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認識新生兒黃疸及其處理方法,新手父母不用慌!

新生兒出生2~3天後,由於血中膽紅素,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就是所謂的〝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第4~5天達最高峰,7至10天漸至消退,叫做〝生理性黃疸〞,若延續2

新生兒出生2~3天後,由於血中膽紅素,使得皮膚及眼睛開始變黃,就是所謂的〝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第4~5天達最高峰,7至10天漸至消退,叫做〝生理性黃疸〞,若延續2星期尚未消失就應考慮是不是其它原因所引起。如果黃疸出現太早,膽紅素上升太快,或者膽紅素太高,必須接受特殊波長的照光治療,以免間接膽紅素沈積在腦組織造成腦部永久傷害。如果超過2周大的寶寶有延遲性黃疸,不能一味歸咎於喂哺母乳,還要特別註意大便顏色,如果呈現淡黃甚至灰白色,一定要趕緊就醫,這表示有膽汁鬱積的情形,最嚴重的莫過於「膽道閉鎖」瞭,此外,「嬰兒肝炎癥候群」也會以類似的癥狀表現。其他如溶血、紅血球病變、腎上腺出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敗血癥或泌尿道感染等,也是引起寶寶延遲性黃疸的可能原因,不可不慎。

新生兒較容易產生黃疸的原因:

一、膽紅素的主要來源為紅血球的代謝產物,因為紅血球壽命較短,當紅血球老化或被破壞時,血紅素會遊離出來,經代謝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由血液運送到肝臟,經代謝後,由膽管排泄於腸子內。

二、新生兒的肝臟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及時代謝膽紅素,以致易堆積體內。

三、新生兒的腸肝循環能力強,使得由肝臟處理過而排泄到腸內的膽紅素被再吸收回血液中。

當上述代謝路徑發生問題,會造成血中膽紅素堆積就會形成黃疸。

如何觀察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於出生2至3天會出現黃疸,4天至5天達高峰期,一般約7天至14天會消退。早產兒則於2個星期內會逐漸消失,回傢時盡量保持嬰兒房間光線充足、明亮,盡量讓陽光照入室內,但避免直接照射於嬰兒身上或是使用日光燈直接照射,如此不但無效,甚至還會增加脫水危險性。新生兒黃疸還是交給醫院處理為宜。每天可多註意觀察眼白部份及全身皮膚之顏色變化,若發現有越來越黃之情況, 要立即回醫院小兒科門診驗血,檢測嬰兒之膽紅素值,再做進一步處理。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一、生理性黃疸:

(一)大多數寶寶,會在出生後第2到4天開始出現黃疸,在4~5

天左右達到高峰,隨後在第7~14天內消退。

(二)黃種人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發生率比西方人高,可能是因為肝臟內酵素成熟較慢。若是早產兒,其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的較久。

(三)這類型的黃疸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特殊治療。

二、病理性黃疸:

(一)若新生兒於24小時內出現黃疸、黃疸指數超過照光標準、或是足月兒黃疸時間超過1~2周,早產兒黃疸超過2~3周,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

(二)較常見的原因有母子血型不合(可能是ABO或Rh血型不合)、敗血癥、先天性梅毒、德國麻疹、慢性子宮內及泌尿道感染、G6PD(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癥俗稱蠶豆癥造成的溶血、紅血球過多癥、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瘀血,瘀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如產瘤)、VitK缺乏引起之貧血、幽門狹窄等增加腸肝循環之狀況及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及總膽管囊腫導致膽紅素排泄不良(如傢族性非溶血性黃疸(Cigler-Najjar癥候群)半乳糖血癥、甲狀腺機能過低癥、糖尿病母親生下之嬰兒、早產兒)或是藥物引起:如磺胺類、硫磺劑等。

(三)這類型的黃疸,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治療包括有照光、藥物治療及換血等;有些甚至需要手術才能治療。

三、母乳性黃疸:

(一)一般哺喂母乳的新生兒,黃疸會持續比較久,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一種女性荷爾蒙,會抑制新生兒肝臟酵素的活性,使其無法代謝處理膽紅素,導致持續性的黃疸。

(二)目前尚無文獻報導母乳引起的黃疸會傷害到新生兒,僅指出哺喂母乳者,黃疸持續的時間會比較久。

四、母乳與黃疸:

