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超實用!歷史概念大掃盲,高中歷史名詞解釋,高中歷史專業術語都有什麼?

超實用!歷史概念大掃盲,高中歷史名詞解釋,高中歷史專業術語都有什麼?ps:學習方法以及更多科目資料,點我頭像見簽名有獲取方式整理資料不易,希望大傢可以給@李黑谷說逆襲關註贊

超實用!歷史概念大掃盲,高中歷史名詞解釋,高中歷史專業術語都有什麼?

ps:學習方法以及更多科目資料,點我頭像見簽名有獲取方式

整理資料不易,希望大傢可以給@李黑谷說逆襲關註贊評論,感謝。


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必修一 政治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禪讓制:傳說遠古社會,黃帝以後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2.王位世襲制:指王位在一傢一姓中傳承,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3.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4、分封制:對象:貴族(受封的主體,封於富庶之地或戰略要地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權利: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特點:層層分封,上下級有嚴格的隸屬關系5、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系的親疏來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系,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傢統治的制度。6、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瞭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傢。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禦史大夫、太尉(虛設)九卿:眾卿、列卿之意8.郡國並行制:又稱郡國制,漢朝時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9.禁軍:帝王封建時代,帝王直轄,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禦林軍等不同稱呼。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它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11、郡縣制: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於秦漢。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設縣或道。縣以下設鄉、裡和亭。12.中書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後稱中書省,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佈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宋元時期中書省設中書令和中書丞相,明清時期廢置。13、殿閣大學士:朱元璋即位後,廢除丞相。丞相被廢除以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後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漸形成內閣制度。14、明朝內閣:內閣是在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在最初的時候隻是秘書性質的機構,內閣非法定一級中央機構,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15、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16、南書房:南書房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17、軍機處: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古代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瞭頂點。18、票擬權:明清內閣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將擬定之辭書寫於票簽,附本進呈皇帝裁決,稱為“票擬”。19、批紅:明朝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亦稱“批朱”。20.廢丞相制度:明太祖時,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是君主專制強化的重要表現。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城邦:由一個中心城市和其周圍的村鎮構成的,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3.梭倫改革: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成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4.克裡斯提尼改革:建立十個地區部落,組成十將軍委員會;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權力;實行陶片放逐法。5.伯利克裡改革:公元前五世紀,執政官伯利克裡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到達瞭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6.羅馬帝國: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自斯巴達克斯起義後,羅馬進入軍人執政時代,通過兩次“三巨頭執政”,屋大維成為羅馬獨裁者,羅馬進入“羅馬帝國”時代。7.習慣法:共和國早期,羅馬並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權威和功用的便是當時人的習慣,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統治地位的習慣法。8.《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兩表,作為補充,構成《十二表銅法》。這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維護瞭奴隸主利益和統治秩序,保護瞭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9.公民法:從公元前509年羅馬建國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於羅馬公民。10.萬民法: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開始,羅馬逐建形成瞭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稱為萬民法。最初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後來逐漸成為調整帝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11.《民法大全》: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傢,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它的頒佈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12.羅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七世紀的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律體系。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1.英國議會:1265年,貴族,騎士和市民等召開的會議,為議會的開端。後來逐漸演變成上下兩院。上議院由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下議院由鄉紳和市民代表組成。2.“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他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史稱“光榮革命”。3.《權利法案》:頒佈於1689年,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體系。《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4.資產階級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傢權力。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傢實行集體統治,以防專制獨裁。5.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點是雖然保留瞭君主,但由議會掌權,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真正掌握國傢權力的是代議制政府。6.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1832年,英國議會進行瞭選舉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瞭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瞭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保障。7.責任內閣制:1721年,英國的責任內閣開始逐漸形成。責任內閣制簡稱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內閣成員是各部大臣。內閣成員集體負責,要與首相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是對議會負責。8.兩黨制:英國的兩黨制是英國議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形成於19世紀前期。工黨和保守黨成為英國議會中的兩個最大主要政黨。9.邦聯制:剛獨立的美國是由13州組成的松散聯盟,地方政府權力大於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聯制。10.聯邦制:1787憲法確立美國的聯邦制原則,中央政府權力大於各州,但地方也保留瞭較大的自治權。11.美國兩黨制:形成於19世紀中期,“象”代表共和黨,“驢”代表民主黨。實質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掩蓋資產階級專政本質的一種手段。12.三權分立:把國傢權力分為立法(國會)、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總統,權力中心)。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13.1787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傢,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利。原則:聯邦制、三權分立、共和制和民主。14.《人權宣言》:於1789年頒佈,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佈的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采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佈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瞭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瞭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15.