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1972年,何香凝臨終希望不火化遺體,周恩來含淚答應:不燒,不燒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1972年8月26日,我國傑出的女性革命傢何香凝病重,聽到消息的周總理匆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2年8月26日,我國傑出的女性革命傢何香凝病重,聽到消息的周總理匆匆趕來,眼中飽含熱淚望著病床上的摯友。

看到周總理的何香凝老人眼中露出一抹亮光,提出自己最後的一個願望:她與愛人廖仲愷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約定,那就是‘生同衾,死同穴’。

這個要求讓在場的眾人大吃一驚,要知道此時的國傢正在實行火化政策,周總理更是第一批的倡導者。

本以為這會讓周總理為難,可是,周總理當即表示:‘不燒,不燒’,聽到答復的何香凝老人這才欣慰的笑瞭起來。

面對身邊人的疑惑,周總理後來解釋說:何老先生革命一生,最後的這點要求應該得到滿足。

那麼,何香凝是什麼人?為什麼周總理會願意為她‘破例’?她一生的傳奇事跡有哪些?

命中註定的‘天足姻緣’

何香凝先生是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革命和婦女解放的先鋒。

自古以來就有‘千裡姻緣一線牽’的說法,何香凝和廖仲愷的‘緣’就是那一雙天足。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瞭一個香港的商人傢庭,在十一個兄弟姐妹的大傢庭中她排名第九,在她年紀尚小的時候,就敢於和封建思想鬥爭。

何香凝六歲那一年,因為平時就喜好讀書、作畫,自然是對個哥哥們能夠學習的學堂充滿向往。

可是在這個充斥著‘女子無才便是德’傳統思想的傢庭,上學一事就變得困難重重,直接被父親駁回。

可是,經過何香凝堅持不懈的努力,何香凝的父親何炳恒終於煩不勝煩,同意瞭她去“女書館”讀書。

在“女書館”就讀的日子,是幸運也是不幸運的事,幸運的是,她終於獲得瞭讀書的權利,可以和哥哥們一樣瞭。

不幸的是,她在的“女書館”教授的還是老一套封建人思想的八股文,這令何香凝感到不滿。

為瞭打破這種情況,她向哥哥們找來他們學習的書籍,自己開始偷偷的讀書,在遇到不會的字和語句時,就請教先生和哥哥傳授知識。

七歲,這時的何香凝已經開始明白很多事理,一直堅持不懈的讀書和太平天國女將的故事。

讓她不受封建思想的固化,希望自己能夠向那些故事裡的女將一樣,騎大馬、跨紅槍,欲與男兒試比高。

這一年,她的父親開始讓何香凝“裹小腳”“秀女紅”,朝著‘傳統大傢閨秀’的方向培養。

可是,這個時候的何香凝思想已經開始獨立,她不想要“裹小腳”當大傢閨秀,她就要一雙大腳,就要當太平天國女將一樣的女性。

父親何炳恒見何香凝不聽話,強制下令,讓她的母親親自幫何香凝“裹小腳”,熱水一遍遍的淌過何香凝的腳,讓她柔軟一些。

這樣才容易裹得緊、裹得好,裹出一個好看的“三寸金蓮”來。

裹腳的過程是痛苦的,一層層的佈纏繞上去,腳也變的越來越緊、越來越小,可是,何香凝怎麼會屈服。

裹好的當天晚上就拿著剪刀,把裹腳佈剪開,讓“三寸金蓮”重新成為瞭“天足”。

何炳恒就發現瞭女兒的“小動作”,生氣的他認為自己的權威被撼動,讓何香凝母親重新給她裹上小腳。

隔天,不屈的何香凝還是故技重施,在當天晚上就剪開瞭裹腳佈。

就這樣,父女兩個開始瞭“裹小腳”的鬥法,你今天給何香凝纏上,何香凝晚上就把它剪開,經過幾十次的抗爭。

何炳恒終於意識到瞭女兒 的決心,放棄瞭讓她“裹小腳”。

真不知道,當時還那麼小的何香凝是怎麼堅持下來的,裹腳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不斷的用熱水燙軟、還有每一次裹腳的過程。