(一)正常的生理性黃疸約於出生後第2~3天開始,第1~2星期消退。若為母乳性黃疸引起,黃疸會稍微上升1~3mg/dL,但隨後就會消退,因此可繼續哺喂母乳。

(二)母乳雖可能使新生兒的黃疸情形較慢消退,但膽紅素可中和新生兒體內自由基,整體而言,對新生兒有益無害。

(三)哺喂母乳的母親應多攝取湯湯水水的食物,並增加哺乳次數,約2~3小時一次,一天至少8~12次以上,另外因新生兒的吸吮會讓乳汁更充裕,則寶寶得到的水分及熱量足夠,排便次數及量皆多,黃疸情形就會改善。

(四)早期頻繁的哺喂母乳有助於避免黃疸,因初乳有輕瀉作用,可幫助清除胎便,膽紅素也會隨者胎便排出,所以初乳有助於預防及清除黃疸。

(五)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在黃疸指數17mg/dL以下時仍可放心的哺喂母乳,若黃疸指數超過17mg/dL時,仍可持續哺乳並合並加強照光治療,如有必要,父母可和醫師討論,視寶寶病況采適合的處置方式。

五、新生兒核黃疸:

遊離未接合的膽紅素會通過腦血管屏障造成腦損傷,出生5~7天發生厭食、嗜睡、尖銳哭聲、無力、嘔吐、不安、甚而肌肉張力過強、角弓反張、痙攣、肺出血等,若存活下來會有神經、精神心智發育受損的現象。據統計,膽紅素超過25~30mg/dl者,有1/3會造成核黃疸。

六、黃疸應註意事項:

(一)首先須註意嬰兒有沒有黃疸,可將嬰兒置於光線明亮處,觀察嬰兒皮膚及眼白的部分,若比前一天觀察到的黃或比其他嬰兒黃,就可能有黃疸,同時觀察不同的部位,若隻有臉部泛黃,表示黃疸程度並不是很嚴重,若泛黃的情形向下延伸至腹部或以下時,則黃疸可能已經到達需照光治療的程度瞭。

(二)註意黃疸的過程:

若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或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如泛黃很快的由臉部延伸至胸部、腹部時),須送醫檢查。此外,出生24小時內就有黃疸或是足月兒黃疸超過1~2周,早產兒黃疸超過2~3周,也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最好送醫檢查。

(三)註意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的癥狀:

包括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四肢僵硬、腦性麻痹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

(四)註意某些使黃疸加重的因素:

如早產、生產時曾缺氧、傢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癥)、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早

期破水),也是須註意的事項,並於送醫時告知醫師此病史。

(五)給予足夠的喂食(以母乳為主)。

(六)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開水或退胎水,因為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癥狀,甚至會影響食欲,造成離子不平衡等嚴重後果。八寶粉等藥物也不可以服用。

(七)保持室內光線明亮或許有點幫助,但不可直接照射陽光或是日光燈,以避免曬傷。

(八)一些會導致黃疸或加重黃疸的狀況需避免,如蠶豆癥嬰兒應避免接觸奈丸、紫藥水等會引起溶血的物質。

(九)用藥時,須經由小兒科醫師處方,因某些藥膏或藥物也會引起蠶豆癥嬰兒溶血。

(十)避免感染、飲食不足、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情形。

(十一)當新生兒黃疸時,應保持皮膚清潔、多喂奶水以利代謝並註意觀察大小便次數及重量。母親應預先知道自己和先生的血型(RH、ABO)。如果前一胎小孩發生過嚴重黃疸,下一胎也可能發生同樣的情形,所以在懷孕時及生產時,應告訴醫師,並選擇有換血設備的醫院待產。

七、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

(一)照光治療:

以藍光(光譜425~457nm)使未接合膽紅素變成無毒性之異構物排出體外,也可加強照光(Double Phototherapy)。

(二)交換輸血:

當出生24~48小時內膽紅素超過20mg/dl,或出生48小時候膽紅素超過25mg/dl,則必須接受換血治療。

(三)藥物治療:

有人使用巴比妥酸(Phenobarbital)來促進膽紅素轉換的活性,也有人使用金屬性(Metalloporphyrins)來抑制血基氧化膽紅素活性,以期達到治療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