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論靈魂共鳴

首先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靈魂的共鳴前提是兩個人必須得有(完整的)靈魂。更明確地說,得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世界觀,對自己的終極目標有虔誠的信仰,並且充滿著實現它的渴望。而這是來自

首先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靈魂的共鳴前提是兩個人必須得有(完整的)靈魂。更明確地說,得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世界觀,對自己的終極目標有虔誠的信仰,並且充滿著實現它的渴望。而這是來自於自己對於世界的較為完整的探索,並且經過瞭艱難的理性的反思之後得出的答案。原諒我把不具有這樣的獨立的思想和世界觀的人稱為不具有(完整的)靈魂的人。對於簡單地把靈魂共鳴想象為廉價情感需求的滿足,或是對某個話題的信息淺顯的瞭解的行為,我是要堅決反對的。

順便一提,我也堅決反對任何認為自我的空虛需要由他人來填補,把自我的完整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行為。這不僅包括情侶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其他的任何關系,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無論你曾經為對方單方面付出多少,要求對方來填補自己的自我認知是極不公平的行為。例如吳謝宇案,假如吳母確實如部分知情者形容的那樣對吳謝宇有極強的掌控欲,那麼對於吳謝宇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任何的超過法律范疇的付出都應該是來源於發自內心的希望對方好的愛,而不是來源於自己對安全感和愛的缺失——於是強迫對方以相同的方式報答自己。自我的完整、自信和安全感,永遠隻能來源於自己。

剝除這部分虛假的“共鳴”之後,我們來進入正題。我認為,靈魂的共鳴有兩種強度不同的具體形式:一為同伴式的共鳴,一為導師式的共鳴。這兩種共鳴又都有三種不同的深度之分。

要解釋這兩種共鳴的意義,我們可以從生理角度來想象人的思想。我們可以把人的思想認為是大腦裡神經細胞的連接方式。就這種意義而言,人的某一狀態下的神經細胞連接方式可能受先天基因、後天的經歷、學習到的知識和進行過的哲思、甚至是運動和冥想等因素影響。由於影響因素之多,人的大腦連接方式有無窮無盡的排列組合方式。可以想象,當你在跟一個同你神經細胞連接方式相似度高的人交流時,TA能輕易get到大部分你所要表達的意義;而當你與一個相似度低的人交流時,你需要耗費九牛二虎之力,都不一定能使對方明白你的主要思想。從概率上說,假如我們粗略地假設不同的連接之間獨立的話(當然事實並不是),相似的難度是指數上升的。不過,也可以想象的是,一個越復雜深邃的人,越容易與他人有共鳴。

而同伴式的共鳴即指的是對方能在某塊你重視的神經連接上與你相似度高。這裡需要強調“重視”,以為顯然人類會有一些共同的神經連接,假如這並不是你(自我認知的)獨特之處的話,那又有什麼稀奇的呢?於是這種共鳴,你說出自己一些獨特的想法,對方總是能輕易的理解。你感覺到對方能懂你,在你最深刻的自我認同上。你們表面上是和正常人無異的兩個人,但你們的內心卻無比清晰你們其實是來自B-612上的兩朵玫瑰。這顯然已經極為難得。

什麼是導師式的共鳴呢?導師式的共鳴指的是,你們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僅能明白對方的思想,還能建立新的神經連接。舉些例子:對方不僅理解你的思想,還指出瞭你的思想的不足之處,因而完善瞭你的思想;你們共同閱讀一本書,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世界建立瞭新的認識。顯然,導師式的共鳴是建立在同伴式的共鳴之上的。並且,能給對方導師式共鳴體驗的這個人,必然神經連接的復雜程度不在接受這種體驗的這個人之下。當然,最好的情況是雙方都互為導師。這樣,你們的這些神經連接,就永遠地和這個人聯系在一起。譬如,有個人啟發瞭你去欣賞搖滾樂,於是對搖滾樂的愛連同著這個人一起永久地成瞭你生命的一部分;有個人教會你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你運用這種態度時,也會想起這個人。這種浪漫而迷人的體驗,比起同伴式的共鳴更為可貴,記憶也更為持久。

