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煙火升騰的八朝古都,開封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梁、汴京。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從夏朝“帝寧”在開封地區建都(開封被稱為“老丘”);此後戰國時期的魏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梁、汴京。

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從夏朝“帝寧”在開封地區建都(開封被稱為“老丘”);此後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先後在此定都,開封因此有“八朝古都”之稱。開封最輝煌的歷史就是作為北宋王都的時候,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開封從此以孕育瞭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而聞名於世。

此後的開封不再作為任何朝代的首都,卻依然保持著區域中心的地位。元朝設立河南省,省會就在開封;後來明、清都延續瞭這一劃分,把省會放在開封;直到20世紀鄭州成為鐵路樞紐,河南省會才從開封挪到瞭鄭州。

歷史上的開封因為“懸在頭頂”的黃河屢次泛濫而數次毀損殆盡。從金代大定20年(1180年)到民國34年(1944年),764年間,開封長達7次被淹!而每次城毀之後都又在原來的城基上修建新城!因此開封城幾千年來的城址都是原址疊壓:人在河上走,城在土下埋!“城摞城,路摞路,門摞門”的奇觀堪稱世界城建史上絕無僅有的孤例。因著這座城市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智慧,開封成為中國最著名的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過的古都。

開封城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掘黃河水灌城後。當時的開封城幾乎是一座空城,清朝隻能在原址上重建瞭一座新城。所以現在開封地下3米處是清代開封城;5米處是明朝開封城;6-10米是金朝汴京和宋朝東京城,這個時期的遺址面積最大;再往下12-15米,大約是唐朝的汴州城;而魏國的大梁城應該在更深的地下。因為開封城是在原址上多次重建的,每次都以城墻的墻基和主要道路的路基為標準,所以現在的開封連主幹道的位置都跟古代無異!

因著這樣“城摞城”的奇觀,開封80年代曾在龍亭公園潘傢湖底下發現瞭明朝周王府。在周王府底下又發現有宋朝皇城,連圍墻都一一對應。地下15米處的唐城、魏國都城也在考古發掘的計劃中。但是這樣“城摞城”的歷史遺跡分佈特點也使開封城市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大規模開發肯定會挖出大量歷史遺跡。而一旦遇到高價值的遺址,所有的商業開發就要擱置,為考古讓路。所以開封的經濟一直不能“大踏步”前進,隻能集中思想發展以宋文化為代表的各種自然和人工的旅遊景點;以“炒涼粉,杏仁茶,桶子雞,黃燜魚,羊肉炕饃,灌湯包”等為代表的開封特色美食;以鼓樓美食街為代表的夜市文化這些服務業。如今的開封人民硬是並手抵足一路前行,將開封這座八朝古都打造成瞭一座古色古香、煙火升騰的旅遊城市,吸引瞭我等好古、貪吃的一眾遊客。

然而對於屢毀屢建的開封城來說,地上的建築幾乎乏善可陳,市內的旅遊景點雖然號稱“十大”,卻多是人造。對於喜歡古跡的我來說,開封的古建築無非就是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加上新建的開封府、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如此等等。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瞭看景,包括鼓樓夜市在內的遍地開花、俯首即是的開封小吃,才是開封最大的旅遊特色。

以前去過鄭州和洛陽,當時因為時間緊張,就將市內古跡不多的開封“PASS”瞭。這次正好同朋友一起去南陽鎮平石佛寺那裡逛玉器批發市場,朋友一直嘮叨開封的美食,我則念想著開封城內碩果僅存的鐵塔、繁塔、大相國寺和清明上河園實景演出,二個人便“一拍即合”尋到瞭這煙火升騰的八朝古都。

頭一天傍晚來到開封,先趕到鼓樓這邊的酒店。

朋友首先驚嘆這100多元一天的單獨“標間”價格。當我們推開房間的窗戶看到下面的鼓樓,朋友更是驚呼這酒店的位置“絕佳”,口口聲聲“被驚呆瞭”。

走出酒店,我們站在臺階上就看見瞭這座巍巍聳立、古色古香的鼓樓綻放在春天的陽光中。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原先的鼓樓同鐘樓在一條軸線上東西對稱,十分威嚴、齊整。明朝後期的河南巡撫認為鐘、鼓樓破壞瞭衙門的風水,便下令將鐘、鼓樓的位置互換。因此開封的鐘樓和鼓樓位置與古制相反。但是到瞭明末,黃河決口後鐘樓被淹,康熙十年時時任河南巡撫便將這毀壞的鐘樓拆除,從此開封便沒瞭鐘樓,隻有鼓樓。

開封鼓樓自明朝建成一直保存著,直到1948年解放開封時毀於戰火,隻剩下瞭一個基臺。1976年連臺基也被拆除。今日所見的鼓樓為2013年重修。

如今的新鼓樓區域商傢鱗次櫛比,遊人摩肩接踵,鼓樓大街上更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各傢的老字號、網紅店前都是門庭若市。怪不得剛才前臺小姐姐告訴我們,這新鼓樓北面與古香古色的書店街連通,南面與民國風情的馬道街、商場後街、鵓鴿市街、生產後街以及千年古剎大相國寺相呼應,這一帶就是開封最繁華的商業區。

我們欣喜地發現這裡有很多美食小店!酒店樓上也有一傢專營開封名菜的百年老店!街道上炕饃、羊蹄子、灌餅的香味飄散在空中,令人垂涎三尺。對面一棟古色古香的樓房,上面赫然有“天下第一樓”的牌匾。

“天下第一樓!灌湯包!”朋友幾乎拍起手來。

當時已經是下午四點鐘瞭,我建議先趕時間看開封古城墻,晚上回來據吃這第一樓的灌湯包。然後再遊覽這近在咫尺的鼓樓。朋友當然“從善如流”,我們便打車去瞭古城墻。

路過瞭熱鬧喧囂的商業街,司機很快把我們送到瞭大梁門內北邊50米左右的開封古城墻景區入口處。還給我們一些“小貼士”:大意就是開封城市不大,景點比較集中,可以把幾個景點串在一起玩,也不用耽誤時間。至於那些人造景點,選幾個看就行瞭,沒必要每一個都看。我們當然非常感謝他的建議。

中國當下存在的古城就其歷史長度來說,雖說最早可以上溯到周秦時代,但嚴格定義起來,那隻能算作“城市建制”的最早年代。就算是中國目前最有名的古城如平遙,其保留的大部分建築實際上隻能追溯到明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封古城簡直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城市演變的活教材和活化石。

開封城的誕生年代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將國都從山西安邑遷到開封城的時候。那時的“大梁”建城日也是開封城墻的起源。後來唐代的汴州治所開始擴建城墻,宋代定都開封後又開始建設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城墻。此後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的時候,改土城墻為磚城墻。清康熙元年(1662年)又在明代開封城墻的基礎上又一次重修城墻,當時有城門五座,一如明制。1841年黃河決堤開封城被淹後,1842年再修瞭城墻。重建的城墻城門升高丈餘,城墻加高至8米,加寬至5米,周長也由原20裡加長至28裡,城墻全部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見的格局。這光緒年間的城墻雖不及北宋都城時期宏大,但仍為僅次於明朝南京城墻的中國國內現存第二大城墻遺址。

開封城墻歷經戰亂和黃河泛濫,屢毀屢建,不絕傳承。雖較南京、西安等城墻而言低矮瞭許多,但這完全是因為開封城墻的下半部受黃河洪水淤沒而被深埋在瞭地下的緣故。因為每次開封城都要在原址上重建新的城墻,地下城墻和地上城墻往往就這樣無縫對接地連為一體,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開封城墻其實是中國最高的城墻!因為現有的開封城墻上部是清道光年間在明代城墻基礎上修築的,距今已有600多年。而現存城墻之下還疊壓著5層古城墻,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標都未改變。

基於這是一座見證瞭開封城市發展與開封人頑強精神的古代城垣建築,具有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從1997年開始,開封市陸續重建瞭城墻西端的大梁門、修復瞭安遠門(北門)和新門(小南門)。其中大梁門是開封市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門。城門基采用青磚結構,設拱形門洞三個,城樓則采用重簷歇山式建築風格,雕梁彩繪,古樸典雅。城門北側為古城墻博物館,用以展示開封經考古探明的多層古城馬道,做為開封獨特的“城摞城”歷史的重要佐證。

我們來到大梁門的時候,正是下午四點多鐘。也許因為是星期六的閑暇時間,我們看見很多市民在這裡運動、跑步、抖空竹,還有一些市民引吭高歌河南豫劇或者成雙成對跳交際舞的。城墻周邊實際上已經成為開封古城裡的一處環城綠地公園。我們在古城墻內側還發現一條紅色的塑膠健步跑道,每天圍著古城墻悠閑健步,著實令人羨慕。看來開封市民的幸福感還是蠻高的。

現在的開封古城墻對遊客開放的部分位於大梁門至金耀門之間大約1公裡左右的區域。我們來到的時候,已經有很多遊客或市民在售票處排起瞭長長的隊伍,等待進入城墻參觀遊覽。

登臨城墻是全天開放的,門票價格為20元/人,本地人免費。沿著古馬道旁邊的臺階上去就可以登臨城墻。

在古馬道的最下邊城墻上能看到大梁路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一輛輛小汽車從古城墻城門處飛馳而過,而車水馬龍入口處就是正在開發挖掘的“城摞城”遺址!奔流不息的車流與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充滿歷史底蘊的遺址交相輝映,真是一處新舊、古今完美結合的文華名城的風景線!

