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總貿易核算法:官方貿易統計與全球價值鏈的度量

王直魏尚進祝坤福(2015年)1.基於國際垂直化分工的全球生產鏈革命,表現為:工業制成品的生產工序不斷細化,同一產品不同生產工序分佈在不同國傢成為常態,生產鏈條逐漸拉長,中

王直魏尚進祝坤福(2015年)

1.基於國際垂直化分工的全球生產鏈革命,表現為:工業制成品的生產工序不斷細化,同一產品不同生產工序分佈在不同國傢成為常態,生產鏈條逐漸拉長,中間品貿易飛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

單國模型:

2.戴維·哈默斯提出瞭系統測度垂直專業化的量化指標,即一國出口品中所包含的進口品(VS),或者一國生產的出口品中,被其他國傢作為中間投入用於出口的部分(VS1)。

3.有人提出,用出口品中所包含的國內增加值來衡量一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經濟效益,並證明VS和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之和等於出口總值,即出口總價值由國內價值(國內增加值)和進口品中的國外價值(VS)組成。

4.單國模型隻能刻畫一國進口品的使用與出口品的生產情況,在研究全球貿易價值鏈時存在諸多不足,如不能厘清進口品價值的來源和出口品價值的最終去向,更不能反映出口增加值隱含於進口品中返回本國的現象。

多國模型:

5.經濟學傢利用全球貿易分析項目(GTAP)數據,提出增加值出口(VAX,即國內增加值最終被外國吸收的部分)的概念與度量方法,對各國增加值貿易進行實證分析。馬賽·提摩

爾等基於全球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對全球價值鏈進行瞭切片化的研究,通過將隱含在最終產品中的增加值進一步分解為勞動報酬與資本收入,指出資本和高技術勞動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比例持續上升,並認為中國出口對資本和低技術勞動力的嚴重依賴,是中國相對於發達國傢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的主要原因。

6.裡昂惕夫方法基本原理:生產1美元出口時,國內投入的生產要素構成第一輪增加值——出口的直接國內增加值;其中還需一定的國內中間投入品,創造第二輪本國增加值——出口的間接國內增加值……它隻能分解最終品以得到其國內和國外增加值構成,不能提供一種可以將不同國傢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分解為各種增加值的方法。如果隻計算隱含於一國總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使用此法已經足夠瞭。但近年來中間品貿易比重已達世界總貿易的2/3,將中間品貿易分解為被不同國傢和部門最終吸收的各種增加值,已成為構建算法的關鍵所在。

7.中間貿易流的分解:根據其產地和被最終吸收的目的地進行分解,形成被不同國傢的不同部門最終產品生產所吸收的各個部分。

8.

9.

10.

11.研究中表明,2011中國出口中隱含的國內增加值為410.9億美元,隱含的進口國日本增加值為17.5億美元;日本出口中隱含的國內增加值為542.1億美元,隱含的中國增加值為16.0億美元;雙邊貿易增加值差額為132.7億美元,較以出口總值計算的中日電氣和光學設備雙邊貿易差額(64.3億美元)增加瞭106.4%。從增加值細項目來看,中國主要在最終出口品中隱含的國內增加值順差大,達到149.0億美元,而日本在被直接吸收和再次用於出口的中間出口品國內增加值順差都很大,分別為178.4億美元和102.5億美元。

出口中增加值結構的不同,反映瞭中日兩國在電氣和光學設備全球生產鏈中所占位置的不同。日本主要從事產品設計和出口零部件生產,上遊位置。相反,中國更多從事加工組裝生產,出口增加值中大部分為最終品的國內增加值,下遊。

12.垂直專業化(VS)即一國總出口中的國外價值,衡量跨國生產分工的綜合性統計指標。

最終產品出口的國外增加值(FVA_FIN)比例很高,可能意味著出口國主要利用進口零部件從事最終產品組裝的生產活動,隻是參與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跨國生產分工。一國中間出口品的國外增加值(FVA_INT)比例上升,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這些中間貿易品被出口到第三國並用於最終產品生產,可能意味著該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向中間環節爬升。

13.一國出口中的純重復計算部分(PDC),隻有當存在多國間來回往復的中間品貿易時才出現。PDC在VS中比例的上升,表明跨國生產分工的深化。世界所有國傢制造業產品的生產所使用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國外價值(VS)比例。垂直專業化即VS等於最終出口品的國外增加值、中間出口品的國外增加值和純重復計算部分之和。

VS在1995—2011年平均上升瞭8.6個百分點。有趣的是,VS比例的增加主要來自PDC 比例的上升。這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生產鏈變得越來越長。跨越國境的中間產品貿易日益增多。

14.增加值出口(VAX)比值的不足:

VAX包括瞭本部門增加值通過隱含於本國其他部門出口而間接出口的部分。例如,中國農業增加值出口包含瞭大量隱含在紡織服裝出口中的農業(棉花)增加值,遠高於中國棉花出口總值。故增加值出口不一定總是小於出口總值。VAX比值不可能被定義於0和1之間;

即便重新定義VAX比值後,仍然不能刻畫全球生產鏈上跨國分工的重要特征。

15.

16.前向關聯效應:前向關聯分直接前向關聯效應和前向關聯效應,其中直接前向關聯效應的大小可以通過直接前向關聯指數(也叫直接感應度)或通過直接感應度系數來度量,而前向關聯效應的大小可以通過感應度或感應度系數來衡量。

後向關聯效應:後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它後向關聯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例如由於該產業自身對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這些投入品的供應部門擴大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變化。

17.對於本文三種VAX的主要分析結果可以歸納如下:1.在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傢的模型中,被國外吸收的國內增加值(DVA)、基於產業部門前向聯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F)和基於產業部門後向聯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B),這三個指標在雙邊部門層面一般是不相等的,隻有匯總到一國總出口時,三者才完全相等。VAX_F和VAX_B在匯總到雙邊總出口時是相等的,而DVA和VAX_B在匯總到一國部門總出口時是相等的。2.在雙邊部門層面,DVA總是小於或等於總出口。

18.一國部門的傳統RCA指數,指該國這一部門出口總值在該國總出口中的比例,相對於全球該部門出口總值在全球總出口中比例的比較值。RCA指數大於1,表明此部門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從全球價值鏈來看,傳統RCA指數既忽略瞭國內生產分工,又忽略瞭國際生產分工。首先是忽略瞭一國部門增加值可以隱含在該國其他部門的出口中,其次,傳統的RCA指數也沒有考慮一國部門的總出口中包含又部分國外價值的事實。

19.本文定義的新RCA指數:基於產業部門前向聯系計算的本宮總出口中,隱含的該部門增加值占該國出口中總國內增加值的比例,相對於所有國傢出口中該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占全球總出口國內增加值比例的比較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