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下一個“千年大計”在哪裡?

其實不管“千年大計”還是“萬年大計”,都用瞭誇張的修辭手法,從而特別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人類文明迄今不過幾千年,進入科技昌盛的工業文明時代也不過200年,真到一千年以後,人

其實不管“千年大計”還是“萬年大計”,都用瞭誇張的修辭手法,從而特別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人類文明迄今不過幾千年,進入科技昌盛的工業文明時代也不過200年,真到一千年以後,人類可能早就集體移民太空瞭,一萬年以後,人類文明還存不存在都不好說。就像“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並不是平均每100年才出現一次,1998年那種級別的長江大洪水,在1954年和1931年也都發生過,至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更是遇上過好多回瞭。拋開文字遊戲,直擊問題本質,從我們已經提出的兩個“千年大計”來看,所謂“千年大計”,指的是從整個國傢發展的戰略高度看,最為重視的某些地區。不同時代,國傢最重視的地區都不一樣。建國後,最重視的一直是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東北工業基地。後期,國傢的戰略重點逐漸轉移到西北西南內陸地區的三線建設上。1980年後,中央、媒體和全國人民的關註焦點開始向各個率先試驗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轉移,最開始是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特區,然後是海南特區,再然後是浦東特區。到瞭2001年入市後,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特區”二字含金量快速下滑,各地方經濟的內生動力開始逐漸強過中央給予的政策扶植。最典型的是天津濱海新區。

天津濱海新區2005年,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傢發展戰略,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傢綜合改革創新區,被定性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80年代開放的深圳和90年代開放的浦東,當時都已擺脫泥腿子的面貌,深圳開始有瞭趕超廣州的勢頭,浦東也有瞭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的雛形,為瞭南北平衡,所以中央落子天津,希望在北方打造另一個浦東,也合情合理。但此時整個中國也已經不是泥腿子,天津再靠單純的政策優勢,已經很難再造經濟奇跡——或者說,為瞭打造這個奇跡,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今天從紙面上的GDP看,濱海新區無疑是天津最驕傲的掌上明珠,但代價是天津整個城市本身的邊緣化。民國時代,北京(平)土氣,天津洋氣,當時的天津之於北京(平),的確類似於上海之於南京的關系,經濟體量一點不弱於北京。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重新成為首都,而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決定瞭各種資源都會自動往首都聚集。

天津街頭西式樓房到瞭2005年,天津的城市體量已完全不是北京對手,天津最明哲保身的發展策略應該是把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往西北方向引,也就是往海河上遊的北辰、武清方向發展,對接大北京都市圈,而不是往東南方向跑到離開市區40公裡外的大沽口,舉全市之力重新打造一個新城市。要知道,天津主城區到武清隻有20公裡,武清再沿京津高速去北京,到七環20公裡,六環30公裡,五環也隻有40公裡,完全可以承接大量北京產業和人口轉移。

天津周邊地圖今天很多天津本地人都吐槽,過去這些年,天津在全國各大城市的人才資本爭奪戰中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缺乏競爭力,就是因為天津妄圖以京畿衛戍之城的逼仄格局,同時打造兩個超大城區,導致濱海和主城區幾乎成瞭兩個互不相幹的城市,兩地之間缺乏協同,隻有競爭,遠不是上海浦東浦西,或深圳關內關外可比,結果是天津本就不多的資源,那頭因為市場作用,被不斷虹吸到北京,這頭因為政策作用,被不斷虹吸到濱海。有個天津小夥伴提問,天津武定區,位於北三縣和廊坊之間,未來戲份有多大?我回復:“天津居然淪落到要靠廊坊和香河蹭熱度瞭……”

廊坊、保定、張傢口,環京城市無一不想拼命抱緊北京大腿,唯獨天津,因為傲嬌的歷史、直轄市的特殊級別和臨海的區位優勢,總想把自己從北京的陰影下拉出來,如果天津不是挨著北京,天津把發展戰略引向海邊,從“海港城市”變成真正的“海濱城市”,或許能成功。

北京周邊地圖可惜這個“如果”不成立。同時期,上海受天津刺激,也在距離主城區40公裡外的南匯嘴搞瞭個臨港新城,2009年上海把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打造大浦東戰略時,我第一次去臨港新城采訪,就很不看好這個新城——雖然所有基建都是一流的, 但離市區實在太遠,都趕上跑一次蘇州瞭,簡直就是鬼城。

臨港新城標志性的人工湖“滴水湖”,乍一看還是很漂亮的2012年,由於長期人氣不足,主要靠強行遷過去的大學師生維持人流,臨港新城改名“南匯新城”,戰略降級,從獨立新城改為和松江新城、嘉定新城等同一級別的“獨立輔城”。

