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關於全國統一大市場,你該瞭解的都在這裡

最近這兩天,有一個新聞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都在討論,很多人也想瞭解,很多人看不懂。這個新聞是什麼呢?叫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但是,由於這篇意見稿的內容高屋建

最近這兩天,有一個新聞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都在討論,很多人也想瞭解,很多人看不懂。

這個新聞是什麼呢?

叫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但是,由於這篇意見稿的內容高屋建瓴,具體的配套措施還沒有完全出來,所以,很多人就看不懂瞭。

有企業傢就給我留言,想要瞭解什麼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意義,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其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在2015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提出瞭。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國傢要非常高調地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呢?

我們帶著問題,一個個來拆解,把“是什麼、為什麼、對企業的影響和深層次的意義”講深講透,給大傢帶來一點思考,我把它分成2天來講,今天先講第一部分。

首先,什麼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什麼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並不復雜,就是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制度、統一規則的大市場。

這個大市場涵蓋瞭每個地區的小市場,高標準聯通,制度規范和商品服務要統一。

這裡的側重點是:統一,再聯系今天提出來的新關鍵詞:加快。

我們就可以具體分析一下:

所謂“加快”,意思是這件事已經談瞭很久,不過之前的進展有些慢,現在形勢逼人,時不我待瞭,要加快。

所謂“統一”,就是指經濟運行的基礎制度,要達到全國范圍統一。

具體的制度,包括但不限於“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售後服務”這一系列對於營商環境的制度保障。

為什麼要加快統一呢?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為瞭提高地方建設經濟的積極性,過去集中在中央的很多權力,都下發給瞭地方。

但是,因為各地基礎環境不同,有些地區經濟較為落後,很難跟先發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競爭。

這些地方政府又面臨經濟建設KPI考核的壓力,為瞭保障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就或多或少采取瞭一些地方保護政策,包括但不限於保護本地企業,對外地企業區別對待。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些地方保護政策保護瞭本地區發展落後的企業,同時,也解決瞭當地的就業,豐富瞭稅收,為地方發展做出瞭不小的貢獻。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些地方保護政策也損害瞭國內經濟“內循環”的大環境。

舉個例子,當年上海浦東新區和南匯區關於修路的事,一直鬧到瞭中央。

那個時候,浦東新區發展的好,來瞭很多外商投資,南匯區也想沾沾光,於是自己掏錢,在浦東新區和南匯區之間修路。

但是,這條路修瞭很久,遲遲都打不通,兩個地方之間出現瞭很多“斷頭路”。

是浦東沒這個錢嗎?

當然不是,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浦東,不太想把這些路打通,紅利你分一點,我就少一點。

直到最後國務院拍板,把南匯並入瞭浦東,才解決瞭這個問題。

事後再看,浦東當時的做法肯定是對本區的經濟有好處的,但是從整體來看,是不是起到瞭負面作用呢?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這樣的地區壁壘在我們這個地緣遼闊的國傢,真的太多太多。

比如前兩天我們提到的五菱宏光mini ev,這輛車在河南和山東的市場占有率達到瞭15%以上,但就在上海,這輛車連“綠牌”都上不瞭,直到今年,政策才有所松動。

還有某個企業傢說到的名言,“投資不過山海關”。

所以,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做,在另一個地方不行,縣官不如現管,這是過去在中國,我們很多企業在走進全國市場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它們確確實實提高瞭企業的經營成本,阻礙瞭企業做大做強的道路。

你說連本地市場都搞不定,還怎麼培養出在世界范圍內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呢?

這一次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在表態,現在就要徹底解決這件事情。

那麼,我們就有瞭一個更深一步的問題。

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呢?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知道問題出在哪,有的時候外界以為的“忽視”,其實是現實情況還沒有允許我們去做而已。

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問題,這是第一點。

過去我們的主要矛盾,是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就是要從無到有,把市場做大,要有“先富”的人和某些地區。

在那個時候,地方保護主義是有利的,甚至是利大於弊的。

但是到瞭今天,疫情已經深刻地影響瞭全世界3年瞭。

即使是放水,也避免不瞭各個地區包括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問題。

外部逆全球化之風盛行,內部價格戰、“內卷”又嚴重,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再加上各個地方有地方保護,“內循環”已經到瞭必須打通的時候瞭。

我們可以這麼去想象,要素資源就像血液,它要能在人體內順暢的流通起來,必然不能有地方保護政策這種“血栓”的存在。

所以,主要矛盾的變化就導致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強企業”,而不是在地方保護下的“大企業、臃腫企業”。

但是,怎麼區分出“強企業”和“大企業”呢?

就要把大傢放在同一個標準下比一比,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第二點,市場經濟從“規模化”向“質量化”發展的要求。

經濟學中有“比較優勢”這麼一說,由於資源稟賦不同,各個地區都有“相對優勢”的領域,如果想要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最好的做法是“各司其職”。

但是,過去由於要搞工業化,要提升GDP,要出政績,怎麼辦?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各地都在搞基建、都在賣地搞房產,都在建產業園,給出的稅收條件一個比一個好,去吸引投資商。

短期內,這些地方因為投資,增加瞭GDP產出,可長期一看,無疑是給地方背上一個個沉重的財政負擔,造成瞭很多“重復投資”,用大量的錢隻換來瞭短期內的產出。

在宏觀的角度上來看,這就是一種浪費,最後還得中央背最終的包袱,用“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輸血補貼。

所以,真正要做到內循環,疏通全國經濟運行的血脈,就必須讓資源更自由地流動起來,流向它們更能發揮價值、效率更高的地方去。

這些,確實都需要標準“統一”。

那麼,對企業來說,會有哪些影響呢?

第一、沒有核心技術,或者幹脆就靠地方保護和財政補貼的企業會很危險。

過去重復建設導致瞭低端產能過剩,這些同質化的過剩產能,再拿到市場化的環境去競爭,自然就是價格戰的內卷。

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通過便宜來熬死競爭對手,打不過的企業自然就要求助。

那A為瞭保護地方企業的時候,就出瞭優惠政策,B也不會坐以待斃,它隻會做的更多,而C看到瞭,就會比AB更狠,幹脆就不準某些外地企業進入我的市場。

這就變成瞭我的鄰居不是我的夥伴,而是我的對手,是我要去排斥和弄死的對象。

那麼,現在制度統一,地方壁壘被打破,就是在倒逼地方企業直面全國市場的競爭。

隻有在產品上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或者你懂得在全網營銷上,做全網、全國的佈局,可以吸引到全國的用戶,這樣的企業才能活得下來。

要麼,你就把市場讓出來。

第二、利好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和大眾市場的龍頭企業。

我們過去講“強龍不壓地頭蛇”,現在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優勢企業進入全國市場的阻礙就逐漸磨平瞭。

這就讓我想到瞭華為最新成立的10大軍團。

過去20年,華為的成長離不開外部需求,現在外部需求在肉眼可見的減少,華為在過去5大軍團的基礎上,又成立瞭10大軍團,毫無例外全部都指向瞭國內市場和各個細分產業。

這種All in的態度,本身就是華為對於目前市場的一個判斷。

第三、更多壟斷行業會逐步放開,進入更大范圍的市場競爭。

過去很多行業是完全被國企、央企所壟斷的,但這樣的口子會有所放開,比如今年新開的“杭臺高鐵”就是一條被民營企業控股建設的高鐵。

當然,因為字數關系,我們今天隻是講到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什麼、為什麼和對企業的影響”。

它真正落地要面對的困難,對地方和企業深層次的意義,我們留到明天繼續探討。

責任編輯|羅英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