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蒙K)

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其名稱來自明朝時期的蒙古鄂爾多斯萬戶,政府所在地是康巴什新區黨政大樓。城市形象標識為卡通形象大角牛,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傢衛生城市

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其名稱來自明朝時期的蒙古鄂爾多斯萬戶,政府所在地是康巴什新區黨政大樓。

城市形象標識為卡通形象大角牛,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傢衛生城市,現已形成羊絨、煤炭、電力、冶金、化工五業並舉、協同發展的經營格局。總面積8.7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03.5萬。

鄂爾多斯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18個典型地區之一,是內蒙古的經濟新興城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爾多斯是國傢文明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全國首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距今14萬到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烏審旗境內的薩拉烏蘇河(又名無定河、紅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瞭著名的古代“鄂爾多斯”文化,史稱“河套人文化”。

大禹建立國傢後,把國傢分為九州,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

成湯滅夏後,夏因君主的兒子獯鬻帶著眷屬逃到渠搜避難,從此之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統。商朝建立後,鄂爾多斯西南部被劃為鬼方。

商朝滅亡之後玁狁民族的軍事力量日漸強大,威脅著西周的安全,周宣王於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別派大將南仲、尹吉甫兩次進攻玁狁,並命令南仲在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沿線要地築城設防,歷史上被稱為朔方城,在今鄂爾多斯東北部置榆中。

公元前5世紀末,今鄂爾多斯東部的準格爾旗一帶為魏國行政轄區,名上郡。

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戰敗,魏把上郡割讓於秦。此後,秦國殺掉義渠王,在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鄰地區設置瞭北地郡,其餘地域為樓煩等遊牧部落的聚居區。

公元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帶屬北地郡,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東部一帶屬雲中郡,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北部一帶屬九原郡,烏審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帶屬北地郡,四郡下轄34個縣。此時的鄂爾多斯地區有兩個歷史稱謂,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漢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郡下設河陰、曼柏、高興三縣;杭錦旗一帶設朔方郡,郡下設臨戎、沃野、臨河、廣牧、朔方、呼遒、渠搜等縣;準格爾旗北部地區設雲中郡,郡下設沙南縣;在今準格爾旗東部及東勝區、伊金霍洛旗相關地區設西河郡,郡下設谷羅、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個縣;在今烏審旗一帶設上郡,郡下設奢延、白土、高望3縣。

公元121年,西漢為瞭管理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在鄂爾多斯地區設立五個屬國,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雲中郡。

公元10年,王莽篡權後,為控制今鄂爾多斯地區,將朔方郡改為渠搜郡,五原郡改為獲降郡,雲中郡改為受降郡,西河郡改為歸新郡。

鑒於國傢財政困難,漢光武帝劉秀決定減少一些地方行政機構,於公元35年(建武11年)和公元44年(建武20年)先後撤銷朔方郡、五原郡,將今鄂爾多斯地區歸並州(今太原市)領有。

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歸附東漢,比自立為呼和邪單於,據有今準格爾旗納林一帶。

公元50年,東漢又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分隸於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轄有今鄂爾多斯杭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帶,下轄朔方縣、廣牧縣、大成縣;五原郡轄有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北部一帶,下轄河陰縣、曼柏縣;雲中郡轄有今準格爾旗東北部地區;下轄沙南縣;河西郡轄有今東勝市、伊金霍洛旗和準格爾旗西南部一帶,下轄美稷縣、平定縣;上郡轄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烏審旗一帶,下轄榆林縣、奢延縣。

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為遊牧區。

北朝時期

公元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在今烏審旗南部薩拉烏素河畔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統萬城,其遺址至今可見。

公元425年,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邊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武川六鎮,統萬城改為統萬鎮。在今準格爾旗黃河沿岸一帶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帶建立西安郡。以統萬鎮為中心設夏州,夏州下轄化政郡,該郡下轄革融縣、巖綠縣;熙部下轄山鹿縣、新囶縣;金明郡下轄永豐縣、啟寧縣、廣洛縣;代名郡下轄呼酋縣、渠搜縣;靈州轄今鄂托克前旗一帶,鹽州大興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帶,五原郡轄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一帶,東夏州上郡沃野鎮、悅跋城轄今鄂托克前旗西部一帶。

公元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並州。

公元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隋唐時期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在今鳥審旗和鄂托克旗相鄰地區設朔方郡,下設巖綠縣、寧朔縣、德靜縣、長澤縣;在今達拉特旗和杭錦旗的部邊沿設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這裡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安化縣、大同城;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沿黃河地區設靈武郡,下轄杯遠縣、靈武縣、回樂縣、弘靜縣、豐安縣;在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帶設鹽川郡,下轄五原縣。

