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作文素材:法治精神

(更多作文素材,見公眾號:九圖大語文)你的專屬大語文資料庫&作文素材庫“法治興則國傢興,法治衰則國傢亂”。法治這種時政話題往往比較宏大,我們揀選瞭近年來社會關註較多的幾個角

(更多作文素材,見公眾號:九圖大語文)

你的專屬大語文資料庫&作文素材庫

“法治興則國傢興,法治衰則國傢亂”。法治這種時政話題往往比較宏大,我們揀選瞭近年來社會關註較多的幾個角度,給大傢準備瞭一些素材。

一、好句積累

1.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先秦 《墨子·法儀》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和準則,否則不可能有所作為)

2. 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先秦 《荀子·君子》

(法律使用得當則顯出其權威,否則就是對法律的輕慢)

3. 一民之軌,莫如法。——先秦 《韓非子·有度》

(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比法律更好的。用於表達制定法律法規對國傢和民眾對重要性)

4.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先秦 《韓非子·有度》

(執行法度的人堅決,國傢就會強盛;執行法度的人軟弱,國傢就會衰弱)

5.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先秦 《韓非子·有度》

(法律是公正的,不會偏袒逢迎達官貴人,就像墨線不會遷就曲線一樣)

6. 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先秦 《商君書·畫策》

(國傢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沒有能保證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循的法。這就需要培育法治精神)

7.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晉·陳壽 《三國志》

(制定法令的人卻自己犯法,憑什麼統領部下呢?)

8. 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晉·陳壽 《三國志》

(強調在法律面前,無論親疏遠近,隻要觸犯,就應該收到該有的懲罰)

9.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唐·王勃

(法律一經訂立,凡有違犯者,必須實施懲治。命令一經發出隻有堅持執行,而不能反復。)

10. 法小弛則是非駁。——唐·劉禹錫

(法律在執行過程中不得有半點松弛,否則是非就會混雜不明)

11. 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宋·包拯

(隻要法令暢通,紀律和風氣自然清正,那樣就不會有治不好的國傢,也不會有不能教化的百姓。)

12. 古者以仁義行法律,後世以法律行仁義。——宋·蘇洵

(古代人把法律是建立在仁義之上,後世人把仁義建立在法律之上)

13. 約之以禮,驅之以法。——宋·蘇洵

(論述的是法律和禮儀的關系,以禮儀來約束,用法來管理)

14.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宋·蘇軾

(要制定極其詳細的法律條文並昭告天下,使所有人都明確知道並且不違法)

15.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宋·蘇轍

(法令在上層制定以後,下層就形成瞭相應的風俗習慣。)

16. 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明·馮夢龍

(強調賞罰必須分明。若賞罰分明,則什麼地方都能行得通;若賞罰不明,則什麼事都辦不好。)

17.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明·張居正

(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

18. 立國於大地,不可無法也。——孫中山

19.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臘】亞裡士多德

20. 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英國】洛克

21. 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德國】歌德

二、素材積累

(一)立法修法與時俱進,社會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

1. 英雄保衛瞭我們,誰來保衛英雄——為什麼要為英烈保護立一部法?

尊崇英烈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然而近年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面臨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巨大影響,在網絡匿名傳播下,各種所謂“還原真相”的言論肆意擴散,對英烈聲譽造成重大損害。

2015年8月17日,狼牙山五壯士兩名幸存者的後人葛長生、宋福保狀告《炎黃春秋》時任執行主編洪振快以“學術研究”為名引導讀者貶損、醜化狼牙山五壯士的形象和聲譽,次年勝訴。2016年2月,葛長生、宋福保等聯名呼籲:依法有效維護英烈名譽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玷污、侮辱、誹謗,使屬於國傢和人民的英雄先烈得到國傢法律和國傢公共權力的保護,永遠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旗幟。