法國大革命: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16.七月王朝:又稱奧爾良王朝,為君主立憲政體,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瞭復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國革命後被第二共和國取代。17.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於1875年頒佈,標志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18.《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4月~1918年)標志著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保存瞭很多封建殘餘,但是它的頒佈是德國社會的一大進步,對德國及其它亞洲各國產生瞭深遠的影響。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年6月,也是中國近代史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傢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2.《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產物,簽訂於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廣夏福寧上通商,與英國協定關稅。3.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引起的連鎖反應,內容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列強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與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權。4.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隨後法國加入戰爭。中國雙半化的程度加深。5.《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產物,與英法簽訂於1858年。條約規定:1.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2.賠償英法巨額白銀;3.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和傳教;4.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6.《北京條約》:1860年,與英法分別簽訂。條約規定:1.承認《天津條約》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4.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7.金田起義: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起點。8.永安建制:金田起義後不久,洪秀全稱“天王”,指揮太平軍攻克永安,整頓建制,分封諸王,初步建立政權。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國都。1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北伐西征並舉。此舉奪取瞭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1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佈《天朝田畝制度》。以平均分配為原則,將土地與財產平均分配,目的要實現“四有兩無”理想社會。具有革命性、落後性和空想性。12.天京變亂: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發生集團內部互相殘殺的血案,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13.《資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國頒佈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內政、建設國傢的新方案。《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14.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7月底,日本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戰。1895年初,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以清軍慘敗告終。15.《馬關條約》: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該條約致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6.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借口鎮壓義和團,聯合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進行瞭天津、北京保衛戰;八股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罪惡累累。17.《辛醜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瞭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與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8、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農民愛國反帝運動,具有農民運動的落後、迷信、愚昧等局限性。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9.興中會: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決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和眾政府”。20.同盟會:1905年8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聚集日本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大會通過瞭同盟章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1.鐵路國有: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強旨意發佈“鐵路國有”法令,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引起轟轟烈烈的保路風潮,間接引起武昌起義。22.中華民國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聚會南京,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

2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春,孫中山代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聚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約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會議的多數黨產生。總理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佈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4.辛亥革命:1894~1912年,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瞭清王朝,結束瞭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瞭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瞭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瞭條件。25.《二十一條》: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的,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二十一條要求嚴重損害瞭中國的主權。26.北伐戰爭: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華民國的廣州國民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各路軍閥,使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的戰爭。其目的是消滅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派勢力。27.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因懼怕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而發動的反對共產黨的政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變,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破裂。 28.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展開瞭瘋狂的大屠殺。汪精衛集團舉行反共政變,表明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國民黨完全拋棄。至此,國民革命遭到失敗。29.寧漢合流:1927年9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同汪精衛集團在反共的基礎上實行反革命合流,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並,成為“寧漢合流”。30.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大會通過瞭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鬥目標是用革命軍隊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私有制。大會決定今後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還成立瞭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31.國共第一次合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開創瞭中國革命的新局面。32.新民主主義革命:從1840年到1949年統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1840年到1919年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到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區別的最根本標志是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舊:資產階級領導。 新:無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33.