唐王朝建立後,唐太宗於公元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今準格爾旗、東勝區東部設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公元629年曾在此設雲州,630年又改為威州);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及烏審旗一帶設夏州(公元724年改為朔方郡,756年又改為漫州),下轄巖綠縣(此前公元628年曾將巖綠縣改為朔方縣)、德靜縣(公元633年該縣歸北開州管轄,公元634年將北開州改為化洲,公元639年廢化州,改名為德靜縣)、寧朔縣(公元619年在此設南夏州,公元654年又設寧朔縣)、長澤縣(公元633年改為長洲,公元639年廢州,又設長澤縣,隸夏州);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設宥州(公元680年在此設“六胡州”;魯州、麗州、舍州、塞州、依州、契州;公元704年將六胡州合並成匡州、長州;公元707年設立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公元721年改設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公元738年在此設宥州),下轄延恩縣(公元738年在此設匡州)歸仁縣(原為蘭池州長泉縣)、懷德縣(唐初為塞門縣,公元732年改為懷德縣)、長澤縣(原屬夏州,公元820年將夏州改隸宥州);在鄂托克前旗的南部設鹽州(公元618年將鹽川郡改為鹽州,公元627年將鹽州廢棄,改為靈州的一個縣,梁師都敗北後又設鹽州,先隸夏州都督府,後隸靈州都督府,公元742年更名為五原郡;公元758年改為鹽州),下轄五原縣(為隋代五原縣,梁師都有後,將五原縣治所遷至靈州,公元628年又設白池縣,公元663年將白池縣更名為興寧縣);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區設靈州(為隋代靈武郡,公元618年改為靈州,公元742年將靈州改為靈明郡,公元758年又改為靈州),下轄懷遠縣(為隋代懷遠縣舊址,從公元637年始,還轄有豐州所屬之九原縣、就豐縣、保靜縣、回樂縣、溫池縣);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為隋朝時的五原郡地;公元618年改為豐州,公元630年設豐州都督府,公元637年廢棄豐州,劃歸靈州,公元684年又設豐州),下轄九原縣(公元653年設九原縣)、永豐縣(隋朝置永縣,公元623年廢棄,650年又設永豐縣)。

唐朝為安置歸順的突厥汗國的部落,於公元649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與烏審旗一帶設羈禁州府定襄都督府,下轄阿德州、執失州、拔延州、蘇農州;公元630年在烏審旗一帶設雲中都督府;公元643年設舍利州、阿史那州、綽州、思壁州;白登州;於公元663年在今烏審旗與鄂托克前旗一帶設桑乾都督府,下轄鬱射州、藝失州、卑失州、吒略州;於公元649年設呼延都督府,下轄賀魯州、葛羅州、趼跌州3在今烏審旗南部設達渾都督府,下轄安化州、寧朔州人、仆固州;在今烏審旗中部設靜邊州都督府,下轄北夏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設樂容州都督府,下轄東夏州。

宋元時期

公元916年,遼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

公元929年,在今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討司(治天德軍),下轄富民縣、振武縣;在今達拉持旗西南部、東勝區東部置河清軍;在今準格爾旗南部及東勝市東部一帶設全肅州;在今達拉特旗、準格爾旗東部設東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在今達拉特旗、準格爾旗北部設雲內州,下轄柔服縣、寧人縣。五代十國時期,鄂爾多斯分別被黨項羌人、靈武節度使(亦稱朔方節度使或靈鹽節度使)、振武節度使占領,並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公元960年,北宋在今鄂爾多斯東部地區設麟州新秦郡,下轄新秦縣;在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設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設鹽州。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西夏占據大部分地區。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將烏審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劃歸陜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劃歸甘肅行省;在烏審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東勝市一帶設察汗腦(皇室封地)。

明清時期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占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裡,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瞭蒙古軍,並將阿勒坦汗(俺答)加封為順義王,兩傢關系才得以緩合。

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察罕腦兒衛,在東勝北部設東勝衛。後鄂爾多斯部入主河套,明朝勢力退回長城以南。

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清朝將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分為6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現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現鄂托克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現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杭錦旗);後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未旗(原紮薩克旗)。

公元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佈:“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

公元1912年,將東勝廳(在今罕臺廟鄉)遷至今羊場壕鄉,改置東勝縣。

公元1921年,在今鄂托克旗北部設東勝縣“飛地”木肯淖。

公元1923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內設陜西省神木縣“飛地”通格朗。

公元1936年2月,在烏審旗西部思傢窪成立烏審旗蘇維埃政府;3月,撤銷烏審旗蘇維埃政府,後設中共烏審旗工委;10月,在鄂托克旗南部設中共三段地工作委員會,後又成立中共伊盟工委。

