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微循環及微循環障礙

沖和 2022-07編輯發表 於於於“沖和解密中Y”公眾號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正常情況下,微循環的血流

沖和 2022-07編輯發表 於於於“沖和解密中Y”公眾號

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正常情況下,微循環的血流量與組織器官的代謝水平相適應,保證各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並調節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環發生障礙,將會直接影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一)微循環的組成和血流通路

微循環的組成隨器官而異。典型的微循環一般由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等七個部分組成,微循環的血液可通過三條途徑由微動脈流向微靜脈。

  • 迂回通路 血流從微動脈經後微動脈、前毛細血管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網,最後匯流至微靜脈。由於真毛細血管交織成網,迂回曲折,穿行於細胞之間,血流緩慢,加之真毛細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條通路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故又稱為營養通路。真毛細血管是交替開放的。安靜時,骨骼肌中真毛細血管網大約隻有20%處於開放狀態,運動時,真毛細血管開放數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為組織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
  • 直捷通路 血流從微動脈經後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至微靜脈。這條通路較直,流速較快,加之通血毛細血管管壁較厚,又承受較大的血流壓力,故經常處於開放狀態。因此這條通路的作用不是在於物質交換,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過微循環快速返回心臟。

動–靜脈短路

血流經被動脈通過動一靜脈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靜脈。動靜脈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層。多分佈在皮膚、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徑變化與體溫調節有關。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吻合支開放,上述組織的血流量增加,有利於散發熱量;環境溫度降低,吻合支關閉,有利於保存體內的熱量。

(二)影響微循環血流量的因素

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和微靜脈的管壁主要含有平滑肌,它們的舒縮活動直接影響到微循環的血流量

  • 微動脈 微動脈是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環中,起“總閘門”的作用,其口徑決定瞭微循環的血流量。微動脈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縮血管神經和體內縮血管活性物質(如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加壓素)等的影響。當交感神經興奮以及縮血管活性物質在血中濃度增加時,微動脈收縮,毛細血管前阻力增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動脈血壓,另一方面卻減少微循環的血流量。
  • 後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 屬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環中,它們起著“分閘門”的作用,它的開閉直接影響到真毛細血管的血流量。而該處的血流量對物質交換最為重要。後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很少或不受交感縮血管神經的支配,主要受體液因素的調節,它們的舒縮活動取決於兒茶酚胺等縮血管物質與舒血管物質的綜合作用。當局部組織代謝增強或血液供給不足時,PO2降低、局部代謝產物堆積CO2、H+、腺苷等)和組胺增多時,使後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真毛細血管開放,血流量增加,代謝產物被運定,O2的供應改善,PO2恢復。此時後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處在體液中縮血管物質的影響下,產生收縮,真毛細血管血流量減少,又造成上述的局部代謝產物的堆積,使後微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血流量又增加,如此反復,在縮血管物質和局部舒血管物質的交替作用下,使真毛細血管網交替開放,這就是微循環對血流量及血流分配所做的自身調節。當某一器官的活動增強,代謝旺盛,代謝產物增多,該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其原因就是局部代謝產物發揮的舒血管效應。

微靜脈

屬毛細血管後阻力血管。在微循環中,起“後閘門”的作用。其口徑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靜脈回心血量。微靜脈收縮,毛細血管後阻力增大,一方面造成微循環血液淤積;另一方面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微靜脈平滑肌也受交感縮血管神經和體液中血管活性物質的影響。交感縮血管神經興奮,微靜脈收縮但不如微動脈明顯;微靜脈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較微動脈低,但對缺O2與酸性代謝產物的耐受性比微動脈大。

安靜狀態時,真毛細血管僅有20%開放,即可容納全身血量的5%–l0%。可見微循環有很大的潛在容量。如果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環真毛細血管大量開放,循環血量將大量的滯留在微循環內,導致靜脈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減少,動脈血壓即可下降。因此,微循環血流量直接與整體的循環血量密切相關。它除瞭要保證局部器官組織的血流量,實現物質交換,而且要顧及到全身的循環血量,使局部血流量與循環血量相統一。

(三)毛細血管內外的物質交換

  毛細血管內外物質交換是通過擴散、吞飲及濾過–重吸收三種方式,其交換的速率取決於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

