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20世紀30年代蘇聯人口狀況初探

前言由於1932~1933年的饑荒和1937年未公佈的蘇聯人口普查結果,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民間,關於30年代的蘇聯人口問題始終流傳著許多謠言,即使是有“官方背景”的學術著作

前言

由於1932~1933年的饑荒和1937年未公佈的蘇聯人口普查結果,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民間,關於30年代的蘇聯人口問題始終流傳著許多謠言,即使是有“官方背景”的學術著作也在傳播各種不實信息,比如中央編譯局的《蘇聯史》第4卷中赫然寫道:

不過,隨著相關檔案材料的披露,我們已經可以憑借這些檔案材料對30年代的蘇聯人口狀況做出更準確的評估,而不至於被這些“專傢學者”的著作和言論影響到對那個時期歷史的認識。

饑荒年代的人口損失

1932~1933年間的所謂“烏克蘭大饑荒”究竟導致瞭多少人死亡?不同的“歷史學傢”根據不同的意識形態需要對此有不同的估計,從數百萬到上千萬再到2000萬以上的數字都有在“正規學術著作或文章”上發表過。但這些數字正如坊間流傳的各種對“大清洗”處決人數的五花八門的估計數字一樣,普遍缺乏檔案材料的支持。

烏克蘭的人口損失

作為饑荒的“震中地帶”,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災情一向是是謠言的重災區,比如前引《蘇聯史》第4卷就聲稱有350~400萬烏克蘭農民被餓死。

還好現在的檔案材料已經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根據原始檔案可知,1933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大幅增加,這顯然是饑荒導致的。但即使如此,1933年烏克蘭的死亡人數也不過1908907人——更何況這些人的死亡並非全部是饑荒所致。

另據統計,1926年和1940年蘇聯人口死亡率分別為20.3‰和18.3‰,而1932年和1934年烏克蘭的人口死亡率分別為21.3‰和17.6‰,由此可以推測1932年和1934年因饑荒導致的人口死亡不會太多,因饑荒導致的人口死亡主要集中在1933年:

而根據檔案原文可知,1933年烏克蘭的人口死亡數相較於前一年增加瞭約125萬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顯然是因饑荒而死的。當然如果以此認定饑荒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125萬未免過於武斷,但即使是最極端的估計,這一數字的上限大概率也不會超過150萬。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人口損失

同樣依據原始檔案可以推測,1932~1934年間俄羅斯境內死於饑荒的人數至多120萬人,白俄羅斯則大約隻有2萬人:

其他加盟共和國的人口損失

我手上沒有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數據,但根據1940年的數據可知,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和摩爾達維亞的人口數合計為2774.8萬人,即使我們默認這些加盟共和國在饑荒期間的人口死亡率與烏克蘭相同並按照實際人口數相較於30年代初更多的1940年數據為乘數計算,這些加盟共和國在1932~1934年間因饑荒而死的人數至多為120萬人:

饑荒期間蘇聯人口損失小計

根據這些明顯存在高估的數字,我們可以得出“大饑荒”導致的人口死亡數字的粗略結果:

地區 死於饑荒的人數
俄羅斯 120萬
白俄羅斯 2萬
烏克蘭 150萬
其他加盟共和國 120萬
總計 392萬

這一數字與斯蒂芬·惠特克羅夫特的估計基本吻合:

蘇聯農村人口減少的情況:《蘇聯史》的曲解與誇大

而蘇聯農村人口的減少也被《蘇聯史》等“學術著作”和各種網文曲解瞭,隨著蘇聯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瞭,據統計在1927~1938年間,共有2450萬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

而《蘇聯史》中所說的農村人口減少瞭1030萬的數據也並不準確:

按照1937年的全聯盟人口普查結果,蘇聯農村人口數為116392132人,相較於1926年減少瞭約430萬人,遠非《蘇聯史》中所說的“減少瞭1030萬人”。後續的修訂版中農村人口數字雖然有所減少,但依然有114447313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二次普查與第一次普查之間相差幾個月,在此期間有更多農村人口轉變成瞭城市人口。但即使如此,37年農村人口和26年相比也不過減少瞭620萬,而非《蘇聯史》第4卷所說的1030萬。由此可見,《蘇聯史》嚴重誇大瞭饑荒和集體化對蘇聯農村的“破壞”。

