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皮埃爾·居裡的“心流”

皮埃爾·居裡(1859-1906)“他正好站在一扇朝向陽臺的法式窗戶凹進去的地方,宛如鑲嵌在玻璃窗上的一幅畫。他身材修長,頭發是赤褐色的,一雙大眼睛清澈明亮。他神態飄逸,表

皮埃爾·居裡(1859-1906)

“他正好站在一扇朝向陽臺的法式窗戶凹進去的地方,宛如鑲嵌在玻璃窗上的一幅畫。他身材修長,頭發是赤褐色的,一雙大眼睛清澈明亮。他神態飄逸,表情深沉而又溫柔。第一眼看到他時,你會認為他是一個沉浸在自己思緒之中的夢幻者。他表現出一種質樸而又真誠的態度,仿佛對我很有好感。”——居裡夫人對皮埃爾·居裡(也就是她先生)的初印象。

繼上次讀完居裡夫人自傳(李千駒 譯,北方文藝出版社)後,我又讀瞭書的第二部分,皮埃爾·居裡傳。根據居裡夫人的描述,皮埃爾從童年開始,就是一個能將註意力高度集中在某個特定事物上、直到獲得正確答案的人。在很小的時候,皮埃爾和他哥哥雅克養成瞭在巴黎郊外徒步的習慣。有時候,皮埃爾還會獨自一人漫步和思考。他常常會忘記瞭時間,走路走到身體都受不瞭的程度,回來時腦子裡裝滿瞭各種各樣的想法。

皮埃爾認為,自己生來就註定是要進行科學研究的。對他來說,深入瞭解種種自然現象並創建科學的理論去解釋現象是一種使命。後來無論是與哥哥雅克一起開展晶體研究,與妻子對鐳和釙的研究,還是他發現“居裡定律”,都是皮埃爾將精力集中於某個目標所完成的。

看來專註於從事科學研究就是皮埃爾的“心流”。心流是1975年由心理學傢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它用來描述人的一種完全沉浸(專註)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振奮狀態(百度百科)。

但是,當皮埃爾試圖保持心流時,卻也經常被許多瑣碎的事情打斷,這是導致他痛苦和焦慮的一個原因。他所取得的成就,很多時候是在設備不完善、經費不充足的條件下完成的。在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法國要給他頒發榮譽騎士團勛章,他寫信謝絕,稱:“請代我向部長表示謝意,並請向部長先生轉告,我不需要任何的獎賞,隻希望能給我一個急需的實驗室”。遺憾的是,直到1906年因與馬車相撞去世,他都沒能擁有一個像樣的獨立實驗室。

連居裡夫人都忍不住批判道:“這些勇於追求理想的人,他們擁有必需的工作條件嗎?他們可以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嗎?皮埃爾·居裡和其他許多科學傢的例子顯示,他們簡直是一無所有。為瞭爭取到勉強說得過去的研究條件,往往要先為瞭日常瑣事操心勞神,而將自己的青春年華與精力消耗殆盡。我們的社會物欲橫流且又充滿奢靡之風,它不懂得科學的價值,也不懂得科學是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它還不太清楚科學是減輕人們生活負擔和痛苦等所有進步的基礎。”

就這樣,皮埃爾充滿理想主義的心流,在47歲那年,隨著生命的消逝,也永遠地終止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