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唐代詩人令狐楚:他自稱“白雲孺子”,組詩《少年行》是他壯志凌雲的一生的寫照,他對青年的提攜令世人稱道

在唐代中期的詩壇上,雖然沒有瞭盛唐時期的那種鼎盛恢弘、全面繁榮的氣象,但是依然有許多優秀的詩人,而令狐楚就是中唐時期詩壇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駢體文和詩文尤為出色,被公

在唐代中期的詩壇上,雖然沒有瞭盛唐時期的那種鼎盛恢弘、全面繁榮的氣象,但是依然有許多優秀的詩人,而令狐楚就是中唐時期詩壇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駢體文和詩文尤為出色,被公認為當時“文壇三絕”之一,令狐楚的先祖是令狐德棻。

(唐長安城)

令狐德棻是初唐著名學者,在文史方面就有頗高的建樹,在唐高宗時期任弘文館學士,晚年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著述上,但凡國傢有修撰史書之類的文化工作,他都無不參與,令狐氏也成為唐朝的功臣之傢。而令狐楚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仕宦之傢、書香門第,據史書記載:

(令狐楚繪像)

令狐楚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他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時人評價其詩“宏毅闊遠”,尤其擅長於絕句。由於在文化(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令狐楚更是被稱為“一代文宗”。

令狐楚在中唐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同樣表現出傑出的處理和應變能力,曾累官至宰相,唐代詩人溫庭筠(和令狐楚為詩友)有《戲令狐相》詩:“自從元相(丞相,指令狐楚)登庸後,天下諸胡盡帶鈴。”

令狐楚少而好學,進士及第

令狐楚祖籍甘肅敦煌,766年出生於宜州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父親在太原府擔任功曹,幼年時期的令狐楚養成瞭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受到瞭良好的教育,他從小聰穎異常,在文學方面表現出瞭很高的天賦,五歲的時候就能寫出文章。

年少的令狐楚好學,這與他的傢庭教育,傢庭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分不開的,因為他的傢庭就是典型的書香門第,文學素養是一脈相承的。據《舊唐書·令狐楚傳》記載:

(唐代科考場景)

元代文學傢辛文房在《唐才子傳·卷五》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楚(令狐楚),字殼士,敦煌人也。五歲能文章。貞元七年尹樞榜進士及第。”

唐德宗李適(kuò)貞元七年(791年)冬天,26歲的令狐楚考中瞭進士,進入大唐公務員的序列,他在進士科策第中的詩作就是這首《青雲幹呂》:

“幹呂”是入呂的意思。古代稱律為陽,呂為陰,所以“幹呂”即是陰氣調和的意思,也寓指太平盛世。《海內十洲記·聚窟洲》:“臣國去此三十萬裡,國有常占,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幹呂,連月不散者,中國時有好道之君。”

《青雲幹呂》·詩意圖

這是一首應制詩,詩題“青雲幹呂”本身就是帶有吉祥的寓意和征兆,詩中也體現瞭令狐楚少年時的意氣奮發,年少有為的豪情壯志,以及報效國傢的一腔熱忱。

學而優則仕是學子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終極夢想,從令狐楚的《青雲幹呂》詩中能看出來他對於美好未來的期盼和一腔報國熱血,以及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和平以及盛世的渴望。

進士及第後,令狐楚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宏文館校書郎,在唐代屬於正九品上的官職。校書郎是管理國傢藏書,從事圖書校讎、訂正書籍訛誤的官職,官階雖然不高,但是要有專業的知識,尤其是要博覽群書,知識儲備量要大。

令狐楚在這方面無疑是專業對口,他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一工作中。

(唐長安城數字復原圖)

有情有義,德才兼備

令狐楚在少年時,王拱就很賞識他的才華,給他提供瞭很多幫助。及第後,王拱第一時間就向令狐楚發出瞭邀請,此時王拱已任桂林觀察使,他希望令狐楚能到自己的府中任職。

王拱擔心令狐楚不來,直接向德宗皇帝寫瞭奏折,在皇帝跟前要人,令狐楚有感於王拱的深情厚愛,遂辭掉瞭校書郎的工作,遠赴桂林。

(桂林)

