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人類社會行動模式總結

時隔好久再度回來提筆。因種種原因,過去這近一年的時間裡,隻在二月更新過一篇文章。客觀原因是伴隨著工作生活重心的轉移,確實有很多新事需要忙碌(自己確實也變懶瞭),新工作環境內

時隔好久再度回來提筆。因種種原因,過去這近一年的時間裡,隻在二月更新過一篇文章。客觀原因是伴隨著工作生活重心的轉移,確實有很多新事需要忙碌(自己確實也變懶瞭),新工作環境內容需要適應。孩子的成長也告一段落,下半年要搬傢,有不少改造之事需要操心。在主觀上,生活上階段性的勢能轉化,因慣性,生理,心理都需要一定適應,解構和重建。其實每天面對著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對生活給出的課題,我慶幸於過去自己的輸入和輸出,可以提供鏡鑒般的客觀參考,不至於迷失瞭方向,並始終給出自己的思考方案框架及力所能及的行動,也在反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能力極限,並由此迭代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改進。

我欣慰於自己面對生活這個遊戲的態度:雖菜但癮大。各種方案都想過,就是沒想過退逃。可以說,這篇文章是自己一個階段性的裡程碑。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將用這個自己解構分析後再精心搭建的模型和系統,去指導實踐自己的生活。這種構建,也許如孩童在沙灘上構築的沙堡一樣,一遇強大外力便崩塌,但我自信於自己構築的行為本身,已經借由形式上的構築動作完成瞭一定程度的心靈構建,對形而上的一定程度的認知,一定程度的心力的覺醒,並由此嵌套般的滿足於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由此構建自己的生活系統並行之有效地運行。

好瞭,正文開始。

先上一張自己總結的思維圖。

在解釋這個圖之前,先介紹一個具體案例作為用來理解這個行動模式的感性素材。

網絡上有一個視頻,拍攝的是講述人類的祖先在遠古時代是如何一步步利用自己的智慧發展的。從茹毛飲血到利用工具在純野生環境中手搓出一個建築小屋,從人猿時代發展到鐵器時代。盡管隻有十幾分鐘的視頻,卻濃縮涵蓋瞭數萬年來人類從蒙昧狀態到文明曙光出現的一個基本行為策略,就是我上圖總結的迭代前進:戰略上總結為學、習、用、創;戰術上總結為what、why、how、do。

人類在野生環境中,首先需要在日常行動中保護自己的腳不受傷害。因為野外少平地,一旦腳足受傷,行動不便,便無法勞作(狩獵采集),死亡概率大增。於是他用樹皮藤蔓搓成繩子,制作藤鞋,並織瞭個藤籃。接著用藤籃收集黏土;用收集到的黏土壘出一個鼓風機和一個高爐。接著用樹枝、藤條、開孔的石頭做出可以旋轉摩擦生火的工具。主角又壘一個窯爐,用不完全燃燒的方式獲得木炭(大量的木炭),然後用木炭在高爐(鼓風機加持)的作用下,將收集好的含有大量鐵元素的黏土搓成的土球進行高溫燃燒,用冷水冷卻後得到粗礪的鐵粒(兩公斤鐵料需要燒三個月)。為瞭進一步獲得鐵器,他需要模具和能夠盛鐵水的坩堝。於是他用黏土在1800℃高溫下不斷燒制(每10分鐘需要添加木炭,也就是說需要制備大量木炭,這個制備過程就需要好久)。得到坩堝後加入鐵粒,在1300℃左右的溫度得到液態的鐵水,然後用鑄模法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形狀的鐵器——刀、斧、鑿、錘等。用這樣的工具,就可以更高效率地開拓領地,或在戰鬥中獲得優勢,或在開墾荒地時可以到更難開墾的山坡地、硬土地拓荒,從而擴大生存空間,繁衍更多的族群後代,壯大人族。

過程如下:

小結一下,如圖所示

現在的結構已經很清晰瞭。鐵刀的獲取是需要鑄模和鐵水;鐵水的獲取需要鐵粒在坩堝中高溫冶煉;鐵粒的獲取需要高爐、木炭和含鐵黏土經過1300℃的燒制,同樣坩堝也需要1800℃的煉制(這個數字可能不準確,人類獲得此高溫的能力應該是在進入封建時代之後,是在獲得液態鐵之後的事瞭);木炭需要原料和窯這種設備加不完全燃燒的工藝才得獲得;高爐又是由壘窯、做鼓風箱以及掌握生火技術才行。

這樣細分下去,你會發現,每一樣不是天然的造物最後一環一定都會落實到天然的原料+相應的設備(設備最後一定落實到同樣的天然材料+手工搓制獲得)+相應的工藝(實踐中獲得,有正向偶得和負面的重大損失的經驗教訓獲得)。