讓一個成年人來都不一定能夠堅持下去,讓人非常欽佩何香凝的不屈和毅力。

隨著何香凝的慢慢長大,傢中的其他姐妹都已經出嫁,隻剩下她還沒找到合適的婆傢,主要原因還是她那一雙大腳,何炳恒為此發瞭愁。

但是,俗話說的好:緣分天註定,千裡姻緣一線牽。

就在何父一籌莫展的時候,轉機到瞭,何父聽說“有人在到處宣揚要娶一個天足女子”為妻子時,認為這是何香凝最適合的婚配佳偶。

仔細考察一番後發現,這個想要娶天足女子的人正是廖傢的廖仲愷,對方的傢境和自己傢比起來,更是門當戶對,很快就促成瞭何香凝和廖仲愷的婚事。

說起廖仲愷,就不能不介紹一下,這個在近代傑出的民主革命傢生平瞭。

1877年,廖仲愷出生於廣東惠陽,父母是旅美華工,所以,廖仲愷的童年是在美國舊金山度過的。

一直到1893年,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在美國病逝,秉承著“落葉歸根”的思想,廖仲愷才跟隨者母親、弟弟妹妹回到瞭祖國。

此時的廖仲愷,因為常年在美國生活,思想和眼界都比較長遠,清晰的認識到傳統儒傢的“四書”、“五經”是拯救不瞭現在的中華大地。

1896年,廖仲愷毅然放棄瞭學業,開始轉向香港,準備學習先進國傢的發展經驗。

20歲的廖仲愷,在香港求學的時候,對維新志士宣揚的“所生女子,不得纏足”有著深深的共鳴。

決定響應維新志士的口號,並且提出,自己的擇偶條件就是一個有著“天足”的女子。

其實,廖仲愷這一舉動,還受到瞭父親的影響,廖仲愷是客傢人的後代,從小的時候就聽過客傢女人勤勞、刻苦的可貴品質。

當年廖父臨終之時,還特意囑咐廖仲愷:裹小腳的女子在國外是會被看不起的,他要找一個天足的女子結婚,廖仲愷也是滿口答應,將此事放在心上。

在那個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兩人從來沒有見過面,唯一知道的就是:他非大腳女子不娶,她就是一個大腳女子。

看著兒戲一般的宣言,卻是促成瞭一對令人羨慕的革命伴侶。

琴瑟和鳴,高潔‘雙清’

1897年10月,廖仲愷如願以償的娶到瞭‘天足’女子何香凝,就此結成瞭一生的革命伴侶。

但是,在何香凝和廖仲愷剛結婚的時候,何香凝對於丈夫不高的身材時常感到不樂。

可是在隨後的日子裡,何香凝發現丈夫廖仲愷這個人非常誠懇、忠厚,沒有一點舊時代的思想。

還時常幫助自己學習,開闊瞭自己的視野,因此改變瞭自己的想法。

廖仲愷還時常在傢中和何香凝談論時事,在這個談論的過程中,何香凝在知識、思想方面受到瞭熏陶,對於“國傢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可是此時的兩人剛剛結婚不久,廖仲愷還處於求學階段,除瞭平時寫寫文章和傢人資助,也是沒有太多的錢財。

一文錢難道瞭英雄漢,二人的生活就時常陷入瞭拮據。

幸運的是,何香凝的一位兄長廖熹對他們伸出瞭援手,在看到自己妹妹的日子這般清苦後。

將他們接到自己在廣東河南區的傢中,讓何香凝和廖仲愷在兩棟小樓中居住下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但是何香凝和廖仲愷讀書、繪畫的美好生活,時常被一點生活的‘小意外’打擾。

何香凝夫婦在兄長傢居住的這段時日,深得侄兒、侄女的喜愛,便時常跑到二人的屋中打鬧、玩耍。

這令二人好不苦惱,在日常生活中好不容易擠出來的一點悠閑讀書時光,經常被侄兒們的玩鬧打擾,又不好訓斥自傢子侄。

於是何香凝讓廖仲愷在閑時找來泥瓦匠,將樓頂的陽臺收拾出來,搭建瞭一座小屋出來。

何香凝和廖仲愷不在受到打擾,在這裡讀書、繪畫、談論時政,好不快活啊。

在一次中秋時節,二人在屋中過著看書、吃月餅時,何香凝望著那一輪皎月灑出的月光,鋪滿瞭自己的小屋。

此情此景當真是美不勝收,何香凝提起紙筆,揮毫潑墨寫到:“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廖仲愷看著詩句,轉頭與何香凝相視一笑,讓何香凝取名小屋“雙清樓”,寄寓著二人的高潔品質。

1898年,當時著名的“戊戌變法”失敗,為瞭求得救國救民的真理,廖仲愷、何香凝夫婦也準備東渡日本求學。

但是,何香凝的父兄不願資助他們遠去求學,何香凝隻能在之後的日子裡變賣瞭自己嫁妝,才終於湊夠瞭兩人的留學費用。

在兩人先後抵達日本後,他們遇到瞭影響二人一生的人:孫中山先生。

初到日本的兩人,一切的生活瑣碎事情都要自己來做,心疼愛人的何香凝,為瞭給廖仲愷更多的學習時間,主動承擔瞭傢務。

廖仲愷也是非常心疼何香凝,在讀書之餘,也時常幫助何香凝處理傢務,讓何香凝能夠輕松一些。

後來據劉清揚在1943年刊文《何先生生平》描述:

