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盛唐金鏡錄》:建寧王之死,這是一個極為不好的信號

上文說道,禍國殃民的一代梟雄安祿山,最後死於宮廷政變,以大快人心和貽笑天下的鬧劇形式走下瞭歷史舞臺。同一年,在唐王朝內部,發生瞭類似事件,唐肅宗比較出色的兒子建寧王李

上文說道,禍國殃民的一代梟雄安祿山,最後死於宮廷政變,以大快人心和貽笑天下的鬧劇形式走下瞭歷史舞臺。同一年,在唐王朝內部,發生瞭類似事件,唐肅宗比較出色的兒子建寧王李倓被賜死。這件事情的出現,對唐王朝的歷史走向究竟帶來多大負面影響,歷代史傢對此所做評述,並不太多。通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回顧,或許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評判結論。

關於建寧王李倓,我們在前述史實中,已經多次談及瞭,在玄宗皇帝前往蜀地逃難的時候,李倓同廣平王李俶兄弟倆一起力勸父親—–時為太子儲君的李亨,不要前往蜀地,而是要順應民意,以剿滅叛賊、復興唐室為己任,抓住瞭社會主要矛盾的李亨很快聚攏起一支人馬,加之後來郭子儀、李光弼等地方實力派的擁護,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成為瞭名正言順的天下共主。

史書上曾借唐肅宗之口側面描述瞭建寧王李倓。作為皇子,李倓為人英勇果敢,有著作為軍事統帥的才略,唐肅宗一度曾打算讓他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專門負責平叛的大業。後來在李泌的提醒下,怕重蹈當初秦王李世民同太子李建成的後轍,這才作罷,於是繼續讓長子廣平王李俶擔任天下兵馬元帥。

李倓雖未當成兵馬元帥,卻能領會李泌為天下計的良苦用心,所以對李泌的這番進言也表達瞭謝意。

李倓之所以被賜死,直接原因是得罪瞭唐肅宗寵幸的張良娣和同樣有著擁立之功的李甫國。張良娣是唐肅宗一直被蒙在鼓裡,認為是賢良淑德的賢內助,實則是居心叵測的禍水紅顏。後者李甫國是唐代歷史上始終未曾解決的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歷史上說起宦官專權,以漢代、唐代、明代三朝最為突出,唐代的宦官專權,玄宗朝的高力士雖說是深得寵信,卻能對玄宗皇帝保持忠誠之心,李甫國和高力士相比,卻是截然相反的人物。他表面上對人恭恭敬敬,做事極為嚴謹,一副沉默寡言的面目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個老好人,內心裡卻是個頗會算計用心歹毒的狠角色。有這樣的人在唐肅宗身邊,早晚必出大亂子,這個亂子首先就在建寧王身上爆發瞭。

至於為何一定要置建寧王於死地而後快,這也與建寧王的性格有一定關系,李倓這人有本事,有性格,不易糊弄。當初李甫國見張良娣風頭正盛,為瞭鞏固自己的權勢,背地裡多次向張良娣表達瞭願意結為攻守同盟的心思,張良娣自然不會放過這個主動送過來的人情,兩個人一拍即合,互為表裡,目的就是要獲得權力,滿足內心日益劇增的權勢欲望。對於這二人狼狽為奸、危害朝局的做派,身為皇子的李倓極度反感,多次向父親唐肅宗進言,要求嚴懲。張良娣李甫國為瞭自身的安危,除去李倓這顆眼中釘迫在眉睫。

加之這個時候,唐肅宗再次打算讓李倓負責剿賊要務,一旦李倓軍權在握,再想平安度日,恐為時已晚。

這裡多說幾句,為何唐肅宗又想讓李倓負責軍務?唐肅宗的理由是廣平王李俶身為元帥有些時候瞭,想讓廣平王當太子,由李倓負責軍務大事,可是又擔心這二人因為這個問題產生分庭抗禮的局面,最終釀成玄武門之變的故事。李泌這個時候的及時發聲,再次改變瞭唐肅宗的想法。李泌說,國事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及時處理就行,立太子乃是陛下你的傢事,應該等待太上皇回宮後再商議。倘若這個時候就突然立太子,後代論起這事會怎麼議論陛下靈武繼位的本意呢?言下之意當初靈武繼位的初衷是滅賊平叛興復唐室,此時尚未收復二京就要立太子,太上皇還在外地觀望,這個局面這樣下去如何處理?這番話如醍醐灌頂,內心裡對自己靈武繼位始終心有愧疚的唐肅宗,最擔心的還是太上皇的不認可和後世的非議,聽瞭李泌這番話就再次斷瞭立廣平王為太子,讓李倓掌軍權的念頭。

