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一覽。(你知道嗎?)

一、“定遠”級鐵甲艦:1.制造:由清朝委托德國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1881年開工,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級“鎮遠”艦下水;“定遠

一、“定遠”級鐵甲艦:

1.制造:

由清朝委托德國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1881年開工,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級“鎮遠”艦下水;“定遠”、“鎮遠”兩艦於1884年竣工。

2.造價:

定遠艦花費約140萬兩白銀,鎮遠艦花費約142萬兩白銀。當時的英國大使威爾瑪就指出,這兩艘鐵甲艦在當時的價格已經算是很便宜瞭。德國政府出於一方面刺激重工業,一方面增加德國在遠東的政治影響力,而拿下這個訂單。

3.定遠艦的裝備:

“定遠”,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軍艦。定遠和鎮遠二艦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巨艦”。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噸或743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8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6200,航速14.5節(“鎮遠”為7200馬力,航速:15.4節),續航能力4500海裡/10節,配有照度為8千支燭光與2萬支燭光的探照燈各一具,由3臺發電機(“鎮遠”為2臺發電機)提供70千瓦的電力。

裝甲總重為14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65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裝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裝甲厚203mm,煤櫃載煤量700噸,最大載煤量1000噸,編制329-363人。

4.定遠艦的火力配比:

德國克虜伯公司專門定制的4門305毫米口徑短管克虜伯炮,有效射程7800米,是“定遠”艦最具威力的主要武器。

而且值得註意的是,這4門巨炮安裝的形式比較特別,佈置在軍艦中部的斜連炮臺上(模仿“英弗萊息白”的主炮佈置),4門炮射界很大,可以同時朝向軍艦的前後左右方向設計。軍艦首尾的2門150毫米口徑35倍徑克虜伯炮,有效射程11000米。

75mm克虜伯炮4門、37mm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 8門、57mm、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 各2門,14吋魚雷發射管3具(兩舷各一具、艦尾一具,備有21枚魚雷)。

此外兩艦各裝備艦載魚雷艇2艘,分名為“定一”“定二”、“鎮一”“鎮二”,排水量16噸,艇長19.5米,110匹馬力,航速15節,裝備1門37mm哈乞開斯炮、2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艇艏左右各一)。

二、“濟遠級”巡洋艦:

“濟遠”艦訂購時計劃為“定遠”級的第3艘艦(本來打算買4艘定遠),後應經費短缺而縮水改為訂造巡洋艦,是德國船舶工業史上設計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艦。

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與鐵甲艦“定遠”、“鎮遠”同批訂購。

1.濟遠艦的總體裝備:

“濟遠”艦排水量2300噸,艦長71.93米,寬10.36米,吃水5.18米,動力系統為2臺復合式蒸汽機和4座燃煤鍋爐,功率2800匹馬力,雙軸雙槳,航速16.5節。

該型艦的煤艙容積較小,標準載煤230噸,最大載煤隻有300噸,不符合當時有關巡洋艦續航能力的要求,此點後來備受詬病。

“濟遠”艦回國時,曾一度連甲板上都堆滿燃煤,方才勉強敷用。鮮為人知的是,早期的“濟遠”艦,外觀上的特征實際是三桅單煙囪,為使用風帆起見,曾一度在鋼制的軍桅外,添加過2根木質的桅桿。

隻是回國後,因為沒有太多對於長距離航行的要求,才將2根木質桅桿拆除,變成瞭後來世人熟知單桅單煙囪的樣式。

2.濟遠艦的火力配比:

“濟遠”級軍艦的武備配置思路也不同於早期巡洋艦,不再在軍艦上裝備大量火炮,而隻裝備少量威力巨大的大口徑火炮,屬於“以口徑換數量”的設計。

它的主炮包括:2門克虜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徑後膛鋼套箍炮和1門克虜伯1880式150毫米35倍徑後膛鋼套箍炮。