尊崇和保護英烈靠政策,更要靠法治,惟其如此,才能對不文明行為加以約束。此前由於而英烈保護政策執行缺乏制度剛性,面臨著一些政策層面不易解決的問題:“一些烈士陵園保護區土地被占用;一些遺址缺乏修繕、維護導致雜草叢生;管理缺乏規范,存在與英烈精神不匹配的商業經營行為。”

2018年1月,上海龍華烈士陵園正常憑吊祭奠活動甚至因大批老年人的廣場舞而遭受嚴重妨礙。

201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頒佈,成為保護英烈權益的銅墻鐵壁:

2018年5月8日,自媒體“暴走漫畫”發佈短視頻戲謔調侃英烈,被烈士後人依法告上法庭,暴走漫畫遭全網封禁,聲譽掃地。2019年3月30日,27名消防人員和3名地方幹部群眾為撲救四川涼山森林火災壯烈犧牲,竟受到某網民微博侮辱,肇事者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2年。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瞭或者背叛瞭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英烈是民族精神基石,立法保護增強道路自信。“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昨天你用生命捍衛我們,今天我們用法律保護你。”英雄烈士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成功解答瞭“誰來保衛英雄”這一重大時代命題。法治護航使國傢正氣昭彰、民心凝聚,英烈精神將更加融入民族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精神動力。

——整理自人民網胡永明、陳麗文章

2. 互聯網時代遇到的問題,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未滿8歲的孩子,偷偷用父母銀行賬戶給網絡主播打賞10萬元,這錢能退麼?在小區被高空拋物砸傷,如果找不到扔東西的人,該找誰賠償?租的房子還沒到期,房東卻把房子賣瞭,要求租戶搬走,該怎麼辦?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相應法律依據。7編加附則、84章、1260款條文、超10萬字內容,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法典,必將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已較為完善,為什麼還要把與民事相關的法律編纂成一部法典?因為這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從而打通民事法律體系“血脈經絡”,實現對法律條文的“深加工”。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經過系統編纂,民法典將發揮“1+1>2”的效果。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社會關系在不斷調整,調節社會關系的民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今天中國的民法典可以說是21世紀互聯網、高科技時代民法典的代表。……如何應對煩不勝煩的騷擾電話?遇到攝像頭偷拍該怎麼處理?AI換臉、偽造他人聲音算不算侵權?這些隻有生活在這個時代才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這部權威、嚴謹的民法典,又何嘗不是一部信息時代的“生活指南”?

——整理自《人民日報》

3. 觀點論述:法治在改革進程中不斷臻於完善

l “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的核心是創新突破,強調“破”和“變”;法治的核心是規則秩序,強調“立”和“定”。有生命力的法治,必須是能夠適應現實需要的法治。法治的“立”和“定”隻有深植於改革的豐富實踐之中,才會擁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路徑,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源泉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整理自吳潔《在法治下推進改革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二)全民普法,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1. 法治精神進基層:讓每一位村民親近法律——一位基層司法所長的普法之路

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司法所所長李大安,經常對轄區村民進行普法宣傳,運用法律知識幫村民解決糾紛。白沙鎮很多人認識李大安,但都不叫他本名,而願意稱他“李司法”,大傢對他一個字,“服”!

村民周文剛因土地流轉與村幹部鬧瞭矛盾。李大安去瞭以後,沒有一味護著村幹部,而是給他依法公正講道理講法律,並帶他來到傢中,用手機搜索出江津區近期有關治安案件,結合法律條文給他解釋。在李大安建議下,周文剛還看起電視和網絡上的法治節目,也學著用網絡搜索起法律條文來。明白瞭法律,搞清瞭道理,……後來他找到村裡主動參與瞭土地流轉。不僅如此,周文剛還學習瞭其他法律,在外出務工時保護自身權益。……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周文剛積極參與防疫工作,在宣傳防疫的同時,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教會不少群眾用網絡查詢法律知識。