孫中山先生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的時候,以何香凝的傢為大本營,時常在傢中舉行會議活動,有時遇到瞭經濟困難,何香凝還會鼎力資助。

孫中山在何香凝傢中開會時,經常一討論就是一整天,為瞭照顧到眾人的身體,何香凝便承擔起瞭做飯的工作。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何香凝成為第一批入盟的成員,還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

但是,何香凝的革命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何香凝第一個孩子誕生一周年的時候。

孩子的父親廖仲愷就要離開母子二人,回到祖國大地進行危險的革命活動,何香凝知道這是廖仲愷的理想,也是自己的理想,選擇支持廖仲愷。

在隨後的日子,何香凝也是追隨孫中山和廖仲愷的步伐,積極參與討袁護國鬥爭等革命活動,還和閨蜜宋慶齡在廣州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

正當革命事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從北平傳來瞭孫中山病重的消息,何香凝知道後痛心不已,趕到北平見到孫中山最後一面。

在病床前,何香凝發誓一定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這三大政策,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

在孫中山逝去之後,國民黨右派們為瞭掃除障礙,奪取革命領導權,在這一年的8月20日,廖仲愷和何香凝攜手前往國民黨黨部開會。

廖仲愷剛踏上階梯,“砰砰砰”幾聲槍響傳來,跟在旁邊的何香凝就感覺到子彈從頭頂呼嘯而過,四個歹徒竄瞭出來,不停的朝著二人射擊。

何香凝雖然安然無恙,可是她的先生、優秀的革命傢廖仲愷,躺在瞭血泊之中。

一時間,何香凝悲疼欲絕,何香凝知道這是有人在故意暗殺,阻擾廖仲愷維護的三大政策。

周恩來在知道瞭這件事後。第一時間趕到瞭何香凝的身邊安慰,也十分悲痛廖仲愷的犧牲,寫下瞭《勿忘黨仇》、《沙基慘案與黨代表之死》等文章。

周恩來還在紀念廖仲愷的悼文寫到:

何香凝在回傢靜養的時候,更是把“精神不死”這四個大字,貼在瞭自己傢的門口,以表示自己對國民黨右派的鬥爭意志。

在之後的日子裡,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勢力越發偏離瞭孫中山的主張,在最後一次勸導無果後。

何香凝憤然辭去一切國民黨職務,拒絕參加一切國民黨會議,也不拿一分一毫的錢,隻靠繪畫和賣畫為生,過著清貧的日子。

這是何香凝在蔣介石推行獨裁和內戰政策後寫的一首詩,此時的何香凝愈發深刻意識到,能夠救得瞭中國的隻有共產黨。

生同衾,死同穴

戰爭是漫長而殘酷的,新中國為瞭獲得解放,推翻日本和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先後經歷瞭慘烈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一直到瞭1949年4月,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上取得瞭重大勝利,解放瞭南京,才基本上可以宣告國民黨在中國大陸上的覆滅。

在這期間,何香凝也在為新中國的建立努力著。

在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因為早年在日本學習,還跟隨丈夫和孫中山多次流亡日本,並且在辭去國民黨職務後,在德、法等歐洲國傢漂泊過。

非常瞭解這些在外僑胞們的想法和感情,黨中央特意聘請何香凝擔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

1972年9月1日,操勞瞭一生的何香凝在首都北京因病去世,她生前隻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和廖仲愷“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在1927年的時候,何香凝就委托當時負責廖仲愷墓葬設計師呂彥直,將墓室建造成合葬墓式,以待百年之後,與其同穴。

可是,此時的新中國正實行火化政策,何香凝本不願破壞,隻能把這件事深埋在心中,一直到彌留之際。

周恩來前來探望的時候,才忍不住開口說道:“我不要燒。”

此時已經雙眼含滿熱淚的周恩來,怎麼可能會拒絕好友的最後要求呢,滿口答應:“不燒,不燒。”何香凝這才安心的閉上瞭眼。

9月5日,由朱德負責主持追悼會,宋慶齡致辭到:

何香凝的一生關心群眾疾苦、熱愛人民,更是思想開明,積極號召廣大婦女參加中國革命。

為革命奮鬥一生,為中國的革命做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的懷念和敬仰。

最後,由於平臺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