其中,210毫米火炮每門重13.5噸(僅指炮管),實際口徑209毫米,炮管長7330毫米,膛線長6720毫米,使用鋼彈、開花彈及子母彈,均重140公斤,發射藥包重45公斤,274米距離上,可擊穿厚達451毫米的鐵甲,火炮初速530米/秒,有效射程8300米,射速每分鐘1發。

這2門威力巨大的火炮雙聯安裝在艦首的露炮臺內,采用人力配合水壓輔助動力轉動,與“定遠”級軍艦一樣,“濟遠”主炮的露炮臺上也安裝瞭悶罐式的穹蓋炮罩。位於艦尾露炮臺內150毫米火炮,與“定遠”級鐵甲艦裝備的同型,各項參數相同,同樣炮臺上也使用瞭穹蓋炮罩。

“濟遠”級軍艦裝備的小口徑火炮數量較大。包括2門47毫米單管重型哈乞開斯炮、9門37毫米單管哈乞開斯炮,以若幹多管連珠炮,這些火炮雖然主要用於殺傷敵方人員,和抵禦高速逼近的魚雷艇。但近距離上對敵方大型艦船,也具有一定威懾,尤以哈乞開斯式單管炮為甚。

另據史料記載,“濟遠”級軍艦回國後,又增添瞭4門金陵機器局生產的銅炮,口徑在70毫米左右,屬於當時大型軍艦普遍裝備的舢板炮(有爭論是禮炮)。

“濟遠”級軍艦的武器系統裡還有李鴻章著迷的魚雷兵器,在軍艦首尾,及兩舷都設置有專門的魚雷發射室,共裝備4具魚雷管,使用德國造刷次考甫磷銅魚雷,即黑頭魚雷。

同時參考瞭“定遠”級軍艦的設計,“濟遠”艦上也搭載有2艘艦載魚雷艇,名稱可能為“中甲”、“中乙”。此外,符合19世紀巡洋艦的規范,“濟遠”艦的武器系統裡,還有水下尖銳的撞角。

3.濟遠艦的防護措施:

“濟遠”更重要的特征,在於它的防護措施。

作為名副其實的穹甲巡洋艦,“濟遠”裝備瞭厚度在4英寸左右的穹甲甲板,材料為當時最新式的鋼鐵復合裝甲。根據圖紙測量,濟遠的穹甲最高處低於水線23厘米,穹甲的兩邊低於水線四尺。批評者經常對濟遠的穹甲低於水線,卻無視首艘穹甲巡洋艦埃絲美拉達的穹甲同樣低於水線這一事實。

阿姆斯特朗公司直到1885年12月建成浪速號,才第一次采用三段式穹甲、並將穹甲頂部平面提升至水線之上1英尺#(黑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濟遠”級巡洋艦的穹甲樣式卻非常獨特,不同於英國那種中間平、兩邊坡的穹甲,這級軍艦采用的是中間隆起的弧形穹甲。

“濟遠”露炮臺的裝甲圍壁采用瞭厚達14英寸的鋼面鐵甲,為安裝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傳動裝置提供瞭堅實的防護,,露炮臺上扣著的悶罐式穹蓋炮罩的厚度和“定遠”級軍艦的一樣,厚度較薄,僅有1.5英寸。

4.英國人的陰謀:

“濟遠”是一種仿英式的軍艦,但沿用的仍是英國早期穹甲巡洋艦的設計,穹甲隻覆蓋瞭機艙上方,並沒有延伸全艦,防護性能顯然不如“埃斯美拉達”。而且穹甲的位置竟然安裝在水下4英尺處(早期通病),完全與“穹甲界隔漏水”的設計思想背離。

“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無幾,隔堵水久,奇支側難免,斯時炮勢成上重,駕駛為難,危險特甚”,“其失如機艙逼窄,絕無空隙,隻身側行,尚慮誤觸,暑月炎燠,臨戰倉皇”。

因為穹甲甲板位於水線下,一旦上方的舷側中彈洞開,大量湧入的海水勢必完全淹沒穹甲甲板,導致軍艦浮力喪失而覆沒,而且穹甲甲板低於水線,使得在其之下的機艙高度大受限制,本來那個時代軍艦的動力系統就非常龐大,壓縮在如此小的空間裡,操作自然非常費事、危險,機艙的工作環境大受影響。