公元1937年9月設鄂托克旗工作委員會。

公元1938年4月,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在木肯淖、桃力民一帶設抗日動員委員會,6月成立中共桃力民工作委員會,8月在達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

公元1939年3月,解散桃力民抗日動委會,成立伊克昭盟桃力民蒙漢聯合抗敵委員會;5月,在準格爾旗北部成立中共薩托工委,國民黨在達拉特旗耳字壕設組訓處;9月成立中共準格爾旗工委。

公元1940年,在準格爾旗南部長灘鎮設國民黨山西省河曲縣政府;冬季,中共伊盟工委在達拉特旗青達門區成立區委。

公元1941年3月,伊盟工委撤離桃力民;6月,烏審旗工委撤離烏拉爾林;9月,達拉特旗設91個保、312個甲;東勝縣設30個保、289個甲;桃力民設28個保、148個甲;11月,鄂托克旗城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公元1942年,在三段地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在城川成立特別區委。

公元1946年3月,成立烏審旗蒙漢自治聯合會、三段地蒙漢自治聯合會、城川蒙漢自治聯合會。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為伊東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準達工委。

公元1948年2月5日;在準格爾旗南部成立黑界地蒙漢聯合會;7月24日,成立東郡工委,撤銷準達工委,成立準格爾旗工作委員會。

公元1949年3月11日,達拉特旗工委成立;5月1日,伊東、伊西兩個工委合並,成立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5月22日,成立伊盟自治政務委員會;7月22日,成立乾薩克旗土委;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準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

解放後

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普遍組建瞭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1953年7月,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將基層政權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政府。

1956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69個區撤銷37個,新建26個蘇木。

1958年10月,將當時的50個鄉、23個蘇木、5個鄉級鎮改為人民公社,其時伊盟(即今鄂爾多斯)共下轄7旗、1縣、78個人民公社、444個生產大隊(其中有100個牧業大隊)、2173個生產隊(其中有468個牧業生產隊)。

1984年,伊盟(今鄂爾多斯)將人民公社改為鄉、蘇木,大隊改為村、嘎查。

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行政區劃

鄂爾多斯轄2個市轄區和7個旗。市轄區:東勝區、康巴什區 ;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

①東勝區:隸屬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部偏東,地理坐標東經109°08′04″—110°23′11″,北緯39°10′07″—39°58′51″。東勝區是鄂爾多斯市經濟、科技、文化、金融、交通和信息中心。東勝區面積2512.3平方公裡,人口26萬(2012年)。

文化遺產

敦花:一種流傳在東勝地區民間的類似於刺繡的一種手工技藝。過去,人們在大小不一的佈上敦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當做日用品,比如蒙在被子、箱子、桌子等上,或者掛在室內的門窗上當做門簾或窗簾用,作品反映的題材既有人物、風景,又有花鳥靜物,借用各種圖案,采取象征隱喻等手法附以其特殊的吉祥含義。

燈遊會:東勝民間社火燈遊會是東勝區人民逢年過節的主要活動之一,是人們祈求平安、幸福的場所,是東勝區人們進步、文明、和諧、富裕的縮影,是東勝區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直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北方強大的匈奴族的侵擾,於始皇三十五年(212年)令大將蒙恬征調民夫三十萬,歷時兩年半修築的一條直道。南起秦都雲陽(今陜西淳化縣北),途徑十四個縣(區)全長一千四百多裡,平均寬度約30米,由於這樣的道路寬闊平坦,能適應大隊人馬快速馳援,故稱“馳道”,又因其南北遙遙相對、直線相通,也稱“直道”;秦始皇修建瞭由都城通往六國的馳道多條,但直道僅此一條,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

豆面–東勝地區漢族飲食中的一種食品。豆面的吃法隻有一種,就是將煮熟的面條加入調湯即可,調湯方言叫做“臊子”,臊子最好用豬肉丁、土豆或豆腐丁熬制,放入紅蔥末。

風景名勝

九城宮旅遊景區—九城宮位於鄂爾多斯東勝區罕臺鎮,距離東勝市區5公裡,是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九城宮旅遊景區由生態餐飲區、水上歡樂世界、動感酷玩遊樂園、動物博覽園、高檔休閑體驗區、九城宮大戲院、戶外拓展真人CS基地、會議度假院落、頂級別墅會所、歷史文化體驗區、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冰雪(滑草)大世界、卡丁車賽場等主題區域組成。

