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開奶”原來真的是開!奶!古人腦洞真大啊

我們辦公室有一位編輯是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小孩的90後姑娘,經常有人問她為什麼會對喂奶啊、孩子睡覺啊這些“媽媽的事”感興趣,說實話我也挺好奇的。回想我沒有孩子的時候,對這些事似

我們辦公室有一位編輯是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小孩的90後姑娘,經常有人問她為什麼會對喂奶啊、孩子睡覺啊這些“媽媽的事”感興趣,說實話我也挺好奇的。

回想我沒有孩子的時候,對這些事似乎是漠不關心的,不過事實上,在潛移默化中,女孩子似乎都多多少少做瞭為人妻、為人母的準備。從我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開始,玩的玩具,抱小洋娃娃的姿勢,玩過傢傢時候的角色扮演;到再大一點,我們會被揶揄“不會做飯,以後怎麼嫁的出去”,這一切,似乎都在為“那一天”做準備。

我們透過認同母親在傢庭中扮演的角色,被預期(可能也預期自己)有一天要結婚生子、做一個好的照顧者。

Nancy Chodorow(2003)說,這叫做“母職的再生產”。

這既不是生理的必然產物,也不是刻意的角色訓練,說來是一個有點“養成”感覺的過程。

圖片來源:http://nytimes.com

大概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嬸嬸生瞭小寶寶,住在我奶奶傢。當時我放學回傢會直接回奶奶傢,所以算作“隔代教養”的。在嬸嬸坐月子期間,常常看到嬸嬸和奶奶忙進忙出,嬸嬸的胸前也總是濕瞭一片,以至於她得不停的換洗衣服。

我都沒有太多的印象她是不是一直母乳親喂瞭,隻記得有時候泡完奶粉,她會先把奶滴在手背上試溫度,而且還會給小寶寶喝糖水(當然,我也是現在知道那是葡萄糖水),當時是讓我超級羨慕的。

在我的記憶中,爺爺和叔叔都不怎麼幫忙,隻有奶奶和嬸嬸在忙活,而我也不允許抱寶寶。這應該是我人生當中經歷的第一個“田野觀察”。

我在開始研究睡眠的過程中,對哺育這件事也產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很好奇“喂什麼”這個問題,以及社會整體對於母乳喂養這件事的認知觀念的歷史沿革。

於是某一天我問瞭我婆婆,她告訴我:“我是被奶媽喂大的,而且我的4個兄弟姐妹都是被奶媽喂大的。我爸媽都去搞革命瞭,所以花瞭不少錢請奶媽喂我們奶。”我聽得目瞪口呆,我一直以為奶媽是宮廷劇裡才會出現的橋段,婆婆接著說:“因為我傢裡條件比較好,所以可以請得起奶媽,奶媽的工資很高的,而且我的奶媽還很饞,經常給我媽說她要吃肉才能好好產奶”。

現如今,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聽到“母乳最好”“親喂好於瓶喂”這些論述,親喂母乳似乎已經成為瞭哺育的優先考量,甚至是唯一考量。然而,過去,我們對哺育的認識也是這樣的嗎?

今天倒是不想從母職啊、文化啊、依附關系等等方面去討論這個哺育的問題,就是非常單純地想知道,過去的人是怎麼樣認識哺乳的?於是呢,發現瞭一本極其有意思的書,叫做《中國古代的育兒》。

在第二章“古代育兒的程序與內容”中的”嬰兒起居部分”,描述瞭一些古代關於開奶、哺乳和喂養的認識。

書中寫道,古人在照顧孩子起居時,秉承的理念是“柔弱扶植為主”,因此造成瞭一種呵護有加、而鍛煉不足的幼兒保健文化。

比如,根據中國傳統的接生方法,嬰兒出生後立即要進行“拭口”。古代的醫籍都很強調這一步驟的重要性。

古代民間視這種“拭口”為接生的一項重要手續,不少人就是相信假如不拭去嬰兒口中所含污穢,那麼嬰兒一啼,口腔所含污穢便會被吞入腹內。傳統醫傢認為這些“惡汁”會引起日後許多疾病。

斷臍之後,一般會用父母的“故衣”把嬰兒裹包起來,稱為“裹兒”。這主要是使嬰兒在生理、心理上覺得安全、溫暖,倒頗有些像我們今天所倡導的襁褓。

接下來就到瞭重點的喂哺環節瞭,在這本書中提到,由於古人未能認識到嬰兒出生後立即吸吮母乳的好處,所以他們不主張嬰兒出生後便即行哺乳。

一般做法是先喂以甘草湯。

這樣做是要清除體內胎糞,潔凈消化系統,免除日後疾病。也即《千金方》中所說除去“胸中惡汁”,“令兒心神智慧無病”。然而《千金方》也指出,如果“飲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耳,勿復與甘草湯”。

之後可以喂以“朱蜜”,藉以“鎮心神、安魂魄”。

服朱砂和赤蜜之後,傳統醫傢又提倡讓新生兒服牛黃,因為“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辟惡氣,除小兒百病”。