話說回來,唐肅宗一心想讓廣平王讓出軍權,交給李倓,未必沒有自己的私心。要知道他可是在唐玄宗不知情的情況下匆忙繼位的主,要是身為兵馬元帥的皇長子李俶突然掉轉槍口,逼自己讓位,自己何以處之?相反如果立廣平王為不握軍權的皇太子,讓建寧王作為專務軍戎的兵馬元帥,互相牽制,自己的皇位或許更為牢固。

這隻是我們的猜測,時昏時明的唐肅宗內心究竟如何考慮,我們無從得知、

隻是有瞭這前後兩番希望建寧王領兵的意圖,對於張良娣李甫國之流來說,這實在不能算是個好消息。

所以狼狽為奸的二人開始在唐肅宗面前構陷李倓,找的理由很能打中唐肅宗內心擔憂,“李倓因為前後不能當上兵馬元帥,對兄長廣平王極為嫉恨,想謀害廣平王”,這番記錄在史冊的言語,在唐肅宗那兒發揮出巨大的化學反應。唐肅宗震怒之下,下令賜死建寧王!

這樣,唐肅宗最優秀的兒子,建寧王李倓走向瞭生命的終點。

這件事情的影響有多壞?對大唐歷史的走向發生瞭哪些影響,我們可以粗淺地分析下。

一是直接打擊瞭廣平王李俶、大臣李泌這些希望早日平定叛亂的朝臣。以流言蜚語處死自己的兒子,在唐史上這並非首次出現,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天下人面前展示過處死三個兒子的慘劇,這一次同樣的故事情節,隻是換瞭主角。廣平王因為這事內心不可謂不擔憂,今天能賜死建寧王,他日未嘗不能賜死自己,天下第一苦差事或許就是皇太子。廣平王也曾向李泌問計如何去除張良娣李甫國之輩,李泌此時也是束手無策,或許是內心裡太熟知唐肅宗的為人,隻是反問瞭李俶“你沒看到建寧王前車之鑒?”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既然不能及時清君側,讓君主遠離奸佞邪惡,那麼所謂的平叛大業能否成功,幾時成功,平叛業績的成色如何,也就是未知之數瞭。

所以當廣平王發出張良娣李甫國對李泌也極為嫉恨,替李泌擔心的時候,李泌接下來的回復或許就是他內心漸漸失望的體現瞭,他說“我和皇上有過約定,一定平定京師後,我就歸隱山林”,不再過問政治,遠離朝堂,這是他選擇最後的歸宿!

二是助長瞭張良娣李甫國的不臣之心。一番奏對,就讓唐肅宗殺掉兒子,除瞭說明唐肅宗是個昏庸之主外,還能說明什麼?隻能說明他太信任自己瞭,這就讓張良娣李甫國對自身的政治影響力有瞭信心,也助長瞭早就暗流湧動的政治野心。今天能夠除去建寧王,他日未嘗不能去除廣平王,政治野心一旦不被約束,慘烈的後果這才剛剛開始。

三是嚴重遲滯瞭平定安史之亂的歷史進程。我們之前反復說過,安史之亂曾有多次可以被及時掐滅、適時止損的機會,如果唐王朝的掌舵者有祖上太宗皇帝的治國能力和治軍才具,一場叛亂怎麼需要前後綿延八年之久?現在宮廷之內再次突生變亂,不得不讓在朝臣子心驚膽寒,讓負責征伐的各路諸侯心有戚戚,現在的這個局面如何收尾?會不會以建寧王同黨的罪名鋃鐺入獄?現在的這個皇帝是不是還值得自己為之賣命?種種思慮可以說縈繞在每個相關者的心頭。

此外,親手殺掉極有經略之才的皇子,對於大唐天下來說,無異於斬掉後繼之君的一條胳膊,這種代價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看清楚的。無論做怎樣的估算,唐肅宗李亨的這次武斷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都是他未曾預料到的,等到他看明白瞭,悔恨瞭,屬於他的歷史階段也就走到瞭盡頭。

歷史不會總是光顧一個人,好運也是一樣,這對李亨本人成立,對張良娣、李甫國以及前述造反起兵的永王李璘同樣成立。

畢竟,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