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藍衣苗族的服飾史詩,一段美的歷程。

圖片杉樹王/剪紙 The King of Chinese Fir/Paper-cut苗族剪紙 王後 Queen楊金秋楊金秋生活照 Daily Life Photo of M

圖片杉樹王/剪紙 The King of Chinese Fir/Paper-cut

苗族剪紙 王後 Queen楊金秋

楊金秋生活照 Daily Life Photo of Madam Yang Jingqiu

在黎平縣地坪鎮,有一支遷自廣西融水大苗山的苗族同胞,人稱“大苗”。他們的女子服飾之精美,曾給我觸及靈魂深處的震撼。其以藍色的佈料為底,繡上各種各樣的精美絕倫的圖案,有日月山川、鳥獸蟲魚、花草枝葉等自然物,也有他們的民族起源、歷史和信仰。他們的服飾形成瞭支系的標簽,這些苗傢人便以“藍衣大苗”自稱。

經過千年發展,一代代“藍衣大苗”人的探索、沉淀,形成瞭平繡、挑花、鎖繡、貼佈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纏繡等技法。他們的刺繡以藍色或白色為底色,先把剪紙圖案粘貼在繡佈上,再選擇各種色彩的花線逐針刺繡,把剪出來的圖案復制到佈胚上。

研究過“藍衣大苗”刺繡的學者都知道,剪紙是刺繡的基礎工藝,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今天,我就想介紹這麼一位普通苗族婦女,名叫楊金秋,傢住黎平縣水口鎮水口村,她已經把“藍衣大苗”刺繡中的剪紙工藝演繹到族群中的最高水平,我把稱她稱為“苗族剪紙王後”。

樹圖騰 Tree Totem

傳統苗族世傢

稱她為“剪紙王後”,並非刻意拔高。她出生於地坪鎮中平村高巖寨,是那一帶歷史上的祭師的後代。祭師在所有傳統民族中都享有崇高地位,與“王者”無異,楊金秋的祖上便被周邊的人們稱作“苗王”。作為“苗王”的後代,自然就具有“公主”的身份,至少“血統”純正。現在,她把苗族刺繡中的剪紙工藝演繹到幾近“極致”的地步,賦予一頂“王後”桂冠,我認為還是順理成章的。

出生、成長在苗族世傢,每天聽苗話、唱苗歌,品嘗著各種苗傢飲食,眼看著祖母、母親、姐姐們織苗佈、染苗衣、繡苗花,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正統的苗族文化氛圍裡浸潤、發育。觀摩、模仿苗族生產生活方式,學習並發揚光大,天長日久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苗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瞭。

楊金秋所繼承和沉迷的,就是苗族刺繡中的基礎工藝——剪紙。“藍衣大苗”的刺繡,無論是貼佈繡,還是平針劈線繡,以及其它的繡法,都要在底佈上貼上剪紙。因而他們的剪紙,與其他地方的剪紙就有所不同,它不是獨立的工藝,而是從屬於刺繡的一門藝術。剪紙工藝的好壞,直接決定瞭刺繡水平的高低。一個優秀的“藍衣大苗”繡娘,首先必須是一個剪紙高手。

楊金秋在傢中做剪紙手工

還是小時候,楊金秋就特別鐘愛母親手裡的小剪刀。苗寨裡紙張金貴,不可糟蹋,楊金秋時不時找來寬大的木葉,心裡想到什麼圖案,就在樹葉上剪出什麼圖案,剪著剪著就獲準往紙上下刀瞭,然後就逐漸掌握瞭原汁原味的傳統剪紙。剪出瞭可以使用的圖樣,她又學著把它們繡在佈胚上,成為繡片。然後又在祖母、母親的指導下,縫出衣服,將繡片鑲在衣服上,最後成就瞭“穿在身上的史詩”。

錦雞圖/剪紙Golden Pheasant/ Pater-cut

蝴蝶圖騰/剪紙 The Butterfly Totem/Paper-cut

癡 迷 剪 紙

在苗族服飾工藝中,楊金秋最入迷、也最有成就感的便是剪紙。她看著祖母、母親以及姐妹們,揮舞著剪刀,把一張張白紙變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把圖案貼在底佈上,再用線絲將它描繪成五彩的繡片,就立即包含瞭苗傢人對祖先的緬懷、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次跟蹤完整個程序,楊金秋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和喜悅。

在一般人的眼裡,剪出來的圖案比起繡片來,顯得平淡而無奇,但在楊金秋看來,它蘊含的卻是苗族文化中最原初、最真實、不加任何修飾的內容。沒有這些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基礎,苗繡之精、苗服之美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藍衣大苗”繡娘們的特質,就是能夠透過表面上的平淡,直接看見其背後的真實和美麗。

於是,楊金秋不可遏止地鐘情剪紙。一把剪刀,幾張白紙,經常讓她進入癡迷的狀態。在這種癡迷的“加持”下,楊金秋就逐漸擁有瞭族群中剪紙工藝領域不可被替代的地位。除瞭認認真真地剪,她還不厭其煩地向老人們瞭解苗族的過去和現在、敬畏和向往,以及美麗與哀愁。每次下刀,她都會準確無誤地將那些內容,化作忽輕忽重的力量,傾註到剪刀的鋒口上。面對每一個抽象的圖案,楊金秋都能表述出它們的故事和含義。