長期在白沙鎮各村走訪的李大安,對促成周文剛的轉變很有感觸:“鎮裡有些人像他一樣,覺得‘法律離得很遠’,隻是模糊地知道‘不能殺人放火’‘不能偷東西’這類法律禁止性規定,但不知道法律能保護自己合法權利。我們在做普法時,不僅要引導村民瞭解法律禁止性規定,也側重普及法律對村民權利的保護,隻有這樣,鄉親們才對學法、懂法、用法更有主動性、更有親近感。”

2. 法治精神進校園:拒絕校園霸凌 保護“少年的你”

l 重慶幾位檢察官解讀電影《少年的你》電影中的校園霸凌情節

【場景一:長期欺凌同學】高三學生魏萊對同班同學陳念長期欺凌——毆打、扒衣服、撕課本、剪頭發、拍 照錄視頻。事後,她隻說瞭一句:我隻是玩過頭瞭。解讀:有些未成年人沒有後果意識,對生命、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所以,對青少年進行普法宣傳非常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場景二:尋求大人幫助】 面對魏萊的欺凌,胡小蝶選擇瞭沉默和自殺。最後,陳念將自己受到欺凌的事情告訴瞭警察和老師,施暴者被退學。解讀:當你沒有足夠力量保護自己的時候,一定不要放棄向大人尋找幫助。學校是防治校園欺凌最有效、最前沿的陣地,建設法治校園刻不容緩。

【場景三:父母包庇錯誤】魏萊傢境優渥,成績優異,爸媽把她的優秀當作驕傲的資本,卻無法容忍孩子變得不再優秀。當陳念被魏萊欺負報警後,魏萊媽媽選擇瞭維護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真心認錯和悔改,一心隻想用錢瞭事。解讀:校園欺凌所暴露出的傢庭教育問題至關重要,傢庭環境對孩子性格和行為的塑造非常關鍵,傢長對於孩子不僅僅要做到“養”,更要做到“教”。

【場景三:陳念以暴制暴】因害怕陳念報警,魏萊請求陳念原諒,但她卻將自己對陳念造成的傷害輕描淡寫地說出來。陳念最終受不瞭魏萊的語言凌辱,將魏萊推下樓梯造成其死亡。朋友小北為保護陳念試圖幫她頂罪。解讀:面對校園欺凌,千萬不能報“私仇”,要理性尋求成人的幫助。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一旦觸碰瞭法律的底線,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試圖代替或包庇,最終都逃離不瞭法律的嚴懲。

——整理自重慶晨報錢也文章

l 法律是應對校園欺凌的有力武器

2018年1月,湖北嘉魚縣一名七年級女生被帶到女生公寓架空層,遭多名同學輪流掌摑。對此,當地教育局辦公室工作人員竟稱,同學之間並無矛盾,是在一起開玩笑的行為,本身是好玩的事情。

校園欺凌,往往具有散發、偶發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這就給校方處理相關事件帶來瞭一定難度。過去,應對欺凌事件,校方通常的選擇是進行教育警告處理,手段並不強硬。甚至有一種聲音認為,欺凌問題不過是“成長的煩惱”。這樣的觀點將校園欺凌與孩子們的嬉戲打鬧混為一談。事實上,很多未成年在欺凌過程中常常采取脅迫的手段,性質十分惡劣。

顯然,一旦缺乏法律法規的明確指導,校方在校園欺凌案件的處理上難免顯得隨意、草率,甚至有可能造成惡劣影響。雖然,輿論始終對校園欺凌事件高度關註,各方對此也十分重視,但僅僅依靠口號式的呼籲是遠遠不夠的。一份《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報告顯示,不少中小學對於校園欺凌行為缺乏統一的應對預案,沒有標準的處理流程,很多教師也缺乏處理經驗,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所以我們總能看到某學校出現欺凌事件以後,隻能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風波平息後,一切又回到瞭常態。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佈新版《北京市中小學學生獎勵和處分辦法》,規定對於高中生欺凌他人造成嚴重傷害或影響惡劣的將開除學籍,顯示出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尋求治理校園欺凌的新思路、新辦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本就是校方應該遵循的原則。當然,此舉終究是事後懲戒。如何在事前有效預防,有待繼續調查和研究。我們期待更多細致專業的法律法規出臺,讓校園欺凌無所遁形,直至銷聲匿跡。畢竟,要讓陽光灑滿校園,給所有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最有力的武器必定是法律。

