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資治通鑒筆記-梁紀總結

梁紀從502-556共計55年,其間關鍵時間點如下:502年,南朝梁武帝代齊515年,北魏世宗死,於忠等殺權臣高肇,胡太後主政,廢於忠528年,北魏肅宗死,爾朱榮於河陰殺胡

梁紀從502-556共計55年,其間關鍵時間點如下:

  • 502年,南朝梁武帝代齊
  • 515年,北魏世宗死,於忠等殺權臣高肇,胡太後主政,廢於忠
  • 528年,北魏肅宗死,爾朱榮於河陰殺胡太後、少主及二千餘官員,爾朱氏專權
  • 534年,北朝爾朱氏廢,北魏分裂,高歡、宇文泰分別主政東、西魏
  • 547年,北朝高歡死、高澄立,侯景叛東魏歸梁
  • 548年,南朝侯景叛梁,次年梁武帝及高澄死
  • 550年,北朝齊高洋代東魏自立
  • 552年,南朝侯景死,期間自立為漢帝
  • 555年,南朝江陵、建康二梁國分別稱臣於魏、齊;北方突厥滅柔然
  • 556年,北朝宇文泰死,次年北周代西魏、南朝陳霸先代梁

502年中原形勢為梁魏南北對峙,政治中心為建康和洛陽,北方有柔然犯邊之患;557年時,變成北周、北齊、陳所在的長安、鄴、建康三足鼎立之勢,柔然已為突厥所滅,即將成為下一個草原邊患。五十年世事變幻,政權更迭、制度演變、人性善惡幕起幕落,獨立的故事不一定能承載必然的道理,拋開單一事件,用統計和演變的視角看幾個專題,不下結論,隻做事實羅列:

(一)關於佛教傳播

(1)政教不分

  • 509年,魏主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書侍郎河東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之間,未嘗廢書;先帝遷都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輟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模楷,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矣。"
  • 515年,魏冀州沙門法慶以妖幻惑眾,與勃海人李歸伯等作亂,推法慶為主。法慶以尼惠暉為妻,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復相識,唯以殺害為事。刺史蕭寶寅遣兼長史崔伯驎擊之,伯驎敗死。賊眾益盛,所在毀寺舍,斬僧尼,燒經像,雲"新佛出世,除去眾魔。"
  • 517年,詔以宗廟用牲,有累冥道,宜皆以面為之。於是朝野喧嘩,以為宗廟去牲,乃是不復血食,帝竟不從。
  • 527年,初,上作同泰寺,又開大通門以對之,取其反語相協。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門。辛未,上幸寺舍身;甲戌還宮,大赦,改元。
  • 529年,上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禦服,持法衣,行清凈大舍,以便省為房,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子,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涅槃經》題。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祈白三寶,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上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
  • 529年,上又設四部無遮大會,道、俗五萬馀人。會畢,上禦金略還宮,禦太極殿,大赦,改元。
  • 531年,十月己酉,上幸同泰寺,升法座,講《涅槃經》,七日而罷。
  • 531年,十一月乙未,上幸同泰寺,講《般若經》,七日而罷。
  • 533年,上幸同泰寺,講《般若經》,七日而罷,會者數萬人。
  • 537年,上修長幹寺阿育王塔,出佛爪發舍利。辛卯,上幸寺,設無礙食,大赦。
  • 538年,詔以東冶徒李胤之得如來舍利,大赦。
  • 545年,上年老,厭於萬幾。又專精佛戒,每斷重罪,則終日不懌;或謀反逆,事覺,亦泣而宥之。由是王侯益橫,或白晝殺人於都街,或暮夜公行剽掠,有罪亡命者,匿於王傢,有司不敢搜捕。
  • 546年,上幸同泰寺,遂停寺省,講《三慧經》。夏四月丙戌,解講,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浮圖災,上曰:"此魔也,宜廣為法事。"群臣皆稱善。乃下詔曰:"道高魔盛,行善鄣生。當窮茲土木,倍增往日。"遂起十二層浮圖;將成,值侯景亂而止。
  • 547年,上幸同泰寺,舍身如大通故事。
  • 550年,益州沙門孫天英帥徒數千人夜攻州城,武陵王紀與戰,斬之。
  • 553年,納以沙門寶志詩識有"十八子",以為李氏當王,甲辰,推洪雅為主,號大將軍,使乘平肩輿,列鼓吹,納帥眾數千,左右翼從。
  • 553年,以護軍將軍陸法和為郢州刺史。法和為政,不用刑獄,專以沙門法及西域幻術教化,部曲數千人,通謂之弟子。