毛細血管壁由單層內皮細胞組成,外面有一層基膜,總厚度約0.15-0.50μm, 內皮細胞之間相互連接處存在有細微裂隙,間距約10–20nm,為粘多糖類物質所填充,在其中有直徑為4nm左右的小孔,這是物質轉運的途徑之一。該小孔除瞭蛋白質難以通過外,血漿中和組織液中的水、各種晶體物質、小分子有機物均可以以擴散形式或濾過–重吸收的形式自由通過。內皮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是O2、CO2及脂溶性物質擴散的直接徑路。此外,大分子物質的轉運還可通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吞飲作用實現。

(四)組織液生成與回流的機制

根據濾過–重吸收學說,在毛細血管內存在著毛細血管血壓及血漿膠體滲透壓;而在組織間隙中有組織液靜水壓及組織液膠體滲透壓。毛細血管內外這四種因素構成瞭兩對力量,一對是毛細血管血壓和組織液的膠體滲透壓(簡單理解為推動和吸引動脈毛細血管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質到組織液),它們是組織液的濾過力;一對是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的靜水壓(簡單理解為吸引和推動組織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質回靜脈毛細血管),它們是組織液的重吸收力。這兩對力量之差稱為有效濾過壓。若有效濾過壓為正值,則造成組織液的生成;若有效濾過壓為負值,則組織液回流入血。有效濾過壓可用下式來表示:

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

  人體的血漿膠體滲透壓約為:25mmHg,動脈端毛細血管血壓約為30mmHg;靜脈端毛細血管血壓約為12mmHg,組織液膠體滲透壓約為15mmHg;組織液靜水壓約為10mmHg,故:

  毛細血管動脈端有效濾過壓為(30+15) mmHg -(25+10) mmHg 約等於10mmHg。

  毛細血管靜脈端有效濾過壓為(12+15) mmHg-(25+10) mmHg約等於-8mmHg。

由此看來,在毛細血管動脈端為凈濾過,靜脈端為凈回收。血液在毛細血管中流過,血壓是逐漸下降的,有效濾過壓也逐慚降低至零,再往下行,血壓更低,有效濾過壓轉為負值,其結果,毛細血管動脈端濾過的液體,約90%可在毛細血管靜脈端重吸收入血。約10%的組織液則進入毛細淋巴管,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系統又回到循環系統中去。因此,造成瞭組織液生成與回流的動態平衡。

影響組織液生成與回流的因素

  正常情況下,組織液的生成與回流維持著動態平衡,是保證血漿與組織液含量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因某種原因使動態平衡失調,將產生組織液減少(脫水)或組織液過多(水腫)的不良後果。根據組織液生成與回流機制,凡影響有效濾過壓和毛細血管壁通透性的各種因素,都可以影響組織液的生成與回流。

  • 毛細血管血壓 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擴張時,毛細血管血壓升高,有效濾過壓增大組血管收縮或靜脈壓升高時,也可使組織液生成增加。如右心衰,因中心靜脈壓升高,靜脈回流受阻,毛細血管後阻力增大,毛細血管血壓升高,結果組織液生成增加,造成組織水腫。
  • 血漿膠體滲透壓 當血漿蛋白減少,如長期饑餓,肝病而使血漿蛋白減少或腎病引起蛋白尿(血漿蛋白丟失過多),都可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有效濾過壓增大,組織液生成過多、回流減少而造成組織水腫。
  • 淋巴回流由於約10%組織液是經淋巴管回流入血,故當淋巴液回流受阻(如絲蟲病、腫瘤壓迫等因素),則受阻部位遠端組織發生水腫。

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

若毛細血管壁通透性異常增加,致使部分血漿蛋白漏出血管,使得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升高,其結果,有效濾過壓增大,組織液生成增多,回流減少,引起局部水腫。

微血管自律運動

下面這段文字非常重要,摘錄自張堅、修瑞娟的論文:

“微血管自律運動是指除毛細血管外的微血管所表現出來的,不從屬於心臟和呼吸運動誘發產生的自主節律性管徑舒縮變化。微血管依賴自身的動態節律性舒縮運動,對血流和組織灌註呈海濤式驅動,以波浪式沿微血管軸向 由上遊至下遊進行傳播,這種加強作用對微循環是一種能量補充和信息的調節,起到第二心臟的作用,由此克服流動中的阻力和障礙,使微循環系統的功能得以實現。

自律運動參與調節外周血流阻力和局部血流分佈,維持正常血流動力學狀態,保持系統血壓的穩定,加強微循環的組織灌註效率,提高組織新陳代謝能力,保持組織內環境平衡,參與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的應激反應,是許多疾病發生發展早期的代償機制。在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 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中具有重要意義。與大血管穩態的張力調節不同,微血管除存在張力調節外,自律運動是其更為重要的調控微循環狀態的方式。這種運動是動態的、節律性的、連續的,並以局部調節為主。”