——整理自法制日報李勤餘文章

3. 法治精神進網絡:網絡世界也是法治社會

l 法律是網絡行為底線的底線

有人說,21世紀最美的風景在網上。的確,一根電線,一個屏幕讓每個人都可以神遊世界,尋找精神傢園。但是,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罪惡,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也迅速向網絡滲透。由於借助網絡的違法犯罪活動與傳統犯罪相比存在著成本低、風險小、隱蔽性強等特點,一些人開始把網絡當成瞭違法犯罪的天堂。在網上,違法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犯罪行為花樣翻新,屢打不絕。而且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違法犯罪的手法也在不斷升級,這些問題長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不僅動搖瞭人們對互聯網的信心,影響瞭互聯網健康發展,也傷害瞭技術服務於人類至善的科技倫理。

……然而網絡根本不是什麼虛擬世界,而是現實的公共空間,法律是這個空間的基本規則。在這個空間裡,每個上網者既享受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

雖然目前我國現行的大多數法律並不是針對網絡制定的,但所有這些法律在網絡上都是無條件適用的,網絡雖然為人的行為提供瞭一個特殊的載體,但違法犯罪行為的性質和構成並沒有因為載體而改變,在這個問題上並不存在理論的難點和疑點,更沒有什麼法律空子可以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網絡世界和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一樣,也是法治社會,不可能允許上網者肆意妄為、無法無天,任何在網絡上的違法犯罪行為都一樣會受到現實法律的嚴懲。

網絡世界也是法治社會,法律是網絡行為底線的底線,守住這個底線,我們才有機會在網上尋找最美的風景,駐守自己精神的傢園。

——整理自法制日報文章《網絡世界也是法治社會》

4. 觀點論述:必須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l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隻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人所說“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

l 法治精神包括培養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等。正如盧梭所說,“規章隻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後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

l 法治精神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追求秩序、遵守法規,將核心價值轉化為外在行動。現實生活中,我們多是看到制度文本及其執行機構,很少觀察人們對於這些制度文本的態度、心理、趨向和取舍,而其實,所有的法律制度最終都靠一個個個體去完成與履行。

(三)法治與德治 嚴肅與溫情

1. 執法須公正,但也透出司法溫度

2020年年初,一位來自安徽的33歲男子王某,因沒錢給剛出生的女兒買奶粉,一時沖動搶劫手機而被杭州餘杭區公安分局的民警依法刑事拘留。當地民警調查後發現,因妻子生二胎後還在坐月子,原本有一份快遞工作的王某因近段時間忙於照顧妻女而沒瞭收入。瞭解到王某的困境,杭州餘杭區公安分局辦案民警紛紛捐款捐奶粉,幫助這個困難的傢庭渡過短期難關。

相信民警慷慨解囊、捐衣捐物“渡”的不僅是王某妻女衣食無著的難關,更“渡”的是王某思想深處對“法律缺乏敬畏”的難關。當然,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借口,如今王某已經被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的公正判決,他也將為自己的一時沖動付出一定的代價。

無論嚴厲的刑罰還是春風化雨的教化,法律的終點都是對人性的觀照和對正義的堅守。將王某抓獲歸案是對法治精神的堅守;救助其傢人不讓他們孤苦無依於風雪中,則是對人性最大程度的照拂。

