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你傢過年還貼年畫嗎?你知道年畫中有哪些民俗元素嗎?

年畫是民俗觀念和信仰的反映,後者是前者產生的內在訴求。觀念是一種思想意識,大多數停留在思想層面,而信仰則多為行為追求,需要人們付出實踐。這樣來看,應是人們先產生有某種觀念,

年畫是民俗觀念和信仰的反映,後者是前者產生的內在訴求。觀念是一種思想意識,大多數停留在思想層面,而信仰則多為行為追求,需要人們付出實踐。這樣來看,應是人們先產生有某種觀念,然後演變為瞭具體的信仰活動。正如,“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便是人們敬仰夏朝的德政,於是便鑄象於鼎,以示崇拜。這恰恰是人們思想觀念轉化為具體活動的表現,同時也映射出早在先秦人們就已借助圖像表達觀念與信仰。 民俗觀念與信仰是復雜多樣的,依據信仰類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自然觀念與信仰。顧名思義是由人們對自然事物的崇拜而形成的,人們祭祀自然神靈以祈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二,神靈觀念與信仰。人們對於神靈的崇拜而產生的,出現有門神、灶神、財神、天官、祖先等神靈,人們供奉神靈是希望能夠實現驅邪避害、求吉納祥的願景。三,世俗觀念與信仰。無論何時人們都會有生活富裕、子孫滿堂、升官進爵等美好的世俗追求,世俗觀念與信仰便是由此孕育而成的。 這些民俗觀念與信仰自古便已存在,它深植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之中,並在宋朝成熟,民俗觀念與信仰之風盛行於民間,最終借助年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於是人們才會在新年時張貼各種題材的年畫,以期實現美好的願望。

(一)自然觀念與信仰 自然觀念與信仰應是人們最早形成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基礎的。早期人們的生產生活皆依賴於大自然,由於受限於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人們無法解釋天地、太陽、月亮、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便心生敬畏,將萬事萬物皆作為信仰的對象,如天地、風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 年畫基於民眾的自然觀念與信仰,創作瞭眾多與之相關的作品,如《天地全神》、《七十二全神》、《風伯雨師》、《土地神》等。《天地全神》與《七十二全神》中包含有天地間的所有神仙,諸如上元、古佛、玉皇、天官、閻君等。可見這兩幅年畫作品還是儒釋道神靈的綜合體現,同時這其中又不乏有自然觀念與信仰演化而成的神仙形象,如天地水三官、月光、日光、火神、水神、土地神等,便是依照自然事物具象而成的神靈。

可以說,這兩幅年畫作品就是自然觀念與信仰的真實寫照。而在《風伯雨師》中神仙人物的刻繪就較為簡潔明瞭瞭,僅繪有風伯雨師,而這也正是人們想象的專管風雨的神靈。《風伯雨師》作品的上方為風伯雨師,圖中雨師騎虎,虎口傾下雨水,風伯乘龍,手持寶扇,他們正在呼風喚雨,下方則有負擔的商販、牽牛的農戶和趕路的行人。此圖像的功用應是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

土地神不言而喻,是人們對土地觀念與信仰的反映。相較於掌管天地人間的仙官與呼風喚雨的神仙,土地神更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具有保佑平安、驅除災難的職能,還兼有掌管戶籍、評判監督的責任,甚至還有生殖子嗣的神力。 於是,土地神常常被描繪為白須冉冉、兩鬢斑白、衣著素樸的老人,給人一種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感覺。《土地神》作品中所描繪的土地神形象便是這樣,土地神雪白胡須、慈眉善目、寬衣大袍,端坐於畫面正中央,左右分別立有武官與文官模樣的仙官,上方還有仙獸虎龍。

