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從眾:總結

本章結構4.從眾4.1.什麼是從眾4.1.1.從眾的生理基礎4.1.2.影響從眾的復雜因素4.1.3.謝裡夫和阿希的經典研究4.1.4.從眾動機:歸屬還是信息獲取4.2.增

本章結構

4.從眾

4.1.什麼是從眾

4.1.1.從眾的生理基礎

4.1.2.影響從眾的復雜因素

4.1.3.謝裡夫和阿希的經典研究

4.1.4.從眾動機:歸屬還是信息獲取

4.2.增強或減弱從眾的因素

4.2.1.榜樣的聲望與受歡迎程度

4.2.2.一致同意

4.2.3.表態

4.2.4.擔責

4.2.5.自尊與安全

4.2.6.年齡

4.2.7.群體性質

4.3.社會規范

4.4.墨守成規的從眾者

4.5.多元化無知

4.6.從眾的水平

4.7.作為一種從眾形式的服從

4.7.1.米爾格拉姆實驗的現實影響與制約

4.7.2.米爾格拉姆實驗的倫理問題

4.8.對從眾的抵制

1.什麼是從眾?

阿倫森將從眾(Conformity)定義為人在其他人的真實或想象的壓力的影響下,自己的行為或觀點發生改變的情況。

這裡的壓力當然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壓強乘以面積,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也可稱之為“影響力”。

很多人都聽說過,當大學宿舍裡有一位東北來的同學後,用不瞭多長時間,整個宿舍不同地區的同學,都開始說東北口音的普通話瞭。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無意識模仿。

人們為什麼會模仿彼此的行為呢?

有兩種最主要的動機。

一是要和其他人搞好關系,於是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而人們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這種動機,我們可以稱之為歸屬動機。人們想要擁有一個讓自己有安全感、歸屬感的群體,於是便會模仿這個群體的成員的言行舉止。

另一種主要動機則是從其他人的行為中獲取情報。阿倫森舉瞭一個有趣的例子。假設你正要進入廁所,而性別標志牌似乎不見瞭。此時,你就可以等在廁所門口,看從某個方向裡面出來的人是男是女。這就是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取情報的典型案例。我自己最常用的則是在購物時按銷量排列。因為我假定,大多數人都在買的商品應該是不錯的商品。

在很多情況下,這兩種動機不會有沖突。我們在模仿某一群人的行為時,也就是我們在從眾時,一方面和某個群體搞好瞭關系,另一方面也獲得瞭一些有用的情報。 比如,在學校裡,同學們都認真學習,而你也這麼做。在某個跳舞社群裡,大傢都很認真地練習跳舞,而你也在這麼做。

但在有些情況下,這兩種動機會互相沖突。書上稱之為“規范一致性”和“信息一致性”之間的沖突。有時候,我們在順從某個群體的規范時,無法獲取準確的信息。此時,我們會怎麼做呢?

許多人認為,自己一定會追求準確的信息,或者叫“堅持說出真相”或者“堅信真理”,一定不會從眾,不會屈服於某個群體壓力之下。

有趣的是,許多人還認為,別人會傾向於從眾,別人不會“堅信真理”,而是會屈服於某個群體壓力之下。

從實驗的結果來看,無論是多麼特立獨行的人,也無法避免從眾的影響。畢竟,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2.哪些因素會影響從眾?

《社會性動物》一共談論瞭七種因素:

4.2.1.榜樣的聲望與受歡迎程度

如果某人的聲望更高,更受大傢的歡迎,那麼人們就更可能模仿此人的行為。

4.2.2.一致同意

如果某個群體內哪怕隻出現一個不同意見,也就是沒有達成一致同意,那麼從眾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很多。

4.2.3.表態

如果你自己已經先做出瞭某種行為,先表態瞭。那麼,你在面臨從眾壓力時就更不可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

4.2.4.擔責

擔責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因素。如果我們要為某項愚蠢的決策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就不太可能跟隨主流的愚蠢意見。但如果我們更註重團隊的和諧,而不是更註重決策的準確性,那麼我們就可能從眾。

4.2.5.自尊與安全

如果我們時刻擔心自己被踢出某個團體,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也不夠高,那麼我們就更可能從眾。如果相反,我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完全不擔心團隊會排斥自己,那麼我們就不那麼傾向於從眾。

4.2.6.年齡

這個因素很有趣。阿倫森認為,10到25歲的年輕人面臨的從眾壓力最大。他給出的解釋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前額葉發育還不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相對較弱。這個年齡段的人也很需要周圍人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可。

4.2.7.群體性質

這可能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那個引起我們從眾壓力的群體,就是你本人的參照群體,那麼你就更可能從眾。舉個特殊的例子。假設你是一名黑人女性,前職業遊泳運動員,經濟條件尚可,已婚,無子女,現在準備做職業化妝師。而當你身邊圍繞著一群和你類似的人,也是前職業運動員,有相似的經濟條件、學歷、傢庭情況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那麼你就更可能順從這個群體的意見和行為。

3.有哪些不同表現的從眾?