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清算瞭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這次會議給正處於思想絮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前進的方向。34.工農武裝割據:“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指毛澤東的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是毛澤東講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35.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遵義會議結束瞭“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36.長征:長征,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陜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瞭長征。37.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會議,制定瞭全面抗戰路線,即動員全名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38.抗日戰爭的一對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之前的國共兩黨的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這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基礎。39.抗日戰爭的兩個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40.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戰略反攻階段。41.抗日戰爭的四大戰略戰術:國民黨——陣地戰;中共——持久戰、遊擊戰、運動戰。42.中共為抗戰所做出的五大貢獻:倡導和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全面抗戰路線;開辟敵後戰場,變敵人後方為抗日前線;牽制日本半數以上兵力,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發表《論持久戰》,堅定人民的抗戰決心。43.重慶談判:1945年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政府在重慶進行瞭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整個事件過程從1945年8月29日開始,至10月10日結束,國共雙方簽訂瞭《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44.戰爭進程之戰略防禦:(1946.6—1947.6)中共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粉碎對陜北和山東兩個解放區的重點進攻。45.戰爭進程之戰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46.戰爭進程之戰略決戰:(1948.9—1949.1)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47.三大戰役:到1948年秋,敵我力量發生瞭重大變化,中共中央認為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連續發動瞭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滅或改編瞭國民黨從軍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空想社會主義:是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狀況和階級狀況尚未成熟時期的一種社會主義學說。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但這些設想無法實現,法國人聖西門、傅立葉英國人歐文是其中著名代表。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國無產階級開展瞭獨立的政治運動,主要表現就是發生瞭著名的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裡昂絲織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三大工人運動的新特點,表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瞭歷史舞臺。3.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4.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為瞭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普法戰爭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共和國的確立和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5.巴黎公社: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無產階級武裝暴力直接奪取城市政權的第一次嘗試。它豐富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的學說。6.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稱佈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瞭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歷10月25日)。7.農奴制:農奴制是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濟制度。8.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瞭沙皇政府,建立瞭兩個政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9.四月提綱: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但以和平方式取得。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1.《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施政綱領,規定我國是新民主主義國傢,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佈以前,起瞭臨時憲法的作用。這個綱領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於1949年9月通過的。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傢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3.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於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舉行。又稱新政協,這次會議代行瞭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5.第一屆人大:1954年9月召開,制定瞭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6.54憲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9月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該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傢權力機關,體現瞭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7.十六字方針: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1982年確立,該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8.十一屆三中全會法制建設方針: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所謂法制建設方針".此次會議舉行後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加快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步伐9.法治完善過程:1982年重修憲法,1984年,政府頒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區》;1986年《義務教育法》;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名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基層民主10.《告臺灣同胞書》: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佈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方針。11.一國兩制:二十世紀80年代初,由鄧小平提出瞭“一國兩制”構想。(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十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確立:1984年5月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12.香港回歸: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與鄧小平進行會談。1984年12月中英簽訂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842《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60《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司,1898《拓展香港界址步條》租借新界99年)13.九二共識: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國外交政策總方針,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貫奉行的、截然不同於舊中國外交的新中國外交。2、“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改變中國半殖半封社會地位。3、“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餘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4、“一邊倒”: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提出,1954年確立。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6、日內瓦會議:1954年。蘇、美、英、法、中5國外交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國聯大廈舉行。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重要國際會議。7、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原則。8、第二十六屆聯合國代表大會: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次大會上恢復合法席位。