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投資181億的近零碳排放園區,成都獨角獸島

8月10日,四川省經信廳公示瞭“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擬確定名單”,共有11市17個產業園入選,涉及領域包括數字經濟、工業機器人、汽車制造、節能環保、煤化工、裝備制造、有

8月10日,四川省經信廳公示瞭“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擬確定名單”,共有11市17個產業園入選,涉及領域包括數字經濟、工業機器人、汽車制造、節能環保、煤化工、裝備制造、有色金屬、鋰電材料等,而獨角獸島近零碳排放園區名列其中。

作為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獨角獸島自規劃設計開始就備受關註,如此大規模的近零碳園區應當如何打造?友綠智庫在此與建築領域同仁分享。

項目簡介

獨角獸島項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鹿溪智谷核心區,整體規劃用地面積約1006畝,凈用地面積約478畝,總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築面積約9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81億元。

整個獨角獸島分為6個批次進行施工,獨角獸島位於興隆湖東側,梓州大道將整個島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南側為1批次,西北側為5批次,東南側包含2、4批次,東北側則為3、6批次。

其中,1批次主要為幾棟圓弧形辦公樓構成,2批次包含4棟圓形的高端住宅構成,3批次為3座圓形公寓,4批次包含一個178米的超高層寫字樓,5批次三個連體圓圈形建築為該區域的商業綜合體,6批次包含一座高達250米的酒店。

獨角獸島項目是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質生活的產業生態圈建設思路,旨在打造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區最具標識度、最具帶動力的新經濟成長高地。

根據目標定位,該項目將突出公園城市特質,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質生活的產業生態圈建設思路,以智慧復合型綠色生態園區規劃為基礎,以新經濟應用場景構建為目標,以獨角獸企業引進培育為根本,高標準建設集“新經濟、新夢想、新城市、新建築、新生活”為一體的獨角獸企業孵化培育平臺,努力打造獨角獸企業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態創新區。

獨角獸島項目以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標桿項目為目標,建成後將成為成都又一地標性建築組群和新經濟發展面向世界的標志性名片。項目建成投運後,預計引進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超過100億元/年,力爭帶動上下遊產業規模約400億元。

獨角獸島建築理念,被比喻為一個荷塘中的蓮花,企業在獨角獸島上“有機地生長”島上的建築則設計為一系列交互式的“花瓣”,也是“圓形細胞體”共享一個中央核心,整體呈現一種聚集之意,來貼合獨角獸島聚合人才企業的初衷。

獨角獸島規劃方案由紮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方案在綠色能源、地下交通組織、智慧城市、復合功能構造等領域均體現出國際頂級規劃設計水準,其設計概念前衛、創新、多變、靈活,可以適應多種不同需求,既是生態和科技的完美結合,更代表瞭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設計理念

紮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為獨角獸島的7萬名研究者、職員、居民和訪客設計瞭一個綜合性用途的總體規劃,以改善社區民生。其設計受到瞭該地區歷史自然環境工程——都江堰的影響。

坐落於成都西北岷江上的都江堰灌溉系統建於2300年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座巧奪天工的古老水利工程調動瞭河流的天然動能,灌溉瞭成都平原,創造瞭中國最多產的一片農田之一,並保護當地不受洪水侵襲。

作為復雜的生態保護工程的一部分,當代的水利工程正在重建天府新區的濕地和湖泊,並發揮瞭防汛、水環境保護和休閑的功能。

受都江堰的環境準則和天府新區重建天然濕地項目的推動,獨角獸島的綠地設計將開放的公共綠地與水環境保護、先進的交通和社區相結合,創造瞭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遵循真正提高建築效率並改善居民生活的理念。