由此可以看到,“濟遠”設計上實際不如“埃斯美拉達”,德國人拿中國的銀子做瞭次價值不菲的試驗。

從上圖可見,其穹甲呈拱形,穹甲頂點低於水線約23厘米,兩側距水線137厘米,這種整體低於水線的防護甲板引發瞭一系列問題:

  • ⑴雖然由復合裝甲制成的穹甲極其堅固,但水線附近的艦體外板被擊穿後海水會將其淹沒,穹甲下方的水密體積無法保證軍艦的抗沉性。
  • ⑵在水線破損後,為阻止海水灌進穹甲下方的艙室,設計者不得不在穹甲的通風、煙道、主機艙口出設置很高的裝甲圍板,引起瞭成本和重量的上升。
  • ⑶由於穹甲的位置太低,舵機隻能置於其上方,在戰鬥中極易遭到攻擊,外加穹甲下方機艙空間狹小,操作不便。

完善的穹甲巡洋艦,即穹甲頂部平坦處,高出水線以上,兩邊傾斜至水線以下,穹甲覆蓋船中部要害處,並延伸至首尾(首尾穹甲厚度減薄)!並艦體兩側水線部分用煤倉、水密隔艙增強防護!

5.濟遠艦的防禦系統:

但艦體兩側沒有垂直裝甲保護,被擊穿還是會進水,進水才是最致命的。進水靠什麼防,是密集的水密隔艙和優良的煤倉規劃(煤倉佈置與艦體水線兩側和穹甲頂部上方,用煤堆增強防禦!

艦底的密集水密隔倉,保持浮力),把進水限制在某個區域內,不會沒過穹甲頂部,使船保持浮力。

但大量進水,就會像致遠那樣,船身傾斜,而像濟遠這樣穹甲整體位於水線以下(早期穹甲巡的通病),進水淹沒穹甲頂部,意味著整船傾覆。

三、“致遠級”巡洋艦:

1.制造和造價:

致遠及靖遠屬防護巡洋艦,裝有鋼制“穹甲”,故又稱穹甲快船。致遠及靖遠及分別於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

致遠級排水量2,300噸,長250呎(76.2米),吃水最深15呎(4.57米)。動力為四座鍋爐,兩部蒸汽機,雙軸推進,標準運作5500匹馬力,增壓時為7,600匹,航速18.5節,以時速10節續航距離6000海裡。

二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所建,每艘造價84.5萬兩白銀。

2.致遠艦的火力配比:

致遠級穹甲巡洋艦,裝備210毫米‘克虜伯’主炮3門,其中2門位於艦首的雙聯裝炮盤上,另外一門位於艦尾的單裝炮盤,都有後部敞開的,厚度為2英寸(50.8毫米)炮罩保護炮手。

與德購軍艦不同的是,“致遠”級軍艦的210(8.2英寸)毫米主炮炮架采用瞭原始的復進機,射速達到2.5分鐘1發,有效射程8300米,共備彈150發。

152.4(6英寸)毫米‘阿姆斯特朗’副炮2門(有資料說是150毫米克虜伯炮),位於艦體中部兩側的耳臺內,炮手有1英寸厚的後部敞開炮罩保護。

由於也采用瞭早期的復進機炮架,因此射速達到每分鐘1發,共備彈300發;5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8門,分別位於艦首尾兩側的炮房和艦體兩側,射速1分鐘20發,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護;3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6門。

其中2門位於前部戰鬥桅盤中、另外4門位於艦體兩側,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護;10管11毫米“格林”機關炮6門,射速每分鐘350發,2門位於後部戰鬥桅盤,剩下的4門安裝在機艙棚頂四角,炮手有簡單防盾防護。

另有14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兩具分別位於艦首艦尾的魚雷艙內,另外兩具位於艦體中部兩側,共備‘刷次考甫’魚雷12條。額外的武器是安裝在艦首的尖銳的撞角。

3.致遠艦的防禦系統:

致遠級穹甲巡洋艦,軍艦防護,前面介紹瞭完善的穹甲佈局,這裡就不多說瞭!作為英國成熟的穹甲巡洋艦的經典之作(英廠傑構),中部穹甲厚度厚達4英寸(101.6毫米),首尾部的穹甲也有2英寸(50.8毫米)的厚度!