(2)僧尼害政

  • 516年,太後好事佛,民多絕戶為沙門,高陽王友李瑒上言:"三千之罪莫大於不孝,不孝之大無過於絕祀。豈得輕縱背禮之情,肆其向法之意,一身親老,棄傢絕養,缺當世之禮而求將來之益!孔子雲:'未知生,焉知死?'安有棄堂堂之政而從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靜,眾役仍煩,百生之情,實多避役,若復聽之,恐捐棄孝慈,比屋皆為沙門矣。"都統僧暹等忿瑒謂之"鬼教",以為謗佛,泣訴於太後。太後責之。瑒曰:"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傳》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然則明者為堂堂,幽者為鬼教。佛本出於人,名之為鬼,愚謂非謗。"太後雖知瑒言為允,難違暹等之意,罰瑒金一兩。
  • 518年,魏胡太後遣使者宋雲與比丘惠生如西域求佛經。司空任城王澄奏:"昔高祖遷都,制城內唯聽置僧尼寺各一,馀皆置於城外;蓋以道俗殊歸,欲其凈居塵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門統惠深,始違前禁,自是卷詔不行,私謁彌眾,都城之中,寺逾五百,占奪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塵穢,連比雜居。往者代北有法秀之謀,冀州有大乘之變。太和、景明之制,非徒使錙素殊途,蓋亦以防微杜漸。昔如來闡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戀著城邑,正以誘於利欲,不能自已,此乃釋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內戒所不容,國曲所共棄也。臣謂都城內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於郭外,僧不滿五十者,並小從大;外州亦準此。"詔從之,然卒不能行。
  • 520年,甲子,侍中、車騎將軍永昌嚴侯韋睿卒。時上方崇釋氏,士民無不從風而靡,獨睿自以位居大臣,不欲與俗俯仰,所行略如平日。
  • 538年,魏自正光以後,四方多事,民避賦役,多為僧尼,至二百萬人,寺有三萬馀區。至是,東魏始詔"牧守、令長擅立寺者,計其功庸,以枉法論。"
  • 548年,景報朱異書,以為:"……今日國傢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薑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
  • 548年,東魏大將軍澄朝於鄴。以道士多偽濫,始罷南郊道壇。
  • 555年,齊主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傢學者論難於前,遂敕道士皆剃發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於是齊境皆無道士。

