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慢性胃炎都包括哪些?包括哪些腸上皮化生?臨床如何分類?

慢性胃炎的病理變化1.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細胞浸潤。病變較淺,僅局限於粘膜淺表的1/3,但有時亦可累及全層。固有膜炎細胞浸

慢性胃炎的病理變化

1.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細胞浸潤。病變較淺,僅局限於粘膜淺表的1/3,但有時亦可累及全層。固有膜炎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有時也可有少數嗜酸性粒細胞散在,是為慢性炎癥表現;如有較多的中性粒細胞浸潤於表層上皮及小凹皮細胞之間,提示為活動性炎癥存在。根據病變程度不同,又可將慢性淺表性胃炎分為三級:輕度–炎細胞浸潤較輕,范圍限於粘膜淺表的1/3,其他病變也不甚明顯;中度–病變程度介於輕重兩者之間,炎細胞浸潤及粘膜淺層的1/3~2/3;重度–炎細胞浸潤較重,范圍達粘膜的2/3以上,甚至達全層,上皮細胞變性明顯,且有壞死及胃小彎擴張、變長,變深或伴有腸腺化生。

2.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變是上皮細胞變性,固有膜炎性反應和固有腺體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固有膜炎性反應主要是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細胞浸潤。

此外,粘膜深層常有較多的淋巴濾泡形成:如上皮細胞間有較多的中性粒細胞浸潤或成堆的積聚於小凹中,形成小窩炎癥,甚或形成膿腫,提示為急性活動性病變;如無或很少有上皮細胞的退行性變,炎細胞浸潤程度也輕,而正常結構有紊亂或萎縮,表示活檢時已轉為靜止期。胃粘膜固有腺體萎縮是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必具的特征性病變。所謂腺體萎縮,是指粘膜內固有腺體,特別是頸部以下的腺體、體部及底部發生下列病變之一者,即認為是萎縮:①腺體上皮細胞體積縮小,細胞數目減少。②萎縮腺體之間纖維組織增生,間質變寬,並有較多炎細胞浸潤。③固有腺體減少而代之以化生的腺體。④正常腺體不同程度消失,而代之以增生的管狀小腺體,腺體內看不到壁細胞、毛細胞和粘液細胞。腺體萎縮按程度可分為三級:輕度:胃竇部淺層腺體呈局灶性萎縮、減少,而大小彎腺體正常。中度:胃竇部及小彎腺體均有萎縮、減少,且范圍較廣泛。重度:胃竇部大部分腺體萎縮消失或僅有殘留,大小彎及體部腺體萎縮或粘膜顯著變薄,原有腺體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化生的腺體。

3、慢性胃炎伴隨的病理:

(1)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最多見腸上皮化生。淺表性胃炎也可發生。腸上皮細胞化生之性質,根據細胞形態分為吸收上皮細胞、杯狀上皮細胞、潘氏細胞及假幽門腺化生;根據腸腺上皮化生發育是否成熟,可分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化生;根據腸化生腺體的生化反應,又可分為“大腸型化生”和“小腸型化生”;以上以吸收上皮細胞、不完全性和大腸腺型化生與胃癌病變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2)非典型增生:既可發生於胃粘膜的固有腺上皮,也可發生於腸化的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基本病變包括三個特征:細胞的異型性、異常分比和粘膜結構紊亂。非典型增生特別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變;而輕度不典型增生,非常接近於正常的單純增生,可能是損傷的過度增殖性反應,大多尚屬可逆性范疇。

慢性胃炎的臨床診斷標準

(一)、淺表性胃炎

  1. 無癥狀或有上腹痛、飽脹、噯氣、食減等,偶有上消化道出血。
  2. X線鋇餐檢查缺乏陽性征象。
  3. 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稍高。
  4. 內鏡檢查見粘膜紅白相間(紅相為主),水腫,有粘稠粘液附著,可有糜爛與出血;粘膜活檢為淺層炎性細胞浸潤,腺體正常。
  5. 疣狀胃炎:屬淺表性胃炎。內鏡見胃竇部有較多的點狀糜爛灶,直徑約0.5~1.Ocm,似臍樣突起。

(二)萎縮性胃炎分為兩型,萎縮性胃炎分型標準如下:胃體胃炎(A型):我國少見,與自身免疫有關;病變在胃體部,彌漫性;胃酸缺如或明顯減低;血清胃泌素升高;壁細胞抗體(PCA)等多數陽性;IFA可陽性,可合並惡性貧血。胃竇胃炎(B型):我國常見,與膽汁返流及其它化學、物理致病因素有關;病變主要在胃竇,可累及體部,灶性;胃酸正常或略低;血清胃泌素正常;BCA,PCA可能陽性,可癌變(<4%)。鏡檢:可確診,病變可局限於胃體部或胃竇部,亦可彌散;粘膜呈灰白或紅白相間(白相為主),皺襞變細,粘膜變薄,粘膜下血管透見;有時腺窩增生,局部粘膜變厚呈顆粒狀改變(過形成)。粘膜活檢見全層炎細胞浸潤,腺體大部消失或完全消失(胃萎縮),代以腸腺化生或幽門腺化生,嚴重者有不典型增生。