東聯秦道城—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臺鎮,是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東聯秦道城規劃建設瞭“體驗大秦直道、秦王城、九原郡、秦漢邊塞文化區、匈奴故地文化區、九原郡廣場演藝區”等項目。

②康巴什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南部,是鄂爾多斯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駐地。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距東勝區25千米、伊金霍洛旗3千米。 總面積372.5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常住人口118796人(第七次人口普查)。

康巴什區與東勝區、伊金霍洛旗共同組成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是鄂爾多斯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裝備制造基地、轎車制造業基地。全國首個以城市景觀命名的4A級旅遊景區。

鄂爾多斯國際會展中心—於2009年7月18日正式落成。該項目的建設過程共歷時兩年零四個月,項目占地面積83375m,總建築面積47480m,工程概算總投資約4億多元。設計中融入瞭多種體現蒙元文化的符號和元素,入口會堂是個蒙古包造型,後面的1個大會堂和3個大展廳是馬鞍造型。

③達拉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為鄂爾多斯市下轄的一個旗,北與包頭市隔河相望,東南西分別與準格爾旗、東勝市、杭錦旗接壤,達拉特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黃河南岸。全旗總面積8200平方公裡,轄8個蘇木鎮,總人口34萬。

響沙灣—國傢AAAAA級景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部。從呼和浩特到包頭轉包東高速可達,南距包頭市區50公裡。響沙灣屬於沙漠類自然風景區,為新月形丘鏈或格狀丘地貌。1984年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辟為旅遊景點,1991年被國傢旅遊局列為國線景點,2002年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為5A級景區。銀肯響沙(即響沙灣)居中國各響沙之首,被稱為“響沙之王”。

葵花籽—鄂爾多斯的特產。主產區達拉特旗,以盛產粒大、仁滿的葵花籽而聞名自治區內外。盛夏時節,葵花籽之鄉-- 達拉特旗到處都是花的海洋。

④準格爾旗:地處內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部,黃河沿北、東、南流經197公裡,隔河與山西、陜西毗鄰,有"雞鳴三省"之稱。2014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第10名。全旗總面積7692平方公裡,2014年常住人口32.4萬。

煤炭資源—煤炭探明儲量544億噸,遠景儲量1000億噸,且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煤層厚、低瓦斯、易開采,發熱量均在6000大卡/千克以上,為優質的動力煤和化工煤;石灰石總儲量50億噸,品位高,氧化鈣含量達52.92%;鋁礬土總儲量1億噸,礦層穩定,品位呈現鋁高矽低的特征;此外,高嶺土、硫鐵礦、白雲巖、石英砂的儲量也大,特別是煤層氣的儲量可觀。

⑤鄂托克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地處蒙陜寧三省區交界。境內主要由毛烏素沙地和鄂爾多斯梁地兩大地貌構成,土地總面積1.218萬平方公裡。總人口7.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1%,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

生物資源–紫花苜蓿資源豐富,種植面積達35.7萬畝,年產幹草5425公斤。藥材資源非常豐富,素有"藥材之鄉"的美稱。

⑥鄂托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部,地處東經106°41′—108°54′,北緯38°18′—40°11′之間。 東鄰杭錦旗,西連寧夏陶樂縣並隔黃河與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相望,南接烏審旗和鄂托克前旗,西北界烏海市, 是鄂爾多斯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旗南北長209公裡,東西寬188公裡,總面積2.1 萬平方公裡。2008年常住人口9.6萬。

鄂托克”系蒙古語,漢意“營”或“部”,是元,明兩代蒙古“萬戶”下設行政建制,稱千戶,它是組成萬戶的小領地名稱,是地緣組織,每個鄂托克要根據人口的多寡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十七世紀中葉,清朝政府以擁有軍事權力的“和碩”(旗)取代瞭“鄂托克”,但鄂托克一直為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的俗稱保留下來,解放後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

⑦杭錦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全旗242公裡,庫佈其沙漠橫亙東西,將全旗自然劃分為北部沿河區和南部梁外區。梁外區以草原和天然林保護區為主,草原遼闊,草質優良,並盛產多種野生綠色食品,是自治區重要的草原生態畜牧業基地;沿河區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是自治區高效農牧業基地。全旗轄7個蘇木鄉鎮,總面積1.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13.2萬,其中蒙古族2.3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

