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四、【教育目的】之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沿革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社會形態和時代,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述的變革。1.1957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沿革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社會形態和時代,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述的變革。1.1957 年頒佈的教育方針1957 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這個教育方針,反映瞭社會主義發展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對我國教育工作產生瞭重大影響,一直是發展我國教育的重要方針。2.1981 年頒佈的教育方針1981 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3.1982 年,德智體等全面發展198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我國現階段教育目的是:“國傢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中國當代歷史上第一個以法律形式出現的教育目的。4.1985 年,“四有、兩愛、兩精神”1985 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再次對教育方針進行瞭明確規定,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傢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個教育方針,既體現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貫思想,又融入瞭時代發展對人才規格的新要求。5.198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 年,第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提出:“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傢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這是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納入教育目的。6.1990 年的教育目的1990 年 12 月 30 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國傢“繼續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7.1993 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努力使教育質量在90 年代上一個新臺階。”8.199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 年 3 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提法中,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規格仍然是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方向強調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教育目的已經成為全國必須遵行的法律要求。9.1999 年《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中對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0.2001 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 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縱觀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歷次表述,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在用語、表述等方面不盡一致,但它的基本精神卻是相同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總的來說,其體現的精神實質是:第一,培養勞動者(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培養的各級各類人才)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總要求;第二,要求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教育質量標準;第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質和特點;第四,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途徑。同時,這也體現瞭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即:第一,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第二,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三、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作為其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內容豐富,其要點有以下幾方面:1.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分工。2.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工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同時大工業生產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瞭可能性。3.資本主義的絕對矛盾限制瞭個人的全面發展。4.個人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1)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必要物質前提;(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給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共產主義條件下將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現實;(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四、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一)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的教育。德育的基本任務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二)智育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基本任務包括: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體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身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機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增強他們的體質的教育。體育的基本任務包括:指導學生身體鍛煉,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技能的發展,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運動鍛煉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運動鍛煉的方法,增強運動能力;使學生掌握身心衛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身心衛生保健習慣;發展學生良好品德,養成學生文明習慣。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這是學校體育與學校其他活動的最根本的區別。體育的組織形式: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運動競賽等。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體育課。

(四)美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8 世紀德國詩人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提高審美意識水平可恢復完整無缺的性格。

美育是實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在全面發展教育的各個方面,對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有促進作用。在我國,首次把美育作為教育方針一部分提出來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傢蔡元培。美育的主要任務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審美活動的起點)、理解美和鑒賞美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他們體驗美和創造美(創造美是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使他們在生活中體現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

美育的功能: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美育的間接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如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五)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方面。

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包括: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習慣和學習生產技術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掌握現代生產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使用一般的生產工具;掌握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初步知識和技能。

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聯系的,但又相對獨立,各自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和統帥的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瞭方向性的保證。智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起著前提和支持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瞭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為其他各育提供物質基礎。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動力作用。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