此外,民間也有喂黃連水和人參湯的習俗,前者取俗諺所雲“三朝吃得黃連苦,來日天天吃蜜糖”之意。

到明清時,有醫傢指出甘草、朱蜜、牛黃、黃連、人參等藥材給嬰兒服用的弊端,並提出瞭改良方法。

這種改良建議為不少明清幼科名著所采納。此外也有提出以韮汁和豬乳取代從前藥性較烈的甘草、朱蜜、牛黃等,給新生嬰兒服用。其效用雖有待商榷,但比較以前無疑是一種進步。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甘草、朱蜜、牛黃、黃連、人參,還是淡豆豉、韮汁、豬乳,都是不適宜給新生兒飲用的。

然後就是到瞭我們現在仍然常常聽到的“開奶”。現在“開奶”仍然還在許多地區流行,被很多人認為是生產之後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當然,科學的哺育觀告訴我們是不需要開奶的,需要的隻是讓寶寶盡早吸吮,不過“開奶”到底是啥意思呢?

而真正的授乳環節,可供選擇的有兩種辦法,一個是由母親親自授乳,一個是雇人授乳(也就是奶媽)。

但隨著歷史的演進,似乎又逐漸回歸到母親親喂這個主流上去瞭。

在古代,母親不自乳兒而由他人代乳是身份的象征。例如《禮記·內則》便提到世子出生,負責乳哺的是“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但“士之妻自養其子”。這種習慣也延續到後世的宮廷,歷代皇宮乳母、奉聖夫人,可謂史不絕書。

民間同樣有乳娘的需求,富貴人傢請人代勞,又或者產婦基於健康理由不便授乳,都是造就乳母這一行業的原因。

雖然漢代曾經有過視婦人乳兒為不吉利的民俗,王充在《論衡·四諱》已大力反駁,而後世士人傢庭亦多摒棄這個看法,主張生子自乳。元人鄭太和《鄭氏規范》便規定其族“諸婦育子,茍無大故,必親乳之,不可置乳母以饑人之子”。這個看法並不是孤立的,明代陳龍正《傢矩·雇乳母論》更進一步宣稱雇乳母等於“殺人子而養吾子”。

至於具體的授乳方法,傳統醫傢也有頗細致的介紹。

害怕嬰兒過飽是古人一種普遍的顧慮,俗諺雲:“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嬰兒作為食乳者,其心理和生理無疑得到瞭醫傢莫大的關註,因此,要求授乳者盡量要配合嬰兒的身心狀態來喂哺。

此外,無論乳兒者是母親還是乳母,傳統醫者一般要求她們註意飲食健康和心境平和。古代認為“血氣化為乳汁”,而“善惡悉由血氣所生”,因此“喜怒、飲食,一切禁忌,並宜戒慎”。(《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乳母論》)這種論點與胎教精神亦頗有相近之處,而實際上孕婦和哺乳婦人的飲食宜忌亦很類似。

如果由於種種原因,嬰兒未能吸吮母乳或者得不到足夠的母乳時,古人也會利用一些食品代替。

明清傳記資料中就曾有過若幹傢庭以米汁、粥水等稀薄谷類制品喂哺嬰兒,代替或補充母乳的記載。此外,用動物乳汁哺嬰也很常見。

東北地區亦流行用羊奶乳嬰,其法與豬奶乳嬰不同,當地人習慣用接受過訓練的奶羊直接哺嬰,隻要嬰兒一啼哭,奶羊便會自動伏臥嬰兒旁讓嬰兒吮吸。

傳統對給予嬰兒輔食的態度相當謹慎而略趨保守,而且乳兒期較長,斷乳時間較晚,多半是足兩歲後才真正斷乳,也有三、四歲甚至五、六歲才斷乳的。而嬰兒食品主要是煮得爛熟的米、面等。

這很能代表古人對於訓練孩子口胃的謹慎態度。

當然,也有個別地區的一些習俗沒有堅持這種原則。例如江南地區幼兒離乳“開葷”是流行吃鵝肉的,名句“今日開葷嘗鵝肉,明朝學步不跌跤”就是寫這種習俗。

瞭解古人怎麼哺喂,怎麼育兒,對現如今我們怎麼帶孩子確實沒什麼幫助,但瞭解整個認知過程的演變,卻是一件頗為有意思的事情,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奇葩”的育兒傳統,為什麼老一輩會如此堅持這些傳統。

– END –

本文為原創文章,任何商業機構、媒體(含自媒體)、網絡等平臺在轉發時請聯系好睡寶,沒有取得授權而刊登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果你還有其他方面的嬰幼兒睡眠問題,快來給我們留言咨詢吧~

也可以添加人工客服微信號(yingtingcc)獲取進一步支持幫助。

我們是一傢專業的嬰幼兒睡眠咨詢公司,我們有市場上唯一的自動化嬰幼兒睡眠方案解決系統,同時我們也提供進一步的人工1對1深度咨詢服務。

海量的免費優質“睡眠幹貨”課程等你來學哦,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睡眠,用嚴謹的知識伴您育兒。

點擊下方鏈接可以掃碼關註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好睡寶嬰兒睡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