整幅圖像質樸而又不失威嚴,十分貼合民眾對於土地神的觀念與信仰。 人們在新年時通過張貼上述反映自然觀念與信仰的年畫作品,祈福新的一年能夠得到自然界中各路神靈的保佑,天地全神庇護一傢人在新的一年諸事順意,風伯雨師確保農戶豐產,土地神則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總而言之,反映這類觀念與信仰的年畫,皆是用於祈求來年生產與生活順利的。 自然觀念與信仰由來已久,自商周時期就有明確的記載,《禮記·祭法》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伯。”其中的昊天上帝,便代表天。又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的記載,“社”即土神。 可見,商周的自然觀念與信仰中就出現有天、地、日月星辰、風伯、雨師等。漢朝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舉行郊祭,而郊祭則是祭祀天地。《後漢書·社祭》中還有“郡縣置社稷,太守、令、長侍祠,牲用羊豕。”的記載,即郡縣自行設置祭祀土地。 《論衡·祭意篇》:“群神謂風伯、雨師、雷公之屬。風以搖之,雨以潤之,雷以動之,四時生成,寒暑變化。日月星辰,人所瞻仰。”可見,商周天地與風師雨伯的觀念和信仰在漢朝得到瞭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的墓室中還出現有風伯雨師的畫像,雨師抱一口罐,向下傾覆雨水,風伯張口呈吹噓狀,是以鼓風。可見人們對於自然的信仰,不僅舉行祭祀活動,還圖繪出瞭生動的仙人圖像。

唐宋延續瞭之前天地、山川、風伯雨師的自然觀念與信仰,同樣舉行有祭祀活動,《新唐書·禮樂志一》載:“風伯、雨師、靈星、山林、川澤……”《宋史·禮志》載:“磔風於風伯壇,祈雨師於本壇。”甚至“風伯、雨師,諸州亦致祭……澤州請立風伯、雨師廟,乃令禮官考儀式頒之。”即各州縣也祭祀風伯雨師,有的地方還專門設立瞭風伯雨師廟,當是用於供奉風伯雨師的。 故年畫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觀念與信仰早在商周就已存在,周天子舉行有祭祀各路自然神靈的儀式,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風伯雨師等。漢朝郡縣可自行設置社祭,墓室中還出現有風伯雨師的畫像。唐宋也延續瞭前朝的自然觀念與信仰,統治階層舉行有祭祀活動,宋朝有關風伯雨師的觀念與信仰活動更是普遍流行於各州縣。故有關自然的觀念與信仰在宋朝就已成熟,並盛行於民間。 (二)神靈觀念與信仰 年畫依據民間廣泛的神靈觀念與信仰,創作有《神荼鬱壘》、《秦瓊敬德》、《五子門神》、《四季花灶君》、《增福財神》、《祖影》、《傢堂》等作品,這當中包含有門神、灶神、財神、祖先等神靈。門神顧名思義,是看傢護院之神,通常分為武門神與文門神,人們多張貼武門神於院門,文門神於房門,二者都是用於驅邪避害,以防鬼怪進入傢中的。 灶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相傳灶神是上天派往人間的仙官,負責記錄一傢人的言行,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將灶神視為一傢之主供奉,以祈能獲得上天的保佑。 財神能生財,寓意財運發達,民間的財神觀念與信仰並不僅限於從事商業貿易的商人群體,普通民眾也會在傢中張貼財神像。可見,愛財之心人皆有之。人們還將祖先視為神靈,在新年時懸掛祖影、傢堂等年畫作品,這上面往往書寫有世代祖先,人們供奉之,以祈求能獲得祖先們的庇佑。 除上述較為典型的神靈觀念與信仰的年畫作品外,人們還創作有《天官賜福》、《牛馬平安》、《劉孩(海)金錢》、《福祿壽》等年畫作品。天官是為民眾賜福的神靈,人們在新年時張貼是希望得到天官的賜予福氣。古時牛馬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畜力,人們張貼牛馬平安的年畫作品,是希望新的一年畜牧平安,農事順利。《劉孩(海)金錢》中的蟾與錢同音,能為人們帶來財運,因此劉海也屬於財神之列。福祿壽為三位仙官,分別寓意幸福、官爵與長壽。這些作品都是以神靈人物為題材創作而成,所以同樣是神靈觀念與信仰的反映。