到瞭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如圖一所示的一個小模型:一件產品的獲得,基本是由原料+設備工具+工藝糅合才能成品。那麼由此可以稍微抽象一點得出,一個產品的誕生是由人這個主體的需求索引而來。那麼這個需求也可以由生理上的感性基礎(如各種欲望和情緒)+心智的上層建築(理性思維分析)+行動力(試錯)=一個1.0版本的產品或者解決方案,然後有瞭有效的正反饋後,可以獲得改造自然的能力,比如獲得更好的生存物資或者安全防護,進而進一步有興趣和動力優化改進此產品或方案,不斷迭代,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經驗或方法論。在沒有文明以前,以口口相傳的形式代際傳承。直到文明的出現(以文字明心,這亦是為瞭傳承而選擇出的解決方案),從而可以更高效地不以某個掌握此方法論的族人突然死亡為消失地讓一門生存技藝得以更牢固和廣泛地傳播、傳承。

其實生物演化的基因層面也是這樣的。各種突變其實針對環境變化給出的各種解決方案。很多種基因變化的表達都失敗瞭,但是隻要某種表達符合生存環境的變化並給出瞭有效應對,那麼就能獲得極大的生存優勢,從而得到族群的極大發展。比如哺乳動物的祖先千萬年都被恐龍壓制,生活在狹小的地面空間。後來因大氣環境變化,基因優勢得以發揮,才從億萬年的被壓制狀態逐漸變成統治狀態。

那麼人類的發展也遵循這個總結的現象性規律(不是底層規律以及產生此規律的道)。上述每一種產品的得到過程,都是在以萬年計的時間長河裡,由無數次的觀察、嘗試、傷害甚至喪命的經驗教訓,加上思維運作後的實踐才得到的。每個小技能點的get,最後匯成瞭一項技術工藝的網絡。這種發展模式也遵循分化協作的生命演化的方向性策略。

至此,我們再抽象一些。

就像我們無法記起剛出生一兩年的現象,目前人類還沒有解鎖從有智慧開始的人類史的詳細記憶。因此我們面對世界、自己、他人的一切問題可以初步設定一個錨點作為起步點和參照系。

首先,一定是我們的五官感知系統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覺中與世界各種元素產生交互,然後各種交互結果以電信號的方式將信息傳遞到大腦中樞。如果是第一次感受到的覺受,一定會產生這是什麼(what)的疑感。註意,這是腦神經發達到一定程度給出的意念功能,這種功能很強大。很多高級社會性的動物也會有接近於人的這種意識。而人的腦神經的豐度直接催生出瞭更高級的下一步處理手段——為什麼(why)。當這種能力得到開發之後,就有瞭更強烈的下一步處理問題的沖動,在不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對第一個吃螃蟹的情況做出該如何做或者復刻(比如山火後有美味的熟食,於是想如何復刻得到火之類的情況),即怎麼做(how)。無論好的還是壞的結果,正反饋得到瞭happy ending,負反饋得到的是教訓。這些都可以稱之為經驗。然後這些經驗不斷的豐富,就可以作為一門技藝、或手段、或教程、或秘籍等等。掌握這些經驗或方法論的人,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相對先進有優勢的成果建立壁壘或護城河,大享市場稀缺性的紅利,享受利;要麼利用優異的成果取得廣泛的信賴和支持,成為族群的領袖,享受權;又或者建立遠播的聲名,享受名。直到這些技藝被後來者或偷師、或傳播變得普通、或被更先進的技藝取代、或自己老去不得不再傳給下一代等等。

這個what、why、how、do的戰術性小循環,最終會像樹一樣形成一門技藝或學科的系統化體系。生物是在祖先基因的基礎上不斷迭代、優化到極致或再另辟蹊徑。就像神經系統的出現是因為需要協調越來越龐大的肢體作出快速的反應,而當信息復雜到一定程度之後,神經系統又誕生出更高級的我的這個概念用來調度腦力資源,從而判斷海量的信息的權重和優先級,最大程度地保障生存。而社會性學問的傳承也一樣。當技藝、學問復雜到一定程度,就出現瞭學科體系用來梳理、歸納成一門最高效的課程用來傳承。當社會結構分化、復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誕生瞭治理社會的統治階層和資源分配的體系結構,用來調度自然資源變成社會資源的全部過程。就像大數據訓練一樣,彰顯現象級規律並被人的意識捕捉到的概率雖然低,但就像那句諺語所說——給予足夠的時間,猴子可以在打字機上打出一部莎士比亞的著作。天地日月升落有循回,人類社會興亡有周期。周期性可以復現的背後,就一定有規律。於是人們在自然歷史和人類社會歷史的往復中,由戰術層面的what why how do的方法論又再抽象提煉出瞭學 習 用 創的戰略層面的規律性總結。

