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博物館Vol.019 |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並組建。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

天津博物館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並組建。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館內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

01 建館歷史

1918年6月天津博物院正式成立。舉辦“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覽會”,展品2萬件。展館實行按時段免費開放。會後,博物院遷入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

勸業會場內設的勸工陳列所(原天津考工廠)

1922年9月,天津博物院召開首屆董事會,選出常任董事9人,並公推嚴智怡、華學涑為正副院長。天津博物院由董事會管理運營,經費主要來源於直隸實業廳,並以民間自籌為輔,從而成為中國最早的“公辦民助”博物館。

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覽會平面圖

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

1935年,河北第一博物院更名為河北博物院。

1952年天津市市立第一博物館和天津市市立第二博物館合並,成立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址位於南開區二緯路。同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並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廣智館

1968年,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和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合並為天津市博物館。

天津歷史博物館

2018年,天津博物館迎來瞭成立100周年紀念。

天津博物館新館位於天津文化中心區域內,於2008年開工建設,2012年落成並對外開放。新館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

新館的建成充分滿足瞭博物館陳列展覽、藏品管理、學術研究、文物保護與修復、社會教育等功能需求,是天津地區最大的集收藏、保護、研究、陳列、教育為一體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機構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天津博物館新館常設三個基本陳列:《天津人文的由來》(古代天津)、《中華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重點展示天津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進程中積淀的豐厚物質遺存。

02 常設展覽

— 耀世奇珍 —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的展廳面積為840平米,共展出館藏古代青銅器、玉器、書畫、瓷器、工藝品等類別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63件(套),通過對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詮釋,凸顯中華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讓觀眾從中真實感受古代中國人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傳統。

— 天津人文的由來 —

“天津人文的由來”是天津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它概略地展示瞭天津自舊石器時代末至清朝中後期上萬年的歷史進程,揭示瞭天津從不毛之地到運河城市的曲折過程,對於因河、海交匯與毗鄰首都而形成的軍隊屯駐、人口聚集、漕運樞紐、商品流通等影響古代天津發展的重要因素給予瞭突出展示。

— 中華百年看天津 —

“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最重要的基本陳列之一。展覽展示瞭天津自鴉片戰爭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間的風雨歷程,表現瞭天津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傢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在屈辱中奮起抗爭,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奮鬥。

展覽從抵禦外侮、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突出瞭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地位,揭示瞭天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中西文化交匯前沿的曲折過程。

03 主題展覽

— 智啟津沽 —

"智啟津沽——嚴修與天津近代文化教育":近代以來隨著開埠通商,天津作為北洋重鎮和直隸省府,在當時“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浪潮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瞭以“商紳”和“學紳”為主的新紳士階層,嚴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嚴修,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天津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傢、南開系列學校“校父”。

作為我國新舊社會轉型中的重要人物,嚴修在貴州學政任上首倡經濟專科;在積極推廣新式教育過程中他又成為北洋集團教育界的關鍵人物;他既是詩人、藏書傢、書法傢,又是我國博物館和新劇(話劇初傳入我國的名稱)事業的開拓者。為開啟民智,嚴修全身心投入到天津地方的各項事業。

—青藍雅靜 —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青花瓷器是中國古瓷器中一朵絢麗的奇葩。青花瓷胎質細膩,釉質滋潤,白地藍花,給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自元代以後,經久不衰,其豐富的造型、精美的紋飾、高雅的氣質,深受國人喜愛,成為明清瓷器的主流。不僅如此,青花瓷還遠銷海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受到中國周邊國傢的推崇與仿制。

天津博物館收藏明清青花瓷數目眾多,各朝代有代表性的器物均有收藏,自成體系,獨具特色。"青藍雅靜——館藏明清青花瓷器陳列"展覽共展示文物250餘件。

— 聚賞珍玉 —

“聚賞珍玉——中國古代玉器陳列” 陳列內容以六十年來考古發掘玉器的成果和目前學術界對玉器研究的狀況,做為陳列內容的科學性與學術性的基本依據。陳列內容共分七個部分:玉蘊神奇——新石器時代玉器;玉炫王權——商代玉器;以玉從禮——周代玉器;玉兆禎祥——漢代玉器;玉之新韻——魏晉南北朝玉器 ;美玉紛繁——唐宋遼金玉器;玉之大成——明清玉器。

七部分中,每個部分有若幹個專題,通過33個專題體現玉器及玉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功能、價值、造型、紋飾及文化內涵。如史前時期的神話與宗教、漢代吉祥文化、唐玉中的佛教、宋元阿拉伯文字、清代的痕都斯坦玉等。

— 硯拓 —

“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中的古硯主要來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傢徐世章(1889-1954)先生舊藏。展出的古硯造型典雅,雕刻雋美。徐世章先生不僅潛心搜集資料,整理研究,而且註重裝潢保護,每一方硯臺都要傳拓留影。展出的硯拓均為民國時期的原拓,紋飾清晰,層次分明,出自著名篆刻、傳拓專傢周希丁(1891-1961)先生之手。

— 鏡影 —

“鏡影——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銅鏡展” 從天津博物館館藏銅鏡中遴選近170面珍品進行展出,並首次推出天津地區考古發掘的部分銅鏡與觀眾見面,時間跨度從戰國時期到清代。這些銅鏡或造型優美、紋飾精巧、題材豐富;或銘文獨特、制作精湛,基本可以反映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發展的概貌。

