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詩經》“大雅”“小雅”之“雅”為譽說

【作者】談建忠【導讀】對於《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的“大雅”“小雅”,至今猶有聚訟,各傢意見不一。 這篇文章通過對“雅”字的考據,解決瞭《詩經》“大雅”“小雅”和“風雅

【作者】

談建忠

【導讀】

對於《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的“大雅”“小雅”,至今猶有聚訟,各傢意見不一。

這篇文章通過對“雅”字的考據,解決瞭《詩經》“大雅”“小雅”和“風雅頌”的解讀問題。

【正文】

一、《詩經》內容來源三分說

《詩經》內容來自采詩官的說法最早產生於漢代,《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食貨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詩經》內容來自采詩官一說令人十分懷疑。如果考慮西周時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書寫能力,“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基本是不可能的,這隻是漢代人“唯心主義的想象”。另外,《詩經》內容反映的地域十分廣闊,西周要派人到各國采集詩歌,單是語言上的巨大障礙,就已經難以克服,至於安全、交通等方面的問題,實在難以保證。采詩任務之艱巨之困難,非現代人可想象。但從交流來看,漢代有九譯令,西周時期的翻譯更加困難。

由此推斷,《詩經》內容,按其來源,可分三類:一是作詩,由西周周貴族自作;二是獻詩,由各邦國進獻;三是采詩,少量采自各地。

二、《大雅》之“雅”的傳統解釋錯誤

甲、解釋“雅”為正

《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核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韋昭註:“太師,樂官之長,掌教詩樂。”《周禮》討論瞭《詩經》的內容:“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康熙字典》“又【玉篇】正也。【爾雅疏】雅,正也。【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註】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可是《周禮》的作者及其年代,爭論不斷,《四庫提要》說:“ (《周禮》)於諸經之中,其出最晚,其真偽亦紛如聚訟,不可縷舉”。賈公彥《周禮正義序》載:“《周官》孝武之時始出,秘而不傳”

乙、程俊英《詩經譯註》錯誤的認為“周首都的樂調為雅”: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古人按什麼標灌來分的?後世學者對這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稱周首都的樂調為雅,也就是《左傳》說的“天子之樂曰雅”,又好像現在人解北京的樂調為京調一樣。雅有大小之分。孔穎達說:“詩體既異,音樂亦殊。”惠周惕《詩說》認為大、小雅就像後代音樂的大呂、小呂一樣,都是樂調的區別。頌即古代的“容”字,阮元作“樣子”,就是表演的意思。……古人將風、雅、頌和《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比、興連在一起,稱為“詩之六義”。

丙、高亨《詩經今註》雖然註意到“雅是借為夏字”,但是又誤解“夏是西周王畿的舊稱”:

《大雅》就是《小夏》《大夏》。都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西周“王畿”的詩歌,多數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的作品。……可見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為夏字。如果不是這樣,二雅是哪個地域的詩歌就表示不出來瞭。雅詩為什麼有小大的區別呢?古說都不圓通,現在還得不出確解。

三、《大雅》之“雅”又作“疋”等字體《康熙字典》“疋”:

……【集韻】【韻會】【正韻】語下切,並音雅。正也。古文為詩大雅字。……【韻會】按古文大小雅,爾雅,字本作疋,今文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

《漢典》 “疋”:“古同雅’,《爾雅》亦作《爾疋》。”張富海《古文字與上古音論稿》(P295):《說文》二下:“……古文以為《詩》大雅(各本作疋,從段玉裁註改)字。亦以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此謂古文假借疋為雅字。”雅,上古音疑母魚部,…… 其實,古文以“疋”為“雅”,可能並非出於假借,而是跟“亦以為足字”一樣純粹由於字形上的糾葛。即古文用為“雅”的所謂“疋”實際上是從日從止的“夏”字之訛省。古文是用“夏”為“雅”,而非用所葅[zū]切的“疋”為“雅”。郭店簡《緇衣》第十七章《大雅》之“雅”作(上日下蟲),如圖:

同簡同章《小雅》之雅作(上日下止在左,頁在右),如圖:

何景成《甲骨文字詁林補編下冊》(P888)N009條釋(上日下蟲)為夏字。並且說“舞(上日下蟲)”即舞夏。上古樂舞相配,有其舞必有其樂。何文中引用有多種甲骨文字體,例如:

今按舞夏即是舞雩。《論語·顏淵》:“樊遲從遊於舞雩[yú]之下。”夏、雩是同源字。夏、雩讀音相同,夏讀雩音。《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周禮·春官·司巫》: “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舞雩是當時求雨時舉行的伴有樂舞的祭祀活動。《論語·顏淵》篇和《論語·先進》篇都提到“舞雩”,足見春秋時期猶有這一傳統。

四、《大雅》之“雅”的正確字體是“譽”

顯而易見,《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的看法是來自於漢代人的觀點。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的看法要更遲一些。“風、雅、頌”的看法的看法是漢代人試圖分析理解《詩經》的產物,漢代以前的《詩經》本身並沒有這種三分法。

《說文解字》“雅”:“楚烏也。一名鸒。”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就明確的說:“雅之訓亦雲素也。正也。皆屬假借。”

“楚烏”就是今天所說的烏鴉,“雅”字最初造字是指“鴉”,“雅”和 “鴉”是異體字,“雅”沒有“正”的意思。至於漢代認為什麼用“正”來解釋“雅”,那是因為漢代人把“雅”的異體字“疋”誤認為“正”瞭。

