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我得瞭抑鬱癥|“如果痛苦的話,就先做個廢物吧。”

01. 如果覺得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瞭吧電影《我的丈夫有抑鬱癥》,由堺雅人飾演的丈夫是一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老實的人。他在一傢網絡公司做售後工作,老婆是自由漫畫傢,約等於無

01. 如果覺得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瞭吧

電影《我的丈夫有抑鬱癥》,由堺雅人飾演的丈夫是一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老實的人。

他在一傢網絡公司做售後工作,老婆是自由漫畫傢,約等於無業,因此負擔著整個傢庭的他每天兢兢業業,努力地工作生活著。會按照日期挑選領帶的顏色,每天早上會給自己做午餐便當,要應付態度惡劣的客戶,還承受著來自上司的壓力。

影片開始,丈夫開始出現抑鬱癥的癥狀:身體各部位莫名的疼痛無精打采、食欲下降,完全吃不下東西,興趣和欲望降低。

就連出門丟個垃圾,都會覺得自己跟垃圾一樣沒有價值。

於是去瞭醫院,被診斷患上瞭抑鬱癥。

妻子得知丈夫患病的消息後,要求丈夫立刻辭職回傢休息。她查找瞭許多關於抑鬱癥的資料,陪伴丈夫在藥物的調節下暫時把癥狀控制住。

當丈夫病情嚴重時,妻子建議他睡個午覺休養精神,結果丈夫隻是因為睡不著,便痛哭流涕覺得自己對不起社會。

他看到寵物蜥蜴,覺得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主人,很對不起它,於是縮進被子裡嚎啕大哭。

想必戳中瞭許多人吧,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宣揚做個努力、有用的人的社會,一旦停下來,就會惶恐萬分,擔心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最喜歡的是妻子聽到事業有成的同學離婚之後,嘆息“以後要獨自奮鬥瞭呢,好累,好痛苦”,她卻對同學說:“不用努力的,如果痛苦的話,就別努力瞭,保持平常心就好。”

我們為什麼那麼懼怕不努力的狀態呢?

因為一旦停下來,什麼都不做,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恐懼,充滿瞭災難化的思維:如果不做到什麼什麼樣,人生就會毀掉。

或許就是因為這種一直往前的狀態,才讓我們覺得痛苦。既然因此覺得痛苦,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停下來做一陣子的“廢物”呢?

02. 無用,是治療抑鬱的第一步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倫道夫·奈斯教授,綜合瞭很多研究,得出瞭一個讓人醍醐灌頂的觀點,大意是:抑鬱,是在提醒你暫停或放棄現在的目標。

從進化心理學上看,抑鬱是一種調整。當我們很努力也一直達不到某個很高的目標時,低落的情緒就會出來。用沮喪萎靡的心情,阻擋我們繼續做無用的投入,激發我們做調整,防止無止境地消耗自己。

如果我們一時調整不過來,又不肯放棄目標時,低落就會升級成抑鬱,來避免我們繼續超負荷地投入進去。

就像一個人想摘樹上最高的果子。如果一直跳著去摘,一直摘不到,那麼低落會提醒她,該去借個梯子,或者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那個最高的果子。如果他還是沒有調整,繼續去跳,那麼低落就會變成抑鬱,最後會使得他一動不想動。

抑鬱,雖然會讓人心情不好,但也可以防止這個想要摘到果子的人繼續跳下去直到累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抑鬱可以救命。

北大副教授徐凱文曾經說過,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隻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為什麼這些優秀的人,會如此大概率的患上抑鬱癥呢?