長長的城墻一眼望不到頭。每一段都是戰旗獵獵,每一個城墻的嘹望口都修建有仿古的雕像:如守衛城墻的古代士兵銅像、古代戰車、古時修築防禦工事場面的銅像、守衛城墻的士兵同外敵作戰場面的銅像,等等。城墻路邊還陳設有一些古代陶瓷工藝品、古代生活用具。城墻上時不時駛過專門的旅遊電瓶車,這是專供行動不便的遊客遊覽城墻乘坐的交通工具,單程5元錢。我們在路途中間還看見有一棵參天大樹橫在城墻的路上!如今這棵樹已經成為遊客打卡的“網紅”地!這麼一路走下去,從城墻裡居然看到瞭很多墻外的桐樹、楝(liàn)樹,還有古老的槐樹,他們枝繁葉茂的身影如衛兵翹首矗立,與旌旗比武!與城墻比高!

遊覽途中還可以看到古城墻步道邊的千年壘土,令人產生瞭“思古”幽情。最吸引遊客的還有古城墻上的一段玻璃棧道:透過腳下棧道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下累積的古城遺跡。放眼望去,我們又從城墻的瞭望口看見瞭開封城市建築的風景。雖然這裡的城市建築沒有什麼太耀眼的特色,仍然令我們欣喜不已:古老與現代的視覺反差總是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令人陡生慨嘆,印象深刻。

據一位當地市民介紹,每年的春節其間,開封城墻管理方都會組織燈光秀,那時候的開封城墻看上去美輪美奐,非常震撼。說得我和朋友都心生向往。隻可惜現在已經過瞭春節,我們與美麗的古城墻燈光秀失之交臂瞭。

我們一路遊走,發現城墻上不僅有古裝拍攝基地可以租衣服拍照,還兼具瞭茶館的休閑作用。朋友穿瞭一套古代將軍的戰袍拍照,故作嚴肅的神情有模有樣,看上去很“上鏡”。但是當他提議在城墻上喝茶“擺拍”的時候,我當即“一票否決”。因為我們除瞭這城墻,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回到鼓樓吃灌湯包。朋友一聽立馬脫掉“戰袍”趕快下城墻。他責怪自己剛才太過“入戲”,把自己想象成將軍而“陶醉”,居然把“美食”這檔大事給忘記瞭!

看來這開封古城墻還是頗有魅力的,不然這位以“美食傢”自居的朋友絕不會這麼“廢寢忘食”投入其中的。

走下城墻的時候,我們不由自主地回望著身後綿延不絕的灰色“長城”駐足良久。

夕陽灑在灰色的磚墻上,露出斑駁的光輝,像極瞭現代開封城市的縮影:如今的開封不但距古代都城的繁華歲月日趨遙遠,往昔“省會”的光環也已不再。作為新時期裡的一座普通三線城市,市區裡幾乎沒有如鄭州“玉米樓”、雙子塔、中華福塔那樣知名的城市地標,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鐵路樞紐城市的光環,隻有地面上所剩無幾的塔、廟和這些似舊非舊的城墻,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榮光與輝煌。古都昨日的繁華猶如黃河裹挾的波濤,滾滾東流後匯入大海,似乎從此陷入瞭落寞而寂靜無聲的氛圍。

回到鼓樓我們直奔向“天下第一樓”,每人點瞭2籠灌湯包。

這裡的傳統灌湯包價格為25元一籠,一籠是10個;其餘品種湯包的價格在18~20元一籠。我們點瞭3籠傳統灌湯包。

這開封灌湯包在宋代便有經營,裡面有肉餡,底層有鮮湯,吃的時候需 “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據說這款精細餡料、慢火蒸制、皮薄餡多、湯濃流油的美食是開封小吃界的“門面”,但朋友吃過之後覺得“一般”。雖然皮薄餡多,也有特制蘸水搭配,吃起來並沒有網上傳說的“一口一個特滿足”的味覺感受。

我提醒這是如今口味多樣化的必然結果,就像大傢如今奶油蛋糕吃多瞭,哪一傢的蛋糕也不覺得好吃一樣。

“也難怪,這灌湯包豬肉要選擇七瘦三肥的上乘後腿肉,餡料的稀稠度要做到能拉長絲而不斷。揉成的面團還要保證筋柔光滑。搟皮則要大小均勻,邊薄裡厚。包出的包子也必須要達到18~21個褶,加上蒸包子的火候、時間,多復雜啊!你再看看這天南地北等著包子上籠的客人,黑壓壓的一片,這師傅們還能有多少精力追求工匠精神?”朋友嘆口氣。

朋友是“食不厭精”的老饕,如此評價當然是一針見血的。但是對於靠旅遊、飲食起傢的開封來說,真的不希望這款美食像天津狗不理或者北京全聚德那樣走向式微。畢竟開封的煙火氣,靠的就是這些口口相傳的美食呢。

出瞭第一樓就去逛鼓樓。

據說沒有感受過鼓樓夜市文化的旅行者,都不算真正到過開封。

眼前的這座高達28.8米的古代城門類建築坐落在高約10餘米的基臺之上,南北長約32米,東西寬約27米。主體為重簷歇山式,共三層。一層為高高的城臺,臺基中間為灰色磚砌甕門,5米高的的拱形門洞縱貫大街,供車輛、行人通過,東北角有磚階,可循級而登。二、三層為綠色琉璃樓簷建築,面闊5間,四周佈遊廊欄桿,可遠眺開封市內街景。鼓樓大鼓鼓身由108塊鼓板組成,鼓腹直徑為2.5米,是中原第一大鼓。東西簷下各懸巨匾一塊,西簷下額題“聲震天中”,東簷下額題“無遠弗屆”。

此刻的鼓樓在五彩夜景燈光的映照下璀璨奪目,像是在鄭重提醒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這裡曾經是八朝古都的所在!哪怕夜色闌珊,鼓樓正中央高懸的“聲震天中”四個楷書大字匾額依然清晰耀眼——-這字字一米見方的大字洋溢著驕傲和自豪,疊加出這座古代門樓建築的威嚴和榮耀。鼓樓上懸掛的乾隆禦筆“文武盛地”匾額,更是為古城增添瞭無與倫比的文化底蘊,使人對這片人潮湧動的街區充滿瞭憧憬和敬意。

鼓樓南北周邊的書店街、商業城、馬道街、寺後街都是市中心的商業繁華地。一樣望不到頭的霓虹閃爍的店鋪前人頭攢動。下午看到的空曠的鼓樓廣場突然如變魔術一般出現瞭密密麻麻的各類露天小吃攤!它們填滿瞭下午寬敞的廣場,使這裡形成瞭一派煙火升騰的市井氣象。

開封的街景或許沒有什麼爭奇鬥艷的高樓大廈,卻有著別的城市缺乏的香氣撲鼻的人間煙火。我們隻走在鼓樓下面走馬觀花,並沒有登樓觀景,隻想在夜市裡徜徉開來,細細品位一下古都的煙火氣息。因為別的故都總是把歷史濃縮到“高大上”的宮殿群落,而開封卻把往昔繁華盛世的民俗、美食、夜市諸般歷史溶於市井,大大方方地敞開懷抱,讓人們走近、品味、緬懷以至終生難忘。

鼓樓建築前面的廣場作為開封最著名的夜市所在地,如今已經成為開封的旅遊地標。除瞭周圍數不清的老房子裡賣服飾、配飾、玩具、紀念品的商店,廣場上各種美食小吃集結的夜市才是其靈魂所在!

