宗南再一路撿現成。既消耗瞭紅軍,又削弱瞭地方雜牌軍,達到老蔣“一石二鳥”的目的。

這麼看,老蔣還是挺聰明的,但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防線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我工農紅軍不會上他的當,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鐵蹄步步緊逼的當下,為瞭團結全國大多數的愛國軍民,紅軍盡量不去和地方軍閥打內戰,拼消耗;

其次,地方軍閥就更精瞭,他們視“保存實力、避免和紅軍決戰”為亂世保命第一準則,如果沒有老蔣的死命令,他們對待紅軍的策略則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各部的無線電波長不一致,沒有一個統一的密碼本,他們之間的通信不在一個頻道,所以他們互相之間都聯系不上。

最後,之前熟悉地形的老駐防部隊都被紅25軍給攪亂瞭、打怕瞭。此時的許多部隊都是新調來的,像東北軍於學忠部,毛炳文部等。這就導致圍堵紅軍困難頗多。

二、

所以,從哈達鋪出發的紅軍,一路向陜北方向疾進,不願與沿途任何敵人有過多的糾纏,因為他們此刻實在不舍得浪費掉哪怕一分鐘的時間。

我軍離開哈達埔時,毛主席先派出一小股部隊朝天水進發,揚言要進攻天水,國軍隨即往天水方向集結。

而這正是毛主席的聲東擊西之計,主力部隊迅速朝鴛鴦鎮的渭水河邊急進。當時正好是秋冬枯水季,紅軍趟著河就過來瞭。如下圖:

渡過渭水河後,紅軍來到瞭一個叫榜羅鎮的小鎮。

在這裡,毛主席召開瞭一次會議,會議上他講瞭一些陜北根據地的情況,再次提出北上抗日的口號。並明確瞭我軍的作戰原則,盡量避免和敵軍作戰,以求迅速到達陜北。

隨後,部隊繼續前進,來到瞭通渭縣城。差不多一個月前,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從這裡路過,當時紅軍的紀律和素養就給當地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時,當他們看到一支同樣有組織、有紀律,而且和百姓說話和氣,辦事公道的軍隊再次路過時,他們就不住地詢問,是不是徐老虎的部隊又打回來瞭?

在這裡,我們不僅佩服吳煥先和徐海東的戰略預判能力,他們除瞭有對黨無比堅定的忠貞信仰外,其軍事指揮才能更是卓越不凡。

因為中央紅軍此時幾乎是一絲不差地沿著紅25軍走過的那條路北上的,沿途總能聽到老百姓談論一個月前吳煥先和徐海東的部隊,言語之中盡是好話。說明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在通渭縣城,紅軍獲得瞭較好的補充和休整,他們還在通渭縣城舉行瞭盛大的聚餐會,菜肴無比豐盛,雞鴨魚肉一應俱全,紅軍連日來的疲憊一掃而空。

也就是在這裡,毛主席詩興大發,創作瞭他最著名的那首詩:《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當我軍在通渭休整的時候,東北軍第37軍籌劃瞭一個作戰計劃:靜寧和定西的37軍主力從北向南運動,在通渭縣城北面集結並構築陣地。隴西地區的東北軍從南向北運動,計劃把紅軍趕入37軍的預設陣地。如下圖

但是東北軍初次和紅軍交手,還不適應紅軍的路數。還沒等他們的封鎖部隊部署到位,紅軍已經搶先一步,與10月4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越西蘭公路,並占領瞭西蘭公路上的界石鋪。這裡是東北軍毛炳文的防區。

好巧不巧,正午時分,張少帥由西安派出,給毛炳文運送糧食、被服、鞋襪等物資的10餘輛輜重汽車,此刻正沿著西蘭公路進入界石鋪。

到嘴的肥肉怎麼能錯過呢?紅軍立即派出部隊埋伏在公路兩旁,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將敵人運送物資的十餘輛汽車盡數繳獲。