微血管的自律運動,是一種自主吸入血液對組織器官進行灌註的過程,使其成為血液循環系統非常重要的第二動力系統,成為“分佈的心臟”。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微血管口徑、自律運動強度和頻率的差異,決定其得到血液灌註的多少。這也解釋瞭為什麼離心臟較遠,相對較小的腎臟,能得到25%的心輸出量;腦的重量僅占體重的2-3%,也能得到15%-20%。人體處於非正常狀態時,微血管自律運動的強度和頻率也偏離正常范圍,氣血分佈相應發生變化;由此也可推論,患嚴重疾病時,有些組織器官的這個功能會大幅下降甚至喪失,導致嚴重的微循環障礙,自愈系統暫時無法自我修復。

微循環障礙 

微循環障礙指微循環水平的形態和功能紊亂,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現全身或局部性的微循環灌流與組織需要不相適應,灌流量明顯降低,組織缺血、 缺氧,組織代謝障礙,進一步則出現組織變性壞死、 功能衰竭等一系列變化。微循環涵蓋瞭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微循環障礙是百病之源!

現代科技研究表明,微循環障礙涉及到過氧化物產生、黏附分子表達、血小板或白細胞與血管壁黏附、血液流變性異常、炎性因子的釋放等多個環節‚因此‚祛除微循環障礙的需要多環節、多靶點的幹預。

正常情況下,微循環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平適應,使人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運行。一旦人體的微循環發生障礙,其相應的組織系統或內臟器官就會受到影響而不能發揮正常功能,就容易導致人體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亂以及疾病的發生。因為人的毛細血管極細極長,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極慢,每秒隻能流動0.41毫米。在這麼長的血管中,經常有雜質混濁在血液中,如膽固醇、酒精、尼古丁、藥物殘渣、化學殘留物等,它們不但使血管壁變厚,有時經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運行不暢。因此,人體如果不註意保健預防,微循環很容易發生障礙,產生淤滯,新陳代謝不能正常進行,輕則造成機體功能退化,嚴重時就導致疾病的發生。

《素問•五臟生成論》中記載:“眼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器官隻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應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微循環是指直接參與組織、細胞物質能量交換和信息傳遞的血液、淋巴液在人體毛細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體液循環。它涵蓋瞭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

每毫升血液中就有大約450萬~500萬個紅細胞。青少年人的血紅細胞大都是飽滿透亮、大小均勻、分散活躍的;而大多數中老年人的血紅細胞往往幹癟灰暗、結團成串、變異畸型,呈現出脫水衰老的狀況。由於缺乏活力、變異粘連的血紅細胞很難流到人體組織器官的毛細血管和末端部位,從而造成微循環下降,一方面導致人體器官和組織的氧氣和營養成份供應不足,另一方面又會導致體內廢物和毒素、雜質無法正常代謝,進而導致人體組織和器官種種衰老和病變現象的產生。

如果微循環內的血小板、白細胞或纖維蛋白相互粘集形成微血栓,隨著血液流向全身,或沉積在血管內膜上,當拴子導致局部血流障礙後就會引起一系列癥狀。

目前醫學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與微循環功能障礙有關;這是比較公認的學說。那麼微循環障礙會起哪些主要的疾病呢?

神經系統:腦部發生供血不足,腦細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氣、養料,代謝產物不能充分順利排除,而導致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神經衰弱、重者會發生腦梗塞、中風等癥。

心血管系統:心臟發生微循環障礙,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產生胸悶、心慌、心律不齊、心絞痛等冠心病的癥狀,甚至發生心肌梗死。

消化系統:胃是後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環發生障礙,就會引起胃的功能紊亂,營養吸收不良,發生胃炎、潰瘍病以及其他胃部病變。

肌肉關節系統:肌肉、關節微循環障礙,代謝產物堆積,會產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會造成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嚴重出現跛行,刀割樣痛。頸、肩、腰、腿痛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

婦科系統:有許多婦科病均與微循環有關,如痛經、月經不調、小腹下墜感、附件炎、子宮肌瘤都與氣血不通、氣滯血淤有關,氣滯則痛,血淤則腫。皮膚科: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微血管減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現皮膚營養降低,出現皮膚彈性下降,出現松弛和皺紋、黃褐斑、老年斑、眼周過早出現魚尾紋、眼袋等。

老年病:如腦供血不足引起的腦萎縮、老年癡呆、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質疏松等癥,都是困擾老年人的一些常見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