隻見廣場兩側閃爍霓虹的映襯下,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錯綜交錯地排例在飲食區內,嘈雜而又秩序井然。空中彌漫著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的香氣。悠揚婉轉的叫賣聲、餐具的碰擊聲成為這裡絕美的“音樂”。開封特色的炒涼粉、杏仁茶、桶子雞、黃燜魚、羊肉炕饃、灌湯包、雙麻火燒、花生糕、汴京烤鴨…同周邊第一樓的灌湯包子、興盛德的麻辣花生和各種有名號或者沒有名號的羊湯店鋪的招牌交相輝映,將古都的煙火氣息渲染得活色生香,聲聞十裡。這令人叫絕的食文化,大約是開封古都氣質中最難以剝離的特質。

滿肚子灌湯包的我們雖然已經大腹便便,仍然經不住美食的誘惑,每人買瞭一碗宮廷杏仁茶邊逛邊喝。這種以杏仁粉為主料,由龍鳳銅制大壺燒制的沸水沖燙出來再配上杏仁、花生、玫瑰、桂花、枸杞子、櫻桃等佐料的“奶茶”吃起來酸酸甜甜,順滑、濃香,竟管剛吃過晚飯,一碗杏仁粉頃刻之間便被我們“光盤”瞭!

不遠處就是書店街。短短600米的這條小街在北宋時期就是最繁華的街市,當時名為 “高頭街”,現在變身為特色文化街區。老樹虯枝的人行道邊滿佈著各類文化創意的特色小店,與周圍的老宅和清代建築相得益彰。彩燈閃爍的街道合著不遠處五彩燈光下的鼓樓夜市,加上不遠處 5米高的拱形門洞中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眼前的鼓樓商業區宛如一幅賡續千年的現代版清明上河圖,令人流連忘返。

第二天一早我和朋友本來要先去博物館再去開封府。前臺經理提醒說最好先去開封府再去博物館。因為開封府每天早上九點有開衙儀式,值得一看。而且開封府一個鐘頭就可以轉完,博物館九點鐘開門,看瞭開封府再去博物館也不遲。

現代城市的早餐一般都是油條、包子、面條、米線之類的,開封的早餐則要豐富的多。我們慕名找到一傢“黃燜魚”小店。因為在開封,大清早的喝一碗味道濃鬱的黃燜魚湯,已經成為很多“老開封”的習慣。這 “黃燜魚”是要先將優選的黃河草魚 、小鯽魚用面粉掛糊後油炸到金黃色再配上大料,然後用特制的鹵湯精心燜制。因為魚的個頭都很小,炸出來都是一整條的。炸出來的魚並不是直接放在湯裡,必須等吃的時候再放入事前熬制好的湯裡,放上香菜送到桌上就行瞭。

這件老店是前臺服務員推薦的。據說已經在街上開瞭20年。10塊錢一碗的“黃燜魚”,油炸魚吃起來有嚼勁,能嚼出裡面的細碎的魚骨,但是這魚刺並不不傷嘴,因為油炸的透徹,魚骨、魚刺都被炸酥瞭。這湯底更是醇厚鮮美,每一口都能品到相當美味的魚肉,真是讓人十分的過癮。朋友喜歡吃辣,他說放上點辣椒,味道更完美。

我們喝完魚湯便直奔包公湖北岸的開封府。

這開封府原是北宋時期天下首府開封“市長”的辦公地。威鎮天下的北宋名臣包公,就曾經在這裡打坐升堂,辦理瞭諸如“鍘趙王”、“鍘美案”之類的“疑難復雜、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轟動一時的大要案。

鑒於北宋古開封府早已被水患沖毀,眼前的這座重建後的“開封府”自然都是“煥然一新”的。高低錯落的1.36萬平方米的仿古建築雖然毫無文物保護價值,卻是嚴格依照北宋《營造法式》建造,至少看上去充滿瞭古色古香的韻味,加上這裡確實就是古代開封府所在地,自然平添瞭一種巍峨壯觀的正義凜然的氣概。

來到開封府樓下的廣場,本以為起瞭個大早,卻發現這裡已經圍起瞭黑壓壓的一大圈人流!我和朋友當機立斷匯入人流艱難開拓,終於各自在人群中尋到一處“靠近”廣場的有力位置,這樣就能有一個好的視角,仔細觀看即將到來的開衙儀式。

開衙儀式九點整準時開始。隻見高舉寫有“肅靜”、“回避”和官職木牌的演員一一上前各就各位,然後滿臉黑色妝容的包公、宣讀聖旨的官員也先後上場。聖旨的內容主要是誇贊包公的豐功偉績,引得場上的觀眾鼓掌叫好,然後就是包公宣佈“開衙”——–大傢此時就可以入園遊覽瞭。

現在的開封府以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寶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組成瞭一座氣勢恢宏的北宋官衙建築群。

進入府門就看見東西各一座的碑亭。那尊著名的《開封府題名記》碑的復制碑刻就在這裡。原碑在開封市博物館。它記載著歷代開封府府尹的任職情況,其中還有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的名字,因此開封府有“潛龍邸”之稱。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宗澤、蔡襄等一大批傑出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軍事傢的大名皆赫然在目,稱得上是“群星薈萃”的北宋官員“最佳男團”名單。

穿過碑亭走過儀門,一座巍峨的建築便映入眼簾,這就是由鳴冤鼓、戒石、大堂組成的大堂,為歷代開封府尹開堂審案的地方。

廳門正上方懸掛有“正大光明”金字匾額,堂下擺放有聞名於世的三口鍘刀,雖說鍘刀隻是復制,人物也不過是蠟像,置身堂內仍然會令人心生敬畏,仿佛來到莊嚴肅穆的法庭,感受到法律的神聖,黑包公當年為民伸張正義的威嚴也真實地呈現在眼前。

大堂院內每天都有表演,上午《包公怒鍘陳世美》,下午《鍘趙王》。我們趕上瞭上午九點半的《鍘美案》。演員們表演嚴肅認真而且投入,尤其是包公,一臉正氣,他不懼國太的威逼利誘,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當他決定按照大宋律法斬陳世美的時候,周圍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叫好。

再往裡走就是開封府西線的南邊,這裡是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題的刑獄區,設有府司西獄、獄神廟、囚車,形象展現瞭宋代刑罰的一些場面。東線的北區是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跡為主題的府尹人文文化區,諸如科舉考試、應試的一些場所也設在在這裡供遊客參觀。

因為都是仿古建築,我和朋友便沒有在景區裡逗留太久,想把時間多花一些在開封博物館裡。出瞭開封府看看手機的時間,在裡面呆瞭不到一個鐘頭。

同鄭州市博物館一樣,文化底蘊深厚的開封市博物館目前也有兩座,一座是位於包公湖畔的老館,另一座是位於新區的新館。我們選擇瞭藏品更為豐富的新館參觀。開封的交通非常便利,打車上路不久就來到瞭新館。

這座2018年3月剛對外開放的新館就在鄭開大道五大街和六大街之間。新館總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主體樓7000餘平方米,建築風格充滿瞭北宋開封城三重城格局的特點,由外圍、環形內院和中心主體三部分組成。主體建築為單簷歇山頂“山”字形仿古建築,黃琉璃瓦覆蓋,凝重典雅的外觀乍一看上去猶如金字塔,簡單古典的外表洋溢出宏大敞亮的現代博物館氣息。

進入大廳,這宏大的內廷更是令人震撼。

新館展廳面積約5000餘平方米,館藏文物5萬餘件,中心大廳四層,正面展廳三層,兩翼展廳二層,共有展廳13個,另有有文物倉庫面積約1500平方米。一樓6個專題展廳和2個臨展廳,分佈著一些從外館“借調”而來的文物,以書畫、石刻、皇傢用品展為主。其中14號展廳的明清佛像展,展出明清時代的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88尊;15號展廳的宋代科技展以三大發明為中心。二樓7個展廳展示開封古代及近代文明,1-5號展廳都是常設的基本陳列。其中的3號展廳是《清明上河圖》的專題展,配合實景、展板、文物等全面展示瞭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新館雖然珍寶眾多,因為時間有限,也隻能將一些最珍貴的展品介紹一下,以做瞭解。

這尊就是開封博物館著名的北朝孔惠超石造像。

石灰巖質的造像為背屏式一佛二菩薩立像。雕刻於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其通高206厘米,最寬處97厘米,厚15.5厘米。主尊高約121厘米,長方形的臉龐,濃眉大耳,著雙領下垂式通肩大衣,內著僧袛支,其右手屈肘於胸前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掌心向內施觸地印,跣足立於長方形臺座上。左、右側菩薩分別高88、89厘米,上身赤袒的她們頭戴寶冠,兩肩寬大的帔帛形成流暢的翹角,雙手捧蓮蕾屈肘於胸。蓮瓣式背屏分5層雕刻,圖案的層與層間以細窄帶分開,看上去精致、華麗,這尊保存完好的造像不愧為一件古老而又珍貴的鎮館之寶。