當天下午,鄧媽媽、肖華組織紅軍戰士在界石鋪廟院內,將繳獲的部分軍襪、毛巾等物品分發給瞭窮苦農民,受到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如下圖

隨後大軍高高興興地越過瞭西蘭公路,抵達紅25軍待過的回民小鎮興隆鎮,因為有紅25軍打下的群眾基礎,我軍在這裡受到瞭熱烈的歡迎。

這裡的回族民眾,主動在路邊擺滿瞭茶水、面餅。一問才知道,一個月前徐海東的部隊曾經在西蘭公路附近足足呆瞭大半個月,而且跟附近回民的軍民關系十分融洽,回族當地的大清真寺裡還掛著一幅徐海東送的牌匾。

毛主席知道瞭這一情況後,心中高興不已,對那位從未謀過面的“徐老虎”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好印象。

三、

接下來,紅軍將面對長征路上最後一座險峻的高山——六盤山。過瞭六盤山,後面將不會再有太大的地形阻礙。

老蔣也明白,我軍一旦越過六盤山,就猶如潛龍入海,將會龍騰虎躍。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很可能就功虧一簣瞭。他趕緊下令國軍各部加強固原至平涼的防守。

他繞開張少帥,直接責令東北軍22旅旅長向超中率領三個團一路尾追。但向超中是張少帥的人,對老蔣的命令也是虛與委蛇。

他本來想通知六盤山方向的馬鴻賓部“馬傢軍”去堵截紅軍,自己也就省事多瞭。但他讓發報員發報時,發報員卻告訴他,我們的無線電波和馬傢軍的不在一個頻道上。

向超中隻好率部一路晃晃悠悠地跟在紅軍屁股後面,往六盤山而去。如下圖

六盤山區是寧夏馬傢軍的底盤,他們的佈防情況如下:從南向北依次是,一個團駐防在牛營子,一個騎兵連駐防在青石嘴,馬培清騎兵團駐防在開城鎮。如下圖

上文我們介紹過馬培清,鬼精鬼精的一個人。曾經和馬開基一同被馬鴻賓派往四坡村阻截紅25軍,結果作為騎兵團的馬培清磨磨蹭蹭跟在最後面,坐視“愣頭青”馬開基被紅25軍滅的渣都不剩而不管。

從馬培清這個佈置來看,他們顯然還不知道紅軍的行進方向,他以為紅軍會從南面的牛營子附近翻過六盤山,所以他把自己的團設在最北面,估計是準備見勢不妙就溜之大吉。

但青石嘴的那個騎兵連就遭殃瞭。紅軍翻過六盤山,馬上就發現瞭他們。隨即立即展開行動,一部從正面攻擊,一部從北面,一部從南面迂回攻擊。

這個騎兵連當時正在休息,而且還把馬放出去吃草瞭。我軍發起攻擊,沒有馬的騎兵頓時陷入慌亂。如下圖

這裡槍聲一響,南北兩邊的敵人其實都聽到瞭,但居然沒有一個人前來救援。

因為他們是這樣想的:

南面牛營子的這個團以為紅軍是從北面山區過的六盤山,此刻可能已經滅瞭馬培清瞭,正收拾青石嘴那個騎兵連呢?所以他們趕緊構築好防禦陣地,“友軍大禍臨頭,我方不動如山”。

而北面的馬培清則認為紅軍果然從南面山區過的六盤山,說不定已經消滅牛營子的那個團瞭,現在正收拾青石嘴的騎兵連瞭。嚇得他肝膽俱裂,趕緊構築好防守陣地,隨時準備溜之大吉。