(3)大興土木

  • 509年,時佛教盛於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馀人,魏主別為之立永明寺千馀間以處之。處士南陽馮亮有巧思,魏主使與河南尹甄琛、沙門統僧暹擇嵩山形勝之地,立閑居寺,極巖壑土木之美。由是遠近承風,無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共有一萬三千馀寺。
  • 516年,初,魏世宗作瑤光寺,未就,是歲,胡太後又作永寧寺,皆在宮側;又作石窟寺於伊闕口,皆極土木之美。而永寧尤盛,有金像高丈八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為九層浮圖,掘地築基,下及黃泉;浮圖高九十丈,上剎得高十丈,每夜靜,鈴鐸聲聞十裡。佛殿如太極殿,南門如端門。僧房千間,珠玉錦繡,駭人心目。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揚州刺史李崇上表,以為:"高祖遷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太學荒廢,城闕府寺頗亦頹壞,非所以追隆堂構,儀刑萬國者也。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鬥!事不兩興,須有進退;宜罷尚方雕靡之作,省永寧土木之功,減瑤光材瓦之力,分石窟鐫琢之勞,及諸事役非急者,於三時農隙修此數條,使國容嚴顯,禮化興行,不亦休哉!"太後優令答之,而不用其言。
  • 518年,普惠又以魏主好遊騁苑囿,不親視朝,過崇佛法,郊廟之事多委有司,上疏切諫,以為:"殖不思之冥業,損巨費於生民,減祿削力,近供無事之僧,崇飾雲殿,遠邀未然之報,昧爽之臣稽首於外,玄寂之眾遨遊於內,衍禮忤時,人靈未穆。愚謂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果,未若收萬國之歡心以事其親,使天下和平,災害不生也。伏願淑慎威儀,為萬邦作式,躬致郊廟之虔,親紆朔望之禮,釋奠成均,竭心千畝。量撤僧寺不急之華,還復百官久折之秩。已造者務令簡約速成,未造者一切不復更為。則孝弟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節用愛人,法俗俱賴矣。"尋敕外議釋奠之禮,又自是每月一陛見群臣,皆用普惠之言也。
  • 518年,太後為太上君造寺,壯麗埒於永寧。
  • 519年,太後好佛,營建諸寺,無復窮已,令諸州各建五級浮圖,民力疲弊。諸王、貴人、宦官、羽林各建寺於洛陽,相高以壯麗。太後數設齋會,施僧物動以萬計,賞賜左右無節,所費不貲,而未嘗施惠及民。府庫漸虛,乃減削百官祿力。任城王澄上表,以為:"蕭衍常蓄窺覦之志,宜及國傢強盛,將士施力,早圖混壹之功。比年以來,公私貧困,宜節省浮費以周急務。"太後雖不能用,常優禮之。
  • 519年,魏自永平以來,營明堂、壁雍,役者多不過千人,有司復借以修寺及供它役,十馀年竟不能成。起部郎源子恭上書,以為:"廢經國之務,資不急之費,宜徹減諸役,早圖就功,使祖宗有嚴配之期,蒼生睹禮樂之富。"詔從之,然亦不能成也。
  • 523年,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為高祖及文昭高後鑿二佛龕於龍門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劉騰復為世宗鑿一龕,至是二十四年,凡用十八萬二千馀工,而未成。
  • 536年,上為文帝作皇基寺以追福,命有司求良材。曲阿弘氏自湘州買巨材東下,南津校尉孟少卿欲求媚於上,誣弘氏為劫而殺之,沒其材以為寺。
  • 547年,濟上書諫上崇信佛法、為塔寺奢費,上大怒,欲集朝眾斬之;朱異密告之,濟逃奔東魏。
  • 549年,建康宮室崇侈,陛下唯與主書參斷萬機,政以賄成,諸閹豪盛,眾僧殷實。

(4)代死之舉

  • 515年,以高太後為尼,徙居金墉瑤光寺,非大節慶,不得入宮。
  • 518年,魏胡太後以天文有變,欲以崇憲高太後當之。戊申夜,高太後暴卒……以尼禮葬於北邙。
  • 525年,太後對帝謂群臣曰:"今隔絕我母子,不聽往來,復何用我為!我當出傢,修道於嵩山閑居寺耳。"因欲自下發。……又對義流涕,敘太後欲出傢,憂怖之心日有數四。
  • 528年,太後盡召肅宗後宮,皆令出傢,太後亦自落發。
  • 529年,爾朱榮自追陳慶之,會嵩高水漲,慶之軍士死散略盡,乃削須發為沙門,間行出汝陰,還建康,猶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
  • 530年,齊州城民趙洛周聞爾朱兆入洛,逐刺史丹楊王蕭贊,以城歸兆。贊變形為沙門,逃入長白山,流轉,卒於陽平。
  • 538年,魏丞相泰言於魏主,請廢乙弗後,納頭兵之女……以乙弗後為尼,使扶風王孚迎頭兵女為後。
  • 540年,魏文後既為尼,居別宮,悼後猶忌之,乃以其子武都王戊為秦州刺史,使文後隨之官。魏主雖限以大計,而恩好不忘,密令養發,有追還之意。
  • 549年,詧使岸將兵追擒之,纘乞為沙門,更名法纘,詧許之。
  • 550年,帝之即位也,景與帝登重雲殿,禮佛為誓雲:"自今君臣兩無猜貳,臣固不負陛下,陛下亦不得負臣!"及會理謀泄,景疑帝知之,故殺咨。
  • 549年,初,侯景將使太常卿南陽劉之遴授臨賀王正德璽綬,之遴剃發僧服而逃。

(二)關於百姓民生

五十餘年間,各地反、叛、亂記錄有100多起,百姓離亂,史書過多關註統治階層的故事,對百姓的著墨太少。如果現代人真有機會“穿越”回古代,出身高層不免死於政治鬥爭,出身底層則估計在饑荒、戰亂、大興土木、自然災害等夾擊下也熬不過三年。