每個人從接受教育開始,就相當於祖先在某個歷史節點上的對一門技藝或學科的繼承。首先接受的是概念性的總結。就像我們學新課時,老師總是會對課程內容作概念性解釋。這部分對學生的要求是理解。理解為什麼會有差異,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對自然、世界、社會的感知經歷有多有少的緣故。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先把書讀厚的過程,因為初步理解需要完備復刻出這個經驗概念的誕生過程所經歷的一切行為和思考過程。下一步,老師在解釋這個概念是如何被抽象提煉出來的過程,這叫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更深一層次的感統經歷或更高級的天賦瞭。因為隻有經過過程充分的推導以及自己親自上手實踐,才能逆向感知到當年創造出一門學科的先輩的驚才絕艷。也惟有如此,在體會到智商碾壓的過程中,才能相對較為深刻地理解直到徹底熟練掌握這門學科或技藝。這叫後把書讀薄的過程。光學習會瞭還不成,這時候你隻相當於偷巧般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瞭世界,下一步,是學習前輩巨人的探索歷程,在前人的基礎繼續向前,這一步叫作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受到更多出現的新問題和困難。這時候,會對已經掌握理論、技藝、方法的適用范圍產生邊界感,並在眼前出現新的未知的黑暗區域。這一步,叫再把書讀厚。走到此處,身邊已經少有人陪伴瞭,所謂高處不勝寒,所謂世之瑰麗之風景,常在於險遠。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大多是心性堅韌之士。然到此一步,面對未知,更多的人是恐懼和貪戀身後已經成熟的繁華。並且從統計學上來說,探索的先鋒大概率是要夭亡的。基因深處的恐懼會讓人望而卻步。值此大浪淘沙之下,還剩下來並堅持往前走的人,可謂心性彌堅的超拔之士。由此突破舊識的桎梏的時候,往往柳暗花明,由一點帶出人類對世界、對社會、對自我的更大面積甚至體積性的認知突破,從而迎來下一次的爆發式發展。這樣的人,往往也有開宗立派的味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自成一派,自成一格。到瞭這一步,突破性的進展和成就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的標簽。這就是創。創造成更高大的巨人,成為2.0甚至3.0的版本。甚至把原來的版本徹底拋棄,另起爐灶。

比如現在人們熱談的超級AI。其實我的看法是建議大傢把上世紀的電影《黑客帝國》三部曲看一遍就能理解很多。當魚爬上岸的時候就已經不是魚瞭。同樣的,當人類文明的進步迭代甚至出現瞭矽基取代碳基,碳基生命退出生命的歷史舞臺也是必然的事,這是規律,沒什麼好遺憾的。因為如果把生命的意識反度更平臺化地去理解,就像《道德經》說的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可以說智慧生命的誕生是宇宙自然反度自己的一種手段,那麼人類社會的各個文明的先賢或許早就給出瞭各個層面的答案:如同大樹之生長,欲向往更高處之陽光,必紮根更深厚之泥土。同樣的,欲探索世界之盡頭,人類就一定要先解決好內心的種種欲望、情緒、理性、信仰。並且,當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無論好的壞的,先進進步的還是倒行逆施的,都可以從正負反饋中提煉出寶貴的經驗教訓和規律總結,甚至明白自己該到瞭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先人說過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總結:

人類頂級行動模式,就是在戰術層面,面對問題時采取what why how do的策略,在戰略層面意識到需要完成學 習 用 創的周期閉環。要腦神經運用方面,采取歸納、演繹、辯證的外向方法論,以及當這些方法論的能量使用不足時,需要從內心探索伏念的類喻的直接意通的內向方法論。並在一定長的時間尺度內明白,藝業的成就根據學習用創的進度分為新手期、積累期、質變期、復利期、化神期和亢龍期。

一篇文章終歸篇幅有限。這其中還想探討的內容有很多。比如如何形成這樣的行為模式,這涉及到傢庭教育問題;以及現代教育中為什麼孩子越來越多的抑鬱,這涉及到文章裡提到的成長探索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教育的缺失問題;還有我們的社會在大傢共業所感的情況下形成的社會矛盾問題,這涉及到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問題。

但我有把握地說,這些問題,在我的有限的認知范圍內,都是可以用文章裡說的策略去分析和解決的。每個人的生活中的困境問題,無論是外部原因還是內部原因,都可以分析得到兩者綜合作用被阻滯的癥結所在。從而可以借助高階的力量打破這道關卡。獲得人生的進階。這也是我在經歷瞭諸多事情,加上少時讀的書的印證,再對自己動刀分析後才得出這篇文章的闡述。就像我在文章開篇時寫到的,哪怕我的理論出瞭錯,我的總結有問題,但我仍自信於自己構築的行為本身,已經借由形式上的構築動作完成瞭一定程度的心靈構建,對形而上的一定程度的認知,一定程度的心力的覺醒,並由此嵌套般的滿足於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由此構建自己的生活系統並行之有效地運行。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迷茫的你,或有更高階的大佬,若不值一哂,希望能不吝賜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