長安到桂林,一路兩三千裡的路程,這位白衣少年舍棄瞭溫暖舒適的傢園,也舍棄瞭長安城裡尊榮的工作,千裡迢迢的來到桂林。令狐楚是有情有義的少年郎,他在王拱的幕府中工作瞭一年,一年中他對工作兢兢業業,沒有參加過宴遊活動。

當令狐楚收到傢書,聞知父親生病,他辭別瞭王拱,回到瞭傢鄉並州(今山西太原),探望生病的父親,已盡人子孝道。

(並州,今山西太原)

令狐楚有情有義,而且是青年才俊,得到瞭當地官員的青睞。令狐楚在傢期間,先後有李說、嚴綬、鄭儋三位節度使鎮守太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征辟令狐楚,讓他在幕府中工作。令狐楚憑借著什麼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呢?原因就是他在品質與才學兩方面都很出色。

這樣德才兼備且有能力的人,是他們都想得到的人才,節度使都想自己的幕府中多一些有識之士,成為自己有力的幫手。令狐楚在仕途上憑借著自己的能力一路由掌書記做到瞭節度判官。

(太原永祚寺雙塔)

為長官們起草文件,代寫奏章之類的工作自然而就就落到瞭令狐楚的身上,令狐楚才思敏捷,寫起文件、奏章來輕而易舉,而且辭藻別具一格,文筆清新俊麗,據史載:

“白雲孺子”少年行

令狐楚在桂林和太原一幹就是好幾年,他逐漸嶄露頭角,以詩文著稱,這也引起瞭唐德宗的高度關註(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為,頗稱之),隨後皇帝一道聖旨調任令狐楚到長安工作,他的能力和才華需要到更大的平臺去展現。

在長安仕途上,由於他出色的表現,而升遷為正四品禮部侍郎(儀曹郎),並以詩文著稱於世,真正實現瞭他“青雲幹呂”的夢想,是實現瞭他“文雄於邊”到“文雄於國”的華麗轉變。

令狐楚從年輕時在基層邊關任職到晚年從政的歷程,可以從他的組詩《少年行四首》中看出來,通過這四首組詩中可以瞭解一下令狐楚的心路歷程和任職的生活軌跡,其實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大唐芙蓉園)

(一)

《少年行四首》是詩人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是作者回憶自己青年時期在邊州的生活,以及晚年生活的狀況與心境。

《少年行》第一首前兩句是詩人的回憶。詩人懷著留戀的心情描述瞭自已青年時期在邊城的生活。“驏騎蕃馬射黃羊”的生活確實讓人深深懷念,“放狂”二字寫出瞭詩人對這種生活的評價,也流露出對這種愜意生活的欣賞之情。

因為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已步入暮年,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是一種懷舊,越是暮年,越是懷念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所以這首詩給人一種感情飽滿充沛的感覺。

(《少年行》“少小邊州慣放狂,驏騎蕃馬射黃羊”·詩意圖)

詩的後兩句是真的情景再現,詩句描述瞭詩人此時此刻的現狀和心理,雖然現在已進入暮年“年老無筋力”瞭,但詩人仍然“猶倚營門數雁行”,仍然想把高空飛行的大雁射下來。

這樣的心理描寫何嘗不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何嘗不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呢,詩人不服老的精神躍然紙上,這兩句將詩人的心理描寫地淋漓盡致,具體而真實。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以簡潔接近於口語的詩句寫出瞭自己青年時期及現在的生活情形,全詩最後後一句含蓄深刻,令人回味。

(令狐楚《少年行(一)》·詩意圖)

(二)