(1)正向記錄

  • 504年,紹叔立城隍,繕器械,廣田積谷,招集流散,百姓安之。
  • 505年,是歲,大穰,米斛三十錢。
  • 514年,先是,官受調絹,尺度特長,任事因緣,共相進退,百姓苦之。津令悉依公尺,其輸物尤善者,賜以杯酒;所輸少劣,亦為受之,但無酒以示恥。於是人競相勸,官調更勝舊日。
  • 515年,魏舊制民稅絹一匹別輸綿八兩,佈一區別輸麻十五斤,於忠悉罷之。
  • 534年,泰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
  • 541年,東魏丞相歡以諸州調絹不依舊式,民甚苦之,奏令悉以四十尺為匹。
  • 544年,魏更權衡度量,命尚書蘇綽損益三十六條之制,總為五卷,頒行之。搜簡賢才為牧守令長,皆依新制而遣焉。數年之間,百姓便之。

(2)負向記錄

  • 502年,先是,蜀民多逃亡,聞元起至,爭出投附,皆稱起義兵應朝廷,軍士新故三萬馀人。
  • 502年,是歲,江東大旱,米鬥五千,民多餓死。
  • 503年,成都城中食盡,升米三千,人相食。
  • 503年,魏既遷洛陽,北邊荒遠,因以饑饉,百姓困弊。
  • 511年,上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百姓有罪,則案之如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舉傢質作,民既窮窘,奸宄益深。
  • 512年,魏令饑民就谷燕、恒二州及六鎮。
  • 513年,魏恒、肆二州地震、山鳴,逾年不已,民履壓死傷甚眾。
  • 514年,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上發徐、揚民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築之。
  • 515年,浮山堰成而復潰……負簷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合。
  • 515年,是冬,寒甚,淮、泗盡凍,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
  • 516年,太後好事佛,民多絕戶為沙門
  • 516年,康絢既還,張豹子不復修淮堰。九月丁醜,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裡,緣淮城戍村落十馀萬口皆漂入海。
  • 518年,宏都下有數十邸,出懸錢立券,每以田宅邸店懸上文契,期訖,便驅券主,奪其宅。都下、東土百姓,失業非一。上後知之,制懸券不得復驅奪,自此始。
  • 523年,元義既得志,遂自驕愎,嗜酒好色,貪吝寶賄,與奪任情,紀綱壞亂。父京兆王繼尤貪縱,與其妻子各受賂遺,請屬有司,莫敢違者。乃致郡縣小吏亦不得公選,牧、守、令、長率皆貪污之人。由是百姓困窮,人人思亂。
  • 526年,魏盜賊日滋,征討不息,國用耗竭,預徽六年租調,猶不足,乃罷百官所給酒肉,又稅入得人一錢,及邸店皆有稅,百姓嗟怨。
  • 527年,葛榮圍魏信都,自春及冬,冀州刺史元孚帥勵將士,晝夜拒守,糧儲既竭,外無救援,己醜,城陷;榮執孚,逐出居民,凍死者什六七。
  • 528年,葛榮陷魏滄州,執刺史薛慶之,居民死者什八九。
  • 529年,於是魏多細錢,米鬥幾直一千。
  • 535年,東魏發民七萬六千人作新宮於鄴,使仆射高隆之與司空胄曹參軍辛術共營之,築鄴南城周二十五裡。
  • 536年,是歲,魏關中大饑,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 538年,東魏侯景、高敖曹等圍魏獨孤信於金墉,太師歡帥大軍繼之;景悉燒洛陽內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
  • 541年,魏自喪亂以來,農商失業,六鎮之民相帥內徙,就食齊、晉,歡因之以成霸業。東西分裂,連年戰爭,河南州郡鞠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餓死。歡命諸州濱河及津、梁皆置倉積谷以相轉漕,供軍旅,備饑饉,又於幽、瀛、滄、青四州傍海煮鹽。軍國之費,粗得周贍。至是,東方連歲大稔,谷斛至九錢,山東之民稍復蘇息矣。
  • 548年,景初至建康,謂朝夕可拔,號令嚴整,士卒不敢侵暴。及屢攻不克,人心離沮。景恐援兵四集,一旦潰去;又食石頭常平諸倉既盡,軍中乏食;乃縱士卒掠奪民米及金帛子女。是後米一升直七八萬錢,人相食,餓死者什五六。
  • 548年,至州,遍發民丁,使擔腰輿、扇、繖等物,不限士庶;恥為之者,重加杖責,多輸財者,即縱免之,由是人皆思亂。及侯景至,人無戰心,故敗。
  • 548年,景於城東、西起土山,驅迫士民,不限貴賤,亂加毆捶,疲羸者因殺以填山,號哭動地。民不敢竄匿,並出從之,旬日間,眾至數萬。
  • 548年,於是始為反計,屬城居民,悉召募為軍士,輒停責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將士。
  • 549年,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爭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貴戚、豪族皆自出采稆,填委溝壑,不可勝紀。
  • 549年,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才過淮,即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
  • 550年,自晉氏度江,三吳最為富庶,貢賦商旅,皆出其地。及侯景之亂,掠金帛既盡,乃掠人而食之,或賣於北境,遺民殆盡矣。
  • 550年,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所在皆盡,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衣羅綺,懷金玉,俯伏床帷,待命聽終。千裡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 550年,諸將每戰勝,專以焚掠為事,斬刈人如草芥,以資戲笑。由是百姓雖死,終不附之。
  • 552年,僧辯不戢軍士,剽掠居民。男女裸露,自石頭至於東城,號泣滿道。
  • 552年,侯景至晉陵,得田遷馀兵,因驅掠居民,東趨吳郡。
  • 552年,扶風民魯悉達,糾合鄉人以保新蔡,力田蓄谷。時江東饑亂,餓死者什八九,遺民攜老幼歸之。悉達分給糧廩,全濟甚眾。
  • 554年,於謹收府庫珍寶及宋渾天儀、梁銅晷表、大玉徑四尺及諸法物;盡俘王公以下及選百姓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小弱者皆殺之。得免者三百馀傢,而人馬所踐及凍死者什二三。
  • 555年,齊發民一百八十萬築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九百馀裡,命定州刺史趙郡王睿將兵監之。
  • 556年,齊發丁匠三十馀萬,修廣三臺宮殿。

