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在今天,我們還要勸女性“不要深夜單獨外出”嗎?

外面那個深夜的世界是黑暗的、險惡的,所以女性啊,你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不要深夜單獨外出”。在前些年,這句勸告聽上去好像沒問題。而它在這一兩年越來越不受待見,甚至被認為是一種

外面那個深夜的世界是黑暗的、險惡的,所以女性啊,你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不要深夜單獨外出”。

在前些年,這句勸告聽上去好像沒問題。而它在這一兩年越來越不受待見,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愚昧之見。那麼,在今天,我們還要說“不要深夜單獨外出”嗎?

打開視頻,

和書評君的視頻欄目“羅東時間”碰撞!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6952192392134656

—————— 視頻註解 ——————▼

是否贊同勸說“不要深夜單獨外出”,每個人都能基於自己的經歷和角度作出判斷,回答非此即彼。視頻裡,我們為什麼偏偏要從“公共”與“私人”兩個領域去談呢?

提到那句“不要深夜單獨外出”,你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這句話在網上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並不值一提。

事實上,如果將網絡檢索范圍退回到十年前,不管是在論壇、貼吧,還是在博客,它都非常罕見,隻是如今才隨處可見。並沒有一項數據表明那是因為女性在深夜遭遇陌生人侵害的事件變多瞭。

問題在於,“不要深夜單獨外出”不是在網上產生的,而是前些年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和女性議題的爆炸式增長,被人們從真實的日常生活裡帶到瞭微博、微信。

新京報制圖/李鐵雄

在許多人(包括男性)的成長過程中,“不要深夜單獨外出”都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從走出傢門去上學、去工作的時刻起,父母、教師、同學和朋友就經常像這樣提醒。他們認為掌握不瞭外面的世界,保護好畢竟是好的。我們一般會認為那是他們在表達關心,即便抵觸,也多半隻是認為頻率高太“嘮叨”,而不太可能對其產生懷疑。

然而,這句話到瞭網上,初來乍到尚好,久而久之,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發覺似乎哪裡不對。

因為勸告者顯然沒抓住關鍵問題,要勸也是勸施暴者克制犯罪沖動,既然犯罪,那就必然要接受司法的審判和輿論的唾棄。而你哪怕白天外出或結伴同行,也不一定就能完全遠離潛在的施暴者。

何況,這句勸告還存在一個可怕的傾向:將這些女性的不幸歸因於深夜單獨行走,並相信惡魔隻會找上那些所謂“從事特殊職業”“打扮花枝招展”或“不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目標,而隻要自己不屬於她們好像就是安全的。

為什麼“不要深夜單獨外出”會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勸告的對象,不再是私人領域的親人或朋友,而是公共領域無差別的陌生人——到微博上寫評論、到貼吧上發帖子,隻要不設置屏蔽或隻有誰可見,便是在參與公共意見的討論。“公共”與“私人”兩個領域有著截然不同的追求。

延伸閱讀:社會的“公共”

《公共社會學》。作者:麥克·佈洛維;譯者:沈原;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年5月。

延伸閱讀:政治的“公共”

《公共的政治哲學》。作者:任劍濤;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6年6月。

何謂(社會)公共領域?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它與國傢(state)、市場和私人的邊界並不一樣,同樣一件事,可能在那是國傢或市場范疇(並受權力或資本支配),而在這是公共領域范疇。

而不管如何不同,一個領域能稱得上是“公共領域”,一般就需要它是開放的、持續的、參與者不被打斷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參與者發表意見,雖然相互間難免存在觀點差異,但都需要遵守自由而平等的言說規則,而非操控或不尊重其他參與者。

人們參與公共討論,不隻是存異,實際上也在求同,也就是追求所謂“共識”的那部分,包括正義與非正義、是與非等等標準。這些“共識”並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贊同,但隻要認同者多瞭,就會形成一種公共意見、壓力,反而來評價和約束每個人。

而包括“不要衣著暴露”“不要深夜單獨外出”在內的勸說,在這裡就容易在“公共”與“私人”之間錯位。

延伸閱讀:公共而非私人需要“妥協”

《妥協:政治與哲學的歷史》。作者:阿林·弗莫雷斯科;譯者:啟蒙編譯所;版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6年12月。

公共意見需要處理的是關於一個事件基本正義是非的議題,比如施暴者是否得到瞭審判和刑罰、量刑是否公正,以及如何才能創造出一個環境減少施暴提高安全感。

如何穿著、如何行走,縱然會受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但在這些影響范圍之內基本上是自由的。每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穿著打扮和出門行走。這就是近代(以及國內的改革開放)以來所慢慢形成的“私人領域”瞭。

它通常不需要“共識”,反而追求的是“偏見”。“偏見”不會像公共領域那樣產生規范性的意見,不會去要求“人們”遵守什麼。

“不要深夜單獨外出”這一私人意見從真實生活裡的親朋好友來,如今也可以、而且也需要回到那裡去。因為在那裡,就像視頻裡2分42秒開始談的,很遺憾,它確實是一種必要的無奈之舉。

想要與我們互動,或觀看更多內容,

歡迎在微博上搜索@羅東時間~

進入一個議題探討的歷史節點或時間不同,我們選擇的邏輯、方向往往也不同。現在,歡迎調好你的時間!思考,不過站。

本文系獨傢原創內容。作者:新京報記者 羅東;編輯:西西;視頻拍攝:Camel;視頻剪輯與海報:桂雪;封面設計:李鐵雄;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