平心而論,從軍事學角度看,他們這樣做絕對沒錯,知己知彼嘛。因為他們之前都領教過徐老虎的厲害,打運動戰,國軍絕對是送人頭的主,那還不如嚴防死守保住自己呢。

那個連很快就被紅軍團滅,紅軍繳獲瞭大量武器彈藥,還有100餘匹戰馬。於是,在毛主席建議下,紅軍組建瞭第一支騎兵連。首任連長就是在哈達鋪給毛主席買回《大公報》,未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成為“萬歲軍”38軍軍長的梁興初。

望著連綿起伏的六盤山脈,毛主席再也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和興奮,隻覺得紅軍這一年以來經歷的輾轉和奔波,現在終於就要到達終點瞭。

情緒激昂之時,寫下瞭一首《清平樂·六盤山》,一首感情澎湃,鬥志激昂的佳作: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四、

青石嘴大捷後,中央紅軍繼續向著陜北疾進,但是在走到陜北環縣耿灣鎮的時候,卻發生瞭一次嚴重的紅軍命案:一夜之間悄無聲息的死瞭300餘人。如下圖所示,此地已經離陜北吳起鎮很近瞭。

而附近卻沒有任何與國民黨軍或是土匪民團武裝作戰的痕跡,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毛主席非常憤怒,下令一定要徹查到底。

為瞭偵破此案,當時還組織瞭專門的力量進行調查,起初我們以為是國民黨軍統特務幹的,可是即使後來都過瞭幾個月瞭,始終也沒有調查出任何線索和證據。

這個謎案,直到1954年以後,才終於揭開瞭謎底。

原來,在紅軍從六盤山下來以後,這支300人的部隊又累又渴,恰巧在一個溝裡找到一潭清澈的泉水,於是止不住的喝瞭起來。

卻萬萬沒有想到,這裡的泉水裡帶有大量氰氣,氰與鉀、鈉最具親和力,首先與鉀生成“氰化鉀”,其次與鈉生成“氰化鈉”,這兩種毒性極強的物質,人體若攝入50微克,即可造成中樞神經阻斷型死亡,而且無任何知覺。

萬千難關都走過來瞭,300勇士卻倒在最後一程,著實令人惋惜。

在安葬好300勇士後,中央紅軍繼續向陜北吳起鎮進發。

這個時候,國軍剩餘的最後一坨追擊部隊為“馬傢軍”馬培清的騎兵團,和東北軍拼湊的五個騎兵團,一共是六個騎兵團,他們統一由東北軍第六騎兵師師長白鳳翔率領。

他們是在老蔣得知馬培清在六盤山沒堵住紅軍後,下瞭死命令組建起來的追擊部隊,老蔣讓他們不成功就取義成仁吧。如下圖

1935年9月19日,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

在他們剛進入吳起鎮的時候,群眾並不能從他們的裝束上識別出來他們是什麼部隊,因為中央紅軍的軍服和陜北紅軍的軍服還不太一樣,就躲避瞭起來。

紅軍戰士們在街上和窯洞內外,發現到處是“中國共產黨萬歲”、“擁護劉志丹”的口號,確定這裡就是陜北蘇區的范圍瞭,都興奮不已。

可是南北語言不通,卻很難和當地群眾解釋清楚,於是大傢用實際行動來表明身份,紛紛幫群眾打掃庭院,給百姓傢挑水劈柴,又四處張貼“北上抗日”、“與陜北紅軍會合、一致保傢衛國”的宣傳語。

這樣一來,百姓立刻就知道瞭,原來是另外一支紅軍到瞭。很快,當地的黨支部書記和鄉政府主席就來瞭,他們和中央紅軍戰士們親切握手,盡管大傢口裡說著南腔北調,但是一張張臉上表現出來的激動和喜悅是真的。

五、

與此同時,這股最後一坨不知趣的敵人也來瞭。毛主席當即決定,切掉這條尾巴,絕不能把最後一坨敵人帶進根據地。

於是,中央紅軍萬裡長征的最後一戰——紅軍第二次打服張少帥的吳起鎮戰鬥打響瞭。為什麼是第二次呢?因為前幾天徐海東的十五軍團已經在嶗山—榆林橋戰役中打敗過張少帥一次瞭,具體過程下篇介紹。