04 臨時展覽

— 紅色記憶 —

“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由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市檔案館協辦,天津博物館承辦。展覽地點為天津博物館四樓,展廳面積為2200平米,展覽中文物、文獻、實物共700餘件,照片、圖表等共400餘幅,3個多媒體顯示屏,1個彩色投影,2個場景復原景觀。

— 中原瑰寶 —

“中原瑰寶——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特展”展出的180件文物中,無論是莊重典雅的青銅器還是瑩潤精美的玉器,都彰顯著華夏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瞭豐富的祭祀遺跡和卜骨、卜甲等遺物,卜辭內容豐富,是研究商代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

王子午鼎是中原楚文化青銅禮器的代表,此鼎氣勢恢宏,紋飾富麗精美,藝術價值極高,鼎內鳥篆體銘文,書體纖秀雋美,更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新鄭鄭公大墓和鄭國宗廟祭祀遺址出土的成組青銅禮、樂器,不僅彰顯瞭鄭國作為春秋小霸的實力,更為周代禮樂制度提供瞭直觀物證。

— 風展紅旗如畫 —

“風展紅旗如畫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館藏繪畫特展”以歷史為脈絡,以文物為載體,通過71幅美術作品來重溫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鬥中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05 館藏珍品

天津博物館有三件鎮館之寶分別是:西周太保鼎、北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和清代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

—西周太保鼎—

鼎高50.7厘米,口徑23.36厘米,重26公斤。造型雄偉,工藝精湛,鼎口雙耳上浮雕雙獸,腹部四面用圓雕、浮雕技法,分別飾有垂葉紋和饕餮紋,四角扉棱突起,別具風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裝飾有扉棱,並在中間裝飾有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

從太保鼎的器型和紋飾特點來看,其鑄造年代應為西周早期。鼎腹內壁鑄“大保鑄”三字。這“大保”二字其實應該為“太保”,在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因此這件鼎被稱作“太保鼎”。

太保是周朝一種官職的稱謂,既是周王的輔弼重臣,又是最高執政官之一,地位非常顯赫。據《尚書》記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鼎銘文中的太保指的就是召公奭。召公奭曾輔佐周武王,周成王時任太保。召公輔政時崇尚勤儉,深受人們的敬仰。這件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件珍貴的青銅重器。

清代道光年間(一說咸豐年間),太保鼎出土於山東省壽張縣梁山,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太保鼎與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大克鼎等,被國傢文物局確定為首批不允許出境展覽的64件古代藝術品,是十分珍貴的國寶文物。

—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 —

范寬是我國北宋時期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現存傳世范寬的畫作非常少見,已知為范寬所繪的畫作全世界僅兩幅,一幅為天津博物館這幅《雪景寒林圖》,而另一幅則是非常著名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幅畫作如此珍貴的原因之一也取決於它的材質。一般在字畫中有這樣一句話叫“紙壽千年,絹壽八百“。是說以紙為繪畫或者書法材質的,一般壽命在千年左右;以絹為繪畫或者書法材質的,一般壽命在八百年左右。而北宋距今有1千多年的歷史,因此這幅畫作的保護工作非常的難。這幅畫可以完好的保留至今,不單與現在文博保護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這幅畫歷代的收藏者的保護是分不開的。

這幅傑出的山水畫,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圖上方印有“禦書之寶”,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的特點,可見此圖在宋代時曾被收藏於宮中。明末清初,它又先後被收藏傢梁清標和安岐所收藏,在圖上可以找到“焦林收藏”“觀其大略”“麓印”等多枚印章。安岐在《墨緣匯觀》中有雲:“宋畫中(此)當為無上神品”。

— 清代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紋玉壺春瓶 —

玉壺春瓶此造型最早出現於唐代,是仿照當時寺廟中使用的凈手瓶的造型創造出來的,但不是凈手之用而是盛酒的酒器,俗稱的酒瓶子。因此現在看到很多酒瓶子的樣子與此類型非常相似。玉壺春瓶造型:撇口、細頸、梨腹、圈足;由於器型非常漂亮,因此後期玉壺春瓶的造型多作為陳設器或小型的把玩器。

琺瑯彩瓷,始燒於康熙晚期,盛行於雍正、乾隆年間,是引進西方工藝、專為清代宮廷禦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美的彩繪瓷器。清代宮廷建築多為木質,宮廷內不允許動火,但琺瑯彩瓷卻是唯一被特準在宮廷內燒制的瓷器,可見其珍貴和特殊。

因為是專供皇帝使用的禦用品,所以它的制作過程是相當嚴格的。首先,要在景德鎮禦窯廠燒出幾百件素白薄胎的瓶體,從中精選造型完美、釉色潔白的送入宮中,剩餘的全部砸毀。瓶體之上所繪紋飾,由皇帝親自選定,並由宮廷禦用畫師加彩,隨後入宮中的低溫爐二次燒成。最後,所得幾件成品呈於皇帝親自挑選,皇帝從中選出一件或兩件精品,剩餘的也要全部砸毀。這件玉壺春瓶在當時就是由乾隆皇帝親自挑選出來的唯一一件精品,可謂天下無雙。

這隻玉壺春瓶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造型優美,小巧玲瓏。腹部所繪主題紋飾為棲息於湖石之上的雉雞與盛開的芍藥,側面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底部寫有楷書“乾隆年制”,是一件融合詩、書、畫、印的彩瓷藝術珍品。

◇ 本文部分信息來源於天津博物館官網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