9、《中美聯合公報》:1972年在上海簽署,又稱《上海公報》。闡述瞭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隻有一個中國的原則,並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0、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應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瞭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1.冷戰:1947年——1991年間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和蘇聯為首社會主義國傢兩個陣營不使用武器的對抗時期。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發表瞭著名的鐵幕演說,冷戰的最初信號發出。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從此開始。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宣告結束。2.雅爾塔體系:是對1945年-1991年間國際政治格局的稱呼,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舉行的雅爾塔會議。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它奠定瞭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3.馬歇爾計劃:又名歐洲復興計劃(1947年7月-1951年),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傢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瞭深遠的影響。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於1949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成立,是一個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傢的軍事政治集團。它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它加劇瞭“冷戰”的程度。5.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於1955年,蘇聯和東歐國傢在波蘭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同時成立,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它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6.古巴導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導彈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是最接近核戰爭的戰役。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7.歐洲煤鋼共同體:1951年,歐洲一體化先驅讓·莫內和法國外長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簽訂瞭為期50年的《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使政治宿敵法德之間的矛盾化解。8.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瞭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9.歐洲共同體: 1965 年4月8日,6 國簽訂瞭《 佈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 。10.不結盟運動: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表示,不結盟國傢決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傢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瞭國際政治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11.東歐劇變:東歐劇變又稱蘇東劇變、東歐大革命、東歐民主化。西方社會也稱為1989年革命。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志著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的實質是東歐各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性質發生改變。12.蘇聯解體: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宣佈成立獨立國傢聯合體。這樣,蘇聯不復存在,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13.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國內發生武裝沖突,南斯拉夫聯邦解體。第二年,由原南聯邦的塞爾維亞和黑山等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成立。14.歐盟: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裡赫特正式簽訂瞭《歐洲聯盟條約》,目的是使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成立歐洲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軍事共同體。15.一超多強: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世界多極化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出現,美國是唯一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不結盟國傢構成多極化趨勢中的其他極。高中歷史名詞解釋 必修二 經濟史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特點1.曲轅犁: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一種先進的耕作工具。2.小農經濟: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是以傢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3.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現瞭“南青北白”的局面,並以此引領後世中國瓷器的基本風貌。4.五大名窯:哥汝定官鈞。隻有哥窯出產青瓷。5.資本主義萌芽:指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某些手工業部門出現瞭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6.重農抑商: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7.商幫:明清出現的地域性的商人群體,著名的有徽商和晉商。8.草市:鄉村定期集市9.揚一益二:除瞭長安、洛陽這兩京,全國工商業經濟最繁榮的是揚州,次為成都 10.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於廣州的全國唯一的經營對外朝貢貿易的專業商行。11.朝貢貿易:明清時期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於獲取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12.市舶使:官名,唐朝置。專管對外貿易。13.井田制: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形式。14.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要抑制土地兼並。規定官員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15.海禁與閉關鎖國:明清時期對外政策,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貿易,閉關鎖國指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海禁和閉關鎖國阻礙瞭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使中國逐漸落後世界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1.開辟新航路:是指從歐洲出發,經過大西洋、印度洋或經過大西洋、太平洋到達亞洲、美洲的新的航海線路,這主要是相對於新航路開辟前由亞洲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而言。2.地理大發現:西方歷史學中對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發現新航路的通稱或以哥倫佈發現美洲新大陸等事件為代表的15~17世紀歐洲國傢進行的海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對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單元的發現。3.商業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 表現為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價格革命:是指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由於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造成物價上漲,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加速瞭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瞭資本主義的發展。5.海上馬車夫: 形容17世紀荷蘭商業貿易繁榮和海上運輸能力發達。6.《航海條例》:17世紀中期,英國頒佈《航海條例》,規定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載運。此條約遭荷蘭強烈反對。7.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英國為瞭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並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並最終獲勝,奪取瞭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荷蘭從此失去海上殖民霸權8.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年,英國打敗法國,最終確立瞭世界殖民霸權。9.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是世界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是通過商品交換把各國市場緊密聯系起來的總體。它發端於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期的地理大發現,19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傢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最終形成。10.