獨角獸島擁有多個協調統一的建築群,圍繞著中央廣場和地鐵站。總體規劃將建築群設計為放射狀的形態,使得整個島的交通在幾分鐘步行或騎車范圍內。

每個建築群的高度和構成將各有不同,將在項目發展中根據需要靈活建造,滿足對不同功能、規劃和效率的需求,打造一個人性化的富有地域感且豐富多樣的的建築群。

因新的公園綠地毗鄰興隆湖,獨角獸島將整合自然水利系統,還將擁有最新的城市農業科技,為市民、上班族和訪客提供新鮮的本地農產品。

獨角獸島特別凸顯瞭公園城市特質:配合未來將建成的TOD項目傳播綠色出行概念,獨角獸島將通過減少私傢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碳排放量,打造綠色城市;同時,將通過地下空間的整合開發與地上空間聯動,加強土地垂直利用率,節約土地資源。

此外,獨角獸島還將以“綠”為底對整個園區進行規劃,打造出具有觀賞性的植物景觀點位,助力綠色詩意的美學生活;在助力慢行方面,分佈在梓州大道東西兩側的獨角獸島則將通過橫跨路面的“天橋plus”版慢行步道相連接,其前衛、創新、多變、靈活的設計,可以適應多種不同需求。

與此同時,整個獨角獸島的設計方案依循瞭韌性城市概念,不是一次性成形,而是在預留空間的基礎上穩步發展、不斷完善。整個島嶼預留出瞭未來技術發展的空間,地下空間留有智能停車庫和智慧化垃圾處理系統等新技術建設空間。

近零碳之路

對於區域而言,碳中和是指一個地區在特定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負排技術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目前,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傢和眾多城市、跨國企業提出瞭碳中和目標願景。

2月18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張國昊早早來到辦公室,用電腦不斷測算著一組組數據。

電腦顯示屏上,一個圓筒形的三維圖形被他不停拉拽。張國昊說,這個圖形就是天府新區獨角獸島上的一棟建築模型,模型上的每個小方格,都代表一個耗電區域。他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降低整個建築的能耗。

辦公建築平均每平方米耗電量為68度每年,現在的設計值是55度。

能耗降低就能使排碳量降低。雖然這一數值已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但另一組數值卻讓人不敢放松警惕——初步統計,整個天府新區全面運行起來後,按照現行平均排放水平看,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超過20萬噸;而區域內通過植被等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為3萬噸左右。

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每年必須解決這17萬噸的差值。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獨角獸島,成為瞭實現這一目標的“試驗田”。

數十次調整方案最大程度減少排碳量

天府新區湖畔路東段興隆湖旁,獨角獸島的啟動區3月就正式交付給運營部門。

這是獨角獸島建成的第一個建築。建築中間為中空式螺旋設計,最大程度接收自然光線。白天,自然光能覆蓋70%面積。而建築邊緣的房間,也通過在向陽面開天窗的方式引入光照。隻需在較暗的地方用LED燈補充一下亮度。

這棟建築的建設速度並不快,於2018年開始動工,但實際施工周期一年不到。主要都在調方案,這期間方案一共調整瞭數十次,調整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降能耗。

思路體現在很多細節處。比如通風管道,就從傳統的金屬管道改為佈藝方案。佈藝管道自帶保溫層,在冷暖氣輸送過程中能降低空調的熱損耗,從而降低排碳量。

碳中和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少排碳”。

按照規劃,我國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而在城鎮化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少排?建築設計本身的“綠色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區域內能源供給采取更合理的控制手段。

全球范圍看,建築能耗占全社會能耗三分之一。這其中,建築修建的能耗占1到2成,絕大部分來自於建築運營。

如何讓運營能耗更低?建立區域內專屬的“能源控制中心”是獨角獸島選擇的方案。規劃中的“能源控制中心”占地8000平方米,地下部分將包含數十座機房,地面部分為大型冷卻塔。高效、低碳,是整個中心的特點。

高效體現在能效比上。以空調為例,普通傢用空調的制冷量和耗電比普遍為3.0左右,而該能源中心能讓這個數值達到5.0。能效比高瞭,達到同樣的溫度,耗電更少。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等節能手段,都將被中心采用。

低碳則體現在能源選擇上。中心采取集中調控的形式,還將爭取采用諸如光伏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排碳量進一步降低。

建設“智慧大腦”追蹤“碳足跡”