直到2014年地鐵16號線開通後,臨港的人氣才開始逐漸提升,但決策者居然很可笑地把這條線設定為“觀光線”,結果經常人滿為患,擠都擠不上去,這些觀光座椅後來全部拆掉。直到今天,臨港的人氣也還是不足。上海沒有北京虹吸效應煩擾,本身就是長三角都市圈唯一龍頭,傾全城之力打造一個遠離主城區的新城都這麼吃力,何況天津?天津上海尚且如此,那些沒事跑到距離主城區好幾十公裡的荒郊野外,硬說我要搞一個高起點大手筆新城的二三線城市,它們的新城未來命運如何,反正我是挺擔憂的。而最近的一個國傢級的重大政策扶植,就是2013年始於上海的自貿區。

但當時中央就說的很清楚,第一個自貿區落戶上海,不是中央給上海的優惠政策,而是讓你先行先試。後來自貿區在全國遍地開花,去年海南更是全島都被辟為自貿區,但各個自貿區發展水平截然不同,沈陽、營口那邊的自貿區,和前海的自貿區能比嗎?說瞭這麼多歷史,就想告訴大傢,現在已是2019年,中國在可預見的10年內,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對一個城市或一個城市群的發展來說,有政策扶持當然是大喜事,但不再可能靠天上降下來一個得天獨厚的政策,就能一夜之間,雞犬升天。城市本身的基本面,才是最關鍵的。當然,房價的確是有可能因此被惡炒一波,雞犬升天,但這背後不是機會,反而是風險。理解瞭這個大背景,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千年大計”,最有可能落戶何處?從平衡地區發展,大傢排排坐吃果果的角度預測,隻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大上海都市圈。為瞭分散北京負擔,京津冀協同發展而出臺瞭第一個“千年大計”,為瞭平衡粵港澳三地經濟,大灣區協同發展而出臺瞭第二個“千年大計”,第三個千年大計落腳在江浙滬的協同發展,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生活在珠三角的小夥伴沒必要黑長三角,長三角的小夥伴也沒必要黑珠三角,兩地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總體上看,以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和近14億人口的龐大體量,打造兩個世界頂尖的都市圈綽綽有餘。長三角最大的優勢在於,長江中下遊平原和長江經濟帶所帶來的腹地經濟遠超珠三角。而長三角都市圈目前的整體經濟體量,也強於珠三角,哪怕加入港澳地區,大灣區也還稍弱一點。這次大灣區提出的范疇是9+2,對比長三角的11個城市(上海+江蘇5個+浙江5個),兩地2018年GDP表現如下。

可以看到,大灣區是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廣深港三座中心城市就占據大灣區經濟體量的65%,而長三角隻有上海一傢獨大,加上蘇杭,三甲也隻占地區經濟體量50%。

長三角城市群比如都是以出口導向的加工制造業為主,都有強勁的縣域經濟,但是被稱為“上海後花園”的蘇州經濟體量是被稱為“深圳後花園”的東莞的兩倍多。而躍上“萬億GDP”大關的大城市中,大灣區裡隻有廣深港,長三角卻在上海身後,跟著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5座城市。所以從地區發展平衡角度看,長三角強於大灣區,大灣區又遠遠強於京津冀。但大灣區也有長三角永遠無法企及的巨大優勢,那就是在一國兩制前提下,隨著粵港澳一體化建設,廣東省對港澳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反之,港澳在對外開放上的特殊地位,又會給廣東9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有人說從“珠三角”到“大灣區”,無非是玩文字遊戲,這我不同意。雖然從自然地理上看,珠三角天然包含港澳地區,但過去我們提到“珠三角”,一般指經濟地理概念,不包含港澳。另外經濟地理上的“三角洲”概念,出發點在大河腹地,如果要對比腹地,珠江當然不能和長江比,但“灣區”並不強調大河腹地,而強調灣區內的各城市互為犄角,自成體系,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之前世界上的三大灣區(舊金山、紐約、東京),雖然背後也都有河流,但都不是那種世界級的大江大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恒河、湄公河等),所以灣區經濟面向的不是廣袤腹地,而是全球市場。未來長三角如果也搞一個“千年大計”,從地理上看,天然就不適合叫“大灣區”,因為長三角城市群是以上海為中心,包含北邊的長三角和南邊的杭州灣兩部分,從政治上看,南邊已經有一個“大灣區”瞭,你再復制一個,自己都覺得氣場上矮人一截。當然,也不可能直接叫《長三角發展規劃綱要》,那相比“雄安新區”和“大灣區”的創新概念,就太沒新意瞭。我覺得更有可能的叫法,就是去年江浙滬三地開始聯合醞釀編制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雖然規劃還沒最終出臺,但從已經流出的方案來看,未來的“上海大都市圈”將包含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南通和浙江省的嘉興、寧波、舟山、湖州,“1+7”。