第一次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瞭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瞭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11.圈地運動:英國新興的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農民失去土地隻能靠出賣自己勞動力為生,資產階級獲得瞭發展瞭資本主義的資金和自由勞動力。12.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指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資本主義階段。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第一階段,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前身。13.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瞭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14.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在生產和資本加速集中的過程中,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起來的。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瞭一定基礎。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誘導;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本國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開始形成;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為瞭擴大財源,民資有瞭初步發展;20世界初,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1927-1949(國民政府前10年-新中國成立)曲折發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民資暫時在中國消失。3.《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不惜大肆出賣國傢主權。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在華取得政治、經濟等特權。影響: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使中國資本主義受到來自國外的打擊。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1.三年經濟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到1952年,僅用三年時間,完成瞭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傢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瞭條件。2.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國傢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國傢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3.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4.“八大”: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指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八大”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未能堅持下來。5.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快,反映瞭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後面貌的願望,但忽視瞭客觀經濟規律。6.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瞭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瞭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年—1961年,我國出現瞭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7.“八字方針”:面對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並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成就。8.文革中國民經濟復蘇: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1975年,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但不久,鄧小平再次被打倒,剛剛穩定的形勢又陷入混亂。9.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實行國有企業改革,建立股份制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達到政企分開。在所有制方面,變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共同發展的分配方式。10.南方談話: 1992年鄧小平南巡,闡述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本原則,論述社會主義本質,姓“資”姓“社”。這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開好黨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1.十四大: 1992年召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2.第一批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第一批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省也成為經濟特區。13.沿海經濟開放區:1984年,國傢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瞭沿海經濟開放地帶14.浦東新區: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發開放成為改革開放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的標志。15.開放體系: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1.胡佛自由放任經濟政策:自由放任主義或無幹涉主義,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讓市場“無形的手”來調控經濟,反對國傢幹預。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在1929年經濟危機前徹底失敗。2.羅斯福新政: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經濟全面幹預。整頓銀行與金融系統;復興工業或稱對工業的調整(中心措施);調整農業政策;推行“以工代賑”;大力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3.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新政的影響之一,私人壟斷組織與國傢政權相結合的體制,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傢政權,並通過國傢政權幹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二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進入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階段。4.福利國傢:福利國傢是資本主義國傢通過創辦並資助社會公共事業,實行和完善一套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幹預,以調節和緩和階級矛盾,保證社會次序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統治的一種方法。5、新經濟:“新經濟”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並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餘糧收集制: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種,但是蘇聯為瞭保護革命成果采取的一種措施,既強行近乎無償的收集農民的糧食用以保障對外戰爭。後來從餘糧收集制改變為糧食稅的決議,標志著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2.戰時共產主義: 蘇俄在1918~1920年國內戰爭時期采取的經濟政策。又稱軍事共產主義。內戰爆發後,蘇俄的糧食、煤炭、石油和鋼鐵的主要產地陷入敵手,蘇維埃國傢處境十分困難。為瞭把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來用於戰勝敵人,蘇維埃政府實行一些臨時性政策,這些政策統稱為戰時共產主義。3.新經濟政策: 蘇聯向社會主義過度的緊急政策。十月革命後,蘇俄實行餘糧征集制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農民極其不滿。所以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傢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餘糧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瞭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和國傢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小農占優勢的蘇俄找到瞭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道路。後因斯大林上臺而被逐步取消。4.農業集體化運動:蘇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5.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傢權力,全面幹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1.佈雷頓森林體系: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此體系1973年瓦解。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3、世界銀行:面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4、戰後世界三大經濟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並稱戰後世界三大經濟支柱。5.北美自由貿易區: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為應對歐洲一體化和日本的挑戰,美國加強瞭與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三國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傢正式簽署。