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邢臺:古韻邢襄,跨越3500年歷史的文化古都

文/王大蔥邢臺市簡稱為邢,雅號臥牛城,別稱邢襄,舊稱襄國、邢州、順德府,有著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和610餘年的建都史,先後做過商朝、邢國、趙國、常山國、後趙五個朝代的國都

文/王大蔥

邢臺市簡稱為邢,雅號臥牛城,別稱邢襄,舊稱襄國、邢州、順德府,有著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和610餘年的建都史,先後做過商朝、邢國、趙國、常山國、後趙五個朝代的國都,素有“五朝古都”之稱,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邢臺北通幽燕,南達黃淮,西扼太行三關,東望華北平原,自然條件優越,素有“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國”、“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區之一。

悠悠歲月,滔滔長河,勤勞智慧的邢襄兒女創造出璀璨奪目的一種地域文化“邢襄文化”。也,邢襄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她與中華文化起源同步,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獨具一格、自強不息、慷慨悲歌的文化特征和品性,就是邢臺這個城市的城市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邢臺是我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歷代被視作戰略要地,作為國、都、州、郡、府、路、道、地區、市的治所,邢臺的生命力從數千年前延續至今。這座歷史古城,見證和參與瞭中華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在中華文明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名城。

歷史古跡

邢窯遺址

邢窯是我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也是唐代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據考證,邢窯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始於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甌詩》贊邢窯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難得唐人李肇在《國史補》裡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在《新唐書》、《大典六典》、《茶經》、《樂府雜錄》、《長慶集》等文獻中均有邢窯的記載。

內丘的邢窯文化資源豐富,是中國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白瓷源中國,中國白瓷源內丘”。通過專傢組評審,內丘被命名為“中國邢窯文化之鄉”、“中國邢窯文化研究中心”。

大唐帝陵

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唐陵,位於邢臺市隆堯縣魏傢莊鎮王尹村。唐陵附屬建築光業寺,已廢,僅存刻於唐開元十三年的《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記載瞭李唐祖先李熙父子的生平業績和追封、建陵、建寺經過,修復後置於隆堯碑刻館內。

邢侯墓

邢國墓地,位於邢臺市區西部,其中包括邢侯墓、邢侯夫人墓和趙襄子墓,據有關專傢推斷,墓地內還應有近十位邢侯的墓葬。邢國墓地曾出土過大型青銅器、精美的金器、漆器、玉器、石器、陶器等。

 玉泉寺

建於唐朝貞觀年間,位於邢臺市西北四十裡皇寺村。相傳,朱洪武追殺元順帝時,因其避難於玉泉寺附近,朱洪武在寺內歇兵喂馬,所以後來將此寺改名皇寺。明代詩人,順德府知府顧綬遊覽皇寺鎮後曾作詩一首:

眾峰環抱見山泉,碧玉凝池翠卻圓;

  一派真源停冽潔,分流遠麗各潺潺。

  天開圖畫晴光照,地接邊關殺氣連;

  勝跡應知風土厚,桑麻隨處編平田。

風景名勝

天河山

天河山景區文化底蘊豐厚。“夫子巖”的得名由來是,相傳孔夫子曾遊學至此。抗日戰爭時期,此作為根據地的,129師醫院,冀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前身)至今保存完好。特別是這裡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並擁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天河山因此又稱為“中國愛情山”,“七夕”文化研究基地,“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楊亮才先生觀天河山時曾有感:“此景隻應天上有,不知何故落邢臺。”

崆山白雲洞

崆山白雲洞是我國北方一處難得的巖溶洞穴景觀,形成於5億年前的中寒武紀。在已探明開放的五個洞廳,依次命名為“人間”、“天堂”、“地府”、“龍宮”、“迷樂”。溶洞景觀堪稱巖溶造型“博物館”和“地下迷宮”,它是集地質地貌、水體景觀、地質構造、巖溶洞穴、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為一體的“人間仙境”,被命名為“國傢地質公園”。

觀音寨

觀音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因山勢險峻,狀若坐蓮觀音,俗稱觀音寨,相傳東嶽大帝的女兒碧霞元君在此修行,碧霞元君懷有一付菩薩心腸,被人們尊稱為三奶奶,關於她修行的石門坎、過仙橋、石碾、石灶、修行石、車轍印、馬蹄泉等遺跡隨處可見,景區內也存有碧霞元君殿。

雲夢山

相傳戰國時期著名道傢鬼谷子曾隱居此山,神仙道,神仙腳印,紅碾盤,講經洞等遺跡保存完好,張儀、蘇秦、孫臏、寵涓、毛遂,都是在這裡拜師學道。這裡不僅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因其山勢肖拔,赤壁翠崖,四季如畫,景色宜人的景色也被譽為"北方的九寨溝",

邢臺的風景名勝還很多,邢臺峽谷群、秦王湖、扁鵲廟、北武當山、九龍峽、張果老山、英談古村落、王硇村、岐山湖······

地方特產

富崗蘋果

太行山深處層巒疊翠,空氣清新,日照豐富,晝夜溫差大,在這裡生長的富崗蘋果含有較豐富的磷、鉀、鈣、鎂等元素,果肉硬度大、纖維少、質地細,多項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值。“富崗”牌蘋果被認定為全省著名商標,省優質產品稱號。