許多人並不把遵守社會規范、文化規范或者“遵紀守法”當作一種從眾。但實際上,這些行為滿足從眾的定義:人在其他人的真實或想象的壓力的影響下,自己的行為或觀點發生改變的情況。

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到從眾的不同水平:依從、認同、內化

依從是最低水平的人際影響。我影響最深刻的一個小片段是動畫片《來自新世界》裡,一位擁有超能力的國王要求臣民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鼓掌祝賀。大傢的掌聲持續瞭幾天幾夜。這是為什麼呢?顯然不是因為臣民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喜歡這位國王。而是國王會用超能力,直接燒死最先停止鼓掌的那些人。所以,在依從這個水平下,人們的確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從不願意鼓掌變成願意鼓掌。但這種改變是不持久的。我沒記錯的話,那位殘暴的國王最終是被暗殺瞭。

認同則是更高水平的從眾。此時,人們不僅僅根據獎勵和懲罰這類外在動機而行動。人們因為喜歡某個人或某類人,想要和這個人或這類人保持良好的關系,或者想要成為與那個人或那類人相似的人,而選擇做出相應的行為。假設我很喜歡張三,張三信仰基督教,張三為人謙遜、和善,張三熱愛地理學,張三遵守交通規則,張三喜歡科幻電影,張三會將個人收入的10%捐贈給保護野生動物的協會。那麼,我也可能做出和張三類似的行為。不是因為我這麼做之後,張三會獎勵我。而是因為我喜歡張三,我想要成為和張三類似的人。

依從是最低水平的從眾,認同則高瞭一個水平。而最高水平的從眾,就是內化。內化是指,我們自己建立瞭一整套信念系統和理由系統,這套系統使得我們做出或不做出特定的行為。假設我還是在遵守交通規則,喜歡科幻電影,保護野生動物。但理由不再是因為我喜歡張三,而是因為我認為這些行為是正確的、是值得去做的。我的價值觀和信念系統使得我這麼做。那麼,我的行為就會非常穩固。如果是基於認同的從眾,那麼在張三的行為變化時,我的行為會跟著變化。但如果是基於內化,那麼無論張三怎麼變化,我自己的行為還是保持不變。

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再來設想一下,所謂的意識形態教育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不把物理課、化學課、生物課稱之為意識形態教育,因為不同意識形態下的這些課程,大多是類似的。

但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課、語文課、政治課(或稱之為思想品德課),地理課,差異就會很大。

這些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受教育者能內化一整套完整的意識形態。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獎勵和懲罰,不需要某個受人歡迎和喜歡的榜樣。人們依然會表現出特定的行為。

所有國傢和地區都在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哪怕是在虛構的科幻故事,比如《來自新世界》中,接受特定意識形態教育的人們,會自然地形成某種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人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卻是另一種意識形態下的受眾認為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我們從幼兒變成成年人,越來越多的依從會升級成認同,最終升級成內化。而當處於內化階段時,我們便不再認為自己是從眾,自己受到瞭他人的影響。我們認為自己在獨立思考和決策。

4.在什麼情況下,人們不會從眾?

阿倫森提到瞭四種情況。在這些情況下,少數派並不容易從眾:

1.如果少數派始終充滿信心、信念堅定、堅持不懈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2.如果少數派曾經同意多數人的立場,但改變瞭主意;

3.如果少數派不願意妥協,哪怕隻是一點點;

4.如果群體中的多數派力圖做出準確而不是快速的決定。

我還想再格外強調一下參照群體的意義,也就是“我們”的作用。

在4.2.7.群體性質中,我們知道,“我”容易跟從“我們”的想法和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參照群體,這個群體的想法對於自己來說,最有參考價值。而其他群體的言行,則不那麼值得模仿和跟從。

那麼,你認為自己的參照群體是哪些人呢?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能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和信念系統。

比如,我喜歡分析哲學,那麼我的從眾就更多表現在思考方式和說話、行文方式上。我會盡可能模仿這群人的行為,包括嚴謹的定義和強調邏輯論證。

再比如,我自認為是科學人,那麼我的從眾就表現在對於控制變量的要求,對於操作性定義,對於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的分析。

以前給學員上課時,我總是會留這樣一個作業:寫一些身份標簽,表明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再寫一些身份標簽,表明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作業的用意,就是為瞭幫助學員反思,是哪些人對自己的影響最大。

比如,目前主流是父權主義的社會。幾乎所有男性都想要成為“男子漢”或“真正的男人”。而在父權主義社會下,也有一套對於女性的行為規范,既“真正的女人”。同理,為瞭反抗父權主義社會,出現瞭不同類型的自詡女權主義者的人。這些人又會重新塑造“真正的女人”這個概念的定義。

由於每個人都有性別,所以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這套性別話語體系的影響。那麼,你認為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你認為自己是真正的男人還是真正的女人?這也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並不隻是要低頭看看就能知道答案。

再比如,很多人喜歡根據經濟收入或資產擁有量來劃分階級。有人喜歡劃分出上、中、下3個階級,有人則喜歡細分成9個階級。不管怎麼劃分,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參照群體。假設小明自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他的鄰居也都是中產階級。於是,中產階級者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就更容易引起小明的模仿。比如,中產階級需要一些物業,需要汽車,需要寵物,需要從事高級腦力工作,需要去一些“下產階級”的人不去的地方度假……

那麼,你的參照群體是哪些人呢?哪些人最容易讓你從眾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