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良幣驅逐劣幣–漢初鑄幣政策的影響及歷史背景

劣幣驅逐良幣這句話大傢可太熟瞭,很多人用這句話來調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幹活多的跟幹活少的,如果拿一樣的工資,到最後就都摸魚瞭。再比如抄襲的比原創的播放量多高,還沒人管,

劣幣驅逐良幣這句話大傢可太熟瞭,很多人用這句話來調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幹活多的跟幹活少的,如果拿一樣的工資,到最後就都摸魚瞭。再比如抄襲的比原創的播放量多高,還沒人管,那就沒人搞原創瞭。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在金屬貨幣時代,一般會用金、銀、銅這些貴重金屬來鑄造錢幣。貴金屬含量高的叫良幣,含量低的叫劣幣。還有一種劣幣不是因為質量差,而是有些人會在硬幣的邊緣刮碎屑,積少成多,導致這些錢分量不足,也變成瞭劣幣。所以以前硬幣的邊緣會設計一圈鋸齒,這樣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人動過手腳。16 世紀,英國財政大臣格雷欣發現,當良幣與劣幣具有相同的購買力時,劣幣在市場上會逐漸取代良幣,這個現象叫做“格雷欣法則”。不過要註意的是,格雷欣法則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當良幣與劣幣的購買力一樣時,它才會發生。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你手裡同時有新鈔票和舊鈔票時,一般會留著新的鮮花舊的。同樣的道理,良幣的貴金屬含量高,價值也就高,一般會被拿來收藏出口,或者融瞭摻點雜志,再鑄成更多的劣幣。如果在實際交易中,買賣雙方能夠區分良幣與劣幣,而且良幣的購買力比劣幣更高,就會出現相反的現象,良幣會驅逐劣幣。在金屬貨幣時代,這種現象隻在漢文帝時出現瞭一次,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次政府下放鑄幣權,放任私人鑄造貨幣,在經濟史上絕無僅有。鑄幣權之所以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鑄幣稅,也就是鑄造貨幣的利潤。假如造一面面值為 10 的錢幣,采礦、熔煉、鑄造等成本加起來是 1,那中間的差價 9 就是鑄幣稅。在金本位崩潰後的信用貨幣時代,印錢的利潤更是高到離譜,所以鑄幣權一直都是國傢壟斷的。而且如果大量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老百姓的財富就會被稀釋,貨幣發行方的財富就會增加,這也算是一種鑄幣稅。總之,擁有鑄幣權就等於擁有瞭暴利。我們都知道,在秦始皇的大一統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統一貨幣,但秦朝時間太短,沒有實現貨幣的真正統一。西漢建立後,由於功臣集團實力太強,諸侯王們都擁有鑄幣權。他們瘋狂造錢,質量參差不齊,重量也越來越輕。史記記載“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是歷史上明文記載的第一次因為貨幣貶值導致的經濟危機。但皇帝力量虛弱,劉邦對功臣集團隻能暫時忍讓,無奈之下把矛頭對準瞭商人,頒佈盜鑄錢令,禁止私鑄貨幣,並向商人征收重稅。