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文化藝術論文范文】舊中國江南秧馬的宣傳推廣與審美價值

摘要:秧馬是舊中國時期江南地區的傳統農具,被用於水稻的插秧及拔秧作業。時至今日秧馬的出現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但秧馬在中國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且得到瞭蘇軾、

摘要:秧馬是舊中國時期江南地區的傳統農具,被用於水稻的插秧及拔秧作業。時至今日秧馬的出現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但秧馬在中國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且得到瞭蘇軾、陸遊等文學大傢的美譽。現圍繞秧馬的設計美學展開相關探究。

關鍵詞:江南地區;傳統農具;秧馬;設計美學;

我國宋代以來,江南地域逐漸發展得愈發繁榮昌盛,並衍生出“江南熟,天下足”的說法。由此可見江南地區不再僅限於地域概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演化為一種經濟文化概念。不同時代對江南的定義均有所不同,但均對江南地區的富庶給予瞭肯定。而古時江南地區的經濟結構中,農業的發展占瞭一定比重,以秧馬為首的一系列實用性與設計兼具的農具在江南農業的發展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秧馬設計美學的研究也具有相應的價值與意義。

1、秧馬的起源與演變

受歷史因素影響,秧馬的起源無法進行準確的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秧馬在北宋中期時已經得到瞭較為廣泛的應用,而宋代詞人蘇軾在遊歷過程中發現秧馬以後,為秧馬的作業形式及效率所驚嘆,並在周邊地帶大力推廣秧馬的應用。秧馬得到廣泛應用的時期在南宋時代,在水稻種植與生產的過程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之後也被傳承至元代。而在元代的某一時期,由於鄲州的幹旱導致秧馬及其他水田農具被閑置,此後又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造成秧馬的應用逐漸減少,到瞭清代的時候已經基本消失。

圖1秧馬

秧馬在外形上酷似現在的凳子[1](如圖1),但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生產技術落後時卻是從事水稻生產的重要農具。水稻種植栽培需要農民頻繁彎腰,或是長期保持彎腰的姿態,而水稻的種植栽培工作又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這會嚴重影響到農民的身體狀態,長期依靠人力從事水稻生產還會導致農民腰椎變形,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使一戶人傢受到顛覆性的重創。秧馬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現,自那之後農民在從事水稻生產時得以借助秧馬進行,避免瞭身體因長期勞作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同時秧馬的應用也有效提升瞭水稻生產的效率。時至今日,隨著各種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普及與應用,農業的機械化發展替代瞭傳統的生產工具,不僅大幅提升瞭農業生產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也使得絕大部分傳統農具逐漸失去原有的作用,如秧馬現在很多就淪為瞭兒童的玩具或是凳子的替代品。但從整體上來看,秧馬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創造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2、秧馬的宣傳與推廣

秧馬的宣傳與推廣來源於各種古時的文獻資料,主要集中在農書、類書及筆記詩文集中,農書與類書多僅僅記載瞭秧馬的形態與使用方式,其宣傳推廣很大程度依賴筆記詩文的作用。而在為數眾多的筆記詩文集中,蘇軾的《秧馬歌》在秧馬的宣傳推廣中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秧馬歌》的創作來源於蘇軾早年遊歷、途徑武昌時所見到的秧馬農具[2](如圖2),並將其附在曾安止的《禾譜》之後。秧馬歌中的前六句描寫瞭農民在種植水稻時彎腰曲背的勞作情形,並通過“筋煩骨殆聲酸嘶”這一句表現出農民在未應用秧馬之前常規勞作的疲累程度。隨後蘇軾又用瞭四句詩文描寫出秧馬輕快、便捷的特征及功能可塑性強的特征,而且不用額外加入騎馬用的腹帶、頸帶及其他設備。在對秧馬的功能、特征進行描寫之後,蘇軾又將其比喻成古戰馬“的盧”,以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賦予瞭秧馬生命力。在最後的三句中,蘇軾又進一步對王孫公子進行嘲諷,諷刺瞭王孫公子們的愚昧,反向肯定瞭農民這一階層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價值。

圖2使用秧馬的假想圖(圖源:網絡)