看到博物館這座《開封府題名記》碑,我和朋友馬上聯想到瞭剛才在開封府看到的那座同名碑刻,連忙詢問工作人員,這座碑刻是否原件。

工作人員介紹,這件《開封府題名記》碑同開封府的那座碑刻一樣,都屬於一比一的復制品。真品藏於開封博物館的文物庫內用於歷史研究。

我們再一次仔細觀看瞭這座“歷任開封市長名單”碑刻。

此碑高214厘米,寬96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刻“開封府題名記”六字,碑文為楷書,共21行,每行字數不等,四周以蔓草和纏枝牡丹鑲邊。碑上刻有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閏二月八日共計146年間歷任183人次的府尹名錄,包括他們的的姓名、官職、上任時間等,是這一時期內有關開封府歷代行政官員最完整的資料。通過工作人員的認真講解,我們才發現剛才在開封府的遊覽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囫圇吞棗”!原來碑刻上是看不見包青天“包拯”的題名記的!因為這石碑一直立在開封府中,1971年被文物部門運到開封碑林再運到開封博物館之前,因為人們敬仰包大人的英名,上千年時間情不自禁地撫摸其名字的結果,就是磨滅瞭包大人的題名,以至於我們再也看不清楚“包拯”的姓名瞭!

這件北宋“大晟夷則”銅編鐘也是博物館的一件珍貴藏品。

編鐘高27.5厘米,最大口徑18厘米,重約6公斤。甬部為雙夔形,鉦部有36枚,舞和篆部飾蟠虺紋,正面中部陰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則”。“大晟”是北宋王朝的宮廷樂府名,“夷則”是古代音律之一。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河南商丘出土瞭6件編鐘,因編鐘出土於春秋時期的宋地,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遂設立“大晟府”重制新樂,命工匠以此宋公成鐘為式樣鑄成“大晟鐘”。該鐘計12編,每編28隻(正聲12、中聲12、清聲4),總共336件。

此器形制古樸典雅,紋飾優美,篆刻工整。每套鐘基準音高都是黃鐘宮,作為標準音律定音,真正實現瞭“音同高”,這樣就能保證一首樂曲在另一個地方演奏也不會走音。大晟鐘目前傳世極少,河南僅開封博物館存有一件,非常珍貴。

此唐三彩抱鴨女俑瓶雖然非開封博物館獨有,然而同山西長治市博物館那件高33.4厘米,側盤雙髻的抱壺女俑比起來,開封的這件色彩更加鮮艷明快,稱得上是此類唐三彩陶器中的精品。

這件唐三彩抱鴨女俑高26.5 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13.4厘米,造型為一位懷抱鴨子的稚氣未脫的活潑少女。其面部豐滿,眉眼修長、梳分頭式邊髻。少女身著窄袖長衣,外披披肩,蹲跪於一圓形俯蓮臺上。懷中所抱鴨子羽毛豐滿,軀體肥壯。女俑同鴨子身體均中空連為一體,除瞭女俑頭部和瓶底沒有上釉以外,其餘部位均施色彩斑斕的三彩釉,專傢研究此抱鴨女俑瓶應為插花器。此器形象生動,造型端麗而又動感十足,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實現瞭花瓶、人物俑、動物俑的完美結合,為一件傳神逼真的唐三彩珍品。

這件天青色、玫瑰紫交相輝映的宋鈞窯玫瑰紫窯變瓷碗出土於禹州扒村鈞窯遺址。其胎質純厚緊密,外壁為玫瑰紫色,碗口處有一大片玫瑰紫斑。熾熱動人的玫瑰紫與雅致柔情的天青色交相輝映,仿佛天邊一抹熠熠生輝的燦爛晚霞,頗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意境。艷麗熾熱的玫瑰紫如此攝人心魄,以至於每位駐足觀賞的人都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以前在北京國博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都見過宋代定窯孩兒枕,驚為天物。而開封博物館也有一件宋代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令人嘆為觀止。

此豆形枕面高約15厘米,縱19.5厘米,橫30.9厘米,白地繪赭石色花,枕面中間刻劃折枝蓮花,周邊飾回紋。一帶兜肚嬰兒兩腿一伸一蜷,仰臥於蓮花之上玩耍。畫面空隙處佈滿赭石色小圓圈“連錢紋飾”。連錢紋被視為“連環不斷,福澤綿延”的吉祥圖式,在宋代生活用具裝飾上廣為運用,堪稱極富宋代特色的裝飾圖案。瓷枕前後壁均刻劃有蓮葉紋飾。後壁有一圓孔。此器底部無釉,胎呈灰白色。不但造型優美,紋飾更是富麗繁縟,枕面紋飾尤其生動活潑,嬰兒形象呼之欲出,為登封窯器物中的珍貴之作。

這件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瓷盤也是開封博物館館藏的一件瓷器珍品。

此器口徑41.1厘米,底徑27厘米,敞口折沿、平底、腹部微曲,盤口沿飾波浪紋,盤內底和外壁飾纏枝蓮紋,底部無釉並有火石紅痕。用於燒造該瓷器的青花料是自中亞進口的“蘇麻離青”,由於此青料含鐵量高,通常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色鐵銹斑,它們同濃艷的青蘭色相映成趣,成為後代窯工無法模仿的特色。

該器色澤濃艷,紋飾優美,胎釉精細瑩潤,並帶“蘇麻離青”青料燒造時“暈散”的典型特色,堪稱明代宣德青花器中的代表作品。

印象中二樓的3號展廳是清明上河圖專題展。因為朋友非常喜歡這幅畫,聽說這裡有生動逼真的清明上河圖的動態體驗館後,便興沖沖地尋到此展廳仔細觀摩。

展廳的佈展方式果然令朋友大為贊賞。展廳展示的是電子版《清明上河圖》。超長的電子大屏幕上,圖畫裡各種人物循環遊走,觀眾可以點擊、截取圖中感興趣的一些畫幅片段或人物,屏幕上就會有對這個人物或場景的趣味介紹,講述其中可能被觀眾所忽略的各種細節、場景和故事背景。交互小屏上還配有人物之間生動、貼切的對話,令人興趣盎然。

博物館小小的不足就是電梯設置在樓層的角落位置,不太醒目,而且偌大的一樓僅有扶手電梯旁少量座椅可以休息,對參觀後疲倦不堪的觀眾來說頗有不便。當然,豐富的館藏足以使我們對這些小小的瑕疵忽略不計,尤其館內的一些文創用品的設計非常用心,精細的做工更使這些紀念品看起來與真品別無二致。我和朋友當場就買瞭好幾本以宋徽宗“禦筆畫”《瑞鶴圖》為靈感創作而成的筆記便箋,預備帶回去贈送親朋好友。喜愛古玩的朋友對這些筆記便箋簡直愛不釋手,我們就這麼依依不舍地離開瞭博物館,打車去瞭繁塔。

繁塔是我來開封後最想遊覽的一處古跡。

因為我曾經以繁塔所在的寺院天清寺為故事背景寫過一篇關於北周小符皇後禮佛的珍寶系列短篇小說《北周木雕彩繪觀音坐像和“宋木”的故事》,所以對此塔記憶猶新,必定前來拜訪,溫故知新。

繁塔原名興慈塔,因位於974年建立的北宋皇傢寺院天清寺內,名“天清寺塔”。它是開封興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古都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又因為此塔位於開封城東南高高的古繁臺上,而繁塔的“繁”是多音字,讀[pó],開封人一直稱這座塔叫“婆塔”。

繁塔在北宋建造時曾是一座六角九層、80餘米高的巨型佛塔,故先有“鐵塔隻搭繁塔腰” 之說, 後有詩曰“臺高地迥出天半,瞭望皇都十裡春”,故而“繁臺春色”成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至元代,雷擊毀去瞭繁塔上兩層;明朝初年又因“鏟王氣”而將塔的上半截拆除,清初便在三層殘塔上部修成一個平臺,再於平臺上修建瞭一個七級實心小塔封住塔頂,形成瞭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景觀。

現在看到的繁塔主體就是原塔下面的三層外加七級實心小塔的狀似編鐘的造型。繁塔下部三層是一座六角形的樓閣式佛塔,最低一層每面寬13.10米,面積501.6平方米,從下向上各層逐級收縮,到第三層呈平頂;平頂上的七級小塔高約6.5米,約為下部一層的高度。下部三層大塔的高度約25米,從下面大塔底部到小塔的頂尖總高為31.67米。

