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幾種解釋

(圖文無關)對於大眾來說,《論語》最熟悉的便是課文中收錄幾則,首當其沖便是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學習過程中,有多種解釋十分有趣,此處作一簡單陳述,供賢能擇取。1.

(圖文無關)

對於大眾來說,《論語》最熟悉的便是課文中收錄幾則,首當其沖便是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學習過程中,有多種解釋十分有趣,此處作一簡單陳述,供賢能擇取。

1.老師教的復習態度

“學過的東西,不斷復習,不也是很快樂嗎?”

作為一個好學生,我當時是信瞭的,但今天想來,這種解釋比較勉強,一則可能拉低瞭孔子思想的深刻性,另外“不亦”這個語氣明顯是退而求其次的態度,我們可以推測存在一種更高的理想的滿足和愉悅,但是無力企及,面對眼前情況,哦,也是值得快樂的。

2.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學到的理論的東西,要時時踐行,不也是很快樂嗎?”

這裡“學”是一個簡稱,學到的理論、道德,“習”作踐行,較之前者略顯深刻,但是在於其方面仍然不甚貼切。知行合一,高興就夠瞭,為啥“不亦”呢?

3.抱負實現的理想之境

“(我的)學說被時代(統治者)采納踐行,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此種解釋“學”變為名詞“學說”,“時”變副詞為名詞,作“時代”,問題還是在語氣上,按照老頭兒的參政的熱情,如果自己的政治主張被時代采納,肯定不會是“不亦”說乎。另外因為時間原因,沒有查閱古字典,“學”“時”“習”的關鍵字的字義是否有此種意思,值得進一步研究。

4.退而求其次的自我修養

我們必須認識到孔子第一位的不是一個道德傢、哲學傢,而是積極的政治活動傢,很有些在野的保守黨的批評傢意味,他強烈的關註社會現實,不僅有著極為璀璨的政治實踐(巔峰時任魯國大司寇),也有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漫漫遊說之路,最後回到魯國,仍然通過一眾弟子表達意見,熱心政事。(對子路、冉有關於季氏的批評)

如果儒傢的原教旨隻是純粹的政治,並且懷抱著一個在當時便已然復古守舊、被人識作“迂闊”的學說,必然無法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從政治看去,我們會發現儒傢的思路是“內聖外王”“推己及人”的,想要天下大治,不是從“治”著眼,想法傢一樣或者權謀術數,或者制定法律,而是從“治”得人出發,先別管法律怎麼樣,最關鍵的是君主的道德,“內聖”之後便具備瞭“化人”的條件,具備瞭民眾膜拜服從的條件,達到治理的目的,實現“外王”。

在這樣的基礎上,儒傢極為註重人的自我修養,或者說統治階層的自我修養,其常說的“君子”從那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看出,階級意味仍舊在道德意味之上呢。

當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被時代采納的時候,爺們兒追求瞭那麼多年,惶惶如喪傢之犬,也不追求瞭,我有那麼好的主張、思想,我自己好好的鍛煉自己不也很好,很高興的事情嗎?換句話,就是“困則獨善其身”,這個和陶淵明是一樣的,種地都不是真種地,恬淡也不盡是純恬淡,有著兼濟天下的抱負,但是限於種種條件不容於世,那我就回傢跟自己“較勁兒”,修煉自己。

“我的學說(雖然不能被時代采納),但是我自己學習踐行,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再聯系後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不是我們今天簡單理解的朋友,而是志同道合之人,有著共同的意趣主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在求進步的時候常常講一個有人賞識,古代那些窮酸書生慨嘆自己大才無人知,都是在“知”上,那些統治階級沒有辦法賞識我的才華,我也不生氣,不憤怒,不也是一種講格調講身份的統治階級貴族的美好品格嗎?

5.問題

關鍵的字義解釋比較隨意,沒有考察其字源及當時字義

《論語》整體語境,關鍵詞、字的大數據整體分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