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佈成立。 6.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1989成立。1991年《漢城宣言》確立宗旨和目標,同年中國加入。 7.《漢城宣言》:1991年,亞太經合組織漢城會議,通過《漢城宣言》,正式確定瞭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為"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 8.經濟全球化利弊:利:(1)它可以為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新的有利條件。(2)它使得世界市場成為一個不斷並擴大的統一的整體,客觀經濟規律將在全球范圍內發揮作用。(3)它加速瞭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4)它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提供瞭有力的方針。弊:(1)擴大瞭貧富差距,加深瞭南北矛盾。(2)發達國傢推行全球化會使本國工業空心化,減少本國就業機會。(3)全球化會損壞發展中國傢的農業。(4)發達國傢利用全球化向發展中國傢轉嫁環境危機。破壞發展中國傢的生態壞境。(5)發達國傢利用全球化侵犯發展中國傢的主權,侵蝕發展中國傢的文化與傳統或威脅發展中國傢的社會和經濟的穩定,損害發展中國傢的獨立。9.世貿組織:世貿組織(WTO)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該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中國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必修3 文化史第一單元 中國傳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1、“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漢代儒傢代表人物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提此主張,把不在儒傢六經范圍內的各學術罷黜,加強瞭中央集權和思想專制,是儒傢思想成為思想主流。2、新儒學:漢代董仲舒把諸子百傢中道傢、法傢和陰陽五行傢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傢思想中並加以改造形成。3、君權神授:為瞭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漢代的董仲舒提出瞭“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認為天為主宰,天子受命於天,人民諸侯皆應服從,另一方面如果天子無道,天罰之。4、三綱五常:漢代董仲舒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5、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6、儒傢民本思想:形成於春秋時期,提出愛民、重民、養民思想,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重視民眾的社會作用,認識到民為國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7、無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順從自然,提倡清凈無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張。8、焚書坑儒: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燒毀所有的《詩》《書》等諸子百傢書並坑殺大批儒生,加強思想專制,強化中央集權,但其暴政加速瞭政權的滅亡。9、從“無為”到“有為”: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統治者以“無為而治”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而後地方諸侯勢力增強。為加強中央集權,轉為積極有為政策。10、宋明理學:儒學新體系,由北宋“二程”創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陸九淵和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發展。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學傢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12、復興儒學: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政策,“尊道、禮佛、崇儒”,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北宋時,儒學展開復興的運動。13、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是北宋理學的主要代表,北宋朱熹繼承瞭“二程”的思想並成為理學集大成者,他們的思想統稱為“程朱理學”,其核心是“理”或“天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14、二程:北宋時期的程頤和程顥,他們認為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15、朱熹:南宋理學之集大成者,認為理就是“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16、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者,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心學代表人物,主張“心即理”,認為人天生就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是主觀唯心主義。17、陸九淵:南宋心學開創者,提出“心即理也”“吾心便是宇宙,吾心即是真理”,認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反省,與朱熹的“格物致知”論產生分歧。18、王陽明:明朝中期儒學代表,心學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認識論。19、格物致知:由二程提出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隻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格就是深刻探究,理學傢認為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20、致良知:心學的認識論,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占,所以要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欲,恢復良知本性。21、知行合一:心學的認識論,王陽明認為知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22、黃宗羲:明清之際,號梨洲先生,著有《明夷待訪錄》,主張反對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反對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23、李贄:明朝中後期,世稱溫陵先生,著有《焚書》、《藏書》,他批判道學傢“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學說,反對絕對思想權威。24、顧炎武:明末清初,號稱亭林先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主張經世致用,區分亡國與忘天下,提倡“匹夫有責”,用“眾治”取代“獨治”。25、王夫之:明清之際,號稱船山先生,著有《讀通鑒論》,主張唯物思想,提倡民主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6、 道學傢:指儒學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傢。27、 經世致用:明末清初,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思想傢,提倡以史為鑒,將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由此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1、普羅泰格拉:智者學派代表人物,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否定神的意志,樹立人的尊嚴和權威,是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2、蘇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來自於知識,人之所以作惡是因為無知,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類似於荀子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和王陽明的致良知。3、柏拉圖: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4、亞裡士多德:古希臘最博學的人,許多學科的創建者。5、文藝復興:14至17世紀由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在歐洲發動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核心是人文主義。實質是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6、人文主義: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宣揚個性解放,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反對愚昧。是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7、文藝復興“文學三傑”:薄伽丘:代表作是用意大利方言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通過《十日談》抨擊瞭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但丁:意大利詩人。他在代表作《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瞭憎惡,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彼得拉克:意大利著名文學傢,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代表作是《歌集》。8、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在16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實質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運動。代表人物為馬丁路德。9、《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瞭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是“因信稱義”,即“隻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就可以獲得拯救。10、新教:宗教改革期間在歐洲各地形成的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紛紛簡化瞭宗教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傢權力高於教會。11、啟蒙運動:17至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起源於英國,在法國運動達到高潮。