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美國緬甸蟒泛濫:3萬條大蟒難逢對手,印度全職獵人也束手無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提起蛇這種動物,想必很多人都會“談蛇色變”,尤其是絕大多數的女生。今天筆者要為大傢科普的是一種無毒但體型較大的爬行動物,緬甸蟒以及在“異國他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提起蛇這種動物,想必很多人都會“談蛇色變”,尤其是絕大多數的女生。今天筆者要為大傢科普的是一種無毒但體型較大的爬行動物,緬甸蟒以及在“異國他鄉”泛濫的的事。

緬甸蟒

緬甸蟒是一種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亞(印度北部)以及我國南方山(兩廣、雲貴及海南、福建、湖南等省區)地丘陵地帶的巨型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巖蟒的亞種之一,因棲息地的不同也被稱為緬甸巖蟒、琴蛇、雙帶蚺、南蛇等。

作為地球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緬甸蟒在自然環境下能長到7米多長、體重可達90多公斤,而人工飼養條件下體型則更大,例如美國伊利諾伊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一條人工飼養的緬甸蟒,其體長為8.2米、體重達到瞭183公斤,基本上與傢養的豬的重量還要高一些。

盡管緬甸蟒的體型比較大,本身處於食物鏈頂端,除瞭人類基本上沒有天敵,但是在它的原產地,緬甸蟒蛇皮通常是生產皮革的高端原材料被人為大量捕殺,加上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數量在不斷減少,我國已被列入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並且由於毀林開荒和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不僅直接造成棲息地縮小、環境受到污染,而且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其它動物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造成種群數量減少、活動不規律等,造成緬甸蟒捕食困難,因此野外環境中的蟒蛇體型一般隻有5米左右長。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裡,被列為易危物種(VU)的巨型蛇類,在美國卻是另一種存在,不僅民眾可以肆意獵殺,而且有的地方還不遠萬裡從印度聘請全職獵人展開捕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緬甸蟒怎樣到的美國?

上文中講到,緬甸蟒原產地主要是在印度北部,東南亞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我國的南方森林中。但是上世紀開始,這種“大蛇”被當做觀賞類動物和寵物而漂洋過海引進到美國佛羅裡達州,為瞭吸引遊客,許多動物園紛紛引入,甚至被當地人當做寵物飼養。

由於佛羅裡達州位於東南海岸向海洋(太平洋和墨西哥灣)延伸的半島上,緯度較低、受海洋水汽影響較強,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這種氣候環境與我國的華南地區差不多,有利於緬甸蟒的生存。

當緬甸蟒被引入到佛州後,一些商人為瞭追求利益並未告知緬甸蟒能長多大,而且也沒有說明這種巨蟒對人類(主人)可能存在的一些潛在威脅,因此一些人在飼養這種巨蟒的過程中發現體型越來越大,還有攻擊人的跡象而被迫將其放生到野外。

加上美國也是世界上遭遇颶風襲擊最頻繁的國傢,1992年安德魯颶風席卷佛羅裡達、巴哈馬群島等地,這場登陸美國的第三大颶風造成瞭27人死亡和近8萬人背井離鄉,大量房屋等建築設施遭到破壞,其中一些動物園也未能幸免,造成大量動物"逃跑"。

緬甸蟒在“佛州”泛濫成災

一些圈養的緬甸蟒進入到野外,就如同當年24隻兔子進入到澳大利亞荒野那樣,由於失去天敵的制約,加上環境適宜便瘋狂繁殖,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瞭野外種群數量,成為又一種外來入侵物種,現在的美國佛羅裡達州恐怕像澳大利亞人“談兔色變”那樣“談蟒色變”瞭吧。

除瞭適宜的氣候環境有利於蟒蛇在野外生存,緬甸蟒的繁殖能力也特別強,研究表明雄蟒蛇能活15年左右,雌蟒蛇可以活25年或更長,而且緬甸蟒是一種卵生動物,雌蟒每間隔一年可產20~50枚卵,最多可達到80多枚,科學傢就曾在一條5.36米的雌蟒子宮裡發現87枚卵。