《說文解字》未收錄“譽”字頭,但是收錄瞭“譽”字。《說文解字》“譽”:“稱(言爯)也。從言與聲。羊茹切。”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譽”:“稱也。稱當作偁。轉寫失之也。偁、舉也。譽、偁美也。”

雅的本字肯定就是“譽”瞭。漢代人的書寫習慣之中,經常將夏、疋、譽等字混淆。

最後,總結一下,所謂的“風雅頌”,本當為 “風譽頌”,“雅”的本字為“譽”。 “風雅頌”是說《詩經》內容包括瞭對時政的諷刺、稱贊和對祖先功業的歌頌。至於高亨先生“雅詩為什麼有小大的區別”的疑問,那隻是漢代人基於對《詩經》內容錯誤認識的的一種錯誤的劃分。

【作者簡介】

談建忠,生於1974年4月,甘肅榆中人。中學教師,古文字學者,音韻學研究者,古籍校勘考據學者,甲骨文學者,簡帛研究者,格律詩愛好者,三文學派的主張者。談建忠老師自小熱愛繁體字,熟習文言文,少年時期常讀《五經合纂大成》和《小題三萬選》,為將來的學術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中年以後,深入內外典籍,曾經參加《群書治要譯註》的編譯工作,後來受中華書局李劍楠老師的邀請,參與瞭《中華大藏經續編》的審校工作。談建忠老師長期以來潛心學術,“述而不作”,堅持讀書、解書、著書和講書的“四書”學習和研究路線。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承襲乾嘉以來的學術求真精神,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事理為準則的根本信條,不沿襲一傢,不曲從成說,不盲信古人,對《周易》、《老子》、《詩經》、《論語》、《山海經》等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疑難費解之處,從文本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考據,詳加考辨,發前人所未發,提出瞭一系列標新立異,振聾發聵的獨傢觀點和看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眾多的學術成果逐步揭開瞭籠罩在千年典籍上的層層神秘面紗。“韋編三絕今知命”、“年逢四十好著書”,談建忠老師在四十歲時已經完成《周易文本獻說》和《老子文本研究》兩本巨著,總數達四十多萬字。近年來,談建忠老師本著學術研究一定要有學術報告、學術報告一定離不開學術爭鳴的精神,按照別人講得對的我不講,別人搞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講的基調,發願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主動、自願、無償的發佈出來,貢獻給祖國人民。可以說,沒有談建忠老師,世人在解讀古代典籍的道路上,還要摸索更長的時間。

學術成果舉例:

1、《周易》研究

例一:在聞一多否定“幹為天”的基礎上,再次推翻瞭聞一多“卦名之幹,本當為斡[wò] ”的觀點,提出瞭“乾的本字為‘氣’。這個‘氣’是大自然中的雲霧之氣,不是陰陽之氣”的觀點。(見《談建忠:我把中國文化的天戳破瞭》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厲”通“癘”,指古代的瘟疫。(見《談建忠:從《周易》的“厲”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幹卦》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文本內容,應該為“君子終日警,朝夕惕。若炎,無咎。癘,占。”(見《談建忠:釋讀《幹卦》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裡的三處‘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瞭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後損失瞭的就會回來’”,以及“‘七日’當指時間不長,過不瞭多久,是幾天的意思,並不一定是7天”的觀點。(見《學術爭鳴:談建忠和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來復”的含義》一文)

2、《詩經》研究

例一:提出《詩經·卷耳》中的“卷耳”是蕨菜的觀點,否定瞭卷耳是蒼耳的看法。(見《談建忠||詩學解謎:《詩經》中的卷耳是蕨菜》一文)例二:指出《詩經·卷耳》中的“砠[jū]:通‘峭[qiào]’,高峻的山”,否定瞭黃樹先教授認為“砠不是強調的它是土山還是石山”,“‘砠’坥就是一般的小山”的觀點。

3、上古文史研究

例一:根據甲骨文“殷”像一個手持針等器具給人治病的樣子,指出“殷”是“殹[yì]”的異體字,“醫”的本字。(見《談建忠:從上古文字看殷朝先進的醫療技術》一文)

例二:指出黃天樹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辭“1B的卜辭內容和1A卜辭內容中的鳥形符號就是鳥的本字,不是鷹的本字。兩句卜辭內容意思十分接近,兩句卜辭的斷句都有問題”,“甲骨文‘兔鳥田’就是野兔和野鳥在糟蹋莊稼的意思”。(見《談建忠:也談甲骨文中的鷹,兼與黃天樹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禮記·曲禮上》的“招搖在上,急繕其怒”中的“招搖”是天上的招搖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當天空中出現招搖星的時候,就要趕緊修繕弓弩等武器,做好準備,防范入侵。“繕”也是修繕的意思,不是鄭玄講的堅勁的意思。(見《談建忠:學習傳統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

4、格律詩

例一:(引自《《談建忠:釋讀《幹卦》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時,莫名其妙費深思。緣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斷句離。

例二:(引自《談建忠: <周易>訓詁學窺見中華民族的南泥灣精神》一文)

開天非一畫,墾土賴先民;

拓地因荒歲,精神貫古今。

例三:(引自《談建忠:從考古學角度觀察失憶的“夏”字》一文)我輩生今日,遙思夏後天。龍身拖下體,虎面掩頭前。史跡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賴內,要向未來延。

5、對聯

人生無非生與死

世理要辨正和邪

追求偉大,追求卓越,誰知聖賢也要追求煙火氣!

敬畏神明,敬畏自然,你道人類如何敬畏地球村?

從無到有得此人身

向死而生求其意義

熱愛自由觀照自心成就自我

追求真理探尋真相遍施真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