因為優秀的人,往往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更加無法輕易放過自己。就像那個在樹下一直往上跳要去摘果子的人,抑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在提醒他們不用一直緊逼著自己,可以休息一下瞭。

在《脫口秀大會》走紅的李雪琴,也畢業於北大,之前是一個知名網紅。雖然她給許多人帶來瞭快樂,但實際上她曾經也是一個抑鬱癥患者。

嚴重的時候,會用刀割手腕,會在街上嚎啕大哭。

在一段采訪中,李雪琴說她初三的時候,傢裡出瞭事。從那以後她就覺得自己必須撐著,不能倒,而且必須考第一名。

因為母親情緒不好,初三的時候,李雪琴就成瞭母親情緒唯一的發泄出處。

“就可能我寫完作業,在傢看個電視,我媽就會把我一頓罵。我就得忍,我就得哄她。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在傢人面前哭過,我每天上學,在外邊哭,難過瞭哭完再回傢,然後把我媽安撫好。”

高考結束後,李雪琴一度覺得自己考的不好,情緒很沮喪,但是她媽更沮喪,她還得忍著自己的沮喪把媽哄開心,假裝自己很開心。

她努力地想要所有人滿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就像那個在樹下不斷往上跳,去夠果子的人。到最後,抑鬱為瞭阻止她累死,她情緒崩潰瞭。讓她哭,讓她待在傢裡,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讓她發泄出情緒。

03. 放棄,並不可恥且有用

在大環境裡,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接收到的教育都是:“你必須努力,才能得到愛,才能被人接受。如果你不努力,就會……”

比如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我們就不要你瞭。”因此,很多人從童年開始就努力做個乖小孩,因為隻要他一“犯錯”,父母就會威脅他會拋棄他不愛他,在這樣的教育下,即使成年後也如履薄冰,絲毫不敢放松,更害怕成為一個“無用”的人

這樣環境下生活的我們,仿佛被上瞭一個發條,隨時繃緊,無法學會放棄,變得容易鉆牛角尖。但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放棄比堅持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更多的定力,以及很重要的一些能力:識別傷害的能力、區分痛苦制造者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忍受孤獨的能力、消化施虐者施加的壓力的能力……

作為一個人,我們就是很難放棄“期待”,哪怕這份期待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幻想”:

小時候,我們幻想自己聽話、成績好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喜歡。

長大後,幻想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漂亮,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愛。

結婚後,職場媽媽幻想自己一個人能做到傢庭和事業的滿分。

完美主義,幻想自己可以永遠不出差錯。

……

而承認現實,接受自己過去不曾得到,未來也不會得到這樣一個現實是困難的。

所以佛祖才會說,得不到是人生八苦之一。

而抑鬱癥的內核,就是無法完成對某個幻想的哀悼,我們每個人都有全能幻想,可是當幻想屢屢被現實打臉,自戀破碎,人就陷入瞭抑鬱。這個幻想可能深藏在潛意識裡,難以被意識化,需要不斷深入的覺察。

所以抑鬱癥患者不需要永遠相信生活美好,自己努力就能達成一切,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他們更需要的是允許去感受並記得具體的傷害,承認傷害已經造成,承認這些喪失,然後充分地哀悼:一段感情、未曾實現的夢想、渴望得到父母的愛的願望……

哀悼喪失,既是哀悼過去的喪失,也要哀悼自己全能神的幻想 :我隻是一個普通人。

無論這些洞察和哀悼會有多麼痛苦,但隻有這樣才能將患者從無限的絕望中解脫出來。

心理大師榮格也得過抑鬱癥。他在三十多歲時辭掉瞭學校的工作,每天去蘇黎士湖畔走路,問自己“這麼幹枯的生活,我沒有一點點活下去的力氣,要怎麼辦?”

他想到自己四五歲的時候,喜歡拿小石頭疊起來玩,創造一個他自己的小世界,一玩就玩好幾個鐘頭,完全忘記時間。他決定把這個孩子再找出來,於是開始每天散步的時候在湖邊撿石頭。

就是撿石頭,這件無用的事,成為瞭榮格走出抑鬱的開始。

有抑鬱癥患者分享自己的經歷:

休息是給生命和靈魂的休息,不是為瞭那個想要好成績好工作的自己,而是那個一直承擔著父母的期望,承擔著拯救傢庭的重擔的那個弱小的,愛玩兒的卻活生生的靈魂。

沒有人活得容易,天賦和智力並不能讓人免受命運的捉弄,但能堅持下來的我們,本身就是成功的。

如同作為一個杯子,沒有碎掉,就是價值所在。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