失去天敵的制約和自身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使得緬甸蟒的後代成活率大大提升,大多數蛇卵能夠順利孵化並長大而進入自然界,野外種群規模激增。

由於緬甸蟒主要棲息在當地的森林、沼澤等人跡罕至或植被茂盛的地帶難以觀測,據一項不完全的統計,預估當地現存的緬甸蟒數量大約在30000~300000條之間,可以說已經到瞭泛濫的地步瞭。

美國為什麼要獵殺緬甸蟒

盡管原產地的緬甸蟒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數量在不斷減少,各國也出臺措施加以保護,但是到瞭美國之後卻迅速繁殖,非但沒有瀕危,反而出現泛濫成災的態勢,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入侵物種,不僅威脅到當地原生物種,而且還威脅當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美國要不遺餘力對其進行獵殺。

隨著緬甸蟒在佛羅裡達州的大量繁殖,科學傢從2003年到2011年進行瞭長達8年的跟蹤觀察,他們發現當地比較常見的一些動物出現的頻率出現瞭大幅下降,以浣熊、北美負鼠、白尾鹿、短尾貓這四種為例,分別下降瞭99.3%、98.9%、94.1%、87.5%,可見緬甸蟒這種“外國貨”對當地原生物種的影響有多嚴重。

而且在美國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還生活著一種與中國短吻鱷外形相似、體型略大的短吻鱷,主要棲息在湖泊、沼澤和江河等水域寬闊的地帶,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較大的短吻鱷也能捕殺佛羅裡達美洲豹和熊等動物。

然而緬甸蟒的到來卻打破瞭這裡原本完整的生物圈。雖然緬甸蟒對短吻鱷構不成直接威脅,但許多原本是短吻鱷菜譜上的獵物卻大量被緬甸蟒捕食掉瞭,以至於短吻鱷的食物不斷減少,間接影響瞭短吻鱷的生存,失去食物的短吻鱷就會出現“自相殘殺”,出現大短吻鱷捕食小短吻鱷的現象,造成種群數量持續下降。

雖然偶有短吻鱷攻擊緬甸蟒的現象,但多半是以被反殺而告終,因為緬甸蟒的肌肉收縮能力特別強,一旦獵物被它纏住就會被活活勒死,然後被整個吞掉。

為瞭獵殺這些泛濫成災的緬甸蟒,美國當地也是腦洞大開,采用瞭許多的方法加以應對,例如當地廣泛組織社會力量展開獵殺競賽,以比賽的形式鼓勵更多的獵殺這種巨蟒,但是由於這種蟒蛇體型巨大、行動迅速且躲在灌木叢中比較隱蔽,整個獵殺活動收效甚微。

還有以開發菜譜的方式,企圖將吃貨的力量也囊括進來,靠人類這種強大的“天敵”從根本上控制和降低緬甸蟒在美國的種群數量,但是研究表明蟒蛇體內富集瞭比較高的汞含量,其含量遠遠超出食用標準而沒有瞭下文。

值得一提的是,為瞭最大限度地獵殺緬甸蟒,當地還專門從原產地的印度聘請瞭兩名全職捕殺高手,但是兩人在一個月裡隻獵殺瞭二十幾天,按照這個速度要想完成幾萬到幾十萬的數量,恐怕還不知要到猴年馬月,最後也是灰溜溜的回到瞭印度。

總之該用的方法用瞭,緬甸蟒在美國泛濫成災的現狀還是沒能解決,外來物種的入侵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仍在持續。

總結

緬甸蟒在原產地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棲息地不斷縮小,屬於瀕危物種,受到各國的保護。

但是被引入到美國後,由於失去天敵的制約,再加上當地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宜,因而得以快速繁殖野外種群數量持續擴大,對當地原生物種構成瞭很大的威脅,進而嚴重破壞瞭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美國要千方百計的對其進行獵殺。

不過,鑒於緬甸蟒在原產地數量持續減少,為瞭避免物種滅絕,建議動物保護組織多獻計獻策幫助美國抓捕這種巨蟒,然後定期投放到原產地的森林裡擴大種群規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