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舌尖上的英山:人間至味是樅菇

人間至味是樅菇夏草木長,幾場雷雨過後,又到瞭老傢羅田英山浠水吃樅菇的時候瞭。 “三月樅菇四月雞,九月樅菇當老雞”,是大別山的一句俗話。天下食材無數,而若論人間至味,以我個人

人間至味是樅菇

夏草木長,幾場雷雨過後,又到瞭老傢羅田英山浠水吃樅菇的時候瞭。 “三月樅菇四月雞,九月樅菇當老雞”,是大別山的一句俗話。天下食材無數,而若論人間至味,以我個人體驗,則非樅菇莫屬。一些年來東奔西走,我曾嘗過號稱“菌王”的松茸,也嘗過“菌中神品”松露,至於雞樅、羊肚、竹蓀、青頭、牛肝、口蘑、幹巴、小花菇,凡此等等,也曾一一落入過腹中。然而,倘若將這些與樅菇一比,套用一句網絡用語,那就是——我勒個去!統統的,盡可棄之如敝履!

樅菇,主產於“兩湖”及川渝、雲貴等地。其名稱,各地叫法不一,也有叫“三九菇”、“重陽菌”、“雁鵝菌”的,據考證其學名應為“松乳菇”。而英山,因樅樹林漫山遍野,更兼以山高林密,故樅菇產量極豐。每年初夏至秋末,雨過天晴,在樅樹林的陰暗潮濕處,便常常可見“小傘”一樣的樅菇,粘附著松針,如蓬勃的春筍,一棵棵、一叢叢地鉆出地面,蔚為大觀。大清早,趁晨曦踏朝露提籃上山采摘,回來還趕得上做成早餐的主菜。

夏初的樅菇,呈褐紅色,秋末的樅菇,略呈烏青色。而秋末的,是為上品,上品中的上品,則是“傘”未全開的樅菇。英山的樅菇,肉質肥厚,做法多種多樣。記得小時在鄉下,傢人將樅菇與青辣椒同炒、與臘肉同蒸、與土豬肉土雞同燉、打湯、下面,其味道都極為滑嫩、爽脆、清新、鮮甜,且香味濃鬱。因樅菇無法人工種植,這種滑嫩、爽脆、清新與鮮甜,純屬天然,無需刻意調理,便有著無窮的魅力與神韻,往往是菜剛上桌,大人尚未下箸,樅菇已被小的們一掃而空。前兩年回鄉閑遊,與一幫朋友在英山山中一農傢飯莊用餐,餐將畢,卻突發現廚房裡有樅菇,便不由分說急急忙忙讓店傢清炒瞭一大盆,甫一端來,香氣已引得眾人起坐而喧嘩。於是斯文盡去,筷子打架,風卷殘雲,一通海吃。餐餘口齒生香,額上汗出,飽噎連天,大有“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之怡然快感。歸來後每每想起,成為瞭一時之笑談!

樅菇之妙,很早便為時人所識。相傳在元朝皇傢食用的“春盤面”裡,就以它作為佐料。宋代詩人楊裡在詩中這樣寫道:“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滲入,蒸出蕈花團戢戢……響如鵝掌味如蜜,滑似蒪絲無點澀。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牙麝莫及…… 寫至此,忽然好象聞到樅菇香,忍不住食指大動口舌生津,頓覺“飛‘涎’直下三千尺”,不禁想起小時在英山老傢聽來的一個段子——某老漢一生貪吃,彌留之際,輾轉而未肯竟去。其傢人百般詢問,老漢吊著一口氣,幽幽嘆道:“你們…到山上…找找…做碗…樅菇湯…我吃瞭….好去…” 樅菇之味美,竟一至如斯!

又到瞭英山吃樅菇的季節瞭,朋友們,你們還在等什麼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