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西南絲綢之路”話蒟醬

“西南絲綢之路”,簡稱“南絲路”,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史記·西南夷列傳》太史公曰: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攘括瞭“南絲路”的兩

“西南絲綢之路”,簡稱“南絲路”,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史記·西南夷列傳》太史公曰:然南夷之端,見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枸醬番禺,大夏杖、邛竹”攘括瞭“南絲路”的兩大幹線的緣由。

第一大幹線:漢武帝元獰元年,張騫在大夏看到蜀佈、邛竹杖,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未能全通,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漢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身毒國道"至大夏才算全線暢通。另一大幹線:漢武帝建元六年,鄱陽縣令唐蒙在番禺(廣州)吃到蜀地產的蒟醬,由此推測必有由蜀經夜郎往南越(番禺)的交通路線,上書通“夜郎道”,並置官吏。

蒟醬:為胡椒科植物蒟醬黑褐色,呈彎曲的長條狀的果穗,根含β-谷甾醇,具有溫中,下氣,散結,消痰,治心腹冷痛,吐瀉等療效的中藥材。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中尚書郎劉逵註曰:蒟,蒟醬也。緣樹而生,子如桑椹,熟時正青。晉郭義恭《廣志》;蔓生依樹,子似桑椹,長數寸,色黑,味辣如薑。以鹽淹之,下氣消谷。

蒟醬

“蒟醬”亦謂“扶留”。《交州記》曰:扶留有三種,一名“獲扶留”,其根香美;一名“南扶留”,葉青,味辛;一名“扶留藤”,味亦辛。顧微《廣州記》曰:扶留藤,緣樹生。其花實,即蒟也,可以為醬。扶留一詞來源印度,中國南方稱蔞葉。古人愛取其葉裹檳榔而食,故有“檳榔扶留,可以忘憂”的諺語。

扶留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雲:蒟醬,蓽茇也。生於番國者,大而紫,謂之蓽茇;生於番禺者,小而青,謂之蒟焉;可以為食,故謂之醬焉。交阯、九真人傢多種蔓生。《唐本草》:蓽撥,生波斯。叢生,莖葉似蒟醬,其子緊細。味辛烈於蒟醬,胡人將來入食味用也。段成式《酉陽雜俎》:蓽撥,出摩伽陁,呼為蓽撥梨,拂LI呼為阿梨訶咃。苗長三四尺,莖細如箸,葉似蕺葉,子似桑椹,八月采。徐表《南州記》:蓽撥本出南海。

蓽茇

蒟醬、扶留、蓽茇,傻傻的分不清,它們都屬於胡椒科植物。《大唐西域記》:(南印度阿吒厘國)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很明顯,“蜀椒”,應是蒟醬或扶留的俗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