(三)兩個誤解

(1)梁武帝絕“房事”三十年

源於卷159,梁武帝答賀琛啟陳四事“卿雲'宜導之以節儉',朕絕房室三十馀年,至於居處不過一床之地,雕飾之物不入於宮;受生不飲酒,不好音聲,所以朝中曲宴,未嘗奏樂,此群賢之所見也。”這句話中“絕房室”說的是自己沒有大興土木、建造宮室,被不少人誤傳。

(2)君可自取

源於卷70,漢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到很多爭執說“自取”是請諸葛丞相自立為帝還是自選劉氏後嗣,通鑒中有63處“自取”記錄,相同語境的記錄如下,均是請對方自立為帝之意:

  • 卷3,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
  • 卷39,弇曰:"百姓患苦王莽,復思劉氏,聞漢兵起,莫不歡喜,如去虎口得歸慈母。今更始為天子,而諸將擅命於山東,貴戚縱橫於都內,虜掠自恣,元元叩心,更思莽朝,是以知其必敗也。公功名已著,以義征伐,天下可傳檄而定也。天下至重,公可自取,毋令他姓得之。"蕭王乃辭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始貳於更始。
  • 卷103,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倘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曰:"傢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
  • 卷140,魏主曰:"卿主若不忘忠義,何以不立近親,如周公之輔成王,而自取之乎?"慶遠曰:"成王有亞聖之德,故周公得而相之。今近親皆非成王之比,故不可立。且霍光亦舍武帝近親而立宣帝,唯其賢也。"
  • 卷142,帝失德浸彰,祏議廢帝,立江夏王寶玄。劉暄嘗為寶玄郢州行事,執事過刻……暄由是忌寶玄,不同祏議,更欲立建安王寶寅。祏密謀於始安王遙光,遙光自以年長,意欲自取,以微旨動祏。祏弟祀亦以少主難保,勸祏立遙光……
  • 卷145,我自取天下於明帝傢,非取之於卿傢也。
  • 卷210,故太子重俊,與李多祚等稱兵入宮,中宗登玄武門以避之,太子據鞍督兵自若;及其徒倒戈,多祚等死,太子方逃竄。向使宿衛不守,其為禍也胡可忍言!……以其誅武三思父子而嘉之,則興兵以誅奸臣而尊君父可也;今欲自取之,是與三思競為逆也,又足嘉乎!
  • 卷271,溫自金陵入朝,議當為嗣者。或希溫意言曰:"蜀先主謂武侯:'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溫正色曰:"吾果有意取之,當在誅張顥之初,豈至今日邪!使楊氏無男,有女亦當立之。敢妄言者斬!"乃以王命迎丹楊公溥監國,徙溥兄濛為舒州團練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