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12、啟蒙思想傢: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主要思想: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為《哲學通信》和《路易十四時代》。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思想傢。主要思想: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治,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傢。主要思想:“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和“社會契約”思想;他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代表作為《社會契約論》。康德:德意志著名哲學傢。他總結瞭啟蒙思想,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要自由同時也要自律。代表作有《純粹理性批判》。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1、中國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2、造紙術:指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瞭紙)唐朝時期傳入阿拉伯3、 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瞭雕版印刷術)4、 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宋朝開始在軍事上廣泛運用5、 指南針:最早為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北宋用於航海6、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采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式形成瞭完整的體系7、 《石氏星表》:由戰國時期石申編寫,是世界最早的星表,後遺失,唐朝時期重新輯成8、 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9、 簡儀:元朝郭守敬革新渾儀造出的簡儀10、《夏小正》:夏朝時期的歷法,我國最早的歷法11、殷歷:商朝時期的歷法,采用幹支紀日法12、《授時歷》:元朝時期郭守敬編訂,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13、四大農書: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4、《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編寫,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古代農業著作15、《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我國最早的醫書16、《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編寫,被譽為“萬世寶典”,奠定瞭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17、《本草綱目》:明朝李時珍編寫,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18、《詩經》:春秋末年,經孔子整理編訂,收錄瞭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分為風、雅、頌,奠定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奉為儒傢經典,是中國出現的第一部詩歌總集19、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的詩歌體裁,楚辭也稱騷體,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20、賦:漢朝時,以楚辭為基礎的文體,辭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期恢弘的氣度。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西漢司馬相如)《二京賦》(東漢張衡)21、詞:最早出現於唐,宋代成為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代表人物:柳永 李清照(婉約派) 蘇軾 辛棄疾(豪放派)22、元曲:由宋代興起的散曲與元雜劇合稱元曲,代表人物: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23、小說:最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搜神記》等,唐朝的短篇小說和宋人話本,明清時期小說進入繁盛時期。24、漢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由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發展起來,至商朝形成完整體系。甲骨文:殷商時期的書體,金文:西周時期的書體,大篆: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體,小篆:秦朝時期的書體,隸書:秦漢時期的書體,楷書:漢魏時期的書體,正式書體為隸書和楷書,輔助書體為行書和草書。魏晉以前,中國書法在基本為自發階段,魏晉以後,中國書法進入自覺階段25、楷書(書法):魏晉時期成熟,唐朝鼎盛 特點:筆畫詳備,結構嚴謹 代表人物:鐘繇 王羲之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26、草書:始於漢初,東晉時期成熟 特點: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 代表人物:王羲之 王獻之 張旭 懷素27、行書:始於東漢,西晉成熟 特點:兼並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 代表人物:王羲之 顏真卿 蘇軾 趙孟頫28、中國畫: 指從遠古時期的彩陶畫《鸛魚石斧圖》開始的畫;戰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表明中國畫由萌芽走向成熟;到秦漢時期,門類豐富,代表作壁畫《夫婦宴飲圖》;魏晉時期出現真正意義的畫,中國畫進入自覺階段,士大夫活躍於畫壇,代表作顧愷之《女神箴圖》《洛神賦圖》;隋唐五代時期吸收瞭外來美術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代表作展子虔《遊春圖》 閻立本《步輦圖》;兩宋宮廷畫、風俗畫,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元明清文人畫。中國畫註重寫意傳神,追求“得意忘形”。28、 京劇:清朝乾隆年間融入安徽徽劇和湖北漢劇的劇種,在同治、光緒年間走向成熟29、 同光十三絕: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時湧現的程長庚,譚鑫培等的著名藝人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1、伽利略:16世紀~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傢。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開創瞭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瞭基礎。主要成就:鐘擺、自由落體定律、望遠鏡、太陽黑子、月球山脈、日心說。2、牛頓:英國科學傢。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形成瞭經典力學體系。3、愛因斯坦:1879~1955年,德國物理學傢。20世紀初提出相對論,發展瞭牛頓力學。1921年因在研究光電效應方面的成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4、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傢普朗克提出瞭量子假說,宣告瞭量子論的誕生。20世紀三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進步。5、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傢拉馬克提出瞭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提出瞭兩個著名的原則:“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提出後天獲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遺傳。6、達爾文與進化論:1859年,英國科學傢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創立生物進化論。被稱為“生物領域的牛頓”。7、進化論:①生物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②生物現存的物種就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8、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基礎,被後世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9、蒸汽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瞭蒸汽時代。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10、電器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電力的廣泛應用,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瞭經濟的發展。11、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英國科學傢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瞭理論基礎。13、莫爾斯電報機: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制成一臺電磁式的電報機。1844年架設瞭一條電報線。14、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次科技革命湧現瞭大量的科學成果,大大加快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瞭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比例不斷上升。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術革命的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15、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制成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瞭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16、互聯網: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瞭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瞭互聯網的產生。20世界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信息網。


ps:學習方法以及更多科目資料,點我頭像見簽名有獲取方式

整理資料不易,希望大傢可以給@李黑谷說逆襲關註贊評論,感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