分析瞭兩種強度不同的共鳴之後,我要解釋共鳴的深度之區別。我首先要對人所擁有的思想進行三種分類:一為信念式的思想,一為思維模式的思想,一為知識式的思想。當然,這三種思想並不是毫無關聯的,而是互相關聯的。試想,假如一個人堅信理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品質,那麼TA很可能經常通過理性思考來對信息進行分析,那麼TA腦中的知識很可能是具有強邏輯關聯的,較少出現互相矛盾的狀況。

關於思維模式的思想和知識式的思想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個關於計算機的比喻來解釋。思維模式即計算機的操作系統,知識即計算機的文件數據。高中以前的教育,很有可能隻是幫我們下載瞭一堆數據,操作系統本身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從這個比喻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沒有一個優秀的思維模式,知識再多也不過一盤散沙。不過,通常知識的豐富能夠為思維模式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工具。但總的來說,還是思維模式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信念式的思想則不能用這個計算機的比喻來解釋(我很難想象計算機會有什麼信念)。我們可以把信念式的思想解釋為:應該是什麼,而這來自於每個人獨特的基因和個人經歷。拿每個人對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信念來舉例。假設一個人(或TA最親密的人)曾患某種獨特的疾病,他很有可能從此認為幫助更多患此疾病的人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在這裡我要引用愛因斯坦的話:

我們可以信念想象成一棵樹的根,思維模式想象成樹的枝幹,而知識是樹的葉子。顯然,他們的深度依次遞減,重要性也依次遞減。在底層信念上的共鳴,要比思維模式的共鳴更深。在思維模式上的共鳴,要比知識的共鳴更深。

那麼解釋完靈魂共鳴本身,我們再來說一下共鳴發生的其他重要條件。

首先,它顯然需要運氣。茫茫人海中,竟然要遇到一個如此相似的人,概率極其之小。當然有辦法擴大這個概率,即擴大交友圈。當然,不是效率低下地盲目地擴大,而是你有意識地在自己最重要的共鳴的地方做一個篩選地擴大。例如,假如你極其熱愛某位哲學傢或心理學傢的觀點,那麼你可以故意出入討論這些哲學傢或心理學傢的場合,當然會有大概率遇到在這方面與你共鳴的人。

其次,共鳴顯然也需要勇氣。它需要是至少有一方有勇氣向對方暴露最真實的自我。出於自我保護,很多人會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在表面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這樣就極大程度地降低瞭遇到靈魂共鳴的人的概率。相反地,較為真實地生活,甚至不掩藏自己的缺點,則會增大概率。這樣做甚至可以進行一個反向過濾,即,讓你的朋友認識到你是一個有缺點的活人,而不是一個沒有影子的假人——如此,就自動讓那些不能接受你有缺點的人遠離瞭你。

再者,持續的共鳴需要耐心。不大有可能有每件事情都和你能共鳴的朋友存在,那麼你需要耐心去不斷地嘗試分享自己的想法。當然,對於一些你第一印象好(eg.長得好看、自信、陽光)的人你可能會更有耐心。

還需要澄清一件事:共鳴的發生是有時效性的。人在不同階段,與自己有共鳴的朋友可能不同,這是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速度不同的緣故。我們沒有辦法強求一個曾經有共鳴的朋友一輩子都與你有共鳴,不過這也不意味著你們要斷絕關系,曾經是朋友的人,應該一輩子對對方負有友愛的責任,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瞭。

總之,我們今天梳理瞭一下靈魂共鳴決定性的前提條件,靈魂共鳴的兩種形式和三種深度的區別,和靈魂共鳴的其他重要條件。能遇到共鳴的朋友真的是極為珍貴的一件事,一定要好好珍惜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