但當時中央直轄的隻有 15 個郡,諸侯王們卻有 30 個郡。當時中國最大的 8 個商業都市中有 7 個在諸侯王的手裡,所以中央的政策基本沒什麼用。劉邦把餘生都放在瞭擊破異姓諸侯王和清理功臣上,重新分封瞭劉姓諸侯王,中央的權力稍微得到瞭一丁點的加強。劉邦死後,呂後專政,她試圖收回鑄幣權,功臣集團和諸侯王就帶頭搗亂,到處都是私鑄的劣質錢幣,搞得呂後很頭大,不得不做出讓步,默認瞭私鑄。直到她去世,也沒想再做點啥。而新即位的漢文帝也沒有繼承劉邦的遺志,反而出乎意料地廢除瞭劉邦的法令。作為有名的知識明君,竟然公然廢除先皇的政策,違反經濟規律。難道他不知道自由鑄幣的危害嗎?其實也不是。我們先看看漢文帝的背景。當初劉邦駕崩,呂後對後宮和皇子展開瞭血腥的屠殺。薄姬和劉恒母子倆之前一直失寵,在朝內沒有勢力,為人又低調謙和,從不爭權奪勢,搞得呂後甚至還有點同情他們,所以這母子倆才幸存瞭下來。呂後去世,功臣集團為瞭把持朝政,毫無根基的劉恒正好適合當傀儡,所以被擁立為皇帝。內有功臣集團架空皇帝,外有諸侯王尾大不掉。他們打著無為而治的幌子來限制皇帝的權利。漢文帝為瞭自保,隻能臥薪嘗膽。再加上漢初采用的是黃老思想中的自由放任的經濟主張,所以徹底放開瞭鑄幣權。鑄幣權雖然開放給瞭所有人,但老百姓可沒那個實力鑄錢,隻有有錢有勢的人能搞。例如吳國,因為有豫章銅礦和曬鹽的生意,鑄幣的數量非常巨大,全天下都在用他的錢。再比如漢文帝賞給寵臣鄧通一座銅礦,允許他自己鑄錢。水滸傳裡邊王婆給西門慶出的把妹秘籍“潘驢鄧小賢”裡的鄧指的就是鄧通,意思是追女孩,要有錢。就這樣,諸侯王富商豪強在這場鑄錢的狂歡中瘋狂的積累財富。賈誼和賈山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樣會導致不合格的錢越來越多,最終物價暴漲,經濟崩潰。而且鑄幣屬於暴利行業,應該操控在中央手裡,下放鑄幣權,會嚴重威脅君主的權利,還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去搞采礦冶金,沒人種地瞭。其實賈誼的考慮是有道理的,但在中央政府控制力不夠的情況下,這麼做太操之過激,反而會激化矛盾,惹急眼瞭,恐怕連皇位都給你扒拉下來。所以漢文帝沒采納他們的意見,隻是采取瞭一個補救措施,希望市場能自發運轉。他下令你鑄錢可以,但必須按照官方規定的標準。同時推出瞭一個叫稱錢衡的東西,專門稱貨幣重量。這套措施在歷朝歷代飽受文人的批評。然而就是這個看起來很消極的補救措施,意外的滿足瞭良幣驅逐劣幣的第一個前置條件,也就是買賣雙方能夠區分出良幣與劣幣。同樣大小的錢幣,含銅量高的比較重,含銅量低的比較輕。稱錢衡能準確的幫人們判斷錢幣的質量,抹平瞭買賣雙方的信息差。另外,歷朝歷代的法律都規定所有的交易媒介,無論黃金、銅錢還是佈匹,都有固定的比價,並且強制良幣與劣幣的購買力都與面值相同。誰都不能質疑錢幣質量的好壞。官府也不行,買賣的時候更不能對錢幣挑挑揀揀,甚至拒收,否則會被判刑。漢文帝在即位的第五年廢除瞭這項法律,滿足瞭良幣驅逐劣幣的第二個條件良幣與劣幣不再擁有相同的購買力。這樣一來,如果人們拿著良幣去買東西,可以要求商傢少收點錢或者多給點貨,如果拿著劣幣去買東西,商傢可以要求加價或者少賣你點貨。於是,在市場自發的選擇下,人們越來越傾向於使用質量更好的良幣。貨幣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達官顯貴們一看,這不對呀,我們鑄錢就是想不勞而獲,這怎麼還搞上競爭瞭呢?為瞭他們自己造的錢能花得出去,他們隻能高標準、嚴要求,做好品控,提升質量。