吳起鎮就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傢吳起的老傢,在吳起鎮周邊有三條溝,分別為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如下圖

可能是因為馬傢軍對這一帶熟悉,東北軍的白鳳祥強制馬培清在前面探路。馬培清隻好硬著頭皮上瞭,可他的部隊剛進入頭道川和二道川不久,就遇到紅軍的有力阻擊。馬培清一看,機靈打個冷戰,率軍瞬間跳到頭道川和二道川之間的山梁上。如下圖

這時,東北軍白鳳祥的後續騎兵趕到,與馬培清合兵一處。馬培清問打還是不打?白鳳翔堅持一定要打。馬培清於是豎起大拇指:咱東北軍弟兄都是純爺們,沒話說,杠杠地。

於是他們做瞭安排:東北軍從頭道川穩步推進,馬培清率部在山梁上配合。如下圖

第一天,東北軍進展順利,不斷向前推進,而紅軍逐次抵抗,穩步後退。就這樣,一直退到第三天,白天戰鬥繼續,晚上大傢就地宿營。

我們在前面在也介紹過,馬培清是一個鬼精鬼精的人,一到晚上眼睫毛都是綠的。他看到東北軍進展這麼順利,心裡就感覺不對勁,這不是他認識的紅軍。

於是,馬培青多留瞭一個心眼。晚上,他悄麼聲的下令自己的部隊向後撤瞭15裡。事實證明,他的預感很準確。

就在他剛剛後撤到位,還沒來得及下馬時,就聽前面一陣槍炮聲大作。哨兵趕緊過來匯報:前面東北軍主力遭到共軍包抄,危在旦夕,咱們救不救。原來,是紅軍一部晚上從馬培清白天待過的山梁上迂回包抄瞭過去,截斷瞭東北軍的後路。如下圖

馬培清趕緊下馬,兩手交叉拍肩,說道:“還救什麼救,感謝真主安拉幫我們渡過這一劫吧”。隨即,他翻身上馬,準備帶部隊後撤。

可他剛上瞭馬,就發現南面三道川方向又包抄過來一股紅軍,奔他們撲面而來。馬培清嚇得魂都沒瞭,不要命的往後撒丫子逃去。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紅軍好像看不上馬培清這點傢當,沒怎麼追擊他們,而是直奔頭道川的東北軍而去,把好不容易逃出來的東北軍殘餘部隊又包瞭個大餃子。如下圖

馬培清在馬背上一邊禱告一邊跑,謝天謝地謝真主,總算逃出來瞭。

就這樣,東北軍四個騎兵團全部被紅軍包餃子團滅。其實,這就是紅軍典型的迂回穿插戰術,這一次是我軍安排的兩個深遠迂回,步兵追著騎兵跑。

最後,我軍共消滅和俘虜東北軍騎兵2000餘人,繳獲戰馬1000多匹。其實,這也不能說明東北老爺們戰鬥力不行,主要是他初來乍到,很不熟悉紅軍的打法,加上“九一八”之後,老蔣的不抵抗政策讓東北軍整體鬥志不高。

吳起鎮戰鬥作為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最後一仗,他的意義是重大的,除瞭保衛陜北根據地外,他還算是紅軍打服張少帥的第二仗。對日後我黨爭取張學良放棄內戰,一致抗日,直至發動西安事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戰之後,國民黨軍暫時不敢進犯吳起鎮。毛主席在興奮之餘,創作瞭他的第三首詩:《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

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

面對這崇高榮譽,彭老總惶然不敢接受,便把詩的最後一句改為:“誰敢橫刀立馬?惟我英勇紅軍”。

1935年10月22日,即吳起鎮戰鬥結束後的第二天,毛主席召集大傢開瞭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宣佈: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勝利結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