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德國十一月革命歷史介紹

 德國革命又稱為十一月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在此期間,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利用右翼的

 德國革命又稱為十一月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令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在此期間,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鎮壓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下面是德國十一月革命歷史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德國爆發的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前的德國是比較發達的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傢。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陷入空前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全面危機。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群眾反戰革命運動高漲。1918年11月3日,拒絕出海作戰的基爾港水兵舉行起義,得到當地工人積極響應,建立瞭工兵代表蘇維埃,控制瞭全城,揭開瞭十一月革命的序幕。起義迅速席卷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蘇維埃。

 11月9日,在斯巴達克團等組織號召下,首都柏林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調集軍隊鎮壓未遂,被迫退位出逃,霍亨索倫王朝統治被推翻。首相巴登親王將政權交予社會民主黨右派首領艾伯特,企圖限制革命的發展。艾伯特拒絕斯巴達克團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議,組成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人民全權委員會,並得到柏林工兵蘇維埃批準。該政府進行部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宣佈保證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大赦政治犯、8小時工作制和普選制等,繼續保護資本主義私有制,保留舊的國傢機器和容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特權,陰謀解除無產階級的武裝,打擊蘇維埃,因而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

為瞭把革命推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斯巴達克同盟於12月30日建立德國共產黨,宣佈革命的任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艾伯特政府十分恐慌,挑起事端,解除同情革命的柏林警察總監的職務。1919年1月5日,柏林工人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並轉變為推翻艾伯特政府的武裝起義,旋即遭到鎮壓。15日德共領導人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被捕遇害。2月國民會議在魏瑪召開,宣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此後,革命鬥爭仍在繼續。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奪取政權,建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5月初,政府軍隊攻入慕尼黑,蘇維埃政權被顛覆,革命結束。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瞭君主制,建立瞭共和國,部分完成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嘗試由於條件不成熟而失敗。此次革命鍛煉瞭德國的工人階級,支援瞭蘇俄,推動瞭歐洲各國的革命鬥爭。

革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耗盡瞭德國的巨大財富,為應付戰爭所需的龐大經費,它加強瞭對國內人民的殘酷剝削,並采用軍事統治的辦法,強迫人民為它們的掠奪戰爭賣命。為瞭防止革命爆發,1918年9月30日德國皇帝宣佈實行國會制政府,答應在普魯士改革三級選舉制。10月4日成立瞭議會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斯被任命為帝國首相,並邀請社會民主黨的謝德曼參加政府。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革命的爆發。1918年秋季,西線的德軍開始崩潰,戰爭的失敗使德國國內矛盾激化。同時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1918年10月底,德國海軍司令部命令駐基爾艦隊出海作戰,遭水兵拒絕,許多水兵因之被捕。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反對同英國艦隊作戰,舉行起義,建立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揭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革命起義者

“斯巴達克團”。這是德國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革命組織,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1869年,德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後改名德國社會民主黨。20世紀初,該黨分成左中右三派(中考茨基、右伯恩斯坦)。1916年1月,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組成斯巴達克派,1918年11月建立“斯巴達克同盟”,1918年12月,以左派“斯巴達克同盟”為基礎建立瞭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新成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艾伯特政府)殺害瞭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

 革命形勢的形成

 德意志帝國是一個容克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國傢。它的資本主義工業十分發達,產量在本世紀初占世界第二位。無產階級人數達到2000萬,占全國人口半數以上。但是,德國的資產階級比較軟弱。國傢的政治生活基本控制在容克貴族手裡。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有權召集和解散國會、批準和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任命和罷免帝國宰相、統帥武裝力量、對外宣戰媾和等等。最重要的國傢官職、軍官大多由貴族擔任。容克貴族和壟斷資產階級勾結在一起,對廣大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內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容克地主和壟斷資本傢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克虜佰公司1913—1914年獲利7500萬馬克,1916—1917年增至17500萬馬克。勞動人民承擔瞭戰爭重擔。將近200萬人在戰場上喪生,100萬人死於饑餓和瘟疫,還有400多萬人受傷。大戰使德國經濟瀕於崩潰。戰爭末期,德國的工業產量和農業收成隻及戰前的1/2。居民的口糧供應減少瞭一半。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瞭德國無產階級的鬥爭。1917年,德國的罷工人數達到146萬,比上一年增加瞭2倍多。1918年1月底,柏林50萬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按照蘇俄的建議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罷工迅速擴展到漢堡、基爾、萊比錫、慕尼黑等城市。全國參加鬥爭的人數超過100萬。一月罷工顯示瞭德國無產階級的力量,成為十一月革命的前奏。

但是,德國無產階級這時還沒有自己的革命政黨。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待戰爭和暴力革命問題的態度不同而分裂為三派。右派掌握瞭社會民主黨的領導權。黨的主席是艾伯特(1870—1925),國會黨團領導人是謝德曼(1865—1939)。右派反對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大戰爆發後公開支持本國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墮落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的叛賣政策日益為廣大黨員所識破,黨員人數急劇下降,從1914年的108萬減少為1917年的24萬。以哈阿茲(1863—1919)和考茨基(1854—1938)為首的中派,反對世界大戰,主張和平,但並不準備用革命手段結束戰爭,更反對建立無產階級專政。1917年4月,他們退出社會民主黨,另建獨立社會民主黨,有10萬成員。左派是斯巴達克團,它創建於1916年1月,領導人是卡爾·李卜克內西(1871—1919)和羅莎·盧森堡(1871—1919)。斯巴達克團的力量十分薄弱,成員不足200人。它沒有形成為一個獨立政黨,最初是社會民主黨的左翼,1917年成為獨立社會民主黨的成員。

 1918年秋,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國內政局動蕩。德皇威廉二世慌忙於9月30日下詔改革。10月3日,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巴登親王馬克斯擔任首相,組成瞭包括中央黨、進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國會制政府。社會民主黨人謝德曼任不管部長,鮑爾任勞工部長。隨後,新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結束戰爭。但是,統治集團的這種讓步已經無法阻止革命的爆發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