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州級非遺文化——儺舞儺戲

說到儺舞儺戲,想必大傢都知道,它是臨夏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但是好多人可能隻是聽說而已,卻沒有親眼目睹過它的精彩。隻有觀看過儺舞儺戲的人,一定會被儺文化獨特的魅力所折服。和政

說到儺舞儺戲,想必大傢都知道,它是臨夏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但是好多人可能隻是聽說而已,卻沒有親眼目睹過它的精彩。隻有觀看過儺舞儺戲的人,一定會被儺文化獨特的魅力所折服。

和政地區的儺舞儺戲,主要分佈在羅傢集、馬傢堡、三十裡鋪一帶。據歷史記載:這裡的群眾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三月就打青苗蘸,六月下旬舉行祈神活動,保佑廣大百姓安居樂業,祈禱來年莊稼顆粒滿倉的佛事活動,即表演儺舞儺戲,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六月黃會」。

據考:這種祭祀活動始於隋朝,而盛於明清兩代,一直延續至今。據當地群眾說:古時候,河州西南面與西番(藏族)搭界,每年麥子成熟時,西番就來搶麥子,莊稼人為瞭護麥,就在麥子黃時,帶上臉子(面具),打上彩旗,鳴鑼擊鼓,抬神遊行,西番認為神佛幫助漢人,就不敢來搶麥子瞭,於是人們就平安的收獲瞭麥子。當地群眾把糧食的豐收歸功於神佛護佑,便年年用「寨會」的方式來保護賴以維系生命的五谷。時至今日,這項活動的本意已不復存在,而成為群眾敬神和娛神的一種方式,也是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化活動。

明代嘉靖癸亥年間(1563 年)編修的《河州志》中記載:「天寶年間(742-756),每歲積石軍麥熟,輒被吐蕃獲之」。民國時期修訂的《續修導河縣志》則明確地寫到:「遇豐年,則扮演社火,即鄉人儺之遺意」。由此可見,儺文化在臨夏地區的歷史比較悠久。和政儺舞表演於農歷六月十四日從羅傢集高廟拉開序幕,當地百姓稱為「開衙」。這天開啟廟門,在附近選一場地,豎起「萬民傘」(此傘至今保留),插起旗幡,抬出神像,群眾焚香獻羊。然後開始抬著神像沿著村子的區域進行巡山。

和政儺舞表演的高潮是二十三、二十四兩天。二十三日,群眾分別抬神巡山,前有法師打醮開路,旁有萬民傘和各色旗幟呼擁,後有鑼、鼓、鈸、嗩吶奏樂,聲勢浩大、頗為壯觀。二十四日表演節目,表演時,劇中人物頭戴面具,身著戲劇服裝,手持道具,登場後簡單報名亮相,然後按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類似舞劇,但又夾雜著少許道白和唱段。用民間樂器——鑼、鼓、鈸、釵和嗩吶伴奏,烘托氣氛,形式多樣,表演獨特。內容多為歷史典故和傳說故事,如漢朝的《昭君和番》、三國時期的《三英戰呂佈》、《古城會》和《審貂嬋》,還有《唐僧取經》、《笑和尚》、《寶蓮燈》等。具體表演過程為:

1、打旗神。這是「六月會」的第一折,即群眾敲鑼打鼓請「福神」到來,然後「獻羊」,請「福神」爺「嘗羊」,意思是福神爺一年四季保佑瞭四方百姓平安吉祥、五谷豐收,所以在豐收的季節,即六月中下旬百姓恭請「福神爺」,特意答謝他。

2、踏大武。這一折中有大武及其娘子。大武形象來源於唐朝武士形象,用慢步進行表演,速度較慢,差不多需要兩個小時,劇情表現瞭武士在尋找他的娘子和傢眷。

3、笑和尚。劇情中有一位和尚即《西遊記》中的沙僧,其他兩位是沙僧的徒弟。首先是二位徒弟請來師父沙僧,共同去找他們的師爺一唐僧,最終找到瞭唐僧,達到瞭表演的目的。

4、三英戰呂佈。這是源自《三國演義》一書的傢喻戶曉的劉、關、張三人在虎牢關前大戰呂佈的故事。和政地方偏僻,可能由於史料缺乏,因而當地老百姓在故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將本來是三英戰呂佈的故事張冠李戴,記在周倉的身上。不過,百姓杜撰的故事亦然有趣。故事是說,三國時期的周倉碰到美麗善良的姑娘貂蟬,非常喜歡她,不料竟被呂佈搶占瞭。周倉非常氣憤卻又無奈,所以拜關公為師,三請關公捉拿呂佈。因而才有瞭三英戰呂佈的故事。劉關張打敗呂佈,奪回瞭貂蟬姑娘。從此以後,周倉非常感激關公,始終追隨在關公左右。表演中有許多對唱的內容。

5、西天取經。表演的內容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一路降妖除怪,歷經千難萬險,護送師父,最終取得瞭真經。

6、豬八戒高老莊招親。主要表演豬八戒在高老莊招親的情景。

7、劉氏夫人。年輕美貌的妻子在端午節之際,借拴花線勒死瞭比自己年齡大的丈夫。丈夫陰魂不散,在陰曹地府告狀,閻王爺派小鬼調查真相,將劉氏夫人五馬分屍,施以酷刑。體現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思想觀念,意在勸化人心,積德行善。

8、莊稼會。這是最後的收尾。在豐收的六月,人們拿上農具、趕著黃牛答謝「福神爺」,最後將「福神爺」送到廟中,收場結束。

和政儺舞供奉的神位隨表演村莊的不同略有差異,有的村莊表演中供奉二郎神,水草爺(原型為明代朱元璋手下大將康茂才);有的村莊供奉二郎神、黑池龍王(原型為明代朱元璋手下大將胡大海)、五山代王等。

和政儺舞表演具有宗教信仰功能和娛樂功能,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和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劇樣式。和政儺舞表演具有勸人向善、孝道的功能,能起到為村落群體團結和睦、凝聚人心的實際作用。

2008 年 9 月,和政的儺舞儺戲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然而,受現代文化觀念和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一代,已不屑於學習儺舞儺戲。隨著老一輩傳承人們的相繼謝世,表演中的絕活也隨之消失,儺舞儺戲表演技能也即將面臨失傳。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界、各行各業人士的共同努力,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對儺文化的發展與保護引起高度重視,也呼籲更多的人,都共同攜起手來,各盡其能,為我縣民俗文化的更好、更快發展做出自己積極、應有的貢獻,使民俗之花在和政大地上盛開得越來越旺,經久不衰。

來源:和政文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