神靈觀念與信仰在民間是極為普遍的,尤其是傢宅神靈——門神、灶神、井神、廁神、土地神等,幾乎傢傢戶戶都有供奉。傢宅神靈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七祀”,《禮記·祭法》載:“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禮記·郊特牲》中還有“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傢主中霤,而國主社。”的記載表明商周時期民眾便可在傢中祭祀土地神,而戶神與灶神則要選其一。 漢朝變“七祀”為“五祀”,並將井神納入其中,《白虎通義》載:“五祀者……謂門、戶、井、灶、中霤也。” 魏晉南北朝又出現有廁神,“世有紫姑神……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能占眾事,卜未來桑蠶。”紫姑神便是廁神,人們在夜間迎接她,據說能占卜諸事與未來的桑蠶。 “五祀”在唐宋已基本定型,“唐禮……司命、戶以春,灶以夏,門、厲以秋,行以冬,中霤則於季夏迎氣日祀之。”“神宗詔改定大祀……以四立祭司命、戶、灶、中霤、門、厲、行。”並且《武林舊事》載:“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錢紙、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表明宋朝的民眾已在新年之際供奉傢宅六神。

財神的觀念與信仰中在民間也十分重要,人們信仰的財神眾多,如,趙公明、關公、比幹、范蠡等,又分為武財神與文財神。雖然財神的民俗觀念與信仰是豐富的,但具體源流已不可考,不過自宋朝商業發展以來,就出現有專司財利的仙官。《夷堅志·江南木客》載:“二浙江東曰五通,……或能使人乍富,故小人好之,致奉事以祈無妄之福。” 即宋朝出現有“五通”財神,能夠使人暴富,於是人們多侍奉之,以祈求無妄之福。祖先是神靈觀念與信仰中較為獨特的部分,如今部分地區過年時仍會在傢中懸祖先像,加以供奉。民眾在傢中供奉祖先的行為,應與傢廟的設立有關。 宋朝對於部分祭祀制度的管理有所松弛,使得民間出現瞭原本未曾有過的傢廟祭祀活動。《石林燕語》載:“慶歷元年郊祀敕,聽文武官皆立廟,然朝廷未嘗討論,立為制度,無所遵守,故久之不克行。”《宋史·宋庠列傳》載:“慶歷元年赦書,允文武官立傢廟,而有司終不能推述上典,因循顧望……卒不果復。”是統治階層下令允許文武官員設立傢廟,但主管官吏因無前朝典籍可以推尋依據,便遵從舊例,最終未能恢復傢廟制度。 雖然,傢廟制度未能恢復,但設立傢廟已獲得統治者的準許,甚至還出現有支持民眾設立傢廟舉行祭祀活動的主張,可見傢廟祭祀是深得民心的。張載《經學理窟·祭祀》中還有“凡人傢正廳,似所謂廟也……以為祭祀吉兇冠婚之事於此行之。”的記載,便是民眾在傢裡的正廳舉行祭祀活動,於是稱其為廟。 故宋朝民眾就已經可以自行在傢中設廟供奉先祖瞭。 綜上,無論是人們傢宅神靈的祭祀,還是財神的信仰,亦或是祖先神靈的供奉,都在宋朝趨於成熟,這為神靈觀念與信仰年畫的創作提供瞭良好的社會條件。