另外,“致遠”級軍艦擁有完善的水密隔艙,生存力進一步提高。另外一處重要的防護場所就是厚度達到2英寸的裝甲司令塔。

4.致遠艦的缺點和弊端:

致遠級巡洋艦也有弊端,為瞭達到單艦克制日本浪速級巡洋艦,在較小的艦體上安裝3門210mm克虜伯火炮,達到在主炮數量上抗衡浪速。

過重的武器,出於降低重心以提高穩定性,上甲板不可能太高,導致致遠的兩側舷臺離水面高度實際隻有6英尺。

因此可以說,“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就是“致遠”巡洋艦是在削減動力、犧牲穩性以換取強化火力和防護的產物(小船扛大炮的弊病)。

艦艏柱上的魚雷發射管開口靠近水線,其膨脹的外形與尖削的艦艏相比形線變化較為突兀,即便在平靜的海面上,高速航行時也會激起很大的浪花。海水飛濺上艦艏甲板影響艦艏炮塔的視線與操作。而舷側副炮所在的舷臺離水線太近,海浪容易濺入。

四、“經遠級”裝甲巡洋艦:

1.制造和造價:

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2艘共計1739761兩銀。

“經遠”於1887年1月3日下水,“來遠”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該型艦是德國造艦史上設計制造裝甲巡洋艦的開始。

經遠”、“來遠”屬同級艦,“經遠”艦長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動力采用2座3脹往復式蒸氣機、4座圓式燃煤鍋爐(每座重38噸),雙軸推進,功率5000匹馬力、航速15.5節(“來遠”為15.3/4節)、載煤量320-350噸。

2.經遠艦的火力配比:

經遠級裝甲巡洋艦,配備雙聯克虜伯210mm主炮1座(每門炮重13.5噸,35倍口徑)、1880年式克虜伯150mm炮2門(每門炮重4.5噸)、75mm克虜伯炮2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2門、40mm哈乞開斯炮1門、37mm5管哈乞開斯炮5門、18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3具可轉動,另外1具為固定式水下魚雷發射管,位於艦艏撞角下方)。

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結構,其艦中部擁有一個42.8米長(占艦長的52%)、12米寬、1.8米高的裝甲盒,當軍艦出於正常裝載狀態時裝甲盒的上端會高出水線0.6米,但滿載時則會沉到水線以下。

3.經遠艦的防禦系統:

經遠級的裝甲帶屬於復合裝甲,其橫面大致呈梯形,上半部分厚241毫米,下半部分從241毫米開始逐漸減薄至127毫米。與裝甲帶連接的裝甲橫艙厚203毫米(形成鐵甲堡),裝甲盒上方還覆蓋一層裝甲甲板,出於穩性的考慮其厚度僅38毫米。

經遠級的首尾防護甲板不同於濟遠的穹甲(龜甲),采用從橫向看中間平、兩側斜向下彎曲的形態。穹甲厚度和濟遠相同76毫米,這個厚度似乎是當時德國巡洋艦的設計準則。

經遠級的防護甲板稍低於水線,也就是說首尾的防護甲板與艦中的裝甲盒並不是直接相連。從縱向看是“艦艏防護甲板 – 前裝甲橫艙壁 – 艦中裝甲甲板 – 後裝甲橫艙壁 – 艦尾防護甲板”的連接形式。

4.經遠艦的發展歷史和缺點:

裝甲巡洋艦由俄國人發明,在1870-1887是早期階段,探索出各類甲帶巡洋艦(不能算是真正的裝甲巡洋艦)。

對比經遠同時期建造“奧蘭多”、“專橫”,也是鐵甲堡式甲帶巡洋艦,時代局限下有一樣的問題,居然連大英帝國都也隻能造成這樣,要詬病德國人也是不理智的。

從個人角度出發,德國在沒有造裝甲巡洋艦的經驗下,能在有限的資金、吃水限制、武備、重甲下,由濟遠改進出經遠,造工也精良,可謂不容易瞭。

五、“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1.制造和載量:

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師倫道爾設計。該級艦共2艘,超勇號和揚威號。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噸、動力為2座往復式蒸汽主機,6座圓式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功率2600匹馬力、航速15-16節(用強壓通風16節多)、續航能力5000海裡/8節,煤艙正常載煤250噸,最大載煤量300噸,全艦編制137-140人。

2.超勇艦的主要作用:

“超勇”級軍艦,英國著名的艦船設計師倫道爾設計一種以撞擊作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軍艦,在他想像中,這是一種小型、高航速、造價低廉的軍艦,可以“追趕、碰壞鐵甲艦”,用低成本、小型的軍艦去打敗傻大黑粗的鐵甲艦。

3.超勇艦的艦體構成:

艦體為金屬結構,艦體材料主要采用的是3/4英寸厚的鋼板,鉚接在木質底板上,另外在水線下3.5英尺處有一段簡化的裝甲甲板,保護著機艙和彈藥庫等重要部位,但這層裝甲甲板厚度僅為3/8英寸,隻能給水兵們一些心理安慰而已,並無太多實際價值(別稱:平甲巡洋艦)。

除此外,“超勇”級再無附加裝甲,屬於無防護巡洋艦,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出於減輕軍艦的噸位、提高航速,以及降低成本等考慮。為增加軍艦的生存力,倫道爾在軍艦舷側和機艙上方設置瞭多個煤艙,寄希望依靠煤堆來提供一些防護。

4.超勇艦的防禦系統:

因為自身防護能力薄弱,而作戰的主要手段又是極為冒險的撞擊戰術,“超勇”級軍艦外形設計上別具特色。除雙桅、單煙囪外,水線以上的艦體非常簡潔、低矮。

如此既使對方難以瞄準,逃避敵方火力的打擊,同時又能盡量隱蔽自己,不被敵方發現,以發揮撞擊戰術突然性的特點。

5.超勇艦的缺點和不足:

但由之卻造成瞭適航性差的惡果,該級軍艦幹舷極低,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高速航行,首尾主甲板也可能被海水淹沒,惡劣海況下的情況可想而知。

“超勇”級軍艦指揮系統的佈置較有特色,在主炮塔後部、煙囪後部兩處各設有一座裝甲司令塔,但裝甲厚度僅有5/8英寸,煙囪後部的裝甲司令塔頂部設有露天飛橋,兩翼安裝航行燈。

此外,在後主炮附近還有一個備用的露天指揮臺,安裝有1具標準羅經。

6.超勇艦的火力配比:

⑴主炮方面:

“超勇”級軍艦安排瞭2門大口徑後膛火炮,這種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火炮,可能是MK1型,口徑10英寸,身管26倍徑,炮彈重400磅,每門炮備彈100發,初速560米/秒,正常情況下最大射擊仰角10度,最大射擊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

在極限射擊仰角15度時,射程可達12000米,這型火炮的威力相當驚人,被認為是1881年代威力最大的火炮,3000米距離上使用實心彈可以射穿14英寸厚的鋼板,這可能是倫道爾向金登幹許諾這種軍艦可以戰勝鐵甲艦的信心所在。

由於這型火炮屬於從地井炮發展而來的原始速射炮(“阿爾比尼”炮架),因此射速較傳統的架退式後膛炮為快,為2.5分鐘1發。因為該型巡洋艦的噸位較小,沒有采用笨重的船面旋臺式炮塔,而是將2門火炮分裝在軍艦首尾的露炮塔裡,火炮采用水壓動力轉動,每門炮配備10名炮手。