繁塔內外壁鑲嵌有佛像瓷磚,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市尺見方的凹圓形佛龕,龕中有跌坐佛像凸起。一磚一佛。各佛像姿態、衣著、表情各異,共108種姿勢7000餘尊。其中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中之佛像;有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有騎著青獅的文殊、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有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塔基南北均有能出入但互不相通的拱券門。從南門入為六角形塔心室,原供佛香,頂部以小磚疊砌成藻井 ,有木梯可上達三層;從北門進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層。但是欲從第三層登上大塔平臺,則須出洞門,由外壁磴道盤旋而上。這就是所謂的“自內而上,自外而旋,登於其巔”的說法。

繁塔是中國佛塔從四角形向八角形過渡的類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築發展、演變的珍貴實物資料。繁塔內外壁佛像面部、手腳雕刻豐滿、細致、圓潤,看上去親切而又生動,佛像所穿袈裟的線條更是紋飾流暢,就連菩薩寶冠上極微小的化佛造型也都毫發畢現、細致入微,其卓絕嫻熟的技藝堪稱古代磚雕藝術的傑作。這些豐富多彩的佛像對研究中原佛教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故而異常珍貴。

從繁塔出來已經快十二點多瞭,朋友嚷嚷著今天要大吃一頓,正合我意。因為下午還要跑鐵塔、大相國寺等景點,為瞭補充體力,我們找到北門大街一傢飯店,叫瞭桶子雞、汴京烤鴨、鍋貼豆腐三個“大菜”,外加糖醋軟溜鯉魚焙面、雙麻火燒,吃得不亦樂乎。

這桶子雞的烹飪方法據說很獨特:整隻雞必須保持一個桶子的形狀,去內臟不需要開膛破肚,而是從雞翅根的地方開一個口子拿出內臟,再從雞尾處取出雞腸子。

因為上桌的桶子雞都是切塊裝盤,我們並沒有看見“桶子”的形狀,隻看見一盤色澤油亮、鮮黃的雞肉上桌。可能是因為這桶子雞的香氣太過“撩人”,貪吃的我們甚至來不及欣賞拍照“留念”,便開始大快朵頤。這桶子雞的肉質異常鮮嫩、皮脆嫩脆,肥而不膩,帶著絲絲縷縷的咸香,每一塊肌肉都是越嚼越“帶勁”,完全是停不下來的節奏。

再說說這烤鴨。在中國,各地的特色烤鴨多如牛毛,但開封烤鴨的做法卻獨樹一幟。這烤鴨都是以當地盛產的填鴨“精耕細作”而成。出爐的烤鴨色澤紅潤,切片裝盤後輔以蜂蜜、京冬菜、蝴蝶蘿卜、菊花蔥、甜面醬等蘸料,吃起來鮮嫩不膩,甜香爽口,同北京、南京等地的烤鴨風味自是不同。

當色澤微黃的鍋貼豆腐上桌時,“嗅覺靈敏”的朋友說已經聞到瞭一股“酥焦”的香味!我連忙夾起一塊送入口中“印證”,果然是入口即化,佐以花椒鹽拌食,別有風味。

最喜歡的還是那道糖醋軟溜鯉魚焙面。

這道菜實際上就是由"糖醋軟溜鯉魚"和"焙龍須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糖醋軟熘鯉魚類似我們平常吃的那種糖醋鯉魚。焙面就是那種油炸後呈柿黃色的又稱龍須面。金黃色焙面覆蓋的糖醋軟溜鯉魚上桌,隻見糖醋魚色澤柿紅透亮,魚肉軟嫩鮮香,油重而不膩,甜中透酸,酸中微咸,吃過熘魚之後,再將細如發絲的焙面拌入魚汁食用,入口酸甜酥脆,生津開胃。

雙麻火燒就是甜咸兩種口味的“油酥燒餅”,比月餅稍大一點。金黃的兩面粘滿瞭芝麻粒,內層如千層餅,裹著芝麻的餅兒吃起來酥酥、香香的,透著淡淡的焦香,很是美味。

午飯後從北門大街走一會兒就到瞭鐵塔公園。

現在的鐵塔公園由極樂世界牌坊、接引殿、鐵塔組成。

牌樓在鐵塔的正前面,寬70米,高12米,系仿漢白玉的三門牌樓式仿宋建築。接引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由 24根大柱環抱;大殿臺基青石欄桿的攔護上雕刻有妙趣橫生的96隻小獅子。“接引殿”旁是供奉白玉佛像的“靈感院”。

因為時間有限,我和朋友隻是簡單地看瞭牌坊和那座接引殿,直接到瞭公園東半部的鐵塔那裡。

這座號稱 “天下第一塔”的樓閣式琉璃塔高約55.88米,八角十三層,建於北宋時期,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其通體砌築褐色琉璃磚,外形如鐵鑄一般,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 。現在的鐵塔基座及8棱方池已經因黃河泛濫深埋於地下。塔外壁采用28種仿木結構的模制琉璃雕磚砌成。磚上有飛天、五僧、菩薩、麒麟、降龍、伎樂、寶相花等圖案50餘種;各層出簷以重抄計心五鋪作鬥拱承托;底層東、西、南、北各辟一閨形門;唯北門設梯道可繞塔心柱盤旋至頂。餘3門均為8角小寶。2層以上每層開窗,可登臨眺望。鐵塔內外壁緊密銜接,結構堅固,形成瞭強有力的抗震體。因此在隨後的900多年中,鐵塔竟管遭受地震43次,冰雹10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被侵華日軍炮擊百餘發炮彈,卻屹立依然。除瞭1950年代曾經對該塔進行修葺,增添瞭避雷設施,同時安裝瞭104個鐵鑄風鈴外,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宋代鐵塔幾乎千年未改,堪稱宋代佛塔的最佳明星。

鐵塔的絕對高度在全國諸塔中並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時代相近的河北料敵塔(84米)和應縣木塔都要低些,然而這遍飾鐵色琉璃瓦的塔體色調洋溢著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視覺差比例勻稱美觀,一直以其挺拔有力、氣宇軒昂的藝術風格給人以高大偉岸的視覺感受,驚人的氣勢宛如立於開封城區的擎天巨柱,成為這座煙火升騰的八朝古都的地標。

本想著登塔瞭望一番,無奈鐵塔目前暫不開放,我和朋友隻好繞著眼前秀麗峻拔、氣勢宏偉的鐵塔轉悠瞭一圈,欣賞外壁精美的瓷磚。

我國建造的琉璃塔雖然有數百座,但多數為明、清時期所建。從建築藝術、歷史價值來看,都很難與開封鐵塔相媲美。鐵塔之所以出名,不但在於其上下收分比例協調的獨特設計,還在於其技術含量頗高的建材。此鐵塔設計師吸取瞭其前身木塔被雷擊燒毀的教訓,采用瞭絕緣、不導電的琉璃瓷磚,不但應壓強度高,堅固牢靠,還避免瞭大雨雷擊的可能性。走近細看,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每塊磚都是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琉璃藝術品。

鐵塔的塔門設計也是獨具匠心,其不用發券的半圓門,而采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門,用五層雲紋磚逐層收壓,使其外觀看起來像是佛龕,也更為堅固。

我們繞著鐵塔觀賞,朋友驚奇地發現這鐵塔是座“斜塔”!我們這才想起來關於鐵塔介紹的一些“冷知識”:原來這座全國最高的琉璃佛塔已經向東南方向傾斜瞭“一點點”!

據說當年建造鐵塔時設計師曾故意將塔體向西北斜傾,以抵消長年累月西北風的吹襲。因為開封地勢平緩,四周沒有山丘,西北風吹上一百年,塔身就會扶正。而現在西北風吹上瞭近千年,塔體又反方向傾斜瞭!古人建築用意之精細,謀籌之深遠由此可見一斑!