礦產資源—截至2012年,塔然高勒煤田總面積約為4150平方公裡, 資源總儲量為350億噸;位於國傢規劃區內的面積為2200平方公裡,資源儲量為163億噸。該區域煤質優良, 為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三低一高"不粘 結煤,平均發熱量為6500大卡,是優質動力、化工用煤。

天然氣資源–天然氣資源:境內天然氣區塊面積9800平方公裡,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500億立方米,是鄂爾多斯大氣田的主要組成部分。大牛地至杭錦旗天然氣管輸工程末站建在錫尼鎮高新科技工業園區,年可向杭錦旗供氣3-5億立方米。

大營鈾礦—內蒙古大營鈾礦(鄂爾多斯杭錦旗塔然高勒礦區),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義。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遊區 AAAA 景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佈其沙漠腹地,黃河南岸,東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北與草原鋼城包頭市隔河相望,西接烏海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南鄰晉、陜兩省,北達110國道及京蘭鐵路,南接109國道和東準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鄂爾多斯草原景區 AAA — 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西9公裡處,交通便利,全程油路。東距世珍園旅遊區70公裡,北距夜鳴沙旅遊區80公裡,自然形成黃金旅遊一條線。該處被銀川市、烏海市、臨河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所擁抱。

⑧烏審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一個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東西距離104公裡,南北距離194公裡,區域范圍為東經108°17′36〃- 109°40′22〃,北緯37°38′54〃-39°23′50〃。總面積11645平方公裡。烏審旗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截止到2010年,烏審旗境內人口共10.1萬人(2013年),其中蒙古族3萬人。2013年,烏審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8億元。截止到2013年,烏審旗境內公路總裡程2553公裡,公路網密度為21.9公裡/百平方公裡。

成吉思汗察罕蘇力德遊牧生態旅遊區—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民族文化十大旅遊品牌景區",位於烏審旗嘎魯圖鎮南17公裡處,由成吉思汗察罕蘇力德供奉區、敖包文化區、草原野生動物大圍場、遊牧文化體驗區、水上野營區、草原娛樂區、沙灘休閑區、烏審浩特、蒙古老王府、蒙古貨棧、遊客服務中心等功能區組成。

烏審召生態旅遊區—由烏審召廟、牧區大寨陳列室以及烏審召生態工業園區組成,是國傢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離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嘎魯圖鎮78公裡,是鄂爾多斯原四大召廟之一,也是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召廟。

福海蒙古城生態旅遊區—位於烏審旗嘎魯圖鎮南4公裡處,以蒙元文化、民俗風情為主題,以8棟農傢別墅和蒙古包城為依托,再現瞭蒙古族的民族民俗風情。該旅遊區於2010年被國傢旅遊局評為國傢級AAA級旅遊景區,占地面積1500畝。

⑨伊金霍洛旗: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下轄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毛烏素沙地東北邊緣,東與準格爾旗相鄰,西與烏審旗接壤,南與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交界,北與鄂爾多斯市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區隔河相連。總面積5600平方公裡,2011年戶籍人口16.7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萬人,占全旗總人口的7.78%。2019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發佈的“縣域經濟100強(2019年)榜單”顯示,伊金霍洛旗位列第55位。

成吉思汗陵園—占地面積10平方公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百傢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首批國傢AAAAA級旅遊景區。

烏蘭活佛府(國傢AAAA景區)—位於阿鎮西北方向北山植物園,林木蔥鬱,綠意盎然,十二世烏蘭活佛修行之所座落於此。府邸是為十二世烏蘭活佛提供學習、生活、弘法以及給眾多喇嘛和佛教信眾提供學習、交流和宣傳佛法而修建的場所。

鄂爾多斯地理位置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東、南、西與晉、陜、寧接壤,北及東北與自治區最大城市包頭以及首府呼和浩特隔河相望。東西長約400公裡,南北寬約340公裡,總面積86752平方公裡。

氣候環境

鄂爾多斯屬北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區,冬夏寒暑變化大。多年平均氣溫6.2℃,日最高氣溫38℃,日最低氣溫-31.4℃。多年平均降水348.3毫米,降水多集中於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2506.3毫米,為降水量的7.2倍,以5-7月份為最大。全年多盛行西風及北偏西風,年平均風速3.6米/秒,最大風速可達22米/秒,最大風速的風壓0.6千牛/平方米。

礦產資源“–羊煤土氣”

鄂爾多斯境內地下有儲量豐厚的能源礦產資源,截至2012年已發現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重要礦產資源有12類35種。鄂爾多斯市已探明煤炭儲量1496億多噸,約占全國總儲量的1/6。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880億立方米,占全國三分之一。已探明稀土高嶺土儲量占全國二分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