為給炮手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環境,以免風浪的幹擾和保持艦體外觀連貫避免突兀以增加隱蔽性,在露炮塔外安裝瞭一個固定不能轉動的炮廓,炮廓鋼板的厚度僅有3/8英寸,分別在火炮的正前方和兩側開有較大的炮門,主炮在正前方可以獲得44度的射角,在左右兩側分別獲得70度的射角。

由於“超勇”級軍艦的幹舷很低,高速航行時甲板容易上浪,未免海水灌入炮臺內,炮門上均裝有擋板,平時關閉,作戰時向上掀放到炮臺頂上。

⑵小口徑艦炮方面:

“超勇”級軍艦在主炮之外裝備瞭大量中小口徑火炮,用來填補艦上的火力真空。其中,4門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4.7英寸口徑火炮,被安裝在上層建築內的4個拐角上,通過艙壁上的炮門向外射擊,射界60度。

這種火炮同樣屬於由地井炮發展而來的原始速射炮,身管長22倍口徑,每門炮備彈200發,彈重40磅,火炮初速461米/秒,有效射程3000米。

和主炮一樣,為防止海水灌入,4.7英寸炮的炮門上也使用瞭擋板,作戰時才向上打開。

“超勇”級後主炮附近安裝瞭2門諾典費爾德式4管機關炮,中國史料稱為四門神機連珠炮。這種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火炮,是當時世界與哈乞開司、加特林齊名的優秀機關炮,原理是將多根槍管平行排列,通過轉動把手,使各個槍管後的槍機依序擊發,從而實現高速射擊。

火炮口徑25毫米,炮身長965毫米,炮身重193公斤,炮架重117公斤,射速每分鐘350發,射程2000米,274米距離上可擊穿24毫米厚鋼板。此外,艦上的小口徑炮還有4門10管加特林機關炮,中國史料稱格林炮。作為撞擊巡洋艦,“超勇”級軍艦必不可少的武器是撞角。

7.“撞角”問題討論:

據西文檔案記載,撞角位於艦首水線下11英尺處。

但在今天掌握的最早的一套“超勇”級軍艦圖紙上,卻找不到一點有撞角的跡象,據推測是因為撞角的設置增大瞭艦首的興波阻力,航速受到影響,所以被迫在艦首處加瞭一個修形艦艏,保持軍艦在平時航行時的流線完好,在作戰時再拆卸這個修形艦艏,露出鋒利的撞角。

六、“平遠級”近海防禦鐵甲艦:

1.制造的曲折歷程:

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9艘艦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參考法國“黃泉”、“柯襲德”、“士迪克十”、“飛禮則唐”等近海防禦軍艦基礎上,設計制造出的中國第一艘鐵甲艦,代表瞭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

由魏瀚、陳兆翱、鄭清濂、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監造。

  • 1886年12月7日開工。
  • 1888年1月29日下水。
  • 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為“龍威”。

北洋海軍總查瑯威理對該艦檢查後甚為滿意,於1890年5月16日調歸北洋海軍,更名為“平遠”(正值中法戰後大治水師外購軍艦,老李想外購巡洋艦、福建船政想自造鐵甲艦,雙方在爭經費。

清政府批準瞭李鴻章關於購買西方新式穹甲巡洋艦的申請,但將最初購買6艘的計劃調整為4艘。

同樣,清政府也同意福建船 政仿造近海防禦鐵甲艦的方案,不過也做瞭一定改動,將原本3艘的請求縮水為1艘,而且說明鑒於閩浙局勢漸趨緩和,新軍艦建造完成後將歸屬創建中的北洋艦 隊)

2.平遠艦的構成:

平遠級近海防禦鐵甲艦,正常 排水量2150噸,滿載排水量2640噸,大於法國“黃泉”。主尺度則和“黃泉”接近,柱間長59.99米,寬12.19米,但吃水較深,艦首為4.19 米,艦尾4.40米。