第二首詩先寫作者自己的身世和武藝,後寫作者馳騁邊塞的馬上生活。

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詩人開門見山,道出自己的出生地。七個字就有四個字是地名,但在詩句的佈局上卻又十分巧妙,詩人又把詞組“本住”一分為二,讓這兩個字與地名互相配搭,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夫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句寫詩人為博取功名而要苦練一身的武藝,需要縱馬馳騁,需要箭法嫻熟,從詩句中也能看出來令狐楚是文武雙全之人,真可謂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種寫法含蓄而委婉,顯得非常低調。

後兩句描寫瞭自己青年時在秋原縱馬馳騁、彎弓射獵的邊塞生活。“飛鞚(kòng,馬絡頭)秋原”是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在詩人口中成為“等閑”事,說明這種生活是邊州的日常,又點出詩人豪邁的氣概。

尤其是最後一句中的“獨”字與“試”字,風趣的用詞中表現出詩人卓爾不凡與氣派宏大,確實是“文雄於邊”。作名詞用的“聲”字指明詩人射出的箭是響羽箭,又使這首詩增添瞭聲樂與動感。詩從多方面塑造瞭詩人的青年時期形象。個性突出,語言簡潔不失優美,也準確地點明瞭主題“少年行”。

(《少年行》“等閑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詩意圖)

(三)

第三首詩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的一片愛國熱情,抒發瞭詩人以身報國、為國效力的愛國情懷。

前兩句濃墨重彩地渲染瞭詩人青年時期出征的豪邁氣概,從第二首《少年行》詩中我們知道令狐楚不光詩文出彩,弓馬也很嫻熟。“弓背霞明劍照霜”意思是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芒,寶劍照耀著寒霜,從詩人隨身配備的武器反映出作者平時勤於操練,而不是久疏戰陣。

第二句中的“秋風”二字點明瞭出征的時間節令,“走馬”二字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在凜冽的秋風之中,詩人隨出征的隊伍離開咸陽,奔赴疆場,為國效力。一二句側重於描寫作者和出征將士的颯爽英姿,又突出表現瞭詩人報效國傢的豪情壯志。

詩的後兩句抒發瞭將士們的決心,此次出征的目的就是為瞭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已淪於敵手的河湟之地,將士們為收復失地而出征,是正義之師、是正義之戰。

激越昂揚的詩句將作者和將士們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表達地淋漓盡致,“不擬回頭望故鄉”,就寫出瞭將士們為正義而戰的決心,為國捐軀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這首詩的層次分明,情景交融,通過前兩句的渲染突出瞭詩人的英雄形象和報效國傢的熱情。後兩句詩人抓住瞭對國土喪失的痛惜,洋溢著摯誠的愛國熱情,語言簡煉、生動、節奏感強又是本詩的一大亮點。

從《少年行》第三首中我們又得知瞭白衣少年令狐楚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

第四首詩寫作者年老飲酒,對過去的回憶。

“霜滿中庭月過樓,金尊玉柱對清秋”·詩意圖

第四首詩看似與前三首無關,實際上,這一首與前三首是不可分的有機統一整體,這一首詩是作者年老時飲酒回憶過往之作。

首句先點明環境,這是一個深秋有霜的清晨,天色微明,月亮已經過瞭小樓。首句渲染瞭一種悲涼的氣氛,烘托瞭全詩的意境。

然後寫詩人倚靠著小樓中的柱子,手捧酒杯觀賞庭院中的深秋景色,照應前兩句,隻有深秋才會有霜降。後兩句借景述懷,過去的稱心如意和快樂早就過去。

“少小邊州慣放狂,驏騎蕃馬射黃羊”的青春時代生活已經一去不返瞭;“等閑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的豪情壯志現在已經力不從心瞭;“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的軍旅生涯隻能停留在美好的回憶中瞭。

此刻的詩人隻能飲酒,隻能“金尊玉柱對清秋”,隻能將一生的豪情融入到一杯酒中,所以飲酒到天明也不罷休瞭。《少年行》前三首和最後一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組詩從幾個方面寫出瞭一位有志少年的經歷,暮年的令狐楚何嘗不具備一顆年輕的心!