苗族剪紙有兩種境界,分別是有稿的“畫剪”和無稿的“盲剪”。“畫剪”就是用筆在紙上描出心中的圖案,再順著線條下刀;“盲剪”則是由作者對紙張進行鏤空式設想,在剪刀與紙張碰撞之間預先構思設計好每一處空與留的縫隙、讓線條與美並存的高難度創作。楊金秋的剪紙風格大膽奔放,無拘無束,像自由的蝴蝶展翅飛翔。慕名而來的學生們給瞭她一個美稱——無稿“盲剪”的“活化石”。

楊金秋小時候的傢,前面是那條彎彎曲曲的南江河。面對著年復一年流淌的河水,楊金秋強烈地意識到瞭時間的流逝。這種意識讓她知道,苗族刺繡也必須與時俱進,絕對不能抱殘守缺,否則等不到社會嫌棄,“藍衣大苗”自己的後代們就會把它拋棄瞭。楊金秋在繼承的同時,同樣註重創新,在一些作品中賦予一定分量的現代元素,讓古老的苗族剪紙適應社會與時代,繼續煥發生機。

薑美繁衍人類/剪紙 Jiang Mei Creat Man/Paper-cut

文化傳承保護

及至楊金秋長大成人,後來離開父母,嫁到瞭水口鎮的水口村,從南江河的下流來到瞭上遊。奔流不息的南江河給瞭楊金秋另一個啟示——時代在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變,而且是一日千裡的劇變。這種劇變讓楊金秋強烈地感受到瞭文化的危機。當代青年全方位接觸外面的世界,苗文化對於現代苗傢人來說就成瞭一個普通的選項,而苗族刺繡、剪紙,則成為苗文化選項中的一個子選項,而且早已不是“唯一”。

楊金秋剪紙藝術作品

為瞭讓她所鐘愛的選項、子選項為現代社會所喜愛和接受,更為她的“藍衣大苗”同胞所選擇並繼承,楊金秋開始不遺餘力地做兩件事:第一,奔赴地坪的各個“藍衣大苗”村寨,收集保存大量的傳統服飾和刺繡精品;第二,尋找各種平臺,傳播苗族剪紙藝術,讓更多的人瞭解、喜歡進而傳承苗族剪紙。

2017年10月,楊金秋應邀前往首都北京,先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以及其他多所學校為高校師生傳習苗族剪紙技藝,講解苗族文化和服飾藝術,獲得瞭良好的社會反響。古人說“教學相長”,這在楊金秋的身上也得到瞭體現。在與高校師生交流過程中,楊金秋自己的認識也得到瞭升華,將自己對苗族文化的認識從感性提升到瞭深層次的理性水平。

從北京回到傢鄉,楊金秋開始系統地整理散落在民間的豐富刺繡作品,從形式到內容去全方位理解各種圖紋樣式。經過梳理,楊金秋對苗族剪紙及刺繡有瞭全面的、系統的認識。耗時五年之久,在苗學專傢楊文斌先生的幫助下,楊金秋於2020年4月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瞭苗族剪紙專著《楊金秋剪紙》。

《楊金秋剪紙》是“藍衣大苗”刺繡、剪紙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這本書中收錄瞭大量的圖騰紋樣以蝶紋、鳥紋、水渦紋、陰陽紋、龍紋、魚紋…借助這些圖案,向讀者展示瞭苗族的起源、苗族的圖騰、苗族的法術,等等。通過這本書,讀者除瞭能夠掌握基本的技藝之外,還能夠瞭解苗族的先祖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等文化內涵。

《楊金秋剪紙》圖書封面Cover of the Book Yang Jingqiu's Paper Cut

路遠且長

半個世紀過去瞭,伴隨著楊金秋爐火純青的剪紙技藝,她也創作、收藏瞭1200餘幅各種類型和文化寓意的剪紙樣品。藝無止境,學無止境,楊金秋在苗族剪紙藝術上的發展更無止境。她說,苗文化中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元素,她還是無法用剪刀和紙張把它們清晰地表達出來。如果有那麼一天,她一定會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我在想,她所說的那種境界,一定是苗族剪紙藝術領域的“自由王國”。

黔西南州電視臺采訪楊金秋片段https://www.zhihu.com/video/1511003887243227136

另外一條路,對楊金秋來說更加長遠,更加艱難,那就是在劇變的社會潮流中保護和傳承她所鐘愛的苗族文化。如果苗族文化徹底淹沒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即使她哪一天到達夢想中的那個“自由王國”,她也會覺得沒有任何價值。因而,即使是孤獨求敗,她也會竭盡全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愛和傳承苗族剪紙藝術。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希望求索的隊伍中不止有楊金秋,還應該有我,有她、有他……還有千千萬萬更多的人。

原作者:楊祖華 來自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qm_xjIxxFKFNkqZqO6nUI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