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五個維度詮釋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

最近一個月,在幫幾傢央企或上市企業做人力資源合規審計服務,在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碰到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的合規問題,期間碰到瞭三傢國內頭部知名的人力資源公司外包服務業務的負責

最近一個月,在幫幾傢央企或上市企業做人力資源合規審計服務,在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碰到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的合規問題,期間碰到瞭三傢國內頭部知名的人力資源公司外包服務業務的負責人,溝通下來,感慨良多。

主要問題是“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是一個需要解釋的行業”,我們所謂的行業術語、行業常識,在行業之外均需要解釋。

核心障礙是“中國人力資源服務從業者的解釋能力普遍不行”,我們的業務與營銷人員不學基本邏輯,沉浸在所謂的“實操”或“直接”的語境下。

今天從如下“五個角度”談談行業的解釋能力。

01、需要向誰解釋

人力資源服務業目前面對的是所有社會群體與部門,原來人力資源服務業溝通的政府部門是人社部門,現在需要溝通的是人社、工商、安監、稅務、財政、環保、公安、監察、法院、知產等諸多政府或司法部門,我們需要向人社部門之外的部門解釋。

原來人力資源服務業主要糾紛是勞動糾紛與經濟糾紛,需要溝通的是勞動仲裁、民事法庭。現行糾紛涵蓋勞動糾紛、經濟糾紛、行政糾紛、安全生產、涉稅爭議、刑事犯罪等,我們需要向勞動爭議、經濟糾紛之外的涉案部門解釋。

原來人力資源服務業企業溝通的是人力資源部,現在溝通的人力資源部、法務部、審計部、財務部、業務部等多個部門,我們需要向人力資源部門之外的其他部門進行解釋。

人力資源服務業原來的業態很簡單:招聘服務或就業服務。現在的業態極度豐富:勞務派遣、共享用工、人力資源服務外包、外包服務、靈活用工、人才市場、零工市場、人力資源SASS、人力資本與金融等,我們需要解釋招聘或就業服務之外的其他服務。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向任何關註我們或對我們有影響的部門或群體進行解釋,而且有解釋的義務。

02、有無解釋必要

給大傢拋出一個話題,離開人力資源服務圈,你們覺得這個社會有多少部門或有多少人知道什麼叫人力資源服務業,有多少人能清楚的說清楚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

或再拋出一個話題,我們去參加一個活動或參加一個學習項目,讓我們解釋自己是幹什麼的時候,如果你說自己是幹人力資源服務的,你覺得有多少人知道你是幹什麼的,或者你能否用1-2句話把你是幹什麼的說清楚。

或再拋出一個思考,當安監部門、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等涉及到我們安全生產事故罪、詐騙罪、虛開發票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時,你覺得他們認為人力資源服務業是幹什麼的,我們是否需要進行解釋。

再或我們在大街上隨意找一些個體,問問他們你們知道什麼叫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嗎,我們覺得有多少人知道。

簡單的結論,無論是B、C、G、F,或許都不知道人力資源服務業是幹啥的,我們不如物業服務、餐飲服務、配送服務等其他服務業,因為這些行業不需要解釋自己是幹啥的。

03、需要解釋什麼

我們需要解釋的是我們是幹什麼的,我們是怎麼幹的,我們幹的方式與其他行業幹的方式有何差異或優劣、我們對各方能帶來哪些價值。通過解釋,我們會發現,你能否形成一套“高大威武”、“簡單明瞭”的解釋體系,而且這個解釋還能夠讓對方覺得你很有道理。

需要解釋的核心是形成“共識”,人力資源服務業是服務行業,那就是形成“服務共識”,我們過去的十年,主要的精力在於跟企業形成共識,但我們核心需要形成的是企業、個人、人力資源機構的三方共識。但凡能形成三方共識的,那麼服務的糾紛就少,風險就低,無法形成三方共識的,那所謂的轉移風險、防范風險、降低成本都是“偽命題”。

一句話來說,解釋是形成服務共識的前提,沒有解釋,沒有共識,其他都是浮雲。

04、有無解釋能力

我做過數十次的線下調研,每次問10多個人力資源公司老總,讓他們說說人力資源服務業是幹什麼的,沒有一次有兩個人說的是一致的。這等於,我們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從業者都不清楚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

我辦公室有不下200多傢人力資源公司介紹,我讓我們公司40-50個人每人隨意找兩傢看看,看完告訴我,這傢公司是幹什麼的,你們清楚嘛,隻有1-2個人說基本清楚,其他人看完,都不知道人力資源公司是幹什麼的。這等於,我們的宣傳介紹還需要進行二次解釋。

我問過不少甲方企業,為什麼選擇人力資源服務,為什麼選擇這傢人力資源公司,得出的結論是,他們跟我們講有“不繳保險的渠道,有單工傷的渠道,有少繳稅的渠道,有一定的財政支持渠道、有學生資源的渠道、有招聘的渠道、有處理問題的渠道、有某類人才的渠道”等。這等於,甲方心中的人力資源服務業就是“渠道服務”。

我也試著問過一些個人,你們知道是誰的人嗎?知道跟誰幹活嗎?知道出瞭啥事找誰嗎?得出的大多結論是我們給企業幹活,是企業的人,人力公司給繳的保險。這等於,我們在求職者心中就是保險繳費服務。

所以說,我們懶得解釋,我們也沒有能力解釋,或者說我們也不好意思解釋。

05、解釋應用場景

最近一個行業的刑事案件,讓我紮心瞭,整個卷宗,客戶的筆錄是“我通過什麼渠道認識的那個公司的人,他們告訴我,通過他們公司做外包,可以省稅,省社保,我們覺得能省錢是好事,就找他們瞭。”員工的筆錄是“領導告訴我們,這個業務的本質就是不用繳納社保,而且不用繳納個稅,還能沖抵企業成本少繳納企業所得稅,我們就這麼營銷的”。管理者的筆錄是“我們這類靈活用工業務,是一種商業模式,國內很多企業都做,我們不是首創的,我們沒啥問題。”

這就是我們解釋的應用場景,各位你們看瞭這種解釋,你們認為公安會怎麼看,檢察院會怎麼看,法官怎麼看?

最近一個上市公司的外包業務,讓我頭疼瞭,找的是國內頭部的人力外包公司,我提出目前的外包風險核心是財務風險、稅務風險、合規風險,而非勞動風險。對方說,我們這個行業的外包就是這樣的,我們定期安排人來駐場看看,有啥事處理一下,這是我們行業的特殊性外包,如果按照真外包來做,也可以,我們需要重新進行價格談判。

你們認為甲方企業怎麼看,甲方外聘律師怎麼看,這話怎麼接。

揪心的是,我們有太多的解釋應用場景,但我們缺乏解釋能力,關鍵,我們還認為我們的解釋很“行業”,很“接地氣”。

綜上,當行業不研究新的知識,不研究底層邏輯,不從管理的視角去進行價值解釋時,我們原有的商業模式,就會不斷新進入的部門或群體進行挑戰進行質疑。質疑的後果就是,“企業是否真的有必要選擇人力資源服務”。

所以,我們應該從管理學、交易理論、價值理論、勞動經濟學理論,學一套新的解釋方式,對行業進行全新的解釋,進而形成新的價值,構建新的產品與服務。一味的沉浸在實操或現有業務邏輯中,很難維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