仕途並非一帆風順

元和十五年(820年),令狐楚擔任山陵使期間,因親吏贓污事受到牽連,被貶衡州刺史。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剛剛被召回京師任戶部尚書,回到長安不足半年的令狐楚又改任東都(洛陽)留守。

(洛陽)

唐代官員以京官為重,東都留守是閑職,遠離長安使令狐楚心情怏怏不快,他作下《赴東都別牡丹》一詩。詩作借花開之際表達離別,以細膩的描寫表達詩人依依不舍之情,道出瞭何時才能再回長安的無限感慨:

(洛陽牡丹)

詩作是以牡丹為題的離別詩。首句“十年不見小庭花”點明詩作的創作時間背景,以不見傢中牡丹花訴說十年離傢終於歸來。隨後說到在牡丹臨開之際自己又不得不離開傢園,“臨到”二字表露出詩人的遺憾之情。

詩人時年已經64歲,十年沒有回到京城長安,而歸京不足一年,牡丹將要開花之際就要再次離別,隱隱中包含詩人的留戀:哪怕多留幾日看到牡丹開花也行呀。其實表達瞭詩人的依依不舍和對傢園的留戀。

(洛陽牡丹)

全詩以牡丹為題而展開,講述瞭一個離傢十年剛剛回來卻又不得不離開的故事。寫作手法含蓄委婉,用筆精煉。

“上馬出門回首望”一句中,三個動詞的連續使用,一氣呵成,連貫動作看似平淡無常,實則是精心提煉,讓人讀出字裡行間的不舍之情、離別之意。

作者用簡單質樸的文字表達出離別時深深的不舍與眷戀,暮年的令狐楚依然要重復青年時壯志凌雲的“少年行”。

(令狐楚繪像)

對青年的提攜

令狐楚是當時政壇和文壇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的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在當時被公認為三絕。

由於令狐楚的聲望和影響力,以及他的駢體文風格和寫作技巧,因而吸引瞭一大批的青年學子模仿他的風格,而令狐楚對青年後輩則是不遺餘力地幫助和提攜

這其中就有後來享譽詩壇的李商隱,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令狐楚的提攜和培養,才成就瞭李商隱的詩名,也幫助李商隱進入瞭仕途。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李商隱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瞭,幼年的李商隱隻得和母親回到河南故鄉,而此時令狐楚正好鎮守河陽,他施行善政,體察民情,頗有政績,而作為一方父母官,發現和提拔人才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李商隱在河陽期間堅持學習,而且他有文學方面的天賦,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漂亮的文章。

在河陽李商隱也嶄露頭角,這自然引起瞭令狐楚的關註,他隨機將李商隱來到瞭自己身邊,對這位青年才俊給予瞭極大的幫助,當然也包括文學方面的指導,從此李商隱就一直跟隨在令狐楚的身邊。

(李商隱)

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他們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的關系。

令狐楚在病危之際召喚李商隱來到身邊,要求他代為撰寫遺表,由此也能看出來令狐楚對這位他一手提攜栽培的青年後生的信任和重視。

(李商隱)

結語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71歲的令狐楚在山南西道節度使任上致仕,837年他在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今陜西漢中市東)去世。

他自稱"白雲孺子",初入仕途就千裡迢迢奔赴桂林的白衣少年,一生奔波在路上的白衣少年走完瞭人生的最後一站。縱觀令狐楚一生的詩作《少年行》,就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令狐楚生前好友劉禹錫在《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集序》中對令狐楚的詩文做出瞭評價,是相當中肯的:

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令狐楚一生著述頗豐,有《漆奩集》 130卷、《梁苑文類》 3卷、《表奏集》10卷,但均散佚。

清朝初年編修的《全唐詩》輯錄瞭50餘首令狐楚的詩歌,我們通過結合史料鑒賞詩歌的方法去窺知這位白衣孺子的生活點滴,也是一件快慰的事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