節能減排是實現碳中和的具體手段。但碳中和是一個數據目標,不能隻是“定性”地節能減排,具體減瞭多少,排瞭多少,要有“定量”的數據監控。

國傢電網目前正與天府新區聯手建設“碳中和示范區”。將建設“能源智慧大腦”,全程追蹤天府新區的碳足跡。

以前的碳排放測算很“粗”——根據GDP數據和行業類別進行估算。而天府新區要做的,就是要讓測算變“細”。

怎麼變細?構建全新的碳排放計算模型。在天府新區,碳排放的計算將精準融入能源消耗量、能源種類、工作人員結構、行業構成形態等所有影響碳排放的因素。每個行業甚至每個單位的碳排放量、趨勢、規律,都能精準檢測到小數點後兩位。

這套系統建設成熟後將不止應用於天府新區,它將依托能源大數據資源,匯聚電能生產、傳輸、使用等全鏈條數據,對全川3184座水電廠、242座火電廠、1871座光伏電站以及35座風電場進行實時感知,構建全省的動態排放因子測算模型。

除去建築本身的能源控制,建築之外的減排也是關鍵。

以獨角獸島為例,整個島的建設將配合未來建成的TOD項目,進行綠色出行方案整合,引導大傢通過公交出行,降低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在私傢車出行上目前整個新區也在快速鋪開汽車充電樁網絡。明年底四川將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0萬個以上,天府新區將成為重點區域。

電能替代也是獨角獸島乃至整個天府新區下一步減排降碳重點。傳統天然氣鍋爐基本不會設計進方案,能用電替代的都替換。

“十三五”期間四川電能替代445億千瓦時,減少氧化碳排放3819萬噸。預計“十四五”期間可以完成電能替代915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50萬噸。四川的水、火電比大致為7:3,電力的“清潔度”全國看已算高的。但在天府新區還將進一步調整供電結構,降低其排碳量。

不僅要“少排”還要“多吸”

技術創新平臺有望成為碳中和技術輸出高地

按照規劃,我國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將對標國際優良實踐,時間節點上,肯定會提前。

但具體能提前多久?目前天府新區正聯合各相關單位,摸清二氧化碳直接和間接排放的“傢底”。通過建立統計核算體系、常態化編制溫室氣體清單等方式,確保數據長期可比。具體的規劃時間表及路線圖,都在制定之中。

碳中和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多吸碳”。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發佈《碳中和前景下的能源轉型:選擇與路徑》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難題之一,是各種非碳能源雖然能實現減碳,但沒有固碳效果,“多吸碳”的能力還不夠強。

具體落在天府新區看,3萬噸的生態系統“吸碳”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目前天府新區正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通過將降碳要求融入城鄉綠化,完善域內生態補償增碳機制等方式,提高自然空間碳匯。

但這種方式還有一定局限性。四川省早在2018年就舉行過“碳中和會議”,並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500畝“碳中和”林,用20年時間增加碳匯,用以完全抵消那次會議產生的921噸碳排放總量,時間有些長。

怎麼讓“吸碳”這一過程更加“短平快”?

社科院的報告給出另一條路徑:加強碳基能源的循環利用,將工業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後,將其化學合成為醇醚化合物以實現碳中和或者部分碳中和。

目前四川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和城市管理局已開始相關研究,正在著手佈局碳中和技術創新平臺。這個平臺將專門負責碳中和領域的技術創新,在為天府新區提供支持的同時,還能向外輸出相關技術,為全省乃全國的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下一步,天府新區還將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打造國傢級新區低碳高質量發展樣板:規劃上,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智慧、低碳、宜居的新區,讓綠色低碳元素看得見、摸得著;行動上,以能源低碳化高效化為導向,以交通、建築、產業低碳化為重點,建設低碳社區;創新上,發揮技術創新平臺、國際交流窗口作用,推進先進脫碳技術研發和推廣。

整個獨角獸島的設計中,獨角獸島被比喻為一朵蓮花,企業在獨角獸島上“有機”生長,天府新區則是一個更大的池塘,生態、環保的理念,將讓更多“蓮花”成長得更好。

部分素材來源:公眾號ZahaHadidArchitects、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川觀新聞、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錦觀新聞等,友綠智庫搜集整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