饑荒的起源與經過:一些經常被忽視的事實

“階級敵人”的破壞

富農等“階級敵人”在蘇聯農業集體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在當代歷史學界因為出於為xx思想做準備等因素往往被刻意邊緣化甚至於忽視瞭。然而,作為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親歷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卻清楚這些人對集體化運動造成瞭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蘇修官方史也提到瞭富農的阻撓破壞行徑:

而在民族地區,由於農業集體化運動兼具清除封建制度殘餘的民主改革的性質,原有的舊勢力更是自然要做一番掙紮:

氣候對蘇聯農業的影響

在討論30年代蘇聯農業的發展問題時,氣候因素似乎很少被提及,仿佛它們沒有造成任何影響。但根據三位蘇聯經濟史權威學者——R.W.戴維斯、斯蒂芬·惠特克羅夫特和馬克·哈裡森的共同研究,在整個20~30年代,蘇聯主要產糧區的氣候條件一直很差,在農業集體化的關鍵時間段——1931~1932年更是發生瞭嚴重的旱情:

盡管書中也強調瞭“體制和政策”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毫無疑問,氣候因素在“烏克蘭大饑荒”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應被無視。

蘇聯工業化“依賴糧食出口”的謠言

這個謠言由來已久,也可以說是人們對蘇聯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之一。實際上,1922~1932年蘇聯總計出口瞭價值約35億盧佈的糧食,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在蘇聯一五計劃的預算面前:

想必沒有什麼繼續討論的必要瞭,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更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蘇聯對災區的援助工作

在一些“學術著作”(沒錯當然包括中央編譯局的《蘇聯史》)中,斯大林、聯共(佈)和蘇聯政府高層似乎對饑荒熟視無睹,沒有對災區進行及時救援,從而加劇瞭這場慘禍。然而,檔案材料再一次打瞭他們的臉。

早在饑荒真正爆發之前,聯共(佈)中央政治局便於1932年2月4日通過決議,對各地區的春播運動提供種子和糧食援助:

而在饑荒現象出現後,蘇聯高層也及時做出瞭反應,且舉如下幾例:

政治局關於向烏克蘭提供面包的決議,1932.4.23蘇聯人民委員會決議,關於從港口將玉米和小麥調回及從波斯和遠東地區為烏克蘭購買糧食,1932.5.3

1937年人口普查:謊言與真相

由於目前尚未明確的原因,1937年的人口普查數字當時並未公佈,這就給瞭一些人造謠之機,甚至稱“1937年的蘇聯人口數比1926年還少”,但事實卻是:

1926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蘇聯人口數為147027915人,而解密的文件顯示,1937年人口普查的“初步數字”為162003225人,修訂後的數字為168524266人:

也就是說,1926~1937年這十年間,蘇聯人口凈增瞭21496351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瞭14.6‰。

總結

盡管經歷瞭挫折,但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取得瞭偉大的成就。在不利的氣候條件下,即使按照後來學者的“low estimate”,蘇聯的農業生產水平仍然超過瞭一戰之前:

得益於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1934年11月26日通過決議,面包和其他幾種食品的配給制被取消;1935年9月25日,取消肉、魚、糖、油和土豆的配給制的決議通過。1939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蘇聯人口總數達到1.7億人,相比於1926年增加瞭2300萬:

同時,蘇聯人民的平均壽命也有所提高:

到30年代末,蘇聯無論是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還是文化教育事業都獲得瞭長足發展:

就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民迎來瞭偉大衛國戰爭的嚴峻考驗。

資料來源

《蘇聯人口七十年》

《蘇聯國民經濟統計年鑒1956》

《蘇聯國民經濟發展七十年》

《斯大林時代》

《蘇聯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經濟歷史統計集1800-1982》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

《新編斯大林全集檔案附卷》

《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1913-1945

Всесоюзн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1937 года: Общие итоги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1934

Полвека под грифом "секретно": Всесоюзн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1937 год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