《秧馬歌》的內容形式是蘇軾在深入瞭解秧馬之後,依據事實展開的描述與刻畫,因而不具有即興或是誇張的創作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蘇軾的《秧馬歌》可以看做是早期關於秧馬的科普讀物。秧馬本身的宣傳與推廣也與蘇軾有很大關系,據記載蘇軾完成《秧馬歌》的創作之後,在日後的遊歷中曾向各地大力推薦秧馬的應用,而且這種推廣也使江南一帶使用秧馬的地區面積大幅增加。

3、秧馬的設計審美

作為一種傳統農具,秧馬的設計者與改良者在強調秧馬耐用性的同時,也在設計改良過程中表現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3.1、舒適

優秀的產品不僅要體現應有的實用性,也要兼顧技術及審美的要求。受當時的生產條件所限,秧馬的主要材料是各種類型的木材,如腹部就采用瞭榆木或棗木,這是因為這兩種木材在質地上比較光滑,稍作處理之後即可在水田中滑行;而為瞭減輕秧馬整體的重量,秧馬的背部通常采用密度較低的桐木或楸木,在支撐人體重量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瞭秧馬的重量。對秧馬造型的設計也加入瞭其他元素,結合秧馬樣品圖的形狀來看,秧馬頂部的騎乘位置及底部均進行瞭一定的弧度處理,並非平直的木板結構,頂部的弧度設計能夠使得使用者穩穩地坐在秧馬上,不至於在作業過程中發生側翻或傾倒;而底部的弧度設計則參考瞭船隻的特點,結合秧馬在水稻田中應用的特征,同樣進行瞭一定角度的彎曲弧度設計,進而方便秧馬在水田中滑行。在之後的改進中,又有人發現梔木的重量更輕,且能夠滿足在水田中滑行的需求,因而秧馬開始采用全梔木的質地,為農民提供瞭更加舒適的使用體驗。此外,秧馬的頭部還額外加裝瞭存放秧苗的結構,可根據作業量存放適當數量的秧苗,也就減少瞭農民插秧過程中反復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節省瞭農民的勞動力負擔。

3.2、簡易

除去秧馬頭部用於存放秧苗的結構而言,秧馬整體僅僅由兩塊木板及數目不等的木條構成,因而制作難度並不高,且整體造型具有簡易的特質,完全符合當時農業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作業時對農具的使用需求。秧馬結構的簡易性使得其制作十分簡單,因而制作時間也更短,可在極短時間內大量制作並投入使用。其成本也非常低,且用於生產秧馬的原料隨處可見,除底部需要保證呈一整塊板之外,如果符合條件的木板數量不夠,背部同樣可以用加固的條形結構構成。除此之外,簡易的結構也使得秧馬整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保養維修的難度更低,因而秧馬在設計上追求簡易的特點也符合當時農具經濟性的要求。

3.3、實用

就整體結構及形態來看,秧馬的設計完全貼合實用這一要求,無論是用於負載農民的背部或是貼水滑行的腹部均保留瞭一定的弧度,這就使得秧馬在水田中的滑行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進一步提升瞭農民騎乘秧馬時的穩定性。從材料及制作難度的角度來說,制作秧馬所需的材料以木材為主,而木材則是當時最普遍的生產制作材料之一,秧馬在結構上僅僅需要幾根木條與木片的特點也使得其推廣難度極低,因而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大范圍的推廣,這就間接證明瞭秧馬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此外,除瞭頭部用於存放秧苗的結構之外,秧馬本身的設計並未加入紋飾或其他復雜結構,這使得秧馬的制作難度更低,也進一步突出瞭秧馬簡潔質樸的特點,強化瞭秧馬在制作生產上的實用性。

4、結語

秧馬在宋朝之所以能夠得到推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獨特的設計審美及實用性的完美均衡,而秧馬的使用也使得農民的勞動負擔大幅降低,不僅增加瞭農民勞作過程的趣味性,也有效提升瞭農事勞作的效率,因而能夠在當時及後世得到廣泛歡迎。

參考文獻

[1]歷史店.這些東北老物件名字少見,有秧馬,有砘子,有襪撐子

[2]史讀書.“奇器與奇語寫之,筆筆欲活”蘇軾的《秧馬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