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虞世南《蟬》:君子之蟬

在唐朝有三首特別著名的詠蟬詩,被稱為“詠蟬三絕”。一首是虞世南的《蟬》,一首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是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托物言志,但寫作風格迥異。清人施樸

在唐朝有三首特別著名的詠蟬詩,被稱為“詠蟬三絕”。一首是虞世南的《蟬》,一首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是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托物言志,但寫作風格迥異。清人施樸華在《峴傭說詩》曰:《三百 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其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意思是說,虞世南是清正剛直人所說的話,駱賓王的蟬是患難人所說的話,而李商隱的詩則是發牢騷的話。

今天咱們先來看虞世南筆下的“君子之蟬”。

來自百度圖片 侵刪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格式】五言古詩

【名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基調】對清高之蟬的贊譽

【年齡】不詳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註釋】

垂緌(ruí):“緌”的簡體是“綏”。“垂緌”指的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這裡用“垂緌”代指“蟬”。

清露:清純的露水。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

流響:指蟬長鳴不已,聲音傳的很遠。流:發出。

疏桐:高大稀疏的梧桐。

居高:語意雙關,一指蟬棲息在高處,又指自己品格高尚。

藉(jiè):憑借、依賴。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據說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贊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瞭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傢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是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夫子自道,成語,意思是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是暗喻自己就是這樣的)。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耐人尋味。

第一句“垂緌飲清露”,寫蟬的形態和飲食。

來自百度圖片 侵刪

“緌”,指的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而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而這首詩中用“垂緌”指代表蟬。類似的寫法還有“細腰”代指美女、“兜鍪”來代指勇士等。“清露”本指純凈的露水,“飲清露”即是指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而今看來,這顯然是古人的一種誤解)。所以“垂緌飲清露”直譯過來就是“蟬棲高飲露”。

其實,“垂緌”不僅指代“蟬”,還可以指達官貴人,因為當官都要“峨冠博帶”(峨冠博帶,成語,意思是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後人用來比喻穿著禮服)。“清露”不僅指露水,還代表高潔的生活和志趣。所以,“緌飲清露”表面是寫“清高的蟬”,實際上更是寫“清高的為官者”。

第二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

“流響”是指流水般的蟬鳴聲;“疏桐”是指枝葉稀疏的梧桐樹。“流響出疏桐”直譯過來就是“蟬聲不斷,從稀疏的梧桐樹枝葉間傳出”。古人意向中,梧桐是高貴之樹,一般與之相配的是“鳳凰”之類,而這裡卻是“蟬”棲息之地,自然是抬高瞭蟬的身份;而“疏”字,更見梧桐枝幹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所謂 “出”,不是“鳴”,也不是“叫”,不帶主觀性,不為任何人而叫,但是它的聲音自然而然地穿透瞭梧桐樹的枝葉,傳到瞭人的耳朵裡,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

所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一個高潔、高貴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不僅是蟬,是君子,更是自己的寫照。

第三、四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寫蟬的高貴品質。

第四、這兩句一語雙關,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居高”,一指蟬棲息在高處,又指自己品格高尚。“秋風”,既是指自然界的風,又指人世間的各種強大的力量(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蟬聲遠播,往往被認為是借助於“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這是出於“居高”而自能致遠,它突出人格的美,強調人格的力量。一個“自”和一個“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作者對君子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更表現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度和氣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