——整理自澎湃新聞《基於執法公正之上的惻隱之心,更讓人感動》

2. 法律在左,人情在右

先天性聾啞女孩玲玲(化名)在14歲上特殊教育學校時,因為一些好吃的食物與好看的衣服就被校外的大齡聾啞人李國生騙走,進入盜竊團夥,被拐去偷東西。兩年後因為盜竊被判入獄,出獄後,玲玲幡然醒悟,卻擺脫不瞭李國生的糾纏與恐嚇,最終恐懼至李國生刺成重傷。

案件不復雜,情節卻無比揪心,一方面大眾對玲玲也抱有很大的同情心,可另一方面法律是嚴肅的,容不得夾雜任何個人感情。最後法院依法以故意傷害罪判決玲玲有期徒刑三年。事實上,這也是“情與法”的糾結,人情是人心所在,但是以情害法,對社會而言,確是罔顧法則。法律本身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如果總是有例外,其權威性就會喪失,所以顧及人情也仍需建立在尊重遵守法律基礎上。

——整理自參考網

3. 法律的尊嚴在於其剛性和硬度

張扣扣時隔二十多年為母報仇故意殺人的案件,其實並不復雜,但卻受到廣泛關註。究其原因案件關聯著各種社會因素,既有跨度時間長,又有母子親情、社會共情心理等因素。正是這些關聯因素,讓一些人對張扣扣兇殘殺人行為表示同情,認為其是為母殺人的“孝子”,甚至對判決結果進行質疑。然而,法治活動是看事實的,不會以同情和泛泛的關聯為前提,而是以法條、法治精神為遵循。

案子塵埃落定,法治精神得以彰顯。這一典型的案件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法律的尊嚴就在於它是有剛性、有硬度的規則,法律的正義就體現在“隻要明白無疑地觸犯瞭法律,就得接受必然的後果”的每一次判決中。誠然,對法治建設尤其是司法案件的認識,難免會受到社會文化、傳統習慣等影響,但排除幹擾的唯一辦法就是遵守法治原則。這些公眾關註的典型案件,也在警醒和教育著每一個社會成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設人人有責。

——整理自新華網文章

4. 是非不分,則規矩不明;罪罰不當,則正義不彰

2018年8月21日,在從濟南西站開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動車組列車上,一男子霸占別人的座位還對前來勸阻的乘務員各種胡攪蠻纏,視頻發到網上後,引起瞭全國人民的憤慨。 8月24日下午,廣受關註的“霸座事件”終於有瞭個權威說法: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發佈通報稱,鐵路公安部門已對事件調查取證完結。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孫某治安罰款200元的處罰。通報強調,根據相關規定,在鐵路征信體系中記錄該旅客信息,並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其購票乘坐火車。

潑皮無賴式的高鐵“座霸”,突破瞭輿論對秩序和規則的底線想象。……惡意霸座、醜惡調戲、拒絕糾錯、以恥為榮……雖是個體德行之潰敗,更是對他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挑釁之肆無忌憚。

坦白說,鐵路部門的處罰,雖然人性而及時,卻失之於柔、失之於寬。……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及時有力的依法懲戒才能讓公眾看到有形的公平與正義。……遺憾的是,回溯整個事件的起承轉合,有兩個邊界始終未曾風清氣朗:一是法治和德治的邊界;二是鐵路工作人員作為與不作為的邊界。明明涉嫌違法的問題,偏偏要指望道德教化來糾偏;明明是乘警等強制力能解決的問題,卻放任“座霸”調戲和霸權。如果剛性的規則和法律不能長牙齒、秀肌肉,這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豈非處處充滿著不能依法庇佑權益與自由的風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恐怕不僅要旗幟鮮明將“霸座事件”歸於法治層面去解決,更要給予相關鐵路工作人員敢於“作為”的權力保障。另外一點,“放棄勸說”和“為女乘客安排瞭商務座”是解決“座霸”亂象的合規之舉嗎?該講法律時,他跟你用道德抒情;該剛性作為時,他跟你拿人性繡花——世間的事情,所謂陰差陽錯,大抵就是這般“胡攪蠻纏”。