(三)世俗觀念與信仰 年畫大多是直接描繪美好景象來展現人們世俗觀念與信仰的,如《包公割麥》、《春牛圖》、《連年有餘 喜慶豐收》、《花開富貴》、《過新年》、《歲朝圖》、《五福圖》、《張仙送子》、《送子觀音》等。這些作品表達出瞭人們對農業豐產、生活幸福、人丁興旺等的美好追求。 值得註意的是,在反映世俗信仰的年畫中多繪有瑞獸、器物、動物、花卉、果蔬等圖樣,它們都蘊含有吉祥的寓意,這在求子題材的年畫中尤為明顯。《麒麟送子》中繪有瑞獸麒麟,畫中的麒麟頭長犄角,身形似鹿上有鱗甲,尾如牛,蹄類馬。麒麟的記載自先秦就已存在,《禮記·禮運》:“麟、鳳、龍、龜謂之四靈。”《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 故麒麟早在先秦就與龍鳳龜並列,此四者號稱“四靈”,皆是祥瑞之獸。漢朝的《說文》中還載有麒麟的形象“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墓室中更是出現有麒麟的畫像,稱之為“騏驎”。可見,麒麟的圖像自漢朝就已存在。《麒麟送子》正是借麒麟這一瑞獸,來表現送子的瑞兆。 值得註意的是,這幅作品中還有許多寓意吉祥之物,如一孩童懷抱蓮蓬與笙,取其諧音“連生”貴子,另一孩童手持壽桃與笙,腳踩祥雲,壽桃為長壽的表征,祥雲則寓意青雲直上,畫中還出現有寄意平安的荷花,以及諧音吉祥的蝙蝠與磬,分別指“福”與“慶”。《騎鹿送子》中有鹿即“祿”,兩個孩童手持官帽與雞冠花,整幅畫寓意加官進爵。《子孫萬代》描繪瞭五子摘葫蘆的場景,葫蘆與“福祿”同音,並且多子,於是人們便用葫蘆代意子孫萬代,整幅畫表達出瞭人們福祿萬代的希冀。

除上述內容外,此類年畫作品中還常出現有佛手、石榴、葡萄等圖像,同樣是多子多孫之意。 此外,還有祈福科舉中第與農業豐收的年畫作品。《連中三元 蟾弓(宮)折桂》年畫中的一孩童手擎叉有三個香櫞的戟,表示連中三元,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此三者是科舉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而另一孩童則手持弓箭,桌上瓶中插有桂枝,是指蟾宮折桂,又謂科舉高中。 整幅年畫作品采用瞭指代與諧音的方式,以祈孩童將來能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打春牛》中書有“豐收太平年,短工作瞭難,東莊好飯食,西莊多給錢”,以立春打春牛的習俗為主題,是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畫面中還有天喜星、馬生雙駒、四鋤三餅,以及雇主搶工的景象,反映出農傢對新的一年足衣足食的美好期盼。

可見,反映世俗觀念與信仰創作的年畫,其中繪有豐富的吉祥圖像。但這並非工匠們的隨意創作,而是依據人們的不同願望訴求,或對原有的圖像加以改造,又或賦予事物吉祥的寓意,而制成的圖像。最終將這些寄意吉祥的圖像繪制在年畫當中,將人們心中的世俗觀念與信仰呈現瞭出來。 世俗觀念與信仰發端於人們原始的願望訴求——生存與延續。所謂生存,主要表現在生產方面,農戶忙於農作,漁戶與獵戶辛勞捕獵,最終取得豐收。先秦的《采桑圖》,漢朝的《田園農作圖》、《漁獵收獲圖》,魏晉南北朝的《農耕圖》、《采桑圖》、《耙地圖》,唐朝的《耕獲圖》,宋朝的《耕作圖》,這些圖像既是現實生產的寫照,又表達出瞭人們歲豐年稔的農業願景。而延續則是指子孫後代的傳承。

先秦的《詩經·芣苡》歌詠女子采車前子,其中便蘊含有生子、求子之意。後世還有麒麟送子、觀音送子等觀念與信仰。《拾遺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裡人傢。”這便是將孔子降生與麒麟聯系在瞭一起。 唐朝的《冥報記·廣異記》載:“勸念觀世音菩薩。母日夜祈念,頓之有娠,生信行。”宋朝更是塑造有送子觀音的銅像,這說明民間已形成瞭拜觀音求子的民俗觀念。明朝還出現有“近世無子者多祀張仙以望嗣。”即張仙送子觀念與信仰在明朝的普及。 結語 綜上,世俗觀念與信仰自古便已有之,生產生活的圖像從先秦一直延續到瞭宋朝。同樣的,民間求子的文字記載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經過不斷的發展,又出現有送子麒麟、送子觀音等觀念與信仰,宋朝更是出現有送子觀音的銅像。可以說,宋朝對於世俗觀念與信仰的穩定傳承,為後世此類型年畫的創作提供瞭良好的觀念與信仰基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