動力系統采用瞭2臺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輪機轉速80轉/分鐘,配套使用4座圓型高式燃煤鍋爐,每座有2個爐門。主機 功率2400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0.5節。

軍艦上的煤艙容量設計得較大,遠遠超過“黃泉”級,為350噸,這表示福建船政在設計時根據這艘軍艦將要 用於遠海作戰的實際需求,做出瞭必要的改進。艦底采用瞭雙層鋼底設計,兩層之間間隔2英尺。

3.平遠艦的防禦系統:

平遠級近海防禦鐵甲艦,環繞全艦裝備有水線帶裝甲,全為從法國購入的全鋼裝甲。其中艦首部位裝甲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2.1336m);軍艦中部因為要防護安排在其內的彈藥艙、鍋爐艙等要害設施,裝甲厚度達 到8英寸(203.2毫米),高5英尺(1.524m);艦尾部分裝甲厚6英寸(152.4毫米),高4英尺2英寸(1.27m)。

除此,軍艦兩側的煤艙裡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護,起到抵擋炮彈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裝甲保 護的部位還有,裝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臺裝甲圍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裝甲厚5英寸。

4.平遠艦的整體總結:

整體來看,“龍威”級軍艦防禦力較強,但由於采用的是蚊子 船船型,而且軍艦噸位相對較大,整體機動性能不佳,航速較慢。

七、“龍威”級蚊子船:

1.龍威艦的火力配比:

福建船政建造“龍威”時,並未給其配備武器,船政大臣裴蔭森在匯報清廷的奏章 中,隻是介紹這型軍艦可以裝備260毫米主炮1門,和120毫米副炮3門,但這並不表示“龍威”已經安裝瞭上述火炮,僅僅是可以安裝而已。

後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隻勉強安裝瞭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

2.龍威艦的火炮構成:

作為標準的蚊子船型設計,“龍威”的主炮被安裝在艦首,是1門威力巨大的260毫米克 虜伯鋼箍套炮,型號為1880式35倍口徑。

⑴主炮方面:

與日本海軍“浪速”級軍艦的主炮相同,因為擔心船頭大炮太重,遇到風浪容易造成船頭顛簸搖晃,難以瞄準射擊, 因而主炮塔的位置被安排在接近軍艦的中腰附近。

火炮身管長9100毫米,膛長8320毫米,炮管重27700公斤,炮架重14900公斤,配備有鋼彈、開 花彈、子母彈,其中鋼彈、開花彈彈頭重275公斤,子母彈重215公斤,而發射藥包則均為87公斤。

火炮有效射程高達12200米,初速530米/秒,使 用鋼彈在274米距離上,可以擊穿571毫米厚的鋼板。

⑵小口徑火炮方面:

佈置方法則和母型“黃泉”相同,將2門火炮分置在軍艦兩舷的耳臺內。

符合船頭對敵時代的設計習慣,“龍威”艦也沒有安裝大口徑尾炮。

在上述中大口徑火炮外,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2門,哈奇開斯37毫米五管37毫米機關炮6座,哈其開斯37毫米輕型速射炮4門,英制18英寸白頭魚雷發射管3具(事實上並沒有安裝)。

3.借鑒多國的樣式特點:

與眾不同的是,“龍威”盡管主炮采用的是德式,但炮罩卻是延續前部敞開式而來的標準法式設計。

而且 炮罩上還有碉堡狀的觀察位,使得這艘充滿法蘭西特色的軍艦,在德、英式軍艦占主導地位的北洋艦隊中別具一格。

“龍威”的副炮和北洋艦隊的“定遠”、“濟遠”等級軍艦一樣,使用的也是克虜伯1880式150毫米鋼箍套炮。

八、總結概括說明:

上述介紹說明的便是甲午開戰前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八大遠和超勇揚威。其餘有點威力的就是鎮字蚊炮船和魚雷艇,最後在致敬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的北洋將士們!

參考資料:《甲午戰爭史》、《東亞近代史》、《中國近代史》。

我是在探索歷史中的小小羅,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贊唄,不勝感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