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走近顏子

在山東曲阜市中心,座落著中國最大的文廟—孔廟,在大成殿中顏子排在四配之首(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享受歷代人們的供奉和祭祀。我們都知道,顏子相較

在山東曲阜市中心,座落著中國最大的文廟—孔廟,在大成殿中顏子排在四配之首(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享受歷代人們的供奉和祭祀。我們都知道,顏子相較於其他三聖是沒有傳世著作,沒有弟子承其衣缽,而且在《論語》中的記載相比於子路、子貢、子張、曾子都很少,獨獨顏子被作為四配之首,流傳百世?

顏子像

一、卓冠賢科

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末年魯國人。他14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在孔門中孔子獨稱顏回“好學”,並以“仁”相許。孔門所學所教為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既有知識,也有技能。顏回在眾多門弟子中是如何煉成恭順、內斂的“學霸”?

在《論語》中,顏回的形象一直是很恭順孔子,深得孔子的贊許。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述而》)。又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這兩則記載都可以看出孔子對這個弟子的高度贊許,好學第一,悟性高超。從這兩個對比中我們可能看到的是很抽象的顏回,他的學問深度達到如何境界?

在《論語》中,夫子喜歡問弟子之志,一個人的志向決定瞭他以後所達到的高度。陽明先生在講學中,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論語》中孔子子路和顏回二人志向,子路平常就是大大咧咧的人,是個膽汁質的人,率先回答:“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回則回答的是“願無伐善,無施勞”。顏回是:無伐善以修己,無施勞以安人,他的志向不僅於成己,又求能及物。

孔子和顏回

還有一則農山言志的故事,孔子與弟子遊覽農山,問子路、子貢、顏回三人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憑借自己勇猛率軍殺敵,解國傢於倒懸;子貢是憑借自己的辯才,使相戰兩國罷戰言和;顏回則是用五教禮樂治國,鑄劍為農器。三人中子路和子貢做的是事功,而顏回做的立德,以德化民。在四子侍坐中,孔子獨獨贊同曾皙的浴乎沂,萬民遂其性,萬物遂其性。

顏回居處

在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中,顏淵是排在德行科的第一名,是眾弟子中德行踐行的榜樣。而由上述的顏回好學、顏回之志可以看出他的學問修養已然超拔於眾弟子之上。孔子作為前兩千五百年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成中華文化後兩千五百年文化的承傳者,他的學問是以古聖先賢為宗,肇端於堯舜禹,文武周公,而這些古聖先賢都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榜樣。顏淵與諸弟子在志向上以立德為首,是掌握住瞭聖王之學的道統命脈,所以才有孔子對其的高度贊許。

二、好學第一

有人總結顏回的學業日進是靠勤學好問,深思熟慮,躬行實踐這三大法寶達到的。顏回的好學自然是無人能出其右。顏回在孔門弟子中悟性很高,他是仁德在心,一以貫之。據史料《論衡》記載,當時的“聞人”少正卯,學問勢頭很高,很多孔門弟子前去學習,而獨獨顏回不去(“孔子之門,三盈不虛,唯顏淵不去”。《論衡·講瑞》)。顏回對孔子的學問不問不疑,是對孔學有體認,是自己對學問道德的堅守。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論語·子罕》)。這幾則記載都可以反映出顏回的學問精湛,以及他對聖學的拳拳服膺。

顏回好學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與孔子的關系亦是師生關系,也是有父子關系這一層面。儒傢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自己智慧的啟蒙人,開啟瞭自己的慧命。

在孔子重病時,子路想使門人為臣,這種禮隻有大夫才能享受。顏淵知道後,勸眾弟子不能用此禮,這是其在禮上,即使是自己敬愛的老師,也不因情廢道。這是他堅守儒傢道德的理想主義的表現。

孔子周遊列國,在匡地被圍,孔子當時找不到顏回,等見到顏回說“吾以女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

顏回早逝,對孔子的人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孔子說“天喪予!天喪予!”又如: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

顏回好學以及顏回與孔子的師生關系,描繪瞭弟子與老師在學問上亦師亦友,以友輔仁,德業日進的典范。他們都彼此瞭解對方和自己,在體悟聖道上有默契。

三、顏子精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這就是被後人傳世的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在宋儒時期,周敦頤教弟子二程“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夫子也曾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夫子並不排斥富貴、功名,隻是在富貴、功名是否合乎道義,“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顏回一生貧窮,他難道沒有出去做官的能力嗎?孔子弟子多有在官府中做官的,顏回的能力又遠在他們之上。“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他是用行舍藏。顏回拒絕出仕是“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樂也,回不願仕”。顏回能夠在貧窮的條件下樂道,是內心滿足,有仁道在心。而這就是中華文化“樂”的精神。梁漱溟說《論語》中無一苦字,充滿著樂趣快暢之感。王陽明曾說:“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常快活便是功夫”。

從這一層面我們就能看到顏回所追求的樂,是道,是超越俗世的道德境界。而這種精神也對我們現今中國人們有著很多的啟發,當你滿足瞭基本的溫飽後,你還在追求什麼?如果是追求物質和滿足欲望,那是無止境的,而且你能夠快樂嗎?從歷代先儒來看,他們能夠淡然名利,自得其樂,是自己對追求的道有堅守,不下滑。如後代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又如顏氏後人顏杲卿、顏真卿面對敵人毫不畏懼,直面死亡。《顏氏傢訓》顏之推的傢訓精神,這些都是在顏氏精神照耀下,擴開瞭儒傢的文化基因范圍。

陋巷街

有人說:顏回的舍而不露,以柔克剛是有著儒道兩傢的精神文化。諸弟子隻是得夫子之道一體,而顏回則是具體而微。《莊子》記載的顏回身上的道傢精神故事,從側面也是反映瞭儒道兩傢精神的交融,後世稱顏氏精神為顏氏之儒,因其衣缽沒人傳承,所以其精神絕矣。“顏子沒,聖學絕”(王陽明)。他的精神挖掘,對我們瞭解儒傢精神,有著莫大的幫助,他的世界可以看到孔子的影子,是我們學習儒學的接引者。他的好學、克己復禮、安貧樂道的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物欲橫流的現代,我們也拿周子的話來問:“孔顏之樂,所樂何處”?以其為鏡,時時照自己的心靈,提點自己的精神和靈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