早在2017年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中就提到,上海要“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其實就算不把“上海大都市圈”作為“千年大計”,從國傢戰略層面去推進,隻是地方政府自己協調,由於上海是長三角唯一龍頭,對周邊的蘇州、嘉興和南通一直有很強的吸附力,隻不過牽涉到跨省的資源調度,各種阻力會大一點,推進速度相對慢一點。一旦上升為“千年大計”,省和城市的地方利益就必須讓位於國傢戰略意志,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區協同發展效率會有進一步提高。當然,就像既不沿海也不挨著珠三角的肇慶最終也被納入大灣區一樣, 最終“上海大都市圈”會納入多少周邊城市還不能100%確定,但目前提出的1+7方案成型的概率非常高。蘇州和嘉興緊鄰上海,南通、寧波、舟山則和上海隔江(海)相望,尤其是杭州灣南岸的寧波,歷史上和文化上和上海關系極為密切,和杭州卻各種不對付,這幾座城市必然入圍。無錫雖然不與上海接壤,但在經濟和文化上也一直更傾向於和上海抱團,而非南京。唯一有點懸念的是湖州,因為湖州下轄的德清縣和杭州非常近,距離杭州繞城不過10公裡,餘杭限購後,德清成瞭很多杭州人買二套房的首選,所以把湖州納入的話,杭州肯定不是很情願。但如果蘇錫都納入,則湖州也隻能一起納入,這樣才能保證環太湖都被納入上海大都市圈,確保對太湖地區的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確保太湖成為上海後花園。這樣的規模,要比傳統意義上的長三角都市圈更小,更別說把揚州、臺州甚至安徽都算進去的泛長三角瞭,目的是為瞭減少摩擦,在相對較小的范圍內,進一步深化互聯互通的一體化協調發展。大灣區9+2的面積是5.6萬平方公裡,大上海1+7的面積是4.9萬平方公裡,人口都在7000萬左右。這種規模相對較小的方案,一方面保證瞭杭州和南京這兩個省會發展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給兩個省會預留瞭一些完全聽自己使喚的“小弟”(紹興、鎮江、常州),最大的輸傢應該就是常州瞭,蘇錫常歷來屬於同一經濟文化板塊,但常州經濟相對最弱,未來被上海“拋棄”,就真的很尷尬瞭。另一個“千年大計”的可能性,就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級”。前三極已毫無爭議,但第四級一直沒有明確說法,所以各地都在暗中角力,最搞笑的是我看到廣西北部灣都在鼓吹我們是中國經濟增長第四級…其實中央認可的“第四級”隻可能是已經確立的中西部地區的“國傢中心城市”,從而維持沿海三級和廣大內陸地區之間的平衡。目前已定性的國傢中心城市有9個,除瞭沿海的北上廣津,還有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這些城市都在爭取第四級,比較有競爭力的是成渝都市圈、大武漢都市圈(有時拉上長沙、南昌,也叫中三角都市圈)和大鄭州都市圈(也叫中原都市圈,把河南中北部幾乎都囊括進去),西安貌似沒啥希望。力哥個人一直認為成渝都市圈最有可能成為“第四級”,也是下一個“千年大計”在中西部地區最有力的爭奪者。

成渝都市圈武漢雖然自身很大,但對周邊小城市的虹吸效應太強,不像長三角或珠三角的四處開花,各有特色,武漢距離長沙和南昌也都在200公裡以上,還分屬三個省,尤其是長沙經濟也不弱,不太可能願意唯武漢馬首是瞻,三地很難形成分工密切,協同發展的第四級。作為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的省會,鄭州在強省會戰略指導下,近年崛起速度也非常快,而且也沒有跨省協調問題,但整個河南的經濟底子相對較弱,鄭州本身的經濟也還不夠強,再說鄭州位於四方通衢的交匯要道,把鄭州立為“第四級”,一直和鄭州暗中較勁的武漢、西安都會一百個不服氣,而且鄭州距離雄安較近,在華北平原上設兩個“千年大計”,也不符合中央一貫的地區平衡戰略。把成渝立為“千年大計”,優點有三。一是在西部,距離沿海三大都市圈都很遠,能成為帶動整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引爆點。二是除瞭京津冀,這是唯一有兩個國傢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其他都市圈都無法企及。三是成渝之間距離不到200公裡,雖然深處內陸,不像沿海都市圈能很方便地發展外向型經濟,但相比武漢和鄭州,更容易形成雙核驅動的城市群效應。從大灣區規劃設立“四個中心”的案例來看,不希望一城獨大,虹吸四方,各大城市之間能協同發展,更符合國傢戰略意志。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成渝之間各種互相不對付,所以也更需要國傢層面統籌規劃,加強兩地合作。以上,就是我對下一個“千年大計”的預測,希望對大傢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置業規劃,能有所啟發。最後再次表達一下我旺盛的求生欲:祝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各地區人民都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