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邲之戰

春秋時期,諸侯混戰,楚伐鄭,鄭求救於晉。晉乃中原霸主,出兵與楚軍對峙於邲水。晉國軍師說:″鄭人墻頭草,坐山觀虎鬥,欲使晉楚兩敗俱傷。我軍宜保存實力,不與楚軍硬拼。我軍糧草,

春秋時期,諸侯混戰,楚伐鄭,鄭求救於晉。晉乃中原霸主,出兵與楚軍對峙於邲水。

晉國軍師說:″鄭人墻頭草,坐山觀虎鬥,欲使晉楚兩敗俱傷。我軍宜保存實力,不與楚軍硬拼。我軍糧草,由鄭人就地供應;楚軍糧草,由其國內供應。鄭楚互耗,無損於我。我軍隻須派遣疑兵,敲鑼打鼓搖旗吶喊虛張聲勢,不分晝夜襲擾楚營;楚人狐疑急燥,必定心煩意亂寢食難安。過不瞭多久,楚人就會求和退兵。此乃不戰而勝之計也。″

晉人依計而行,楚軍不堪其擾。眼看楚軍快要撐不住瞭,晉人得意洋洋,派使者去勸降。

楚國軍師說:″耗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撤軍那就輸瞭。不如將計就計,假裝答應議和,派使者與晉人談判,反復爭議條款,麻痹對方。晉人貪鄙慳吝,必不生疑。我軍主力悄悄轉移,僅留下少量兵力在此虛張聲勢,用衣服包裹草人排行列陣,柵間 旗招展,帳內燈火通明,營中影影綽綽……以虛對虛,各種迷惑敵人,使其誤以為我軍主力還在此地與其對峙。我軍主力迂回繞道,銜枚快進,奔襲晉軍後方。晉軍後方防備松懈,我軍出其不意,全力偷襲,必能大獲全勝。″

楚人依計而行,晉軍大敗虧輸。

故事出自《左傳》,史稱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經此一戰,楚國打敗晉國,稱霸中原,楚莊王躋身春秋五霸之一。

​故事中的晉國軍師名叫荀林父,楚國軍師名叫孫叔敖。

後世議論邲之戰,認為晉軍敗在行動遲緩且防備松懈,楚軍勝在不講信義且行動迅速。

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戰術層面的比較沒有多大意義,勝負關鍵在於戰略。晉軍東來救鄭,意在逼退楚軍,恢復和平,維持秩序。楚師北上伐鄭,意在圍點打援,引蛇出洞,以消滅晉軍為己任,其志乃爭霸天下,並非貪圖一城一地之得失也。

雙方戰略比較,高下立見。

楚國軍師孫叔敖,志向宏大,目光長遠,老謀深算;晉國軍師荀林父,目光短淺,愛占小便宜,小算盤打得噼哩叭啦……卻盡在對方算計之中,被將計就計,殺得人仰馬翻。

附註:陽謀與陰謀

有人說,當晉使勸降之際,楚人多有退避之意,可見楚軍起初並無擊潰晉軍的雄心壯志。後來隨機應變,將計就計,僥幸獲勝,並非戰略之功。

我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世人眼中的隨機應變將計就計,大概率是當事者早就備好瞭預案,演練多遍爛熟於胸,故能臨危不亂從容不迫。

一個完整的戰略,必然包括陽謀與陰謀兩部分。陽謀可與人言,宣之於眾,唯恐別人不知道。陰謀不足為外人道,藏之若無,事不秘則兵敗身死。陽謀與陰謀,虛虛實實,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合為戰略。猶如龍在雲中,神出鬼沒,偶爾顯露一鱗半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