我們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漢初錢幣的含銅量與重量不斷提升,在漢文帝時達到巔峰。而其他時期,錢幣的含銅量在一個朝代內總是不斷下降的。咱們舉清朝的例子,宣統時期的錢跟康熙時期的錢一比,簡直就是廢品。西漢初年這種程度的逆勢上揚,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但是話說回來,漢文帝這套政策隻是提升瞭錢幣的質量,並沒有解決貨幣超發導致的物價上漲、流通混亂等等問題。但奇怪的是,漢初的經濟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欣欣向榮。這背後有幾個主要的原因抵消掉瞭這些負面影響。

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農民除瞭購買糧食、鐵器和交稅之外,生活中基本上用不到貨幣。再加上漢朝初年經濟凋敝,地廣人稀,稅率又很低,主要精力都放在恢復農業生產上,沒有多少剩餘財富能用來商業交換,也就用不到多少貨幣。可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逐漸繁榮,各種商業稅也隨之而來,需要不斷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不斷擴大的需求把大部分超發的貨幣消化掉瞭。而且錢幣的質量越高,鑄幣的利潤就越低,也能降低供給。再加上國庫一直在瘋狂存錢,像個貔貅一樣光吃不拉,減少瞭貨幣的流通量。所以賈誼預言的那種社會動蕩並沒有出現。

文景之治的經濟不斷邁向繁榮。開放鑄幣權畢竟弊大於利。諸侯王與富商豪強靠著鑄錢拒斂瞭巨額的財富,經常用交錢的方式來逃脫法律的制裁,甚至對抗中央。而且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貨膨脹,會稀釋持有者的財富,最終受害的還是平民百姓。文景之治的繁榮之下,社會危機在不斷加深。可以說土地兼並,流民奴婢。

這漢初三大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自由鑄幣在推波助瀾。到瞭漢景帝時期,中央開始削翻財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中央與諸侯王的矛盾終於大規模爆發。周亞夫僅用瞭 3 個月時間就攻滅叛軍,贏得瞭戰爭的勝利,大量諸侯王被殺或自殺。漢景帝隨後開始收回鑄幣權,因為他重新分封瞭一批新的諸侯王,同時也為瞭維持自己寬厚待人的人設,所以隻收回瞭民間的鑄幣權,諸侯們依然能夠鑄造貨幣。

另外,西漢初年成長起來的富商豪強,依舊在暴利的驅使下偷偷的搞,國傢仍然沒能壟斷鑄幣權。到瞭漢武帝時期,中央徹底解決瞭諸侯王的問題,又通過一系列手段摧毀瞭富商豪強。再加上頻繁的對外戰爭,導致財政緊缺,所以漢武帝時期的貨幣改革有 6 次之多。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都極為罕見。最終確立瞭“三官五銖錢”制度,實現瞭國傢對貨幣的全面控制,鑄幣權從此徹底收歸國有。

這漢初三大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自由鑄幣在推波助瀾。到瞭漢景帝時期,中央開始削翻財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中央與諸侯王的矛盾終於大規模爆發。周亞夫僅用瞭 3 個月時間就攻滅叛軍,贏得瞭戰爭的勝利,大量諸侯王被殺或自殺。漢景帝隨後開始收回鑄幣權,因為他重新分封瞭一批新的諸侯王,同時也為瞭維持自己寬厚待人的人設,所以隻收回瞭民間的諸侯們依然能夠鑄造貨幣。幣權再度分散。在漢朝剛建立的那段時間裡,經濟凋敝,中央力量虛弱。皇帝與功臣集團和諸侯王在鑄幣權上的拉扯,其實是皇權與官僚集團、中央與地方的拉扯。好在漢文帝真正理解瞭道傢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靈活地制定瞭一套臨時的貨幣制度,使得市場能夠良好的自發運轉。隨著中央實力不斷增強,接連取得瞭打擊諸侯王與富商豪強的勝利,中央集權制度也最終確立,統一完善的貨幣制度也將全國經濟連在瞭一起,把專制集權推向瞭新的高度。

有些人經常問,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不就是發一道聖旨嗎?值得歷史這樣大書特書嗎?其實,從秦始皇開始奠定大一統的雛形,到漢武帝正式完成大一統的建設,這中間經歷瞭 100 多年的時間。我們從貨幣制度就能看出來這個過程有多難。標準從制定到執行,沒有一個是容易的。不信你組織一次公司團建試試過,你就知道有多麻煩。光發個統計表都得折騰好幾天。不過話說回來,也隻有在專制制度還不成熟的這 100 年裡,才能留下良幣驅逐劣幣這樣稀有的經濟案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