從鐵塔公園出來就到瞭大相國寺。

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的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傢青睞,經多次擴建後成為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大相國寺曾經規模宏大,殿宇森嚴。“大相國寺天下雄”就是時人給予大相國寺的極高贊譽。

不僅如此,《水滸傳》裡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橋段就發生在這裡,使這裡充滿瞭歷史文學的趣聞。然而更令人驚艷的是,作為一座梵音裊裊,香火旺盛的皇傢寺廟,這裡在北宋時期還是東京汴梁最大的購物中心!是宋文化的集中體現!據宋人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記載,相國寺每月都要開放五天,成為首都商業交易的場所。交易日那一天,寺院會將整個寺院的中庭以及兩邊的連廊全部拿出來,供商販擺放各色商品。當時寺院內外可以同時容納一萬多人買賣交易,可謂盛況空前!並且寺內商品擺放還嚴格按照品種劃分出不同的區域,比如寺院大門周圍是販賣珍禽異獸的寵物市;二門、三門附近是買賣佈匹、胭脂、蔬菜、水果的日用百貨市場;寺院最後邊的藏經閣附近是買賣筆墨紙硯之類的文化用品市場;兩邊的連廊裡出售的是金銀珠玉之類的珠璣市場。交易日這裡看到的不是參禪誦經的香火味,而是叫賣聲聲、嘈雜喧囂的市井氣息。一邊是坐禪習定的森森廟宇,一邊是錙銖必較的逐利眾生,兩個看似矛盾的世界和諧共生,一方面體現瞭北宋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一方面昭示瞭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社會風貌,這最終造就瞭北宋王朝空前絕後的盛世繁華。

然而終究是應驗瞭“盛極而衰”的因果輪回。隨後的朝代變遷和黃河水患終於使大相國寺風光不再。寺院建築終至於在一次次的天災人禍後損毀殆盡瞭。清康熙十年(1671年)雖然陸續重修瞭寺廟,但往昔盛況卻始終難以重現。

大相國寺現存主要建築多為清代重修,規模遠遜唐宋,但格局基本未變。現存主要建築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前向後依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大師堂等。

從喧囂的鬧市一腳踏入大相國寺紅墻綠瓦的殿式山門,仿佛穿越千年古今,進入一個氣象清幽的佛門之地。

此山門原為清乾隆年所修建,開封解放時毀於炮火。解放後政府曾經修建瞭一座磚制牌樓代替山門。現今看到的殿式山門為1990年代重建,其上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

大相國寺山門的兩邊有兩座兩層樓閣,為對稱分佈的鐘、鼓二樓,都是1992年重新修建的建築。鐘樓中懸掛的銅鐘為清乾隆年間遺物,上鑄“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輝 ”十六字銘,其鐘聲響亮優美,秋冬霜天的時候叩擊,清越的鐘聲響徹全城,此“相國霜鐘”為汴京八景之一!

大相國寺天王殿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原物。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綠琉璃瓦頂,門楣“天王殿”殿額也是趙樸初居士所題。

天王殿之後是一座重簷歇山的雄偉建築——–大相國寺的主殿大雄寶殿。該殿始建於北齊,明末被黃河湮沒,清順治年間重修。其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以恢宏的氣勢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圍及月臺白石欄桿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精巧逼真、形態各異的小獅子。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世佛,均高一丈三尺。東西兩壁臺基供奉有十八羅漢。三世佛背後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於《華嚴經》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中國古代俗話說的“無事不登三寶殿”指的就是這大雄寶殿。

天王殿的後面,也就是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叫羅漢殿。該殿為清乾隆年所建,為保存完好的一處清代古跡,由遊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

羅漢殿中心聳立有八角亭。這八角造型的建築俗稱“八角琉璃殿”,獨特的造型在中國佛寺中可謂絕無僅有的存在。八角亭中供奉有一尊乾隆年間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菩觀音像系用一株完整銀杏樹雕刻而成。像高3米多,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隻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隻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隻眼,民間俗稱 “千眼千手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巧奪天工,為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大雄寶殿後面,也就是中軸線的最後一座建築為“藏經樓”。此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大殿簷下懸掛的白底黑字篆書匾額為清代書法大傢孫星衍遺墨!

此樓原是珍藏經卷的地方,由於黃河水災,大部分經卷已經丟失,僅存2卷經卷,其中的“傳真手卷八”目前收藏在開封博物館內,另一“乾隆大藏經”就收藏在此藏經樓上。

我們在寺內各處遊覽,發現周圍基本上都是開封本地市民。還有很多老人在寺內各處曬太陽、閑聊,仿佛這裡是一座街心公園。據說這裡對當地市民都是免票的,所以已經成為開封市民祈福休閑遊玩的好去處。每逢新年正月十五,相國寺都會舉辦元宵燈會,“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象聲動十裡,蔚為壯觀。除此以外,寺廟還會分季節舉辦重陽賞菊、盆景觀賞、花鳥魚博覽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屆時摩肩接踵的人流夾雜著歡聲笑語,使人聯想起昔日北宋汴京城的繁華喧囂,正是“修行何須山水間,大相國寺是歸處”。

因為我們昨天在網上購買瞭今晚299元一張的《大宋·東京夢華》的A座演出票,朋友建議直接去清明上河園。我提議不如先到龍亭公園看看,反正二處景點挨得很近,就在隔壁。於是我們快步出瞭寺廟,預備打車。卻不料空氣中彌漫出一陣陣誘人的食物的香味!這已經成為我們開封旅遊最熟悉不過的空氣的味道!我們循著香味望去,原來是寺廟附近那幾傢賣花生糖的攤位!這開封城“煙火升騰”的名號真的是名不虛傳!

這幾傢攤子售賣原味、桂花、五香、果仁等口味的花生糕,可以每個口味都嘗嘗再挑選自己喜歡的買。不買的話也不勉強。我們將這幾味都嘗瞭一遍,每一種口味都很獨特。這精細、濃香的花生糕呈多層次的片狀,酥而不膩,香甜松脆,入口即化。我們各自都買瞭一些,留下地址讓店傢快遞回去,預備回程後送給朋友,然後打車往龍亭公園去瞭。

司機將我們送到宋都禦街附近的公園南門。

這座占地1300多畝的龍亭公園就在開封城內西北隅的中山路北端,其中水面過半,以龍亭為中心,南有禦街,西為翰園碑林和清明上河園,西北鄰天波楊府。因為都是人工景點,我們打算把這裡大概地逛一逛就到隔壁的清明上河園。

龍亭這一帶在北宋是皇城區域,也叫大內,周圍五裡都是趙宋王朝在五代宮苑基礎上營造起來的宮殿群。這些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樓臺殿閣曾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鱗次櫛比。後來這裡的雕欄玉砌隨著宋室南遷和黃河水患而日漸湮沒,現在的庭園都是清朝和近代重修的,以清朝河南總督王士俊為祝頌雍正修建的萬壽宮為主體,如今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建築群體;潘楊二湖;四季同春園;盆景園;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構成瞭一處規模龐大的皇傢氣派的臨水樓閣公園,也是如今開封古城的主要景點。

午門就是龍亭公園南大門。

這座單簷歇山頂的5間3開建築為1980年代新建。其坐北朝南,進深3間,上覆黃琉璃瓦,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10米,高9.8米。南門旁邊廣場上的午門石獅為清代遺物,如今已成為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

午門再往後100米處是玉帶橋。此橋全長40米,橋寬18米,高7米,是連接禦道的一座五孔石拱橋,其貫通潘、楊二湖,石橋的望柱、欄板均以漢白玉雕成,柱頭為雲紋圖案,欄板為龍鳳花紋,也是1980年代新修的建築。

過玉帶橋再往北不遠就能看到3間廡殿頂的穿心殿建築,該建築也是1980年代新建。殿頂覆蓋黃色琉璃瓦,兩側有八字閃墻,墻中心鑲嵌高浮雕琉璃燒制的二龍戲珠。因舊時臣下祝頌皇帝時候須高呼萬歲,名曰"嵩呼",此殿便被稱為“嵩呼”。此處建築作為朝賀官員整肅衣冠的地方,用瞭最高規格的廡殿頂,龍的圖案也很突出,洋溢出隆重、肅穆的氣氛。

沿著禦道繼續往北前行便看見瞭一座門闊3間,進深2間,單簷硬山頂的仿古建築——-朝門。這是萬壽宮中心建築的正門,頂覆黃色琉璃瓦,朝門左右八字閃墻分列兩邊。閃墻東西各有卷棚、琉璃瓦頂的掖門一座。朝門北向有回廊連接掖門及東西廂朝房。進朝門院內東、西兩側各有8間單簷、硬山、前出廈的灰瓦頂平房——朝房。每側北端5間,南端3間,中有走廊相連。東西兩側對稱排列。這東、西朝房同主體建築朝門一樣,都是系1980年代新修。

朝門內院中有一座清咸豐年間建築的東西橫列廡殿頂照壁,長約20米,高7米,壁厚2米,頂覆黃色琉璃瓦。照壁正中為一拱券門,寬高均為3.6米。照壁東側並列有禦書碑兩方,左側陳設有清乾隆年間纏枝連嬰戲文青石缸一個。

過瞭照壁往前就到瞭龍亭是公園的主體建築—–龍亭。龍亭座北朝南,由大殿和臺基兩部分組成。

龍亭大殿系宋代皇宮後禦苑舊址的一部分,這座氣勢恢宏的黃色琉璃瓦頂建築高聳入雲,在陽光下閃爍出萬丈金光,金色的光芒同遠處的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十分壯觀。