不客氣地說,對不文明、不守法行為的驕縱,無異於另一種“座霸”式的違法犯罪。

——整理自中國青年網評論員文章《別讓“霸座事件”弄成一場鬧劇》

5. 觀點論述:法治和德治

l “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傢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l 道德與法律是人類交往與合作得以共存共處不可或缺的行為規范體系,始終都是國傢治理的兩種重要方式。古代中國有著豐厚的德治思想,並形成瞭獨特的德治傳統。如荀子堅持“禮刑合用”,“明德慎罰,國傢既治四海平”。董仲舒主張德本刑末,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傳統儒傢既推崇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沒有排除刑罰的抑惡功能,這種將道德教化與刑罰措施相結合的觀念和做法,奠定瞭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

l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要發揮好法律和道德各自功能與作用,取長補短而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最終實現法律與道德同頻共振的社會善治。德潤心,法治行,心主行。國傢對社會利益關系的有效協調,需要法律與道德無縫銜接,內外兼治、剛柔相濟,以促進社會成員既有德心又有法行。

(四)法治精神是“抗疫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抗疫實踐中展現的法治精神,是戰勝新冠病毒的有力保障、強大動能。我們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凝聚、集中彰顯、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最終奪取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徹底勝利。

1. 堅守也是一種法治精神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漢決定“封城”,近千萬人的生活因此受到嚴重影響,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也是一個依法作出的決定。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同樣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政府可以采取停工、停業、停課等措施。武漢人民不僅要暫時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還不得不面對街道上一扇又一扇緊閉的大門,人們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開始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不僅是“封城”和停業,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對疑似病人和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要采取隔離和留觀措施,這就意味著,在武漢數萬名新冠肺炎感染者背後,還有更多的人要失去14天的“自由”。

所有這一切對武漢人民來說,不可謂不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英雄的武漢人民經受住瞭考驗。“封城”一個多月來,他們或主動留在傢裡,不給疫情防控添亂,或服務鄰裡,守望相助,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互相鼓勵、彼此支撐,成為疫情防控中的英雄人民。這背後是武漢人民對依法作出的行政命令的服從,是對法治的尊重與堅守。當個人利益與法治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服從法治的要求,承受法治給個人帶來的不便,隻有這樣依法治國才有社會基礎,法治中國才有精神力量。武漢人民的堅守體現瞭法治精神和法治力量。

——整理自法制日報秦平文章

2. 戰疫也是一場法治考驗: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學立法】多地省、市人大及時響應,迅速出臺地方性法規,為依法規范有序做好檢疫檢查、隔離觀察等工作,保障防疫秩序提供瞭重要法律支持。2020年2月24日,通過瞭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嚴格執法】各地依法迅速啟動高等級衛生事件響應機制,全面提升勤務等級,彰顯瞭法治維護秩序的重要功能。在強化疫情管控同時,盡量采取對群眾生活影響小、帶來不便少的措施,推進文明執法、人性化執法、柔性執法,及時糾正擅自斷路、加碼防控等過頭行為,彰顯瞭法治的溫度。

【公正司法】發佈實施一系列司法政策性文件和司法解釋,公佈多批典型案例,統一法律政策尺度。多地從嚴辦理哄抬物價、制售假劣防疫物資、妨害傳染病防治、妨害國境衛生檢疫、危害公共安全等案件,震懾瞭潛在違法犯罪行為,守護瞭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維護瞭社會公平正義。

【全民守法】在戰“疫”中,各地群眾嚴格遵守國傢法律、地方性法規及行政命令,及時落實出行限制措施,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多地群眾依法自行組織,開展基層群眾自治,開展“無疫情社區”“平安社區”等創建活動,保障社區、村居正常生活秩序,推進基層治理單元防疫工作進行,展現出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活力與智慧,也顯示出法治在人民群眾中的深厚根基。

(更多作文素材,見公眾號:九圖大語文)

你的專屬大語文資料庫&作文素材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