(三)肥厚性胃炎

本病少見,包括高分泌胃病及胃粘膜巨肥征。

1·慢性胃炎的分類

(1)淺表性:包括糜爛及出血,也可註明是彌漫性或局部性及其部位,如胃竇部。(2)萎縮性:如萎縮性胃炎伴增生,可稱為萎縮性胃炎伴過形成。2.慢性胃炎的胃鏡診斷標準(1)淺表性胃炎的表現①粘液增多附著在粘膜上不易脫落,用水沖掉後,可見粘膜表面發紅或糜爛剝脫,需要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腸返流粘液相鑒別。一般返流粘液含有氣泡而且隨蠕動而移動。②小斑片狀或線狀發紅,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故呈斑狀,發紅的境界不很明顯,色調鮮紅。線狀充血常見於皺襞隆起處。③紅白相間或花斑,為散在均勻的小紅點,紅點與紅點之間的粘膜略顯蒼白,有點象麻疹患兒的皮膚,一般粘膜比較平整。④水腫,粘液反光強,稍蒼白,腫脹感。⑤糜爛者表層粘膜剝脫,常有白苔,又可分為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狀頂端有臍樣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圍粘膜;凹隱型,比周圍粘膜低。糜爛的周圍粘膜常有炎癥表現。

(2)萎縮性胃炎的表現

①粘膜顏色改變:正常為橘紅色,萎縮時呈灰白、灰黃、灰或灰綠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淺不一致,紅色強的地方也帶灰白色,一般灰黃或灰白色的地方也有略隆起的小紅點或紅斑存在;萎縮粘膜的范圍可以是彌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性,粘膜變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顯。②血管透見:萎縮初期可見到粘膜內小血管;重則可見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樹枝狀,暗紅色,有時猶如在粘膜表面上,易與皺襞相混;胃底賁門的血管正常時也可見到,觀察血管時要掌握好胃內壓力。萎縮性胃炎也可合並淺表性胃炎;腺萎縮後腺窩可增生延長或有腸上皮化生而看到過形成的表現,粘膜層變厚,此時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隻見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顆粒或結節僵硬感,光澤也有變化。3.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標準(1)固有腺體萎縮,減少1/3以內者為輕度,減少1/3~2/3者為中度,減少2/3以上者為重度。(2)粘膜肌層增厚。(3)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可有可無)。(4)固有膜炎癥(可輕可重)(5)淋巴濾泡形成(可有可無)。

慢性胃炎有哪些增生

1.輕度異型增生:胃粘膜結構和上皮細胞的異形性很輕微的異型增生,肯定是良性病。(1)腺管結構呈輕度不規則,形狀不整,迂曲,排列紊亂和疏密不均。(2)再生型異型增生僅限於粘膜淺部,隱窩型則見於粘膜深層。(3)在胃型,其上皮細胞呈高柱狀,胞漿中殘存粘液分泌物,甚至保存著正常的狀態。在腸型,則杯狀細胞減少。(4)核長圓型或桿狀,體積增大,深染。(5)核排列較密集,位於細胞基底。輕度異型增生與單純性增生之區別是後者僅為胃小凹及腺頸部上皮的增生和腺管伸長。但排列尚整齊,與粘膜表面大致呈垂直狀態。上皮細胞分化成熟,無異型性。單純性增生常見於萎縮伴增生性胃炎。2.中度異型增生:是粘膜結構和細胞異型性較明顯者,但仍為良性。(1)腺管結構不規則,形狀大小不等,腺管迂曲。(2)腺管呈分枝狀,排列較細密。(3)常呈一定的病灶性狀,並且與周圍組織有較清楚之界限。病變深部常見囊狀擴張的腺管,或為異型增生的腺管,或為殘存的原有胃腺,腺瘤型異型增生多屬此級。(4)上皮細胞呈柱狀,杯狀細胞甚少或僅見痕跡,幾乎不見潘氏細胞。(5)核呈長圓或桿狀,增大並濃染。(6)核排列密集,雖然基本上位於細胞基底,但排列稍顯紊亂。日本胃癌研究會的第三群“境界領域病變”相當於此級,但其原意是由輕度到重度的連續性病變中,除去輕度異型增生和癌及可疑癌以外的中間范圍的異型增生。

3.重度異型增生:結構及細胞異性非常明顯或判定良性惡性困難者均屬此級,在切除的胃標本或胃粘膜活檢標本上,常常很難與高分化微小癌鑒別。

(1)腺管結構明顯紊亂,腺管之形態及大小不整,可見到“背靠”或“共壁”現象,也可見分支或“出芽”現象。(2)如果是灶性,表面常呈鋸齒形。(3)常常達粘膜全層,不一定殘存有深部的囊狀擴張腺管。(4)上皮細胞呈高柱狀(腸型)或立方型,不定型(胃型),前者不見杯狀細胞或潘氏細胞,後者分泌功能消失。(5)核比例增大,濃染或疏松網狀,核仁明顯。(6)核呈桿狀或類圓形,排列參差不齊,可見核分裂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