大殿下高臺為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此臺高約13米,臺之頂部東西寬約32米,南北長25米,正面有青石臺階,東側為72級,西側為69級,直抵臺頂。臺階中間置高浮雕雲龍陛石,臺階兩側及臺上四周,均有獅子、火焰寶珠柱頭的石望柱和精雕細刻的欄板。

臺基上重簷歇山頂的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其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3米,頂覆黃色琉璃瓦,脊上置脊獸,四角簷懸掛風鈴。四周簷下施一鬥二升加卷雲耍頭鬥拱、透雕雀替,鬥拱、欄額、普柏枋上均有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彩繪。明、次間裝有隔扇門18扇,稍間為坎窗。殿內頂部天花繪雲紋團龍圖案。殿中央置一四周雕雲龍圖案的明代青石浮雕,俗稱"龍墩",清代曾用它做"敘五嶽真形碑"碑座。大殿東側臺基上有一石闕門,上有康有為1923年遊龍亭時留下的詩文和題聯。站在巍峨壯觀的龍亭大殿舉目遠望,前有巍峨的紅墻照壁、碧波蕩漾的潘楊二湖,遠處有古韻盎然的宋都禦街。天水之間的輝煌樓閣與高低錯落的古都建築交相輝映,呈現出八朝古都典雅、秀麗的壯美風韻。

我這邊還在大殿上眺望抒情,就被朋友急吼吼喊著 “撤退”——-朋友剛在網上察看瞭清明上河園令人眼花繚亂的民俗表演,生怕耽擱觀看的時間,便急不可耐地拉著我出瞭公園,直奔清明上河園。

龍亭湖西岸的這座清明上河園建造於1990年代。是一座以畫傢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主要建築為藍本建造的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情、皇傢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的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其占地33公頃,不但園內各處400餘間“畫中”房屋、店鋪嚴格依照宋代《營造法式》構件,而且運用造園手法將遼闊的水面析為港汊交錯的河網,並輔以按宋代"汴河船"的形制而特制的大小船舶50多艘,構建瞭包括休閑購物、驛棧、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鳥蟲魚、繁華京城在內的8個功能區;校場、虹橋、民俗、宋都4個文化廣場,加上園內眾多源自宋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完美再現瞭《清明上河圖》展示的東京汴梁城的繁華景象,園區內整潔有序的環境、明碼標價的消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稱其為中國人造景觀中最耀眼的一處“明星”絕不為過。

入園不遠就看見《清明上河圖》中的標志建築——紅色欄桿的虹橋橫架於園中“汴河之上。此橋式為宋代建築首創。當年因汴河水勢湍急,行駛稍有不慎,船觸石質橋墩即致舟覆人亡,聰明的宋人遂開創瞭這種上可走馬過人,下可載貨行舟的無腳(墩)橋於汴河沿岸,因橋形狀如彩虹,故名虹橋。

我和朋友於是在此處拍瞭許多照片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哪知道我們拍照之後,後面黑壓壓地跟上來大隊的旅遊團,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我們隻得趕快“撤離”。

園中印象最深的除瞭那座紅色的虹橋,白色的九龍石橋也是一座標志性的景點。

這座清明上河園中最高、最長的石橋因跨度太大,采用瞭聯拱結構修建。做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九龍石橋不僅成為一處主要景觀,也實實在在地方便瞭過往行人,砌本身更像是一處觀景臺:我和朋友就那麼站在橋上望著下面潺潺的河水,周圍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樓閣、水榭,遠處楊柳依依,鳥語花香,把一天來奔波勞頓的疲倦頓時橫掃一空。

站在九龍橋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高約32米的拂雲閣。其外觀為四層,內夾三個暗層。外形雄健又不失雋秀。取名“拂雲”,一是明示此閣高聳入雲,可以輕拂藍天之上的朵朵白雲;二又暗含“吹拂紅塵煙雲,洗出清明世界”之詩意境界。

此處原為北宋宮廷用來存放重要文件及國畫書籍的所在,如今重建除瞭作為畫中景點,也是園內登高遠眺的絕佳處。可惜因為時間倉促,我和朋友決定這次隻在園子裡遠觀、瀏覽,留待以後故地重遊時再細細品鑒,所以沒有登樓遠觀。

除瞭拂雲閣,園子裡另一處雄偉的建築就是這座臨水大殿。此大殿由宣和殿、宣德殿連理而成。巍峨莊重的兩殿造型一致,偎依而立,融為一體,遠觀似城樓,近看如皇宮。其建築結構精細,各類彩繪明艷富麗。兩殿內如今分別辟為演出場地,分別演出皇傢皮影戲和編鐘音樂供遊人欣賞。這兩座大殿在宋代也是男賓、女眷觀看水上歌舞的兩個大包廂。它們與園中的水心榭聯結起來,就是一個功能考究的皇傢歌劇院。這裡如今成為每晚《大宋·東京夢華》實景演出的主要舞臺,是舞臺劇中皇帝大臣們接見“萬國來朝”的地方。登上大殿可以俯瞰全園景色,尤其是池中諸景,盡收眼底,真的是一處絕佳的觀景平臺。

這座“勾梁畫棟,氣宇不凡”的上善門也是《清明上河圖》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標志性建築。

作為北宋時開封城眾多城門之一,高大威嚴的上善門既是出入開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鄉村的分界線。隻有過瞭城門進入內城,才算真正來到瞭這座世界性的大都市。現在復原的這座城門高21.6米,面積1553平方米,門洞高達8米。城樓上金碧輝煌的彩繪將其往日的輝煌、壯觀展顯得一覽無餘。在這附近有很多小吃店和民俗表演,是一處休閑、逛街的好去處,如今成為園區內人氣最旺的一處景點。

園子裡還有一處古色古香的水心榭。這座四面臨水、一橋相連的水心榭,榭頂玲瓏,梁柱纖秀,清麗雅致的外觀通透、空靈;仿若出水芙蓉。裡面演奏的管弦民樂輕柔婉轉,絲絲縷縷地自水面飄來,頗有飄飄仙樂餘音繞梁的韻味。

印象中園子裡還有一處歇山頂建築“丹臺宮”,其前身為少府監,相當於皇傢科學院,如今是一處有遊廊曲折迂回的廳堂,周圍還點綴有小橋、水池、奇石、花木的雅致園中園。當時和朋友隻是匆匆一瞥。至於園中古色古香的茗春坊茶樓、水車園、東京碼頭、宋代官驛、兒童樂園用途的趣園,我們都是走馬觀花地瀏覽一下,就急匆匆地跑去看民俗表去瞭。

我們先在民俗街看瞭一場民俗絕活。

這場表演總共有4個部分,分別是甩長鞭、接拋擲重球、飛斧(人在5個靶子的中間,斧子飛到五個靶子上,看起來很驚險)、用頭上臺階、柔術。這些節目看完之後,並沒有在其它景區裡看到的那樣,演員們下場要求觀眾“打賞”的情景。感覺這裡不虧為一處國傢級別的五星級景區,名不虛傳。另外也會發自內心地感嘆“高手在民間”這個古語。隻不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水準的演員如果沒有好的待遇,光靠公園的薪水維持,是不是能長久留住人才呢?

後來朋友在園子裡的官方微信群裡又搜到一處表演信息,我們馬上便趕到園子另一邊看瞭《嶽飛槍挑小梁王》。

這個算是清明上河園中場面和氣勢最大的一個表演瞭,道具及設備十分齊全。背景音樂,效果音樂,射箭都有。那天因為是旅遊旺季,臨時加演瞭一場。而且我們去的時候,也已經演瞭一半瞭,朋友大聲地惋惜。還說幸虧從龍亭公園出來的早些,要不然與這民俗表演都“失之交臂”瞭呢。

接下來我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到碼頭那邊觀看《大宋·東京保衛戰》。隻見水面上炮聲隆隆,攻守雙方的官兵在水面上“廝殺”,守城的宋軍中犧牲瞭很多。壯闊的背景音樂令人熱血沸騰。演員們表演得很投入,每個人的臉上都被彌漫的“硝煙”熏黑瞭臉龐,真實的表演令人心潮澎湃,心靈也受到瞭強烈的震撼。

我和朋友幾乎都得出來一個旅遊印象:開封的很多景點特別是人造景點全部都有演出!首先是劇情貼合景區特色,加上深厚的文化歷史背景,演員們都非常敬業、認真,總是令觀者在心裡產生共鳴。因為就在我們在園子裡閑逛的時候,時不時會迎面走來穿著古代服裝的樵夫、郎中、書生、貨郎之類的園區工作人員。他們工作都很認真,完全符合角色規范,沒有那種敷衍瞭事的神情、態度,就連附近的酒樓、客棧的服務員,也都是嚴守職責,穿著符合園區要求的古裝過著“日常生活”,給整個清明上河園帶來瞭古韻悠然的真實感。

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逛到園子裡的現代旅店—–宋代官驛附近的時候,朋友在那裡的小店買“清明上河圖”圖案的折扇,我驀然發現旁邊的小房間裡有幾個“練功”的年輕古裝女子。上前問瞭一下,她們都是晚上演出的群眾演員,正在練習規定的“跑龍套”動作!這些青春洋溢的女子排練得一絲不茍,好像專業的舞蹈演員。我對她們肅然起敬,對晚上的演出更加充滿瞭期待。隻是當時的心中有一些疑惑,如果園區的“生意”不好,這些已經相當“專業”的群眾演員還能否安然地留下以至於人員流失,或者如園子裡那些身懷絕技的民間高手一樣,會不會因為待遇不周而離開這裡,以至於耽擱每天晚上演出的質量?