寧晉雪梨

寧晉雪梨個大味甜、潔白如玉、果肉甘甜清香、質地清脆多汁,俗稱“雪花梨”,又稱“象牙梨”。“雪梨”歷史悠久,三國時雪梨已成禦梨貢品。魏文帝曹丕詔曰:“真定禦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煩,釋涓。”盧毓在《冀州論》中記述:“常山好梨,地產不為無珍。”晉郭義恭《廣志》載: “常山真定巨鹿並出梨,廣都梨重六斤,數人分而食之”。

邢臺板栗

太行山區栽種板栗的歷史悠久,邢臺板栗的生產基地位於邢臺西部太行山。這裡遠離污染,有著獨厚的自然資源,是“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才產出瞭邢臺板栗那種獨有的風味。2004年邢臺縣被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

桐泰祥糕點 

“桐泰祥糕點”至今已有八十年的歷史,是邢臺市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牌食品。據桐泰祥糕點師路金榮講,他們的糕點特點是“五多一好“,即混搪多、酥貨多、南材多、江米貨多、品種花祥多、質量好。它的糕點制作以工藝精細,造型雅致,松爽適口,色味俱佳而聞名,堪稱“邢臺第一傢”,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邢臺的地方特產還很多,隆堯大蔥、巨鹿縣串枝紅杏、巨鹿枸杞、威縣三白西瓜、隆堯澤畔藕、臨城薄皮核桃、沙河馬場秋梨······

風俗習慣

邢臺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套拳法,流行於邢臺廣宗、平鄉和威縣一帶。據《廣宗縣志》和《平鄉縣志》記載,梅花拳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它融周易八卦於拳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經過後來的不斷發揚光大,先後出現鄒宏、景廷賓等著名拳師。

隆堯秧歌戲

隆堯秧歌戲是一種古老的河北戲曲劇種,是由古代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獲、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誕生於明末清初隆,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主要分佈在隆堯縣和巨鹿、任縣、寧晉以及石傢莊市的趙縣等。

威縣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原稱“犁鏵大鼓”,起源於威縣一帶,因演唱者敲犁鏵片,唱農歌而得名。誕生於明代中期,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是在“大秧歌”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牙板(也叫梨花片)、矮腳鼓、大三弦。清代作傢劉鄂所著《老殘遊記》中就記述瞭梨花大鼓在濟南的演出盛況。至今不少曲藝門類仍保留著梨花腔,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隆堯澤畔抬閣

澤畔抬閣來源於民間神火活動,據傳澤畔抬閣是明永樂元年馬姓兄弟落戶至澤畔後將故裡民間社火移植而來。因其神秘莫測,造型別致,氣魄宏偉,逐漸成為一項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至今已流行500餘年,被人譽為澤畔抬閣。

邢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很多,沙河藤牌陣、廣宗道教音樂、廣宗柳編、隆堯招子鼓、巨鹿四股弦、威縣亂彈······

邢襄美食

道口燒雞

因創始人姓張,故鋪號定為“義興張”,又稱為“義興張”道口燒雞。燒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六六一年(清順治十八年),一九三八年張炳的第七代孫張長榮和徒弟盧玉俊等為謀生從滑縣道口到邢臺市定居,燒雞技術傳至邢臺。燒雞的風味獨特,造型美觀,色澤鮮艷,咸淡可口,味有異香,清口利痰,肉爛熟透,用手輕抖,骨肉即分離,涼熱皆可食,味美如故。

威縣火燒

威縣火燒用料考究、工藝特殊、口感香酥遠近聞名。於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遷山西民以實之”傳到威縣一帶,融合北方的大餅與胡餅的工藝,創制瞭風味獨特的“火燒”。人們都稱其為“威縣火燒”,因狀如牛舌,也俗稱“牛舌頭火燒”。

清河八大碗

八大碗在清河由來已久,沒有確切記載,原來農村物質匱乏,一般都是結婚送親才上八大碗,是當地百姓婚宴上招待客人最高規格的菜肴。如今,品種也早就不局限於八種,發展到包括雞、魚、豬肉、牛肉、羊肉、藕夾、豆腐夾、鵝脖、紅燒丸子、水氽丸子、素丸子、假菜、木耳、雞蛋、海帶絲、面筋等十餘種菜品。

邢臺大鍋菜

邢臺的傳統風俗中,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招待賓客的宴席中,最少不瞭的,就是大鍋菜瞭。大鍋菜選料平常,做法傢常,傢傢戶戶都可做,傢傢戶戶都會做,是邢臺特有的風味傢常菜。

邢臺的美食還很多,廣宗薄餅、內丘掛汁肉、隆堯羊湯、清河菜豆腐、任縣老炒肉、邢臺鍋貼、黑傢餃子、沙河排骨、平鄉酥魚、南宮熏菜、任縣老炒肉、邢臺燜餅······

3500年無間斷的歷史古城,短短百年不到,城內古跡大多面目全非瞭,邢臺正在一點點磨滅瞭自己的記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