我把自己的“擔憂”說給瞭從小店裡走出來的朋友。他當時正喜滋滋地欣賞著剛買來的2把“物美價廉”的折扇,沒想到他一拍大腿說,這還不簡單?!回去動員更多朋友來清明上河園看演出,你再寫篇文章大力宣傳一番!如果全國的遊客都能像咱倆這樣,就用不著為園子的未來“杞人憂天”瞭。

我當時也大腿一拍說瞭一句剛學會的河南話:“中!”朋友當時就被我逗樂瞭。

演出之前我們在東京食街尋到一傢繡旗高飄的仿古建築小店,各自點瞭一份羊肉炕饃、紅薯泥和炒涼粉。

這羊肉炕饃以薄薄的白面餅為包裹原料,加上特色風味的羊肉末餡料用羊油炕制而成,面餅筋道有嚼勁,羊肉鮮嫩又美味,外形有些類似陜西肉夾饃,當地人稱之為羊肉坑饃。吃起來口感焦香,營養而又飽腹。

紅薯泥的制作大約類似於土豆泥。其口味甘甜,爽口開胃。吃瞭羊肉炕饃之後吃幾口紅薯泥,咸香甜蜜交織,真是一番絕佳的味蕾體驗。

至於這裡的炒涼粉有二種不同的原料。朋友點的是綠豆淀粉原料的,我點的是紅薯粉打制的。這些用香油炒制的涼粉上桌後無非就是顏色不一:紅薯的紅色,綠豆的綠色,吃起來都是熱香鮮嫩,焦而不糊。佐以豆醬,蔥,薑,蒜,我的紅薯涼粉有點甜甜咸咸的,正合我意。朋友喜歡吃咸香的,說綠豆炒涼粉味道“杠杠滴”。這頓“小食”總共花瞭50來塊錢,稱得上價格“親民”,不但填飽瞭肚子,心情更是無比舒暢。

吃過晚飯看看手機上的時間離演出還早,於是二個人繼續在園子裡溜達,正好趕上瞭一場氣功噴火表演。

這個表演同先前在園子裡觀看的那場民俗絕活有點類似。演員用的都是真的汽油,感覺有些傷身體,我心甘情願地“打賞”瞭幾個小錢。朋友也掏瞭一點零錢。那時候我和朋友都在想,出門在外,帶些現金真的很有必要。

後來我們又到上善門旁邊的街上溜達,趕上瞭那裡的“王員外招婿”表演。

這個表演就像電視劇中拋繡球招親的場景。當王員外貌美如花的女兒(據說這女演員是不固定的,但真的是位很美貌的姑娘)從二樓陽臺上拋下繡球的時候,男遊客們喜出望外,紛紛搶繡球。因為搶到繡球的遊客可以登樓與小姐“拜天地、拜高堂”。這次的繡球居然被一位金發碧眼的老外搶到瞭!還好是個年輕小夥!聽口音是法國人。然後這位老外“快婿”便被眾人起哄著上繡樓同員外的女兒“拜堂”去瞭。我和朋友就這麼在園子裡逛著,其實最喜歡的還是園子裡的那些民俗小店。比如那個“孫羊正店”。它是《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點睛之筆。樓前的裝飾為“歡門彩樓”,相當於今天的霓虹燈。孫羊正店”裡現在成為大型酒店,裡面餐飲設施齊全,集中瞭北宋時期的飲食精華。還有一處賣藥的趙太丞傢。“太醫丞”是宋代宮廷醫宮的名稱,當時的 東京 開封 是全國的藥材集散地,有“香山藥海”之稱。而上等的藥鋪大多是官宦人傢或宮廷禦醫開設的。還有我們飯前閑逛的宋代官驛。現在是一傢酒店,裡面備有標準間、夫妻間和豪華套房,供遊客休息下榻。這些店鋪開在景區裡,不但實實在在地成為旅遊設施的一部分,也充分融入瞭景區的人文景觀,增加瞭園子裡的文化底蘊,使人“遊性盎然”。

這樣“磨磨唧唧”地挨到晚上,清明上河園開始在夜色下顯現出夢幻般的色彩。樓臺亭閣,水榭歌臺,燈火闌珊處有如織的人流,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味,這煙火升騰的清明上河園令人恍惚穿越瞭千年,回到瞭北宋汴梁城的繁華盛世,走進瞭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

因為想著即將到來的演出,我和朋友在園子裡匆匆拍瞭幾張夜景照片,便趕緊一路小跑地尋到皇傢園林區的景龍湖上的演出劇場,找瞭個最中間的位置坐下,期待著演出開始。

磅礴大氣的音樂聲裡,《大宋. 東京夢華》徐徐拉開瞭序幕。美輪美奐的水上佈景真實而又迷幻。當時天空居然飄起瞭毛毛雨,很擔心演出會取消。但是主持人的開場白讓大傢放下心來,她說無論今天是小雨大雨,一定會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欣賞好這部代表北宋輝煌歷史的實景演出。然後觀眾就報以熱烈的掌聲。

觀眾席上到處是五湖四海的方言,每個人都是非常期待的心情。一會兒演出正式開始,隨著悠揚的背景音樂響起,雙人舞在水面上徐徐拉開,觀眾席上頓時鴉雀無聲。

這部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充分利用瞭景龍湖上的亭臺樓榭、水榭橋廊,再運用大量的燈光、音響科技元素,制造出夢幻般的舞美意境,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千年前的繁華大宋帝國。整場演出共70分鐘,統共有700多名歌舞演員參與。整個實景演出由八闋經典宋詞和一幅《清明上河圖》串聯,再將精心選擇的北宋印象包含進去,裡面穿插有雜耍類的民俗表演、豫劇唱腔、馬隊行進、武術、歌舞等等。劇情從繁華的汴京城的美景開始,中間的萬國來潮為全局的高潮。我最喜歡劇中開頭那首男聲演唱的宋詞《青玉案》!一下子喚醒瞭我對宋詞的興趣。劇中唯美的雙人舞更是充滿清麗雅致的宋詞“風韻”,令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正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歌舞升平的汴京城,這處世人向往的“溫柔富貴鄉”忽然黑暗一片,接著響起瞭低沉的號角聲。隨著邊關“狼煙四起”,沖天的大火撲向瞭壯麗的皇城,白天看見的那金碧輝煌的臨水大殿在紅艷的“火光”裡仿佛被燒為灰燼!激越、高亢的豫劇唱腔裡,一隊隊抗金英雄從舞臺上跨馬馳騁趕往前線“保傢衛國”。大約是我對歷史的興趣,我的腦海此時便聯想起瞭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那些場景!此後的舞臺表現瞭“浴火重生”這一主題。舞臺在經過短暫的壓抑氣氛的休場後很快響起瞭歡快的背景音樂,喚起瞭觀眾心底渴望崛起的激情。隨後參演的所有群眾演員冒著蒙蒙細雨上臺同大傢告別。我和朋友使勁地立在席上鼓掌,觀眾們也開始歡呼起來,口哨聲也響成一片……

第二天早起我和朋友專程趕到酒店經理告知的一傢街巷中的羊湯店,每人喝瞭一碗羊雙腸湯,這才美滋滋地收拾瞭行李,搭上瞭返程的高鐵。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腦海中老是回響起那晚演出中男聲演唱的宋詞《青玉案》,從開封到傢的當天我就網購買瞭一本《唐宋詞選》,特意找出《青玉案》那首吟誦,還下載瞭網絡版的《清明上河圖》演出視頻學唱,時不時哼上幾句,很是快樂。這當然都是開封旅遊的後話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